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壳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壳,红河,夏威夷,构造运动,环渤海,模型,区域。
地壳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1](2019)在《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梦婷,聂建亮,田婕,黄功文,赵大江[2](2019)在《利用GNSS水准数据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少量稳定水准点无法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GNSS与水准融合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的方法。首先利用稳定水准点、GPS点初步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再根据各个水准点、GPS点的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选取区域地壳垂直运动建模所用点;最后利用函数模型拟合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以山东及周边一等水准网以及CORS数据为例进行计算,证明该方法能够克服因水准点数量不足而无法建立模型的弊端,并提高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顾国华,王武星[3](2019)在《GPS测得的2018年夏威夷6.9级地震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05-05美国夏威夷发生基拉韦厄火山喷发和6.9级地震,直接利用Nevada Geodetic Laboratory(http://geodesy.unr.edu)的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站NA12数据处理结果,得到夏威夷地区的地壳运动趋势,与采用区域参考框架处理方法所得结果一致。本次6.9级地震前的形变主要为地震形变前兆,其次为火山喷发活动的影响;同震位移是地震断层破裂的结果;而震后邻近火山小范围内位移量大。地震前近震中垂直位移无积累。同震水平位移方向和震前积累水平位移的总方向相反,同震水平位移为震前积累的水平位移弹性回跳,由此证明,震前积累的水平位移是地震前兆。同其他大地震相比,夏威夷地震前震中区小范围介质也接近于弹性。近震中临震地壳运动非常显着,是震前断层的预滑或预位移。观测得到的临震形变前兆特殊震例可为探索短临形变前兆提供新线索。地震前夏威夷岛受北西向水平地壳运动挤压,导致地震断层倾滑剪切破裂,产生地震,符合提出的回跳或弹性回跳模型,或称为压-剪回跳或弹性回跳模型。(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赵旭坤[4](2019)在《基于GPS的环渤海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及形变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运动及其形变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课题。近几十年来,以GPS为代表的高精度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崛起,开辟了研究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变化的新途径,尤其是在地壳弹塑性形变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对其数学物理机制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该领域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本文针对地壳形变分析中传统地壳刚体旋转运动模型难以顾及板内形变的问题,根据地壳形变的物理机制,利用模型补偿思想,采用不同数学方法描述板内形变;针对现有弹性地壳运动形变分析模型对块体内部形变假设过强的问题,提出两种优化的弹性地壳形变分析模型。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在环渤海地区的GPS观测速度场资料,研究了环渤海区域整体及各主要块体的地壳运动及形变规律,具体内容包括:1、讨论了大地测量观测数据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地壳运动及其形变分析模型的原理,分析了研究地壳形变的必要性和科学意义;梳理了空间大地测量资料在地壳运动及形变分析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阐述了大地测量及地质和地球物理两种技术手段进行地壳运动及形变建模分析的参考框架理论,并讨论分析了ITRF参考框架的建立和更新方法。3、探讨了地壳弹性运动模型的提出依据及建模理论,建立了喜马拉雅块体和祁连山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REHSM)和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RELSM)两种弹性运动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结果与实际运动的差异均较小,明显优于刚体地壳运动模型,且对块体形变分析结果与地质结论符合较好。4、鉴于地壳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可以表达块体内部主要变形,本文提出利用“非参数”描述偏离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的不规则形变,从而建立地壳形变的半参数分析模型。对祁连山块体的GPS速度场数据及环渤海区域“陆态网”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有效的改善了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由于新模型并不假设块体内部形变是均匀变化的,也不是线性变化的,实际上是优化了两种弹性运动形变分析模型。5、将块体内部偏离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的不规则形变看作是对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所确定的主体运动的干扰信号,建立了地壳形变分析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考虑到地壳形变均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方向性差异特点,建模时采用分区分方向确定协方差函数相关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分析结果优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表明本文方法进一步精化了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6、针对GPS速度场数据可能包含粗差影响地壳形变分析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小波变换剔除速度场噪声从而优化第5条中地壳形变分析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中国大陆6个次级板块的速度场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小波变换对块体运动速率进行预处理,再进行相关参数的求解,得到的参数解更加符合实际,处理结果的精度要高于最小二乘配置方法。