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骨干网络技术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郭芳[1](2020)在《基于轻量级深度学习框架的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IP骨干网络规模急剧扩大,网络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网络流量预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网络规模的扩大及现代网络中用户的飞速增长,网络拥塞或过载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预测对于网络的高效运行、网络资源分配和网络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网络流量预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关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Long-term and Shor-term Memory Network,LSTM)由于能够处理时间序列之间的长短程依赖关系,已成为主流的网络流量预测方法之一,但是将LSTM模型应用到网络流量实时预测时,存在模型参数量过大、计算成本过高,容易导致模型过拟合等问题,这在具有严格等待时间要求的网络流量预测任务中是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现有LSTM模型单从网络流量相关性特征进行建模,忽略了网络结构中路由器节点空间相关性的考虑,因此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准确的预测模型建模,还存在一定的挑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轻量级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神经网络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针对LSTM模型应用于网络流量实时预测所存在的模型参数量大,计算成本过高,容易导致模型过拟合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GU(Minimal Gated Unit,MGU)循环神经网络的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方法,该方法针对网络流量的时间相关性,引入基于最小门控单元的循环神经网络,构建轻量级深度学习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LSTM流量预测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能以较少的模型训练时间获得相当甚至略优于LSTM模型的流量预测性能,并且在流量预测精度和实时性方面也优于已有的方法。针对上述模型仅仅考虑了网络流量的时间相关性却忽略了其空间相关性的问题,所以结合网络拓扑中路由器节点空间相关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时相关STGM(Spatial-Temporal GCN-MGU,STGM)模型的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方法,同时利用网络流量时间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只考虑网络流量时间相关性的方法相比,所提出的预测方法,模型精简,实时性预测性能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后,基于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的应用需求分析,本文基于上文所提出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原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流量实时预测预警等功能,。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预测,从而保证预测的实时性、准确性,并且还可以通过配置实现对网络流量预警的管理。
卿利[2](2019)在《空中异构战术网络IP通信架构及协议开销分析》文中认为空中异构战术无线网络由多种不同类型的无线数据链网络构成,IP通信技术可有效解决空中平台异构无线网络的互联互通问题。给出了空中异构战术无线网络模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无线数据链网络特点,分析了端到端通信协议栈关系以及不同无线数据链网络间协议转换与适配方式。探讨了网络静态和动态IP地址分配方法以及网络的路由架构与寻址方式,提出了不同无线数据链网络间IP报文传输的打包方式。对传输的开销性能仿真对比分析表明,基于通用成帧协议的打包方式的协议开销性能较优。
赵亮[3](2019)在《Y通信项目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J集团招标建设Y通信项目,M公司作为其中一家供应商参与投标,本文对M公司的整个投标过程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以Y项目方案设计为焦点的研究工作。Y通信项目是一个骨干广域网项目,本文针对Y项目的招标要求及对客户要求的了解,通过专家评价法在可选方案中选择了“最优”解决方案(IP+光)。并针对IP+光方案关键功能设计出子方案,涉及核心路由器和传送波分设备等;对客户关于安全性、可靠性、易运维、低时延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研究:针对安全性功能,围绕路由器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在转发引擎层面、转发面与控制面、应用层面及防御策略等方面设计了解决方案;针对可靠性功能,运用可靠性预计方法设计产品系统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解决方案;针对运行维护功能,分解为业务管理、设备管理、融合管理三个设计部分,达到简易运维、提升网络运营效率的目的;针对低时延功能,进行保护倒换及其成本的综合设计比较,选取低延时设计方案;最后对整体方案进行造价预算,并确定了报价策略。论文对项目实施的时间进度计划与实施服务团队的沟通管理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法。以本研究为基础的M公司的投标建议书中标。本文以项目投标的方案设计作为中心,本研究对该公司的投标阶段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袁凯[4](2019)在《智能电网通信业务实时性与可靠性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电网是集成了多种网络通信技术、结构复杂的异构网络,同时承载了各种不同的通信业务,如何保证关键业务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增强,实时可靠的通信难度也进一步增加。