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半湿润易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半湿润,产量,养分,苹果园,黄土高原,微生物,土壤。
半湿润易旱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长江[1](2017)在《半湿润易旱区沟垄集雨栽培模式对麦玉复种体系产量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粮食需求量及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该问题日趋严重。半湿润易旱区作为中国粮食的一个重要产区,灌溉水缺乏已经成为限制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节水农业将会对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沟垄集雨栽培作为一种节水高效的农业技术措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然而关于沟垄集雨栽培能否被应用于半湿润易旱区麦玉复种体系(冬小麦-夏玉米)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西北半湿润易旱区,设置叁个栽培处理(平作+不灌水:CK,沟垄集雨栽培:RFPFM,平作+充分灌溉:WI)、两个施氮水平(高氮:每季作物225kgN ha-1,低氮:每季作物75kgN ha-1)和两个冬小麦-夏玉米复种品种(西农979-正农9号,小偃22-郑单958),系统研究半湿润易旱区沟垄集雨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生理生态特性及节水增效的影响。该研究不仅可为沟垄集雨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在半湿润易旱区复种体系下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而且对沟垄集雨栽培理论的拓展和丰富也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与CK相比,RFPFM处理下冬小麦和夏玉米出苗提前2天,冬小麦的扬花期推后1-3天,生育期延长2-4天;夏玉米吐丝期提前4天,而生育期没有明显差异。RFPFM较CK处理能显着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株高,提高冬小麦生育中后期及夏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LAI),而低于WI处理,差异不明显。RFPFM显着的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其分别较CK提高55.7%和37.4%;RFPFM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可以达到WI的81.9%,夏玉米与之没有显着差异。RFPFM下冬小麦的光能截获量和总光能利用效率(RUE)较CK分别提高42.5%和43.4%,较WI都略低,但差异不显着。RFPFM下,夏玉米光截获量和RUE分别较CK提高了9.4%和26.7%,而与WI比较,光截获量显着降低,但RUE与WI没有显着差异。RFPFM下冬小麦-夏玉米周年RUE较CK显着提高了22.4%,与WI没有显着差异。(2)冬小麦季,灌浆前期强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表现出WI>RFPFM>CK;扬花期旗叶叶面积表现出WI和RFPFM分别较CK显着提高119.4%和25.1%,且WI显着高于RFPFM;灌浆后期WI处理的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要高于CK和RFPFM。相关分析表明,由于各栽培处理对起始生长势和活跃灌浆期影响不同,进而导致粒重在WI、CK和RFPFM间表现不同规律。夏玉米季,生长终极量、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百粒重(W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mean)表现出RFPFM>WI>CK;灌浆前期平均灌浆速率和粒重增量表现出RFPFM>WI>CK;在灌浆中后期籽粒增量也表现为RFPFM>WI>CK;CK的穗位叶SPAD值在灌浆后期下降幅度高于WI和RFPFM处理,WI和RFPFM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且高氮下穗位叶SPAD值高于低氮。相关分析表明,由于RFPFM可以提高夏玉米Wmax和Gmean,进而对灌浆期的籽粒增量及成熟期粒重都有促进作用,且RFPFM和WI之间的粒重差异并不明显。(3)在冬小麦扬花后20天,冬小麦的株高和LAI表现出WI>RFPFM>CK,差异显着,其中RFPFM的LAI较CK提高99.2%;透光率表现出CK>RFPFM>WI,差异显着;RFPFM和CK下冬小麦的单株干重及单株充实度显着高于WI;RFPFM和WI较CK能显着提高冬小麦基部第2节的节间长和节间直径;RFPFM的节间充实度和节间壁厚分别比WI处理显着高20.9%和4.2%。RFPFM较WI能显着提高抗折力23.9%,较CK能显着提高弯曲力矩25.4%;倒伏指数表现出WI>RFPFM>CK,差异显着。相关分析表明,由于受株高、单位面积穗数、LAI、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抗折力、弯曲力矩和基部第2节节间长的影响,RFPFM处理下冬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要高于WI处理,但低于CK处理。在夏玉米乳熟期,不同栽培处理下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单株干重和LAI的大小为WI>RFPFM>CK,RFPFM与CK间差异显着,与WI间差异并不明显;基部第3节节间长、节间干重和鲜重、穿刺强度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群体透光率和抗弯强度表现出CK>RFPFM>WI;抗倒伏指数也表现出CK>RFPFM>WI,且差异显着。相关分析表明,由于受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LAI、产量、抗弯强度及基部第3节节间长的影响,RFPFM处理下夏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明显高WI处理,但差于CK处理。(4)与CK相比,RFPFM处理能显着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进而显着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其可达WI的76%;从水分利用效率看,RFPFM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较CK和WI分别提高了53.7%和46.3%。