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偶氮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偶氮,化合物,氟化,基团,芳香,甲基,异构。
双偶氮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黄磊,姚海玉,李小强,杨丽[1](2019)在《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Ag~+的作用紫外光谱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偶氮化合物(AZO-DTC),该探针以硝基偶氮化合物为生色团,二乙基二硫代甲酸(DTC)为作用位点。通过~1HNMR、FTIR表征化合物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考察了探针在乙醇溶剂中与金属离子作用光谱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探针可以选择性、即时性识别Ag~+,与其他金属离子不发生作用或很小,对Ag~+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5.1×10~(-7)mol/L。(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瑛,郭林,邢颖[2](2019)在《新型杂环偶氮化合物的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5-氨基-1-(H或甲基)-1,2,4-叁氮唑-3-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与乙酰胺类及酚类化合物经重氮化偶合反应得到新型叁氮唑类杂环偶氮化合物。合成的新型杂环偶氮化合物颜色鲜艳、具有较高的发色强度,在油品着色领域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19年02期)
杜克斯[3](2019)在《电化学X-H的直接氧化偶联以及偶氮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有机合成采用电子作为清洁试剂,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绿色化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电化学氧化脱氢偶联形成新的化学键在理论上只有氢气释放,具有非常高的原子经济性。因此,电化学氧化脱氢反应报道日渐增多。本论文描述:通过电化学氧化,对C-H键活化继而发生Csp~2-H/Csp~3-H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实现二吲哚甲烷类衍生物的合成;对巯基化合物(R-SH)进行氧化脱氢与甲基源偶联并继续选择性氧化得到甲基亚砜类衍生物,实现苯硫酚、脂肪硫醇与DMSO的一锅法甲基亚砜化反应;对NH-NH氧化脱氢构建N=N键,实现对称、不对称肼的偶氮化反应。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第二章研究了吲哚与四氢呋喃等醚在电化学氧化条件下脱氢偶联,高效构建一系列1,1’-二吲哚甲烷衍生物。该反应可能的机理为:阳极氧化产生吲哚自由基,此自由基迅速与醚偶联生成单取代中间体。该中间体进一步与另一分子吲哚在Lewis酸LaCl_3的催化下发生傅克反应,从而构建1,1’-二吲哚甲烷衍生物。通过控制实验发现该反应还可能通过阳离子阱的途径发生反应,即醚被电化学氧化脱氢产生阳离子阱,该阱捕获富电子的吲哚N-杂环双键形成单取代中间体,接着再与另一分子吲哚发生傅克反应得到产物。该方法原料廉价易得,仅使用催化量的Lewis酸,未额外添加氧化剂;单池条件,恒流电解,操作简单,为合成1,1’-二吲哚甲烷衍生物提供了新途径。第叁章研究了巯基化合物(R-SH)与DMSO在电化学条件下一锅法合成甲基亚砜的反应。该方法利用阴极还原,使体系中微量Fe~(2+)/Fe~(3+)不断循环从而促进溶液中H_2O_2不间断释放羟基自由基,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立即与溶剂DMSO反应,产生甲基自由基源。该甲基自由基进一步与阳极氧化产生的巯基自由基或二硫醚作用生成甲基硫醚衍生物。甲基硫醚衍生物继续在阳极氧化生成甲基亚砜产物。该方法以廉价、低毒的DMSO作为绿色甲基源,反应选择性较好,只有极少量的亚砜继续氧化为砜。底物适用性广泛,芳香硫酚和脂肪硫醇均能得到较高产率的相应产物。第四章研究了苯肼类衍生物的电化学脱氢,成功实现了直接电氧化肼合成偶氮化合物。该反应使用乙醇做溶剂,除电解质外,无需添加任何氧化剂和催化剂。单池恒流电解,操作简单。同时,此反应理论上只有H_2副产物生成,这是与绿色化学发展理念相吻合的。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性,对于对称/非对称二芳基、对称杂芳基及不对称单芳基底物都进行了拓展,均可以得到较高产率的相应产物。其中1,2-二芳基肼类,多数可定量转化为偶氮化合物。而非电化学对此类NH-NH氧化脱氢反应除了试剂非绿色,底物适用性也有一定局限。(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马姣丽,李成凤,周立超,程辉成[4](2018)在《过渡金属催化芳香偶氮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偶氮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光电材料、有机染料及有机合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开发高效合成芳香偶氮化合物的方法成为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化学家们在通过过渡金属催化合成芳香偶氮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芳香肼、芳香胺及芳基硝化物这3类底物出发,根据不同的过渡金属催化剂进行分类,综述芳香偶氮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及其反应机理,就该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8年08期)