智能电网的区域互联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旦发生停电事故,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停电损失,同时也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对智能电网通信业务开展实时性和可靠性的保障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智能变电站和广域保护系统是智能电网两个关键的通信场景,分别分析其通信业务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需求,建立相应的通信保障措施非常必要。智能变电站的通信体系依据IEC61850标准而建立。由于IEC61850标准的提出较早,对目前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指导存在一定的问题,标准所规定的业务优先级不能适用极端安全威胁下智能变电站内关键业务的实时性保障,需要进行改进。广域保护系统通信距离长、通信节点多、通信量大、通信结构复杂,传统的点对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电力广域保护系统已经从传统的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发展成网络化的通信方式。通信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基于TCP/IP的交换网通信方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广域保护系统遭受攻击导致的网络拥塞时,其基于TCP传输协议的报文的时延会急剧增加,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UDP协议虽然实时性较好但却不能保障报文的可靠性,因而必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研究了智能变电站和广域保护系统的通信需求,分别给出了实时性保障方案和可靠性评估方法,以保障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工作如下:1)为保障智能变电站关键业务的服务质量,对IEC61850标准所采用的优先级分类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更加合理和细致的优先级分类方法。根据信息传输时延要求、电网紧急程度、信息量大小三类因素对智能变电站业务进行优先级分析,确定优先级。基于IEEE802.1Q,本文根据智能变电站业务的实时性需求赋予从1到7的不同等级的优先级,当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出现扰动或受到攻击时,网络中的突发数据流量可能造成拥塞,而新的优先级分类方式会赋予关键业务更高等级的优先级数值,能够确保关键业务的实时可靠传输。针对目前智能变电站采用的SPQ调度算法,在智能变电站内划分多级优先级后,不能兼顾较低优先级业务的实时性需求。以WRR的按权调度思想为基础,结合SPQ算法的严格优先级机制,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PWRR。PWRR算法不仅能保障高时延需求业务的传输速度,而且能兼顾其他业务的实时性需求,降低各业务流之间的影响,满足智能变电站多种业务传输的服务质量需求。2)采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方法,研究了智能变电站可靠性评估,通过综合考虑一次系统和信息系统中的可靠性因素,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电力一次物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的交互影响,提出了一种交互影响量化分析方法,从而得到电力一次物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融合的智能变电站可靠性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蒙特卡洛模拟法对智能变电站进行可靠性评估,并以D2-1智能变电站作为算例进行分析,评估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将蒙特卡洛模拟法和解析法相结合,得到可靠性评估新方法。3)根据广域保护系统的通信特点,针对TCP不能保障实时性和UDP不能保障可靠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应用层纠错、检错和重发机制的UDP传输方案,在提供低时延传输服务的同时也能保障报文的可靠性。考虑到算法的复杂性,选择本原BCH码作为纠错编码算法,设计了编码分组方法;对增加纠错机制后的报文实时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为了解决突发误码和丢包情况下的可靠性问题,进一步设计了应用层检错和重发机制,并分析了时延;给出了所提方法的联合应用算法并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理论和仿真分析表明,在应用层增加本文所设计的纠错、检错和重发机制后增加的时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可靠性高于其他UDP传输方案。最后通过编程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4)以广域保护系统的通信设备以及业务信息的可靠性为基础,考虑业务信息丢失以及时延等网络服务质量造成的影响,研究了广域保护系统的通信业务类型以及其通信路径,建立了广域保护系统的整体可靠性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域保护系统多业务可靠性评估方法,得到了改善可靠性的关键通信节点。通过IEEE14节点电力系统的广域保护系统算例,计算出广域保护系统多业务的关键通信节点,为提高广域保护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基础。
