刘婷:孔子“中庸”和佛教“中道”的融合论文

刘婷:孔子“中庸”和佛教“中道”的融合论文

摘 要:中庸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大部分来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由孔子首次提出,经由孟子、朱熹等的发展继承,其文化内容愈加丰富,主要思想集中在《中庸》一文中。几乎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同一时间,佛陀也提出了中道思想。佛法讲,初转法轮“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舍此二边,有取中道。”[1]强调中正、正确、得当,不走极端。二者在“中”的思想下相互融合。本文从探讨孔子和佛教对“中庸”思想的解读入手,重点剖析两者关于“适度”、“得当”的共识,揭示孔子和佛教在“中庸”思想的融合。

关键词:孔子;佛教;中庸;中道;融合

孔子首次提出“中庸”的概念,又称其为“中行”。[2]孔子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后辈众多注家对其做出了解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中庸”即合理,中和。孔子的“中”的精神实质是“和”,“中”与“和”紧密相连,“中”是“和”的要求,事物整体想要达到和谐,就必须要求讲求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中的状态。佛法说“中道”观。强调外道寻求解脱凡尘俗世痛苦时,既不能虐待肉体,追求苦行,也不可放荡形骸,沉迷纵乐,而应远离此二边的境界,才是离苦乐的中道。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和佛祖在关于“中庸”“中道”思想是有融合之处的,都强调了“适度”“得当”的重要性。这种“适度”“得当”的思想构成了两家“中”思想的核心。而这一哲学思想对于当今我们个人的生活态度、方式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中庸思想的来源

“中”最早记载于《尧日》。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3]。后在《礼记》有所解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4],意思即为在对立的两端中,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道治理国家,对待人民百姓。尧将这些经验传授给舜后,舜也即按照尧的意志治理国家并传给禹。在禹之后,《孟子·离娄下》中记载着对他的评价:“汤执中,立贤无方”[5],即赞扬禹坚持中正之道,选举提拔贤人,不拘泥于一定的常规。后来的商周朝也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这些都反映了古朝先人们在执“中”思想上的传承,而孔子也继承了先人们的思想,最先提出了“中庸”一词,“中庸”首于《论语》中。

《周易》是中庸思想的第二个来源。“在《周易》中,‘中’的观念相当突出。一卦六爻,二五爻居于上下卦的中位,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为吉。所以《彖》、《象》二传常以‘中’或‘中正’解释,以其为事物的最佳状态。《周易》里的哲学思想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主张以此所有,济彼所无;以此之过,济彼不足。”因此,《周易》特别重视事物的适中,认为事物只有适中才最正确,才能长久。孔子非常喜爱《周易》,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将“中和”思想适度发展,形成了“中庸”思想。

“庸”有两种释义“用”和“常”。《尔雅·释乐》:“大钟谓之镛。”“庸”被认为是一种大钟,因为“庸”这种器物经常为人们所用,所以“庸”有“用”“常”之意。清朝刘宝楠主张以“常”释“庸”,认为“古训以庸为常。”孔子提出“中”“庸”两字,表示他所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也即适中和平常的东西。

二、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德行和态度,也是一种适度、得当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具有实践性,可以用于指导人的行动。

枢纽引导的主要内容是对外客运枢纽,尤其是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布局,为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实现枢纽地区的用地开发进行指导,其含义是:①构建综合客运枢纽体系,为城市中心建设进行引导;②将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分成城市中心和对外客运枢纽,在大中运量公交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集聚发展;③充分发挥综合客运枢纽的高强度客流和高可达性特点,集中开发枢纽地区。

四、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物流税费、通行、融资、用地、审批等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方面引导物流企业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输结构。引导工商企业优化物流成本管理,从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向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乃至整个供应链物流成本转变。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讲求“适度”原则,用以指导人生行为。《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3]师即子张,商即子夏。子张志高而存远,然时常言行过于偏激,张扬。孔子认为其为“过”。而子夏则十分谨慎,该说未及时说,该做未及时做。孔子认为其“不及”。由此可见,“过”与“不及”都是孔子所反对的,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有所偏颇,唯有无过无不及才合乎中行,以适中的思维指导行动才合乎中庸。《论语·子路》中,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3]孔子认为,狂者过于激进,狷者过于消极,对二者都不赞成,只有中行才是合适之道。他提倡的是将“中庸”的核心精神“适度”“得当”化为一种道德,一种德行,进而在人们的头脑当中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指导人们实践。

