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1](2020)在《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近2年经西医治疗结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归纳临床资料特点、疾病相关因素特征,了解临床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以便为今后开展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多标准化的诊疗思路。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急性期带状疱疹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573例患者,对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临床资料(季节、发病诱因、受累神经、首诊误诊情况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进行整理,并比较不同年龄组(青年、中年、老年组)一般症状缓解情况及疾病转归是否有差异,将需要研究的资料录入Excel,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的急性期患者最小年龄是21岁,最大年龄是91岁,且各年龄阶段的男女性别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发病因素:四季均可发病,通过对纳入研究的观察,秋季的患者人数较多(P<0.01)。患者的常见发病诱因为劳累、情志因素、外感、局部外伤等,但大部分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其中361例(63.0%)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最多见。3.临床特点:48.5%的患者疼痛与皮疹同时出现,45.0%的患者以疼痛为首发症状,6.3%的患者以皮疹为首发症状,0.2%的患者仅有皮疹不伴疼痛。本次研究中皮疹分布在右侧的较分布在左侧的多,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受累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颈丛神经>腰骶神经>臂丛神经>面神经。中医证型以肝经郁热证为主(96.0%)。4.疾病转归:纳入的573例患者的最短住院天数为6天,最长为2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1.71±1.92)天;平均止疱时间为(4.72±1.12)天、疼痛缓解时间为(6.30±1.76)天。不同年龄阶段比较显示:不同年龄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止疱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疼痛及皮损评分在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5.中医路径: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治疗的完成率为92.7%。6.治疗效果:573例患者治愈97例(16.9%),有效437例(76.3%),未愈39(6.8%),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患者满意度高,总有效率达93.2%。在疗效方面青年组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在缩短住院时间、疼痛缓解、皮损改善及综合疗效评价方面均有显着优势,有助于本病的规范性诊疗,值得推广。
杨瑾[2](2007)在《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蛇串疮,西医又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西医治疗常用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和镇静止痛药等;激光,窄谱紫外线局部照射,神经阻滞,微波,脉冲短波加脉冲电磁场与高电位疗法联合等物理治疗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价格相对昂贵,而且糖皮质激素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病症的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病)不宜使用。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蛇串疮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且费用较为便宜,易于被患者接受。对头面部重症带状疱疹和坏疽性带状疱疹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蛇串疮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但蛇串疮中医内治法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中药高效复方的筛选以及益气法和补气药在该病治疗中的运用均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近10年相关治疗文献的回顾和复习,以及对中医基础理论和本病临床治疗的学习,作者对于中医内治法治疗本病提出以下两点设想:一是在辨证治疗中引入三焦辨证的方法;二是有明显归经走向的古方如川芎茶调散,瓜蒌散,柴胡疏肝散和二妙散等用于不同神经节段的蛇串疮,这些思路均有待进一步探讨及完善。
韩秀丽,王秀娟[3](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张俊俊[4](2021)在《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CNKI-知网、万方、VIP-维普、Sino Med、EMBASE、Pub 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应用Endnote X8进行文献整理与数据收集、使用Cochrane Review Handbook 5.3.0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运用Stata14、Rev Man5.3.5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GRADE进行证据质量评级。结果: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7篇文献,16项研究,共1406例研究对象。1.Meta分析结果示:与西药组相比,穴位注射组皮损痊愈时间(MD=-1.73,95%CI[-2.69,-0.77],P=0.0004)、疼痛减轻时间(RR=-2.06,95%CI[-2.41,-1.72],P<0.00001)、止疱时间(MD=-1.06,95%CI[-1.41,-0.70],P<0.000 01)较早、治愈率较高(RR=1.72,95%CI[1.50,1.97],P<0.00001)、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较明显(MD=0.87,95%CI[0.59,1.15],P<0.00001)、PHN发生率较低(RR=0.32,95%CI[0.19,0.54],P<0.000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穴位注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西药组相当(RR=1.09,95%CI[0.53,2.25],P=0.82)。2.GRADE结果示:治愈率、皮损痊愈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疼痛减轻时间、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PHN发生率、止疱时间均为为低质量证据。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14项研究1076例患者。