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观测论文-马栋,马利军,侯晓真,屈曼,高晨

连续观测论文-马栋,马利军,侯晓真,屈曼,高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续观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变观测,灵敏台点,映震效能,华北地区

连续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马栋,马利军,侯晓真,屈曼,高晨[1](2019)在《华北地区地壳形变连续观测灵敏台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中国震例》和部分震例总结报告,统计1966—2018年华北地区5.0级以上地震的形变异常;结合形变台站及测项与地震的对应率、异常信度,分析华北地区形变台站及测项的灵敏度;再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统计测项灵敏度;最后分析灵敏台站与所处构造位置关系。结果表明:太原台、张家口台、易县台等7个台站相对灵敏,且主要分布在张渤地震带西段和郯庐地震带北段;水平摆在4个区域灵敏度较高,水管仪在山西地震带灵敏度较高,体应变在张渤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南段灵敏度较高,伸缩仪在郯庐地震带北段灵敏度较高;正断性质断层上盘和逆断性质断层下盘附近的台站灵敏度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周海涛,赵静旸[2](2019)在《利用GNSS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川滇地块与断层活动的方法与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GNSS连续站的资料分析2016、2017年川滇块体和巴彦喀拉块体速度场、应变场特征,认为道孚、西昌和马尔康附近应力积累相对集中。分析GNSS连续站点的相对速度发现,川滇块体内GNSS连续站的运动状态呈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巴彦喀拉块体也有顺时针旋转态势。此外,利用块体相对运动求解鲜水河断裂运动速率,鲜水河断裂西部的运动速率比东部稍大,约有2—3mm/a的差异。相比2016年,2017年鲜水河断裂运动速率变小,有利于缓解鲜水河断裂应变能的积累。(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张安民,宁一伟,王晨旭,张豪,刘荣霞[3](2019)在《天津港主航道连续观测点潮流和余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天津港主航道连续观测点31d的实测海流资料,利用调和分析对主航道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同步风速资料研究风对表层余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航道附近属于弱流海区,表层平均流速为31.4cm/s,流速总体上由表至底逐渐减小,流速方向大致集中在NW—SE向。(2)观测海域潮流以正规半日往复潮占主导,优势分潮为M_2,浅水分潮较为显着,涨潮流流速大于落潮流流速。(3)观测期间表层平均余流流速为2.8~13.8cm/s,随着深度增加余流流速逐渐减小,方向大多为NW向。该站表层余流受风的影响显着,东南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向西北。(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吴晓慧,程仕萍,查青林,洪燕,简晖[4](2018)在《基于脉诊手环的女大学生脉象相关性连续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健康女大学生连续检测的脉象特征及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方法:受试者为17名江西中医药大学女大学生,采用脉诊手环进行脉象测试,测试时间为平旦醒后尚未起床和起床后至睡前的任意一时刻,每日检测,并记录当前月经周期信息;平旦和非平旦脉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月经分期分析的脉象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平旦脉与非平旦脉一致性较差,除数脉外,Kappa检验P均> 0.05;平旦脉分解脉中滑脉、弦脉占比分别为55.21%、26.03%;经前期、行经期、经后期各脉象比例差别不大,排卵期缓脉、弦脉、涩脉、滑脉占比分别为40.68%、44.07%、30.51%、40.68%,非排卵期分别为17.38%、24.69%、10.45%、56.30%,差异均有显着性,P <0.05。结论:研究表明健康女大学生脉象特征与月经周期有一定相关性,脉象总体以滑脉为主,排卵期较非排卵期滑脉少见,排卵期弦、缓、涩脉较非排卵期多见。(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8年10期)

谷星月[5](2018)在《第九次北极科考气象探测成果颇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实习谷星月报道 日前,为期69天、总航程1.25万海里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考察队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区域等海域开展基础环境、海底地形、生态、渔业、海冰和航道等综合调查。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两名队员,(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8-10-17)

刘云松,周凌晞,臧昆鹏,程巳阳[6](2018)在《光腔衰荡光谱法走航连续观测海表大气中氧化亚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最新型Picarro G5101i型光腔衰荡光谱仪,自行设计并集成了适用于海表大气氧化亚氮的船基走航连续观测系统.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准确度优于1.4×10-9mol·mol-1,精密度优于0.2×10-9mol·mol-1.通过搭载2017年春季黄海和东海综合调查航次,首次在我国开展了海表大气中氧化亚氮的船载走航式连续观测研究.实践证明,该系统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可靠,可获取高频率高精度的海表大气氧化亚氮摩尔分数数据.同时,基于实际观测工作,初步优化建立了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和处理方法,为获取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观测数据奠定了基础.观测结果显示,春季黄海和东海海表大气中氧化亚氮的摩尔分数范围为(331.0~345.1)×10-9mol·mol-1,平均值为(333.5±1.4)×10-9mol·mol-1.(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梁星星,修保新,范长俊,陈超[7](2018)在《面向海上移动目标的空天协同连续观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视距限制,对海上移动目标进行连续观测与定位探测难度较大.现有方法通过卫星和无人机等单平台对目标进行观测,不能解决面向海上移动目标连续观测的问题.针对当前单个平台的不足,本文构建了面向海上移动目标的空天协同连续观测模型,并提出了空天协同连续观测策略.空天协同连续观测策略抽取出卫星规划、无人机飞行计划、观测序列、区域预测以及路径规划等五个子问题,并对其进行建模求解.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大大降低了目标的平均观测周期,有效解决了海上移动目标连续观测问题.(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1期)