邓畅霖[5](2019)在《基于中继系统的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研究》文中提出天基骨干网络作为连接天地各类用户通信的纽带,能够实现各类数据的交换,在天基信息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添加通信终端以及星间链路,扩展位于地球静止轨道的中继卫星系统是当前天基骨干网络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天基骨干网络中,如何合理地对业务进行调度,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受限于建设成本和技术实现难度,天基骨干网络能够提供的资源(带宽、接入终端)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天基信息网络的发展,天地各用户对天基骨干网络的业务需求正在持续增长。与传统的中继卫星系统业务调度相比,天基骨干网络的业务调度有其不同之处:(1)业务与接入终端种类更多。天基骨干网络需要在中继卫星系统终端资源的基础上添加对称速率的通信终端来支持通信业务。(2)网络资源类型更多。天基骨干网络的业务资源分配不仅要考虑接入终端资源,还需要考虑骨干节点间链路的带宽资源。上述的任何一种资源不足都可能造成网络无法接收更多的业务。(3)业务请求的窗口数目更多。通信业务的源用户和目的用户都可能是航天器。这就意味着通信类业务请求会因源用户和目的用户的动态接入而比中继业务包含更多的窗口。基于上述特点,本论文对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的不同场景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天基骨干网络静态业务调度针对天基骨干网络星间链路带宽资源以及接入终端资源有限的情况,研究天基骨干网络静态业务调度问题。首先介绍了天基骨干网络中各类业务的特点并建立了以最大化网络收益为优化目标的静态业务调度模型。其次,指出该模型的求解为NP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静态业务调度算法(Static 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STSA)。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STSA算法的有效性。2、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调度针对天基骨干网络星间链路带宽资源以及接入终端资源有限的情况,研究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调度问题。根据动态业务到达时网络资源的使用状况,我们分如下两个场景进行研究:(1)动态业务到达时,网络有一定空闲资源(即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业务的前提下接收该动态业务)时的业务调度问题;(2)动态业务到达时,网络空闲资源不足情况下的业务调度问题。针对第一种场景,提出动态业务调度算法(Dynamic 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DTSA)来最小化分配给到达动态业务的资源,同时均衡带宽和终端两类资源的使用。针对第二种场景,需要对已分配业务进行重调度甚至删除部分业务来将动态业务容纳进网络。提出动态业务重调度算法(Dynamic Task Rescheduling Algorithm,DTRA)。仿真结果显示:与现有算法相比,DTSA和DTRA算法能够取得更高的网络收益。3、考虑通信类业务带宽使用的业务调度在第一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通信类业务细分为单用户类业务和汇聚类业务。针对汇聚类业务带宽独享和带宽共享两种调度方式,分别提出带宽独享业务调度算法(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 withOut bandwidth sharing,TSAO)和带宽共享业务调度算法(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 With bandwidth sharing,TSAW)。仿真结果显示,与按照峰值速率分配带宽的DTSA算法相比,TSAO和TSAW算法能够进一步提高网络收益。
姜建国,王继志,孔斌,胡波,刘吉强[6](2018)在《网络攻击源追踪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攻击源追踪是指当检测到网络攻击事件发生后,能够追踪定位真正的攻击者的主机,以帮助司法人员对攻击者采取法律手段。近二十年,研究人员对网络攻击源追踪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明确了问题的定义,不同的攻击场景所采用的追踪技术也有所不同,将问题分为5类:虚假IP追踪、Botnet追踪、匿名网络追踪、跳板追踪、局域网追踪,分别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明确各种方法所适用的场景。最后,将各类方法归纳为4种类型,对比了这4类方法的优缺点,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路琪[7](2017)在《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采用五元组定义的网络流作为研究对象,解决单链路10Gbps速率的网络信号接入,通过协议解析,内容识别技术等处理手段,恢复网络流信息,并通过设计硬件系统实现网络信号流级分析处理,并根据匹配结果执行不同的处理策略,从而实现网络流量分类。本文围绕高速网络信号处理的整个过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针对不同格式的网络信号设计相应接入方案,并对网络流量分类技术进行了研究。(2)深入研究了高速网络内容识别关键技术。针对高速缓存技术、流识别算法、模式匹配算法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布鲁姆过滤器的TCAM匹配算法。(3)通过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的理论分析和实际需求,采用模块化、功能化设计准则,设计和实现高速网络流检测系统硬件平台,并在平台上实现了多业务信号接入和基于TCAM的硬件流检测算法。(4)对所设计的流量分析处理平台进行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对系统平台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谭凌锵[8](2016)在《面向IP骨干网的SDN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最近几年的蓬勃发展,各类业务数据包括即时通讯、云计算、视频直播等数据业务的流量发生了极大的增长。运营商的IP骨干网作为业务数据的重要承载网络,其负载压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运营商通过不断对骨干网进行扩容,使其能够勉力支撑起日益增长的庞大数据量;另一方面,因流量调度机制的不完善,对基础硬件的扩容并不能够完全解决网络拥塞的问题,反而可能造成网络利用率不足的同时存在拥塞状态的矛盾局面。传统的IP骨干网流量调度机制存在其固有的局限,如不能全局灵活地调控、无法精细化控制等,SDN技术带来解决流量调度问题的新思路。Google将SDN技术引入解决数据中心广域网的流量调度问题,使其网络链路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给学术界就网络流量调度研究带来广阔的启发思路。本论文的具体研究点如下:(1)以国内运营商的IP骨干网作为研究实例,对IP骨干网的特性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总结出三个特性,即分层特性、路由特性和流量特性。指出了IP骨干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区分为核心层拓扑和汇聚层拓扑两层子结构,它们根据其不同的拓扑特性对应着不同的路由特征,另外同源目地区子网的业务流可以聚合成汇聚流作为流量调度的单位。(2)基于两种不同的思路,提出了两套不同的流量调度算法,以解决IP骨干网内的链路拥塞问题。这两种思路分别是基于不分层拓扑思路和针对骨干网拓扑思路。基于不分层思路对拥塞链路所在拓扑的位置不敏感,对拥塞链路位于汇聚层或者核心层不作区分处理,而是统一采用聚合流的思路,为相同源目地区子网的业务流统一分配路由。针对骨干网拓扑思路则是对拥塞链路处于不同的拓扑子层有不同的调度策略,位于核心层的拥塞链路,对其业务流进行核心层层面的重路由;位于汇聚层的拥塞链路,对其业务流进行尽量不影响核心层路由的负载均衡:相对独立的处理不同层的拥塞问题。(3)设计针对IP骨干网的SDN流量调度平台,包括SDN平台框架设计、SDN流量调度应用架构设计、Openflow多流表设计、SDN流量调度工作流程的设计。