1.meta分析结果示:(1)与西药组相比,穴位注射组有效率较高(RR=1.38,95%CI[1.22,1.58],P<0.000 01);(2)与中药组相比,穴位注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较明显(MD=1.87,95%CI[0.95,2.80],P<0.000 1);(3)与针刺组相比,穴位注射组有效率较高(RR=1.13,95%CI[1.04,1.22],P=0.004)、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较明显(MD=1.45,95%CI[1.36,1.53],P<0.000 01)、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较早(SMD=-0.56,95%CI[-0.93,-0.20],P=0.003);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穴位注射组复发率与针刺组相当。2.GRADE结果示:有效率与VAS评分为低质量证据,复发率与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为高质量证据。结论:1.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系统评价:穴位注射组在治愈率、皮损痊愈时间、疼痛减轻时间、止疱时间、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优于西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相当。2.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穴位注射组在有效率、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方面优于针刺组;复发率两组相当;穴位注射组有效率优于西药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优于中药组。由于纳入的临床研究操作具有特殊性较难实施盲法,相关文献缺乏对随机方法及隐蔽分组的具体描述,使得质量评价普遍偏低并存在一定的相关偏倚,而且GRADE评级多为低质量等问题,仍需要大量设计科学严谨、描述详细完善、样本量充足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王新星[5](2021)在《基于中西医因素用机器学习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神经痛的概率》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疼痛科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迁延日久,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不少PHN患者因为疼痛而产生过自杀倾向。研究显示在带状疱疹早期进行额外的镇痛治疗诸如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等可以降低PHN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的疼痛治疗方式较单一模式的镇痛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但是额外的镇痛治疗也意味着额外的医疗风险和经济负担,并非每一名带状疱疹患者都需要进行额外的镇痛治疗来预防PHN的发生,年轻的带状疱疹患者很有可能在疱疹皮损愈合后不留下任何后遗症状,所以识别出哪些患者具有较高的PHN风险,对这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额外镇痛治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临床决策。既往有不少研究揭示了与PHN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高龄、急性期疼痛强度等,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停留在定性研究的角度,对一个具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无法给出比较明确的结论,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定性研究上升为定量研究,给出一个概率预测。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日益发达的今天,借助这些工具可以让我们的临床实践更加具体和精确,本研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分析PHN发生的相关因素,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概率。方法:首先进行病例回顾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式研究在该中心就诊的带状疱疹及PHN患者发生PHN的相关危险因素;其次将这些危险因素作为机器学习的特征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因为预测带状疱疹患者是否发生PHN是一个二分类问题,适合机器学习中的有监督学习方式,传统的有监督学习算法包括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本研究采用这三种算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并比较这三种模型的预测效力,选出最佳的预测模型:然后将这个由既往病例数据建立的预测模型应用到新病例的预测中,检验其预测能力,同时在这些新病例中引入中医体质学分类的概念,检验其是否能作为一个与PHN发生相关的独立因素,并将其纳入机器学习模型中看其是否能提高模型的预测效力;最后将既往的数据和新病例数据进行融合,检验增加样本量是否会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前期共纳入706名患者病例数据,经单因素分析发现与PHN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疱疹位置、NRS评分、CCI评分、抗病毒治疗以及免疫抑制状态。将这6个相关因素的数据纳入到机器学习中,三种算法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逻辑回归0.77、随机森林0.83、人工神经网络0.81,其中随机森林算法还具有最高的查全率(0.76)和查准率(0.78)以及AUC值(0.88),可以认为是三种算法中表现最好的算法(P=0.01)。对新的204例带状疱疹和PHN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分析,发现PHN的发生与体质分类相关,瘀血质和气虚质患者更容易发生PHN,然后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其中111例初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是否患PHN进行预测,预测准确率达到了 79.28%;在前6个影响因素之外加入中医体质学分类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的准确率提高到86.49%(P=0.04),其中这7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分别是NRS(0.23)、CCI评分(0.23)、中医体质(0.17)、疱疹位置(0.16)、年龄(0.11)、免疫抑制状态(0.05)、抗病毒治疗(0.05)。最后将新纳入的204例病例与前边706例病例进行融合,预测的准确性从0.83提高到0.86(P=0.07)。分析讨论:本研究首先通过回顾性分析挖掘出与PHN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然后将相关危险因素代入到机器学习模型中,用来预测带状疱疹患者是否发生PHN,预测的准确性达到八成左右。另外因为中医在PHN的治疗中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医的治疗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目前暂无中医视角下的PHN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本研究纳入中医体质学分类的概念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不同的体质在PHN发生率方面存在差异,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将中医体质学分类也作为一个特征纳入机器学习模型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有了提高。