陈扬[5](2018)在《芳香氧化偶氮化合物及其聚合物合成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氧化偶氮化合物与芳香偶氮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与性质,其也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体,并且这两种异构体在光照或加热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其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得它在光学材料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芳香氧化偶氮化合物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以被还原或催化成偶氮化合物、芳香胺、吲唑等多种化合物。相对于小分子化合物,聚合物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因此将芳香氧化偶氮基团引入到聚合物结构中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本论文主要从芳香氧化偶氮化合物合成新方法出发,并将该方法用于制备线性和超支化芳香氧化偶氮聚合物,以及用于聚合物后修饰,考察了所合成聚合物的光学性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发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合成芳香氧化偶氮化合物的方法。我们首先以硝基芴为模板,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原位跟踪。随后对底物范围进行了拓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类芴结构的底物,而硝基苯类底物则不发生反应。通过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和~(13)C NMR)和基质辅助飞行时间质谱(MOLDI-TOF-MS)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明确了目标产物的结构。最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所合成化合物的光致顺反异构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所合成的芳香偶氮化合物大多可以在可见光区域内实现顺式异构体与反式异构体间的异构化。(2)基于(1)中的光还原芳香硝基化合物合成芳香氧化偶氮化合物的方法,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合成线性和超支化芳香氧化偶氮聚合物的方法,研究了所合成聚合物的光致异构化行为。首先,合成了双硝基和叁硝基单体A和B,随后利用光还原方法将两种单体分别进行聚合,分别得到线性和超支化芳香氧化偶氮聚合物。在合成超支化芳香氧化偶氮聚合物时,聚合体系中加入单硝基化合物作为封端剂,从而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并改善聚合物的溶解性。利用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和~(13)C 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以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单体和聚合物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所合成的线性和超支化芳香氧化偶氮聚合物都可以在可见光区域内实现顺式和反式异构体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化过程可以反复可逆进行,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抗疲劳性。由于线性结构的芳香氧化偶氮聚合物PA具有更好的柔性,其光致异构化能力比超支化结构更加优异。(3)将上述光还原法用于聚合物后修饰,开发一种制备侧链芳香氧化偶氮聚合物的新方法。我们首先合成了两种降冰片烯类单体M1和M2,其中单体M1不含有芳香硝基基团,单体M2含有芳香硝基基团。然后,通过开环易位聚合法将两种单体进行共聚,得到侧链含芳香硝基基团的共聚物。接着,用光还原法进行后修饰得到侧链芳香氧化偶氮聚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1H 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以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后修饰后的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考察了其光致异构化行为。(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赵传武[6](2017)在《叁苯胺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有机光电材料研究领域,通过构建有效的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形成长寿命电荷分离态逐渐成为热点。而恰当的分子设计理念和选择合适的给体与受体基团,成为这一类材料研发的关键所在。本文以苯乙烯基叁苯胺(吲哚啉)衍生物作为电子给体,以偶氮苯作为电子受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反式氮氮双键的(I型)偶氮共轭D-A-D染料分子。通过Ullmann、Vilsmer、wittig和还原反应,并优化反应条件,得到目标化合物。利用~1H NMR、~(13)C NMR和HRMS对中间体和最终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单晶衍射测试确定化合物以反式结构存在。