谭春光[9](2015)在《基于IMS和P4P的IPT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基于P2P网络的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上的关键应用。基于P2P的IPTV业务的增长更为迅猛,在P2P应用中占的比例逐年提高。随着用户数量的以及用户对视频播放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P2P网络已经不能为IPTV业务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因其本身缺陷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开始阻碍基于P2P的IPTV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由于P2P网络自身的缺陷,基于P2P的IPTV业务存在以下不足:难于对基于P2P的IPTV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和计费,无法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和监控,难于维护用户账户信息安全和数字版权。本文试图利用IMS与P4P技术来弥补基于P2P的IPTV系统的不足,为此对所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针对基于P2P的IPTV业务的有效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种IMS和基于P2P的IPTV融合的解决方案。然后针对基于IMS和P2P无法解决的网络资源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及网络路由选择策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这种IPTV架构下的QoS保障以及EPG系统。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具有创新性的成果。(1)为有效管理基于P2P的IPTV系统的业务,本文讨论了IMS和基于P2P的IPTV融合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IMS和P2P的IPTV框架。这一框架在核心IMS模块的基础上,通过一组互相独立的模块组成应用服务器,并且通过一个状态服务器以管理当前用户的状态,通过有超级节点的混合P2P网络完成内容分发和多媒体流传输。此外,重新设计的客户端和内容提供商端,使用户能够发起和接收不同的基于IMS的服务,而且普通用户也可以和内容提供商一样向其他用户提供IMS服务。所提出的基于IMS和P2P的IPTV框架可以在提供IPTV服务的同时提供其他IMS多媒体服务,并且支持服务在不同类型终端间的跳转。通过实例,演示了各个服务模块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完成一个VOD会话过程以及该会话如何在不同类型终端之间实现跳转,并在跳转过程中保持会话的持续性,这表明所提出的IPTV框架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基于P2P的IPTV业务。(2)为降低P2P应用给互联网骨干网络带来的巨大负载,优化P2P网络结构,提出了一个基于IMS和P4P的IPTV框架。在前面提出的基于IMS和P2P的IPTV的基础上,用P4P网络改进基于P2P的IPTV架构,构造并添加了一个iTracker模块,用户节点主动通过该模块与电信运营商通信,获得所需要的网络拓扑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以及iTracker模块中设定的策略,优先选择数据传输时网络资源耗费较低的节点,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调度。(3)为进一步控制P4P网络流量,降低多媒体传输时的网络耗费,提出了一个网络路由选择策略。将P4P网络内某路径的网络耗费定义为该路径所有链路的延迟与该链路流量的乘积的和,并将P4P网络内两节点间不同路径各自经过超级节点构成的骨干网络时的网络耗费的最小值作为iTracker设定的两节点间距标准P4P-distance,如果两节点的当前路径经过的骨干网络的链路的耗费高于P4P-distance,就需要重新定向至耗费最低的路径。对该策略实现P4P网络负载均衡和降低网络耗费的功能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给出了该策略指导下经过优化的目标节点路径选择算法以及该算法实现网络路由选择的具体过程。(4)对基于IMS和P4P的IPTV框架的QoS,从频道启动/切换时间的角度进行了优化。P4P网络内的用户节点可以通过邻居节点在节点频道启动/切换时向节点发送短时数据的方法,加快频道启动/切换的过程,并给出了选择高效邻居节点缩短频道启动/切换时间的算法。通过模拟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优化方法能有效提升节点频道启动/切换的速度,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提升QoS,并且该方法不会给骨干网带来太大的额外负载压力。(5)在基于1MS和P4P的IPTV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支持用户相互推荐的混合EPG推荐模型。该EPG推荐模型由两个模块组成,一部分是为本地IPTV系统提供EPG推荐功能的推荐引擎,另外一部分则负责处理用户间信息交换并实现用户间的推荐功能,分别介绍了两个模块的结构和推荐机制。本地EPG推荐模块由移动端和固定端两个子模块构成,移动端由于处理能力较低而采用轻量级结构,EPG可以随客户端所处场景的不同,在不同终端间跳转。用户间相互推荐模型,利用P4P网络在IPTV用户间建立信息交换网络,可实现IPTV用户间的EPG推荐信息交换和相互推荐功能。本文针对现有基于P2P的IPTV系统存在的不足,通过IMS与基于P2P的IPTV融合,实现了对基于P2P的IPTV业务的有效管理;提出了一个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解决了基于P2P的IPTV网络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路由选择策略,平衡网络负载,降低网络流量;提出了一种加快频道启动/切换的速度以优化QoS的方法;提出了一种EPG混合推荐模型,可完成用户间EPG信息交换和推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IPTV服务的发展,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享用各种优质的多媒体服务。