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第一次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概率。2.引入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作为一个相关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学反映了人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结合的体质状态,是一个整体性的分类标准,在中医临床上有较高的指导意义。3.在分析PH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时,首次引入CCI评分这一概念,CCI评分可以作为评价合并症情况的一个指标,既往研究往往关注单个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无法从整体的合并症情况来分析,具有局限性。4.本研究认为越靠近头端的带状疱疹越容易出现PHN是因为头端脊髓神经元密度较高,单位面积下病毒可感染的神经元也就越多,产生的破坏性也更强,因此更容易产生PHN。这只是一个猜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纳入的样本量不够多,虽然本研究纳入910例样本符合样本量要求,但是研究性质决定了纳入样本多多益善,相比于动辄上万病例数的研究来说说服性不够强。2.纳入的相关因素不够全面。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一些出现在文献研究中的相关因素并未被纳入本研究中,可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补充。3.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如果能纳入多中心的数据更能反应问题的全貌。
王立娟,张晓钢,李倩,费文荣[6](2020)在《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皮肤病,属中医学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等范畴。刺络放血拔罐属于针灸学皮肤针治疗范畴,具有清热泻火、活血消肿、疏通经络、祛瘀生新的功效,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着。兹就近年来有关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进行综述。
陈琦[7](2020)在《元通合剂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元通合剂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临床安全性,为元通合剂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推广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皮肤科门诊就诊,符合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疱疹部位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抗病毒、营养神经、外用药),对照组给予口服元通合剂,每次50ml,一天2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刺络拔罐,隔天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0天随访。观察并记录皮疹情况(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综合疗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有无出现并发症、肾功能损害及感染、烫伤、皮下血肿、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应用SPSS 22.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疗效判定。结果1.两组患者在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上比较,治疗组均比对照组短,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一天后、治疗一个疗程后及1个月后视觉模拟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照组改善明显,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7%,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7%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结束后第30天进行电话随访,治疗组2例发生PHN,对照组8例,治疗组PHN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数据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元通合剂联合刺络拔罐可有效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元通合剂具有清泻肝胆实热,清利肝经湿热的作用,使体内湿热之毒排出体外,刺络拔罐可以排出淤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达到降低疼痛的疗效。元通合剂联合刺络拔罐不仅能促进皮疹恢复,降低患者的疼痛、焦虑情况,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还能大幅度降低发生后遗神经痛的风险,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增加,是临床上一种可以推广的治疗方案。
黄敏敏[8](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状疱疹中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综述一 蛇串疮中医治疗现状 |
1、中医文献论述 |
2、病因病机 |
3、中医诊断依据 |
4、中医内治法 |
5、中医外治法 |
6、针灸治疗 |
7、穴位注射 |
8、综合治疗 |
综述二 蛇串疮西医治疗现状 |
1化学药物治疗 |
2物理治疗 |
3局部治疗 |
4心理治疗 |
综述三 蛇串疮中西医结合治疗 |
1中药口服联合西药治疗 |
2中药口服联合物理治疗 |
3中西药联合物理治疗 |
病案举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
1.1经脉络属 |
1.2生理配合 |
1.3病理相关 |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
2.1补肺通肠 |
2.2降肺通肠 |
2.3宣肺通肠 |
3 方药 |
3.1补肺通肠汤 |
3.2降肺通肠汤 |
3.3宣肺通肠汤 |
4 典型病案 |
(4)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及其后神经痛的认识 |
1.1.1 定义 |
1.1.2 流行病学 |
1.1.3 病因病机 |
1.1.4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论治 |
1.3 meta分析 |
第二章 方法学 |
2.1 检索方法 |
2.2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2.3 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
2.4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系统评价 |
3.1 研究方法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检索策略 |
3.2 纳入研究结果 |
3.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2 纳入研究特征 |