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和理论计算等分析方法对I型D-A-D化合物(TPAAZO,MTPAAZO,LTPAAZO和YDAZO)的光物理及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基态下以反式结构稳定存在,而单重激发态下顺式结构则相对稳定。在顺式单重激发态回落至基态过程中,可产生长寿命电荷分离态。将I型D-A-D化合物首次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TPAAZO,MTPAAZO,LTPAAZO和YDAZO测试电池效率分别为7.48%,9.02%,8.10%和7.66%。其中MTPAAZO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短路电流15.96 mA?cm~(-2),开路电压917.1 m V和光电转化效率9.02%。上述结果预期顺式结构有利于长寿命电荷分离态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光电性能,本文接着设计合成了具有顺式氮氮双键结构的V型D-A-D化合物(MTPA)_2Ab,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和理论计算等分析手段对其光物理及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TPA)_2Ab在固态下存在长寿命的电荷分离态。将其作为光敏剂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中,在液态DSSC中的光电转化效率为2.41%,在固体DSSC中的光电转化效率为0.81%,一定程度上证明了D-A-D结构于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具有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易祥力[7](2017)在《基于芳香偶氮化合物的杂环构建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偶氮化合物在生活中被广泛地当做染料使用。由于芳香偶氮化合物性质稳定,且大多具有一定毒性,所以这类化合物流失到环境中会对生态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要处理和转化这类稳定的偶氮化合物,需要从氮的孤对电子或者N=N键的双键结构这两个关键的位点切入,最终实现骨架的重构。目前,大多数的偶氮化合物转化方法是将其氧化为无害小分子,或是转化为苯胺或金属亚胺配合物,在合成方面没有太大价值。少数亲电试剂或金属参与的偶氮化合物转化,可以将偶氮化合物用于更有应用价值的杂环化合物构建。本论文的研究集中在发展基于偶氮化合物的杂环合成方法,试图利用亲电试剂来将偶氮化合物用于构建有用的杂环结构。在第二章中,我们发展了一种碘化亚铜促进的烯丙基溴与偶氮苯的反应,实现了喹啉的合成。该反应是一锅完成,操作简单,底物易得,有着很好的区域选择性和优秀的产率。我们在反应探究中观测和分析了几种反应可能的中间体,并提出了一个亲电-氧化串联反应的机理过程。在机理中,偶氮苯既提供喹啉环的构筑基元,又是中间体形成喹啉的氧化剂。反应最开始的偶氮苯的N=N键切断,可能是由Cu(I)结合体系中的少量质子对其进行了还原。而在反应过程中,偶氮苯的N=N键切断是由于其在Cu(I)和质子存在的条件下,作为了中间体的氧化剂。在第叁章中,我们发展了一种碘参与的,从邻位烷基偶氮苯合成2H-吲唑的反应。该反应条件简单,产率高,底物适用性很好。通过加入催化量碘化亚铜,可以实现碘催化的氧气氧化合成过程,并能用于克量级的2H-吲唑的合成。我们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充分探究:远红外以及核磁等证据表明,通过卤键作用将碘分子拉近到苄位的C-H键附近对于反应的进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结合EPR监测和DFT计算,我们为反应提出了一种链式自由基机理。在机理中,最关键的C-H官能化的步骤是一步偶氮基团参与的碘自由基和氢的协同转移过程。该步骤也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能垒在30 kcal/mol左右。在该步反应中,邻位烷基C-H被碘代,因而可以进一步的发生亲核环化与芳构化的过程,得到最终产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偶氮苯和亲电试剂的反应模式。通过不同的亲电试剂的选取,实现了两种重要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详细的机理研究对于芳香偶氮化合物的转化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4-01)
朱少萍,张秋云,廉鹏程,乐传俊[8](2016)在《几种杂环类偶氮化合物的合成与光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3-(2-(5-硝基噻唑)偶氮)-2-氨基-4-羟基吡啶、5-(2-(5-硝基噻唑)偶氮)-8-羟基喹啉、3-(2-(5-硝基噻唑)偶氮)-4-甲基-2-氨基吡啶、3-(2-(5-硝基噻唑)偶氮)-5-甲基-2-氨基吡啶、3-(2-(5-甲基噻唑)偶氮)-2-氨基吡啶、3-(2-(5-甲基噻唑)偶氮)-5-甲基-2-氨基吡啶(以下分别简称为化合物A,化合物B,化合物C,化合物D,化合物E,化合物F),采用IR和1 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UV-Vis研究了其光致变色的性能。结果显示:化合物A,化合物B,化合物C,化合物D具有较为明显的光致变色的性能。在重氮环上引入吸电子基,而在偶合环上引入供电子基时,有利于共轭体系中电子流动,在520~550nm出现顺式吸收峰,表现出光致变色的性能。化合物E和化合物F的重氮环和偶合环上都引入供电子基,共轭体系中电子流动受阻,没有出现顺式吸收峰,因而不具有光致变色性,重氮环上的取代基的种类对光致变色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10期)