张滨[10](2014)在《山东电信IP VPN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用户的逐渐成熟和稳定,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经济合理的网络解决方案,以提高网络效率,网络运行数据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VPN技术构建企业网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作为一个高效的技术平台的,IPMPLS骨干网实现IP VPN提供了一个灵活,可扩展的技术。MPLS技术,近年来已逐渐成熟,一方面,VPN服务可以节省用户的车道占用成本,轻松访问,维修方便;手MPLS技术提供了一个面向连接的IP在其网络上的技术,提供了多种服务适当的保护措施,因此MPLS VPN得到了广泛的客户认可,并成为运营商开展IP VPN服务的主要途径。在本文中,通过学习基本技术和MPLS VPN网络的应用程序的分析。总结自然网络的MPLS VPN安全机制,包括实现BGP路由地址隔离和检疫,隐藏的核心网络基础设施,并抵御攻击。根据总结的网络安全需求,成立了由当今现有的MPLS VPN网络的技术和经验,在实际配置,完善了一系列的MPLS VPN实现安全性,包括VRF路由控制,邻居认证,网络访问列表中使用等等。并在此设计的基础上,完成MPLS VPN网络安全和应用程序特定的设计。一方面,可有助于MPLSVPN网络安全的进一步加强,使得MPLS VPN具有与ATM或Frame Relay的VPN同等或更好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弥补人们对MPLS VPN安全性认识的不足,并为MPLS VPN网络实施人员实现网络安全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IP骨干网络技术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骨干网络技术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轻量级深度学习框架的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流量实时预测研究现状 |
1.2.2 深度神经网络预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课题研究基础 |
2.1 |
2.1.1 网络流量的时间相关性 |
2.1.2 网络流量的空间相关性 |
2.2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 |
2.2.1 循环神经网络 |
2.2.2 MGU循环神经网络 |
2.3 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2.3.1 卷积神经网络 |
2.3.2 图卷积神经网络 |
2.3.3 图卷积网络模型在流量预测中的应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GU循环神经网络的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 |
3.1 问题描述 |
3.2 算法描述 |
3.2.1 模型设计 |
3.2.2 算法流程 |
3.3 实验设计与分析 |
3.3.1 实验设计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空时相关STGM模型的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 |
4.1 问题描述 |
4.2 算法描述 |
4.2.1 模型数学描述 |
4.2.2 空间相关性建模 |
4.2.3 时间相关性建模 |
4.3 实验设计与分析 |
4.3.1 实验设计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2 系统概要设计 |
5.2.1 系统功能设计 |
5.2.2 系统软件结构 |
5.3 系统详细设计 |
5.3.1 系统管理 |
5.3.2 数据处理 |
5.3.3 网络流量实时预测 |
5.3.4 网络流量预测预警 |
5.4 系统功能呈现 |
5.4.1 系统管理界面 |
5.4.2 网络流量实时预测界面 |
5.4.3 网络流量预测预警管理界面 |
5.5 流量实时预测系统精度 |
5.5.1 实时预测精度 |
5.5.2 实时预测预警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2)空中异构战术网络IP通信架构及协议开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网络模型 |
3 协议栈分析 |
4 寻址与路由 |
4.1 地址分配 |
4.2 路由 |
5 IP报文传输方式 |
6 性能分析 |
6.1 开销评估 |
6.2 仿真分析 |
7 结束语 |
(3)Y通信项目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项目管理概述 |
2.2 投标阶段的流程简介 |
2.2.1 投标流程 |
2.2.2 方案设计的流程 |
2.3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
2.4 相关通信技术简介 |
2.4.1 传送层及相关通信功能 |
2.4.2 路由器及相关通信功能 |
第三章 Y通信项目的方案评价与选择 |
3.1 Y通信项目概况 |
3.2 可用方案的类型及特点 |
3.2.1 全“IP”方案(ALL IP)及特点分析 |
3.2.2 全“光”方案(ALL Optical)及特点分析 |
3.2.3 IP+光方案及特点分析 |
3.3 Y项目方案的评价体系 |
3.4 Y项目方案评价结果及方案选定 |
第四章 Y项目IP+光方案详细设计及报价策略 |
4.1 Y项目安全性功能设计 |
4.1.1 安全环节的识别 |
4.1.2 安全性设计原则 |
4.1.3 安全性设计方案 |
4.2 Y项目可靠性功能设计 |
4.2.1 可靠性环节识别 |
4.2.2 基于成本的Y项目可靠性设计方案 |
4.2.2.1 可靠性预计的使用方法 |
4.2.2.2 可靠性计算及结果验证 |
4.3 Y项目运行维护功能设计 |
4.3.1 运行维护环节识别 |
4.3.2 运行维护设计方案 |
4.3.2.1 业务管理:宽带网络解决方案 |
4.3.2.2 设备管理:骨干网络解决方案 |
4.3.2.3 设备管理:接入网络解决方案 |
4.3.2.4 融合管理:网络统一管理平台 |
4.3.2.5 运行维护竞争分析及结果预测 |
4.4 Y项目低时延功能设计 |
4.4.1 网络时延环节识别 |
4.4.2 基于成本的低时延倒换方案设计 |
4.5 Y项目方案的竞争性分析 |
4.5.1 Y项目方案综合描述 |
4.5.2 竞争对手分析与评价 |
4.5.3 项目组对方案的确认 |
4.6 Y项目造价预算和报价策略 |
4.6.1 造价预算 |
4.6.2 报价策略 |