3.2.3 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治愈率 |
3.3.2 皮损痊愈时间 |
3.3.3 不良事件发生率 |
3.3.4 疼痛减轻时间 |
3.3.5 VAS评分 |
3.3.6 PHN发生率 |
3.3.7 脱痂时间 |
3.3.8 止疱时间 |
3.3.9 疼痛消失时间 |
3.3.10 结痂时间 |
3.3.11 疗效判定 |
3.4 GRADE证据质量分级 |
3.5 选穴规律 |
第四章 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 |
4.1 研究方法 |
4.1.1 纳入标准 |
4.1.2 排除标准 |
4.1.3 检索方法 |
4.2 纳入研究结果 |
4.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4.2.2 纳入研究特征 |
4.2.3 质量评价 |
4.3 meta分析结果 |
4.3.1 有效率 |
4.3.2 VAS评分 |
4.3.3 疼痛开始缓解时间 |
4.3.4 治愈时间 |
4.3.5 复发率 |
4.3.6 HAMA评分 |
4.4 GRADE证据质量分级 |
4.5 选穴规律 |
第五章 讨论分析与结论 |
5.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5.1.1 疗效分析 |
5.1.2 安全性分析 |
5.2 GRADE证据质量分级结果分析 |
5.3 选穴规律分析 |
5.4 创新点 |
5.5 结论 |
5.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中西医因素用机器学习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神经痛的概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一 中西医对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
1. 中医对带状疱的认识 |
2.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及PHN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机器学习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
1. 机器学习概述 |
2. 机器学习在医学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一般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研究二 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概率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分析讨论 |
5. 小结 |
研究三 中医体质学作为相关危险因素对预测模型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 |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表 |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评分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针具 |
1.1 三棱针 |
1.2 梅花针 |
1.3 采血针和注射针头 |
1.4 毫针 |
2 治疗部位 |
2.1 局部病灶 |
2.2 疱疹头尾密集处 |
2.3 其他部位 |
2.3.1 井穴 |
2.3.2 特殊穴位 |
3 观察指标 |
4 机制研究 |
5 小结 |
(7)元通合剂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刺络拔罐操作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指标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随访 |
2.8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皮疹恢复比较 |
3.3 VAS、HAMA、PSQI量表评分比较 |
3.4 疗效比较 |
3.5 PHN发生情况 |
3.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1.1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 |
1.2 带状疱疹的辨证论治 |
1.3 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 |
2.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1 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 |
2.2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
2.3 PHN |
2.4 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2.5 带状疱疹的免疫预防 |
3.元通合剂联合刺络拔罐的特点及意义 |
3.1 元通合剂的方义分析 |
3.2 刺络拔罐的作用 |
4.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临床观察表 |
附录三 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8)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组 |
2.3 对照组 |
2.4 生活调摄 |
2.5 治疗疗程 |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脱落病例 |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4.3 疼痛评分 |
4.4 治疗病程对比 |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4.6 生活质量评分 |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4.8 补体C3、C4的检测 |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5 讨论 |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疼痛评分 |
6.2 治疗病程对比 |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6.4 生活质量评分 |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教育经历 |
科研及工作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张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D]. 杨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3]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4]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D]. 张俊俊. 河北大学, 2021(11)
- [5]基于中西医因素用机器学习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神经痛的概率[D]. 王新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研究现状[J]. 王立娟,张晓钢,李倩,费文荣. 河北中医, 2020(06)
- [7]元通合剂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D]. 陈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带状疱疹论文; 穴位注射论文; 神经痛论文;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论文; 刺络拔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