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互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性,鲁迅,仙台,思想,卡里,主从,差异性。
相互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田晓雨[1](2019)在《“相互主体性”与高远东的鲁迅研究——评《现代如何“拿来”》》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互主体性"是贯穿高远东鲁迅研究的概念。高远东的鲁迅研究以"相互主体性"为资源思考历史和当下,真正把"相互主体性"这一概念变成了"动词"。"相互主体性"意义上的"卡里斯玛"、"相互主体性"对"主从关系"的克制,以及"相互主体性"作为一种立场的可能性,构成了这一概念的叁个层面。(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丰景[2](2018)在《相互主体性:鲁迅的可能性?——读《从“绝望”开始》的相关存疑》一文中研究指出梳理高远东的"相互主体性"与竹内好的"回心"概念,发现两人在对鲁迅"返诸自己"的理解上存在矛盾:高远东认为鲁迅在留日时已具备主体"自省"的特质;竹内好则认为直到写作《狂人日记》鲁迅才具备"内在否定"的觉醒精神。为厘清两者差异,文章提出"关涉"与"无限之远"两个关键词,认为"回心"必须具备挣扎式的"经验"和"怀疑"的连续性。因此,鲁迅在写作《狂人日记》后的"回心",是比"自省"更为复杂的一种"返归自身",它并非着眼于"相互关系",而是"内在自我"。(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涂昕[3](2018)在《从“相互主体性”观照鲁迅的博物学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一生热爱博物学,对生物世界"共生""共同进化"及"相互主体性"关系的理解,成为他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鲁迅不仅用"相互主体性"来理解人与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国家)、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还将这种思路化用在自我意识的内部,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思想意识之间的交流、对话、质疑、争辩。在鲁迅看来,任何思想都不是从属于个人内心的主观意识,而是要成为超出自身经验以外的、可以与他者进行"对话"的"主体",从而获得充分的自由性和开放性。此外,鲁迅作品在感受自然、描绘自然的方式上,也表现出独特之处。(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黄琪[4](2017)在《“形”与“影中人”的“相互主体性”——评董炳月的《鲁迅形影》》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适逢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鲁研界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着作。其中,董炳月的《鲁迅形影》(生活·读书·新知叁联书店2015年版)史料翔实、见解独到,"有力而充分地展示出‘鲁迅研究’这一显学‘学术再生产’的潜力和可能性"~②,是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着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一、"形影"与"相互主体性"之义"鲁迅形影"这一简洁、匠心独特的书名意蕴深刻,董炳月在《后记》中向读者阐释这(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7年06期)
高远东[5](2016)在《鲁迅“相互主体性”意识的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互主体性"意识是我在2002年论文《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1对鲁迅思想某一方面的概括。鲁迅思想中存在"相互主体性"意识,1990年代以来不少人(如汪晖)都有所感觉,但大多语焉不详,对其出处、作用和意义无所追究。我在1989年写的一篇短文也曾借以批评五四启蒙主义对异己思想缺乏一种"相互主观性"的体认。在1994年《未完成的现代性》和1997年《立人于东亚》中,也都把"相互主体性"思想作为鲁迅思想的核心价值来理解。但直到2002年,通过(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6年07期)
相互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梳理高远东的"相互主体性"与竹内好的"回心"概念,发现两人在对鲁迅"返诸自己"的理解上存在矛盾:高远东认为鲁迅在留日时已具备主体"自省"的特质;竹内好则认为直到写作《狂人日记》鲁迅才具备"内在否定"的觉醒精神。为厘清两者差异,文章提出"关涉"与"无限之远"两个关键词,认为"回心"必须具备挣扎式的"经验"和"怀疑"的连续性。因此,鲁迅在写作《狂人日记》后的"回心",是比"自省"更为复杂的一种"返归自身",它并非着眼于"相互关系",而是"内在自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互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田晓雨.“相互主体性”与高远东的鲁迅研究——评《现代如何“拿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2].丰景.相互主体性:鲁迅的可能性?——读《从“绝望”开始》的相关存疑[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
[3].涂昕.从“相互主体性”观照鲁迅的博物学视野[J].文艺研究.2018
[4].黄琪.“形”与“影中人”的“相互主体性”——评董炳月的《鲁迅形影》[J].鲁迅研究月刊.2017
[5].高远东.鲁迅“相互主体性”意识的当代意义[J].探索与争鸣.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