占伟[8](2017)在《基于GPS连续观测的中国大陆典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垂直运动(包含长期的线性运动和周期性运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首先,长期的地壳垂直线性运动速度场能够直接反映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特征,其精确获取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了解地壳的垂向周期性运动有助于精确测定测站高程,提高地固参考架在周期性尺度上的稳定性;同时,地壳垂向周期性运动与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紧密相关,研究地壳垂向周期性运动可以监测区域地下水等物质的质量变化。与其它地壳垂直运动监测手段(如InSAR和水准)相比,连续GPS具有时间分辨率高、成本低等优势,能够准确地记录地壳垂向的周期性运动和识别地壳垂直运动(线性和周期性)在时间上的不均匀变形。随着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网的建设(如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长期的GPS连续观测数据,为基于GPS分析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鉴于此,本文首先基于GPS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大空间尺度的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然后以云南地区(垂向周期性运动显着)和天津地区(垂向线性运动显着)两个典型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基于区域内较为密集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筛选后的235个GPS连续站2010-2016年观测数据得到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线性和周期性运动)结果。结果表明:中国大陆GPS垂向周期性运动较为显着,其中年周期运动占主导,平均振幅为4.8mm;中国大陆GPS垂向周期性运动显示出区域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区域垂向周期性运动的影响因素不同。(2)GPS连续观测得到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垂向线性运动速率结果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地壳垂向线性运动较为平稳,大部分测站运动速率量值在6mm/yr以内;整体运动特征为继承性运动,即“山区上升,盆地和平原下降”。(3)基于云南地区27个GPS连续站2010-2015年观测数据得到的云南地壳垂向周期性运动结果表明:在GPS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参考框架点的选取、线性/非线性参考框架的使用能够造成云南GPS垂向年周期运动振幅1mm以内的变化;云南地壳垂向年周期运动有两个主要特征:①从整体趋势看,整个地区的垂向年周期运动空间一致性较好;②在整体较为一致的大趋势进一步细看,以金沙江—红河断裂为界将云南地区分为滇东和滇西两个小区域,滇西的垂向年周期运动要强于滇东。(4)云南地区的GPS垂向周期性运动与GRACE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云南垂向周期性运动受到区域性因素主导;2010-2015年云南地区降雨量较大,时间上具有显着的年周期性特征,与GPS垂向时间序列有较高的相关性,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认为降雨导致的区域性整体形变是云南地壳垂向周期性运动的主要原因,季节性降雨是该地区地壳垂向周期性运动的区域性主导因素;红河两侧(滇东与滇西)的降雨量和深部结构、物性状态的差异是红河两侧GPS垂向周期性运动存在差异的原因。(5)基于天津地区22个GPS连续站2006-2017年观测数据,得到了这一时段天津地壳垂向线性运动速率,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特征为“北升南降”,即天津北部山区表现为2mm/yr左右的低速隆升,其它地区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如地下水开采)影响表现为快速下沉,最大的沉降速率值可达79mm/yr;GPS连续观测数据显示一些测站的下沉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多数测站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2011年或2015年。(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10-01)

卢笙,关宏志,宋茂灿,刘瑞远[9](2017)在《一种简便的停车场特性调查方法——分段式连续观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停车调查是停车场规划、设计以及评价的基础工作。传统的牌照式连续观测法调查精度高,但存在调查强度大,数据处理工作量大等问题。本文提出的分段式连续观测法简便易行,调查强度低,数据处理简单,计算结果显示该方法精度较高。当停车场的车辆到达率较大时,n的取值可放低至6;当车辆到达率较低时,建议n的取值不低于10。(本文来源于《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7-06-03)

牛彦元[10](2016)在《碳卫星家族首添“中国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牛彦元报道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以下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地球上空的碳卫星家族在继日本、美国之后,首添“中国造”。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6-12-23)

连续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GNSS连续站的资料分析2016、2017年川滇块体和巴彦喀拉块体速度场、应变场特征,认为道孚、西昌和马尔康附近应力积累相对集中。分析GNSS连续站点的相对速度发现,川滇块体内GNSS连续站的运动状态呈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巴彦喀拉块体也有顺时针旋转态势。此外,利用块体相对运动求解鲜水河断裂运动速率,鲜水河断裂西部的运动速率比东部稍大,约有2—3mm/a的差异。相比2016年,2017年鲜水河断裂运动速率变小,有利于缓解鲜水河断裂应变能的积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续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1].马栋,马利军,侯晓真,屈曼,高晨.华北地区地壳形变连续观测灵敏台站研究[J].地震研究.2019

[2].周海涛,赵静旸.利用GNSS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川滇地块与断层活动的方法与尝试[J].震灾防御技术.2019

[3].张安民,宁一伟,王晨旭,张豪,刘荣霞.天津港主航道连续观测点潮流和余流特征分析[J].海洋学研究.2019

[4].吴晓慧,程仕萍,查青林,洪燕,简晖.基于脉诊手环的女大学生脉象相关性连续观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

[5].谷星月.第九次北极科考气象探测成果颇丰[N].中国气象报.2018

[6].刘云松,周凌晞,臧昆鹏,程巳阳.光腔衰荡光谱法走航连续观测海表大气中氧化亚氮[J].环境科学学报.2018

[7].梁星星,修保新,范长俊,陈超.面向海上移动目标的空天协同连续观测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

[8].占伟.基于GPS连续观测的中国大陆典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研究[D].武汉大学.2017

[9].卢笙,关宏志,宋茂灿,刘瑞远.一种简便的停车场特性调查方法——分段式连续观测法[C].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下册).2017

[10].牛彦元.碳卫星家族首添“中国造”[N].中国气象报.2016

标签:;  ;  ;  ;  

连续观测论文-马栋,马利军,侯晓真,屈曼,高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