同样,RFPFM较CK能显着增加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显着的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同时其产量与WI没有显着差异;RFPFM下的WUE较CK和WI显着提高29.2%和70.5%。RFPFM能显着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WUE和氮肥利用效率,产量较CK提高了37.1%,达到了WI的89.5%,而灌水量较WI减少533mm;RFPFM下的周年WUE分别较CK和WI提高了38.9%和61.0%;RFPFM下冬小麦-夏玉米的周年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分别较CK提高了40.7%和44.2%,与WI差异不明显;RFPFM下冬小麦-夏玉米每公顷每年能够较CK提高净收入5000-11000元,而与WI没明显差异;可见,RFPFM有明显的节水增效作用。因此,RFPFM可以成为半湿润易旱区麦玉复种体系下较理想的节水高效栽培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贾志峰,朱红艳,易秀[2](2016)在《半湿润易旱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半湿润易旱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在陕西关中盆地的叁原县选择试验点,对地面以下0~500cm土层水分进行原位、定点长期自动监测。根据土壤水分变化状况从垂直剖面上将土壤划分为活跃层(0~20cm)、次活跃层(20~50cm)、过渡层(50~200cm)、相对稳定层(200~500cm)。其中,活跃层、次活跃层土壤水分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12月及1-3月中旬处于相对稳定期、3月下旬-5月中旬处于缓慢下降期、5月下旬-9月下旬处于增失交替期、10月初~11月末处于持续下降期;过渡层土壤水分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小,12-3月末处于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4月初-8月中旬有一定的波动,8月下旬-11月末缓慢下降。相对稳定层土壤水分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微弱,主要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表现出振幅较小的正弦曲线趋势的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8期)
韩娟,廖允成,贾志宽,韩清芳,丁瑞霞[3](2014)在《半湿润偏旱区沟垄覆盖种植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07—201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渭北旱塬旱农试验站,研究了不同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沟垄集雨处理,分别是垄上覆盖地膜+沟内不覆盖(P1)、沟内覆盖小麦秸秆(P2)、沟内覆盖液体地膜(P3)处理,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P1、P2和P3处理显着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0~20 cm和20~100 cm的土壤贮水量,其中以P2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显着,P3处理由于液态地膜的降解,仅在小麦生长前期有一定的蓄水保墒作用,在小麦的生长后期与P1处理无显着差异;各沟垄集雨处理100~200 cm土壤贮水量与CK无差异。P2处理对冬小麦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影响最大,3年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7%和60.3%。以P2处理增产效果最显着,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对照提高39.3%和35.6%;且P1和P3之间无显着差异。因此,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能显着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在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王磊,李兴茂,倪胜利,党翼,赵刚[4](2013)在《SODm缓释氮肥对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陇东旱塬区以田间试验的方式进行了SODm缓释氮肥施用方式对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SODm后,由于其缓慢的释放效应,氮肥的效应延长,在冬小麦返青后土壤中依然能有充足的养分,可以使作物营养生长获得有利影响。SODm一次性施用可以使冬小麦较常规氮肥和当地传统施肥方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76kg/mm.hm2,增产10.48%,产值增加805.88元/hm2,净产值增加1 105.88元/hm2,提高21.98%,增产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SODm一次性施入可以提高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王亚莉[5](2011)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旱作苹果园地水分生产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半湿润偏旱区是正在快速扩大的新兴苹果生产基地。