第五章 项目实施的管理策略 |
5.1 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 |
5.2 进度控制 |
5.3 实施团队的协调与沟通策略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智能电网通信业务实时性与可靠性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智能电网通信网络特点 |
1.1.2 智能电网的关键实时通信业务 |
1.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变电站通信业务实时性与可靠性保障研究现状 |
1.2.2 智能变电站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3 电力广域保护系统通信业务实时性与可靠性保障研究现状 |
1.2.4 电力广域保护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智能变电站业务优先级及队列调度方法研究 |
2.1 IEC61850智能变电站通信业务 |
2.1.1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架构与服务机制 |
2.1.2 IEC61850报文类型及时延要求 |
2.1.3 IEC61850通信协议栈 |
2.1.4 智能变电站报文传输时延构成 |
2.2 智能变电站业务优先级及其改进 |
2.2.1 IEC61850业务优先级 |
2.2.2 智能变电站业务优先级的改进 |
2.3 智能变电站业务调度算法研究 |
2.3.1 常用队列调度算法 |
2.3.2 一种新的智能变电站业务队列调度算法PWRR |
2.4 实验分析 |
2.4.1 智能变电站网络模型 |
2.4.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智能变电站信息物理融合可靠性评估 |
3.1 智能变电站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模型 |
3.2 智能变电站物理侧和信息侧的交互影响 |
3.2.1 交互影响分析 |
3.2.2 信息网络和信息流建模 |
3.3 智能变电站可靠性指标 |
3.3.1 电力一次物理系统可靠性指标 |
3.3.2 信息网络侧可靠性指标 |
3.3.3 交互影响量化计算 |
3.4 智能变电站可靠性评估方法 |
3.4.1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可靠性评估案例分析 |
3.4.2 蒙特卡洛法与解析法相结合的可靠性评估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电力广域保护系统实时性与可靠性保障研究 |
4.1 电力广域保护系统通信业务分析 |
4.1.1 电力广域保护系统通信系统架构 |
4.1.2 电力广域保护系统通信业务及其实时性要求 |
4.2 TCP与 UDP传输的实时性分析 |
4.3 纠错算法设计 |
4.3.1 纠错码长度的理论约束条件 |
4.3.2 BCH编译码规则与分组方法设计 |
4.3.3 应用举例 |
4.4 加入纠错机制的报文实时性分析 |
4.4.1 加入纠错码后增加的通信时延 |
4.4.2 实例分析 |
4.4.3 仿真验证 |
4.5 应用层纠错方式下的检错与重发 |
4.5.1 应用层检错机制 |
4.5.2 报文重发机制 |
4.6 联合应用方法与可靠性分析 |
4.6.1 纠错、检错与重发机制的联合应用算法 |
4.6.2 与TCP传输方案可靠性的对比 |
4.6.3 与其它UDP传输方案的对比 |
4.7 实验验证 |
4.7.1 实验方案 |
4.7.2 实验与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5 电力广域保护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 |
5.1 广域保护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 |
5.1.1 测量单元可靠性模型 |
5.1.2 保护单元可靠性模型 |
5.1.3 骨干网络的可靠性模型 |
5.1.4 测量信息流可靠性模型 |
5.1.5 控制命令可靠性模型 |
5.1.6 广域系统单业务可靠性评估模型 |
5.1.7 广域系统多业务可靠性评估模型 |
5.1.8 基于广域系统多业务可靠性的风险评估 |
5.2 案例分析 |
5.2.1 广域保护系统各节点设备和信息的可靠性 |
5.2.2 广域保护系统二次设备可靠性计算 |
5.2.3 测量信息可靠性计算 |
5.2.4 控制命令可靠性计算 |
5.2.5 广域保护系统单业务可靠性计算 |
5.2.6 广域保护系统多业务可靠性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基于中继系统的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基骨干网络概述 |
1.1.1 天基骨干网络特点 |
1.1.2 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 |
1.2.1 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过程 |
1.2.2 天基骨干网络业务 |
1.2.3 天基骨干网络资源 |
1.2.4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与创新点 |
1.4 本文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天基骨干网络静态业务的调度 |
2.1 引言 |
2.1.1 相关研究与创新点 |
2.2 优化模型 |
2.2.1 传输路径建立过程 |
2.2.2 业务模型 |
2.2.3 网络模型 |
2.2.4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
2.3 两个静态业务的调度算法 |
2.3.1 窗口重叠与窗口缩减 |
2.3.2 静态业务调度算法 |
2.3.3 最长窗口优先分配算法 |
2.4 仿真分析 |
2.4.1 仿真参数 |
2.4.2 仿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的调度 |
3.1 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调度 |
3.1.1 引言 |
3.1.2 问题建模 |
3.1.3 动态业务调度算法 |
3.1.4 仿真分析 |
3.2 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重调度 |
3.2.1 引言 |
3.2.2 动态业务重调度模型 |
3.2.3 两个启发式算法 |
3.2.4 仿真分析 |
3.3 动态业务调度与重调度的联合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通信业务带宽使用的静态业务调度 |
4.1 引言 |
4.1.1 相关研究与创新点 |
4.2 业务调度模型 |
4.3 业务调度算法 |
4.3.1 带宽独享的调度算法 |
4.3.2 复杂度分析 |
4.3.3 带宽共享的调度算法 |
4.3.4 复杂度分析 |
4.4 仿真分析 |
4.4.1 仿真背景与参数 |