王永朋,白福全,张红星[9](2016)在《一类取代基影响的二氟化硼偶氮化合物的热致异构化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研究了对位给电子基团对一类二氟化硼配位(BF_2-coordinated)的偶氮化合物取代基影响的热致异构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研究表明,具有不同给电子能力的给电子基团能够明显影响吸收光谱峰值的位置、分子轨道能级的大小、分子(反式结构)的跃迁性质、热致顺反异构的反应速率的快慢和分子(顺式结构)的热半衰期的长短。在传统的过渡态理论(TST)计算研究中,热反应速率和热半衰期的计算的在294k(实验测试的温度),且理论计算的热半衰期的结果相比于实验上测试值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定性吻合。热致异构化反应机理与对位给电子基团的给电子能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以N=N-C键角变化的反转机理有利于有对位取代的BF_2-coordinated偶氮化合物的热反应,而对于无取代的则是以N=N二面角的旋转机理更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期刊2016-07-01)
王永朋[10](2016)在《一类二氟化硼配位的偶氮化合物取代基影响的热致异构机理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开关作为具有刺激响应的功能分子,在材料、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科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因此一直备受各领域科学家的关注。这里所说的刺激具体包括光致、热致、电致、磁致、力致、酸致,溶剂致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光致变色和热致变色是对于有机变色分子最为常见的两种诱导方式。偶氮苯分子作为最常见的有机变色分子之一,其主要由偶氮基团(N=N)和两个苯环(phenyl ring)构成,两种稳定的异构体cis(顺式)和trans(反式)之间可以发生可逆的转化。在过去的几十年,偶氮苯及其衍生物通过理论计算去解释其光学或者热学异构的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在相同或者不同苯环的邻位、间位和对位分别添加一个或者多个吸电子基团或者给电子基团。从能量角度考虑,偶氮苯反式异构体(trans)比顺式异构体(cis)更加稳定,所以反式到顺式的异构化需要光照,而顺式到反式即可以通过光照也可以通过非光照(加热的方式)。同时,催化剂金、银、铜等纳米粒还可以有效降低偶氮苯类化合物热反应过程中的最高势垒的值。总之,传统偶氮苯异构化过程的相关机理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本文将首次研究了对位给电子基团对一类二氟化硼配位的偶氮化合物影响的热致异构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计算过程中,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于理解对位给电子基团对分子相关性质的影响有很好的表现,并且基于DFT也很好地理解了对位给电子基团的给电子能力的大小对不同反应机理的影响。研究显示,具有不同给电子能力的取代基能够明显影响吸收光谱峰值的位置、分子轨道能级的大小、分子(反式结构)的跃迁性质、热致顺反异构的反应速率的快慢和分子(顺式结构)热半衰期的长短。在理论计算研究中,热反应速率和热半衰期计算的温度为294 K(实验测试的温度),且理论计算热半衰期的结果相比于实验上测试值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定性吻合。热致异构化反应机理与对位给电子基团的给电子能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以N=N-C键角变化的反转机理有利于有对位取代的二氟化硼配位的偶氮化合物的热反应,而对于无取代的则是以N=N二面角的旋转机理更有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双偶氮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5-氨基-1-(H或甲基)-1,2,4-叁氮唑-3-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与乙酰胺类及酚类化合物经重氮化偶合反应得到新型叁氮唑类杂环偶氮化合物。合成的新型杂环偶氮化合物颜色鲜艳、具有较高的发色强度,在油品着色领域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偶氮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黄磊,姚海玉,李小强,杨丽.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Ag~+的作用紫外光谱性能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9
[2].马瑛,郭林,邢颖.新型杂环偶氮化合物的开发与应用[J].染料与染色.2019
[3].杜克斯.电化学X-H的直接氧化偶联以及偶氮化合物的合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马姣丽,李成凤,周立超,程辉成.过渡金属催化芳香偶氮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18
[5].陈扬.芳香氧化偶氮化合物及其聚合物合成新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8
[6].赵传武.叁苯胺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
[7].易祥力.基于芳香偶氮化合物的杂环构建反应研究[D].清华大学.2017
[8].朱少萍,张秋云,廉鹏程,乐传俊.几种杂环类偶氮化合物的合成与光致变色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
[9].王永朋,白福全,张红星.一类取代基影响的二氟化硼偶氮化合物的热致异构化机理的理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2016
[10].王永朋.一类二氟化硼配位的偶氮化合物取代基影响的热致异构机理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