但由于自然降水量较低和苹果生长耗水强烈,导致旱作果园土壤干燥化现象开始显现并逐渐加剧,严重威胁着苹果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西峰和延安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苹果园地的深层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比较与分析了旱作与灌溉苹果园地土壤干层形成规律,并与麦茬地土壤干燥化强度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管理下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在组建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西峰和延安地区逐日气象要素序列、典型土壤剖面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参数等数据库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1960~1999年期间西峰与延安地区水分产力变化动态和土壤干燥化效应,揭示了果园土壤干层形成规律与土壤干燥化效应对果园生产力的长远影响,确定适应不同地区的合理的果园种植年限,为黄土高原苹果园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苹果生产基地健康稳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西峰地区野外实测研究结果表明:(1)果园土壤干燥化强度明显高于麦茬地。麦茬地0~1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为2065 mm,高于12龄、18龄和26龄果园平均值(2014 mm);水分过耗量为119 mm,明显少于12龄、18龄和26龄果园水分过耗量平均值(249 mm)。麦茬地干层深度达440 cm,明显浅于12龄、18龄和26龄干层深度平均值880 cm。(2)26龄灌溉果园0~1300 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为11.7%,高于18龄果园(11.12%);其干层达1040 cm,浅于18龄果园(1082 cm);土壤干燥化强度(轻度干燥化)轻于18龄果园(中度干燥化)。2.延安地区野外实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种植密度下,旱作果园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0~1000 cm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干层逐年加深加厚,12龄和20龄果园干层分别达800 cm和1000 cm,土壤干燥化强度由轻度干燥化(12龄)—中度干燥化(18龄)。(2)株行距为3 m×4 m的16龄果园土壤干燥化强度高于株行距为4 m×5 m的12龄与20龄果园。16龄0~84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为1290 mm,低于12龄和20龄果园平均值(分别为1389 mm);水分过耗量为400 mm,明显多于12龄和20龄果园水分过耗量平均值(237 mm)。3.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在1960~1999年模拟研究期间,西峰与延安地区果树产量均在10龄达到最高值后,呈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两地果树分别在22龄和23龄后70%以上的果树产量已达低产果园产量值,产量且随着降水量的变化不稳定波动,平均值分别为16.53 t/hm2和16.31 t/hm~2。(2)西峰与延安地区1~10龄与11~23龄苹果园地年平均耗水量均高于其同期降水量,土壤干燥化速率分别为94 mm/a和22.6 mm/a,114 mm/a和23.9 mm/a,以致1~23龄苹果园地0~10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呈显着降低趋势;24~40龄苹果园地年均耗水量其同期降水量基本相当,此期间两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别在70~240 mm和281.7~319.2 mm范围内随着生长期与降水的变化稳定波动。(3)在1960~1999年模拟研究期间,西峰与延安苹果园地在0~200 cm土层内土壤湿度波动明显;而2~10 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12龄果园干层均已达10 m;此后,两个地区各树龄土壤湿度逐渐趋于凋萎湿度分别在24龄和21龄达到稳定。西峰地区土壤干燥化强度由无干燥化(1~6龄)—轻度干燥化(7龄)—中度干燥化(8~9龄)—严重干燥化(10~11龄)—强烈干燥化(12龄以后)而逐渐加强以至24龄以后形成稳定的强烈干燥化状态。延安地区土壤干燥化强度由无干燥化(1~6龄)—轻度干燥化(7~9龄)—中度干燥化(10~11龄)—严重干燥化(12龄后)而逐渐加强以至21龄以后形成稳定的强烈干燥化状态。(4)鉴于产量的稳定性及土壤干燥化强度的分析,西峰和延安地区地区旱作苹果园地土壤水分合理利用年限分别为22~24年和21~23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高泽,李丙智,张立新,刘长虹,刘利花[6](2008)在《半湿润易旱区红富士苹果园初夏叶片养分状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调查及对高产果园(≥22500 kg/hm2)和低产果园(<18000 kg/hm2)叶样品的分析,研究了半湿润易旱区红富士果园初夏叶片的养分状况。结果表明,高产园和低产园差异显着,总体上看,氮高产园处于中等到丰富水平,符合高产优质果园含量的标准,低产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磷、钾较丰富。根据苹果的需肥特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及有效性,初步提出了增施有机肥、氮肥及补施磷、钾肥的优化施肥结构模式,以保证苹果的丰产优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张洁,姚宇卿,吕军杰,金轲,王聪慧[7](2008)在《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保护耕作土壤碳素转化及增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进行了不同保护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较明显,深松覆盖有机碳(SOC)含量最高,为6.79g.kg-1,比传统耕作高13.8%;其次是免耕,较传统耕作高11.6%;而少耕降低了1.4%。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对耕作敏感,其含量为免耕>深松>传统耕作>少耕,免耕、深松和少耕较传统耕作增加79.3%、19.9%和-2.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都有坡下富集现象。免耕和深松的土壤微生物商(SMBC/SOC)较高,分别为3.11%和2.04%。深松覆盖在任何年型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免耕覆盖在欠水年能提高小麦产量,但增产效果低于深松;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土壤含水量较高,小麦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能延缓小麦植株衰老。