4.4.2 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附录 A 中英文对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6)网络攻击源追踪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问题定义 |
3 各种场景下的攻击源追踪 |
3.1 虚假IP地址攻击溯源问题 |
3.2 僵尸网络中的攻击溯源问题 |
3.3 匿名网络中的攻击溯源问题 |
3.4 利用跳板主机的攻击溯源问题 |
3.4.1 问题4.1 |
3.4.2 问题4.2 |
3.5 局域网中的攻击溯源问题 |
4 溯源方法分类 |
5 总结及展望 |
(7)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速网络信号接入与流分类技术 |
2.1 高速骨干网络信号接入技术研究 |
2.1.1 高速以太网信号接入技术 |
2.1.2 POS信号接入技术 |
2.1.3 多类型混合信号处理 |
2.2 网络流量分类方法 |
2.2.1 流的定义 |
2.2.2 基于端口的网络流量分类 |
2.2.3 基于DPI的网络流量分类 |
2.2.4 基于协议解析的网络流量分类 |
2.2.5 基于统计学习的网络流量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平台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1 系统设计准则及功能需求 |
3.1.2 总体方案设计及论证 |
3.2 系统核心处理模块设计 |
3.3 高速网络信号收发模块设计 |
3.4 高速网络流缓存模块设计 |
3.5 高速网络内容匹配模块设计 |
3.6 数据管理模块与其他辅助模块设计 |
3.6.1 数据管理模块 |
3.6.2 时钟模块 |
3.6.3 电源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网络内容识别关键技术 |
4.1 高速缓存技术 |
4.2 高速网络数据流识别算法 |
4.2.1 采样算法 |
4.2.2 哈希算法 |
4.2.3 大流识别算法 |
4.3 模式匹配算法 |
4.3.1 基于软件实现的经典模式匹配算法 |
4.3.2 基于布鲁姆过滤器的匹配算法 |
4.3.3 基于TCAM匹配算法 |
4.4 基于布鲁姆过滤器引擎过滤的TCAM模式匹配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测试方案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信号接入与数据包提取测试 |
5.2.2 关键词提取与匹配测试 |
5.2.3 数据管理单元测试 |
5.3 测试结果分析与平台升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PCB板设计图 |
附录B 软件程序总览 |
(8)面向IP骨干网的SDN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研究动态与发展现状 |
1.3.1 IP骨干网上已有的流量调度算法 |
1.3.2 基于SDN的流量调度技术 |
1.3.2.1 SDN技术简介 |
1.3.2.2 SDN流量工程概述 |
1.4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IP骨干网的流量调度 |
2.1 IP骨干网的特性 |
2.1.1 分层特性 |
2.1.2 路由特性 |
2.1.3 流量特性 |
2.2 传统骨干网在流量调度上存在的问题 |
2.3 SDN带来的新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P骨干网流量调度算法设计 |
3.1 研究背景 |
3.2 问题描述 |
3.3 流量调度算法设计总体思路 |
3.4 基于不分层拓扑思路 |
3.4.1 设计思想 |
3.4.2 PathExtension算法流程 |
3.5 针对骨干网拓扑思路 |
3.5.1 骨干网核心层调度算法 |
3.5.1.1 设计思想 |
3.5.1.2 CoreRerouting算法流程 |
3.5.2 骨干网汇聚层调度算法 |
3.5.2.1 设计思想 |
3.5.2.2 ConvergenceRerouting算法流程 |
3.6 算法仿真测试 |
3.6.1 算法测试环境 |
3.6.2 算法测试指标 |
3.6.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DN流量调度平台的设计实现 |
4.1 研究背景 |
4.2 约束与需求分析 |
4.3 SDN平台框架设计 |
4.4 SDN流量调度架构设计 |
4.4.1 流量调度应用层架构设计 |
4.4.2 Openflow表项设计 |
4.5 SDN流量调度工作流程 |
4.5.1 流控初始化过程 |
4.5.2 流量调度过程 |
4.5.3 执行流量调度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5.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IMS和P4P的IPT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IPTV的发展现状 |
1.2.1 IPTV定义、结构及业务类别 |
1.2.2 IPTV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3 IPTV的标准化进程 |
1.3 基于P2P的IPTV及其发展现状 |
1.3.1 基于P2P的IPTV的体系结构 |
1.3.2 基于P2P的IPTV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1.3.3 基于P2P的IPTV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 |
1.4 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 |
1.4.1 基于IMS和P2P的IPTV架构 |
1.4.2 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 |
1.4.3 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的关键技术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IMS和P4P的IPTV相关技术 |
2.1 IPTV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1 IPTV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发展 |
2.1.2 NGN综述 |
2.1.3 Non-NGN IPTV体系结构 |
2.1.4 NGN Non-IMS IPTV体系结构 |
2.1.5 NGN IMS-based IPTV体系结构 |
2.2 IP多媒体子系统 |
2.2.0 IMS的发展现状 |
2.2.1 IMS的体系结构 |
2.2.2 SIP协议 |
2.3 P4P技术概述 |
2.3.1 P4P概念及发展现状 |
2.3.2 P2P技术简介 |
2.3.3 P4P框架 |