《论语》当中有孔子关于中庸的记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德行,老百姓在原始社会里曾经拥有这种德行,但在很久以前失去了这种德行,也即前面所说的中庸的那种核心精神“适度”、“得当”,这种德行的缺失已经很久了。

三、佛教“中道”思想内容

佛法云,初转法轮“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舍此二边,有取中道。”强调中正、正确、得当,不走极端。佛教所说的“中道”思想源于佛主成为万佛之主前的修炼。佛主在最初修炼的时候,花费六年的时间追求苦行的办法。即于清净之地,吃少量的食物,静心苦于冥思。忍受肉体上的痛苦,以此寻求精神的解脱,然这种苦行最终为佛主所弃。佛主认为:人类的肉体和内心,本来自一体,绝对不可截然划一为二,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虽说扬弃肉体,重视精神超脱的苦行办法的确是有利于修行,但若想以肉体的痛苦来寻求内心的解脱,不过是越发增加了内心精神上的痛苦和负担而已。因为肉体的痛苦,往往是造成内心精神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常常引导众生误入精神迷茫痛苦的深渊,以致无法自拔。苦行的最终结果是在百无聊赖,极度痛苦之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其结果对于涅槃重生,超脱生死毫无意义。因而佛主决意放弃六年苦行的结果,开始沐浴洁身,喝水进食,迈向菩提树下,思考佛法,最终修成正果。佛主又云,外道解脱生死,摆脱凡尘俗世也不可放纵于尘世间的享乐之中。追求眼前有限的物质来满足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贪享一瞬间的快乐也是不可取的。这种外道修行以为只应该对党保持绝对忠诚,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同样也需要执行铁的纪律。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党员都应该牢记党性党规,坚决做到不违规乱纪。这就是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的一种表现。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对纪律的遵守就应该越严格。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对中国共产党的纪律规矩深学细悟,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就是要立起纪律规矩之威,对纪律规矩产生崇高的敬畏。

四、孔子“中庸”与佛教“中道”的融合

孔子的“中庸”之道,来源于他对古人思想的继承及改进,强调世人怀有一颗“适当”“得当”的德行之心,将其纳入自身的思维之中,不偏不倚,不追求极端,并以此思维指导实践行动。佛教“中道”思想来自佛祖悟道成佛时形成的佛法当中。主张外道修行,不可剑走偏锋,苦行、享乐等极端方式都不可取。苦乐两极边道都不可走,唯有中道才是正道,如此方可解脱。如此可以看来,孔子和佛教都讲求事物的双方平衡,合适、合宜、适合而止,对事物要把握一个度。这种“适度”“得当”是一种思维模式,不走极端,不行偏激之事,其中对“度”把握,对于现今人如何为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一门最高哲学。

其中n=0,1,2,…,N-1,N为子脉冲个数;Na为脉组数,na=1,2,…,Na;fn=f0+nΔf为第n个子脉冲的载频;tm为方位向慢时间;K为散射点个数;假设xk、yk分别为第k个散射点在目标参考系中的坐标,则σk=σ(xk,yk)为第k个散射点强度;Rk为第k个散射点与雷达之间的距离.在成像的时间内,Rk可近似表示为:

[参考文献]

[1]梁晓虹,著.中阿含经[M].东方出版社,2016.

[2]邓球柏,著.论语通说[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李炳南,著.论语(精华版)[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4]礼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赵岐,著.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

中图分类号:B222.05;B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15-0228-02

标签:;  ;  ;  ;  ;  ;  ;  ;  ;  ;  ;  ;  

刘婷:孔子“中庸”和佛教“中道”的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