(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刘利花,范崇辉,张立新,韩明玉[8](2008)在《半湿润易旱区红富士苹果园初夏土壤理化特性及施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调查及对高产果园(≥22 500 kg/hm2)和低产果园(<18 000 kg/hm2)土壤样品的分析,研究了半湿润易旱区红富士果园初夏土壤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高产园和低产园的物理特性和养分状况差异显着。高产园土壤pH显着低于低产园,而电导率及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都显着高于低产园,其养分含量均处于中等到丰富水平,符合高产优质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标准,而低产园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或缺乏水平;两类果园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均高于其它土层。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均呈现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根据苹果的需肥特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及有效性,初步提出了低产园的优化施肥结构模式:增施有机肥和补施氮、磷肥为主,配施一定量的钾肥和微肥,以保证苹果的丰产优质。(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李慧勇[9](2007)在《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在华北半湿润偏旱区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某节水项目,论述了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介绍了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展望了灌溉用水管理技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期刊2007年31期)
李慧勇[10](2007)在《农业高效用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在华北半湿润偏旱区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华北半湿润偏旱井灌区及旱作区(山西晋中)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项目的概况,针对华北半湿润偏旱区的特点,探索性地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期刊2007年09期)
半湿润易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半湿润易旱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在陕西关中盆地的叁原县选择试验点,对地面以下0~500cm土层水分进行原位、定点长期自动监测。根据土壤水分变化状况从垂直剖面上将土壤划分为活跃层(0~20cm)、次活跃层(20~50cm)、过渡层(50~200cm)、相对稳定层(200~500cm)。其中,活跃层、次活跃层土壤水分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12月及1-3月中旬处于相对稳定期、3月下旬-5月中旬处于缓慢下降期、5月下旬-9月下旬处于增失交替期、10月初~11月末处于持续下降期;过渡层土壤水分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小,12-3月末处于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4月初-8月中旬有一定的波动,8月下旬-11月末缓慢下降。相对稳定层土壤水分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微弱,主要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表现出振幅较小的正弦曲线趋势的变化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湿润易旱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长江.半湿润易旱区沟垄集雨栽培模式对麦玉复种体系产量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2].贾志峰,朱红艳,易秀.半湿润易旱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3].韩娟,廖允成,贾志宽,韩清芳,丁瑞霞.半湿润偏旱区沟垄覆盖种植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
[4].王磊,李兴茂,倪胜利,党翼,赵刚.SODm缓释氮肥对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3
[5].王亚莉.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旱作苹果园地水分生产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6].高泽,李丙智,张立新,刘长虹,刘利花.半湿润易旱区红富士苹果园初夏叶片养分状况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
[7].张洁,姚宇卿,吕军杰,金轲,王聪慧.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保护耕作土壤碳素转化及增产机理[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
[8].刘利花,范崇辉,张立新,韩明玉.半湿润易旱区红富士苹果园初夏土壤理化特性及施肥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
[9].李慧勇.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在华北半湿润偏旱区的试验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10].李慧勇.农业高效用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在华北半湿润偏旱区的试验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