第3章 基于P2P的IPTV业务有效管理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基于IMS和P2P的IPTV系统体系结构 |
3.3 对基于P2P的IPTV业务有效管理的分析 |
3.3.1 对单一IPTV服务的有效管理的分析 |
3.3.2 对服务跳转的支持 |
3.3.3 对增值多媒体业务的支持 |
3.3.4 会话过程实现涉及到的协议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IMS与P4P的IPTV架构与网络路由选择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IP4PTV架构 |
4.2.1 问题提出 |
4.2.2 IP4PTV架构 |
4.3 IP4PTV网络路由选择策略研究 |
4.3.1 问题提出 |
4.3.2 IP4PTV网络路由选择策略NRSP |
4.3.3 NRSP有效性的论证 |
4.3.4 NRSP的实现算法 |
4.3.5 NRSP的优势 |
4.4 IP4PTV架构的信令流程 |
4.4.1 内容提供商发布VOD |
4.4.2 注册与登录 |
4.4.3 用户订阅 |
4.4.4 建立连接及多媒体流的传输 |
4.5 IP4PTV架构与NRSP策略模拟仿真实验与评价 |
4.5.1 实验环境与参数设置 |
4.5.2 性能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IMS与P4P的IPTV系统的频道启动/切换时间模型 |
5.1 问题提出 |
5.2 频道启动和切换模型 |
5.2.1 频道启动及切换时间 |
5.2.2 频道启动/切换模型 |
5.2.3 频道启动 |
5.2.4 频道切换 |
5.2.5 频道退出 |
5.3 实验与验证 |
5.3.1 实验环境 |
5.3.2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支持用户互相推荐的EPG推荐模型 |
6.1 问题提出 |
6.2 研究背景 |
6.2.1 EPG概念 |
6.2.2 EPG的种类 |
6.2.3 EPG的系统组成和运行机制 |
6.2.4 EPG推荐 |
6.3 一种支持用户互相推荐的混合EPG推荐模型 |
6.3.1 本地EPG推荐模块 |
6.3.2 用户间EPG推荐模块 |
6.4 用户相互推荐EPG模型的推荐机制 |
6.5 用户相互推荐EPG模块的通信机制 |
6.5.1 用户节点加入EPG推荐信息交换网络 |
6.5.2 用户间EPG推荐的通信过程 |
6.6 用户相互推荐EPG系统的原型系统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内容总结 |
7.2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简历 |
(10)山东电信IP VPN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VPN具备的特点 |
1.3 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
1.3.1 发展现状 |
1.3.2 前景展望 |
1.4 系统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
1.4.1 建设内容 |
1.4.2 建设目标 |
1.5 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技术介绍 |
2.1 VPN概念介绍 |
2.1.1 VPN组网方式 |
2.2 BGP协议介绍 |
2.3 MPLS技术介绍 |
2.4 MPLS VPN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现状分析 |
3.1.2 技术分析 |
3.1.3 安全分析 |
3.1.4 效益分析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3.2.1 网络拓扑需求 |
3.2.2 网络管理需求 |
3.2.3 业务网络需求 |
3.2.4 路由部署需求 |
3.3 重点解决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建设内容 |
4.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3 MPLS VPN方案设计 |
4.3.1 MPLS VPN技术原理 |
4.3.2 MPLS VPN整体设计 |
4.3.3 IP路由协议选择 |
4.3.4 MPLS骨干网络设计 |
4.3.5 MPLS VPN接入设计 |
4.3.6 MP-BGP路由设计 |
4.3.7 PE-CE路由设计 |
4.4 网络安全策略规划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
5.1 整体网络结构 |
5.1.1 省级骨干网 |
5.1.2 地市级城域网 |
5.1.3 省骨干网和国家骨干网互联 |
5.2 网络结构配置实现 |
5.2.1 MPLS VPN的配置实现 |
5.2.2 MPLS BGP的配置实现 |
5.2.3 QoS的配置实现 |
5.3 网管功能介绍 |
5.4 网管系统部署方案 |
5.4.1 接入层网管的选择 |
5.4.2 骨干层网管的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目标 |
6.2 系统测试工具 |
6.3 系统测试方法 |
6.4 系统测试用例 |
6.5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IP骨干网络技术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轻量级深度学习框架的IP骨干网络流量实时预测研究[D]. 郭芳.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空中异构战术网络IP通信架构及协议开销分析[J]. 卿利. 电讯技术, 2019(09)
- [3]Y通信项目方案设计研究[D]. 赵亮. 东南大学, 2019(06)
- [4]智能电网通信业务实时性与可靠性保障研究[D]. 袁凯. 武汉大学, 2019(02)
- [5]基于中继系统的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研究[D]. 邓畅霖.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网络攻击源追踪技术研究综述[J]. 姜建国,王继志,孔斌,胡波,刘吉强. 信息安全学报, 2018(01)
- [7]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研究[D]. 路琪.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面向IP骨干网的SDN应用研究[D]. 谭凌锵.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9]基于IMS和P4P的IPT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谭春光. 东北大学, 2015(03)
- [10]山东电信IP VPN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滨.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