7、建立了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的小波辅助的最小二乘配置法优化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绘制了环渤海区域地壳形变、应变的空间分布图像;所得应变参数表明: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4×10~(-9)/a的NW-SE22.1°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基本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方向为NE47.70°~89.74°,这与地球物理方法得到该区的主压应变轴的优势方向是大体一致的,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是相对稳定的。(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何明英,黄维富[5](2019)在《长江叁峡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库区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峡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及库区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的关键在于调查研究叁峡库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化规律。河流地貌、阶地堆积物、成层水平溶洞、夷平面、地壳基本性质、断裂活动性及重磁异常等,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叁峡库区的稳定性。本研究结合长江叁峡地区的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内新构造运动及库区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供区内地质研究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9年02期)
闫欢欢,乔学军,聂兆生,王伟,赵斌[6](2019)在《利用GPS研究红河断裂带的地壳形变及断层运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2009~2014年间144个GPS测站的叁期观测数据,将红河断裂带分为北、中、南叁段,计算并分析了该地区的水平速度场,并采用DEFNODE程序反演了红河断裂带的闭锁和滑移亏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呈现较为明显的分段特征,断裂带的水平运动速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减小,且GPS水平速度场在跨越断层时呈现较为均匀的二次线性变化;断层位错模拟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北段的闭锁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南部,其北段在44km深度处闭锁系数为1.0,达到完全闭锁状态,相应的红河断裂带北段的滑移亏损量也明显高于中部和南部。上述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北部的应变积累能力较强,地震危险性较高。(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1期)
王阅兵[7](2019)在《北斗导航系统在地壳运动监测中的应用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联合国承认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其余叁个是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和欧盟伽利略系统(本文来源于《城市与减灾》期刊2019年01期)
占伟,田刚[8](2019)在《基于GPS观测的地壳垂向季节性运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基于GPS观测获取的地壳垂向季节性运动组成及相应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地壳季节性运动在GPS流动垂向季节性修正、区域负荷质量变化监测、应力扰动与地震活动性的季节性变化分析、区域地壳结构反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认为利用GPS观测研究地壳季节性运动的应用正向多手段、多学科融合发展,但需进一步完善数据处理模型(策略)、削弱解算结果中的误差,且各区域的地壳季节性运动机理值得深入分析。(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朱静[9](2019)在《关注地理过程,提高解题效率——《地壳运动》一轮复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案例探讨地理过程,了解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发展演化的"前世后生",论证了关注地理过程能够促进地理知识的理解,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地理思维发展的作用与功能,是提高复习备考解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01期)
胡亚轩,郝明,宋尚武,贾鹏,曾致[10](2018)在《渭河盆地现今叁维地壳运动及断裂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渭河盆地GPS(1990~2015年)水平运动速率为4.3~11.6mm/a,方向在107.8°E和110.5°E依次由西部的SEE转为中部的SE及东部的近E向。1980~2014年水准资料揭示,该地区垂向以继承性运动为主,速率-4.6~6.2mm/a。鄂尔多斯地块以3mm/a抬升,内部差异运动小于1mm/a;盆地相对其以5mm/a下沉,相对秦岭以4mm/a下沉。垂向运动在凹陷和凸起区表现为四象限特征,断块/断裂交接处差异运动大、地震多发,西、南部断裂活动大于东、北部。岐山-马召等断裂以差异运动为主,渭河断裂中段达5mm/a,其他断裂在3mm/a以内。(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12期)
地壳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少量稳定水准点无法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GNSS与水准融合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的方法。首先利用稳定水准点、GPS点初步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再根据各个水准点、GPS点的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选取区域地壳垂直运动建模所用点;最后利用函数模型拟合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以山东及周边一等水准网以及CORS数据为例进行计算,证明该方法能够克服因水准点数量不足而无法建立模型的弊端,并提高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的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壳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2].王梦婷,聂建亮,田婕,黄功文,赵大江.利用GNSS水准数据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3].顾国华,王武星.GPS测得的2018年夏威夷6.9级地震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4].赵旭坤.基于GPS的环渤海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及形变模型研究[D].贵州大学.2019
[5].何明英,黄维富.长江叁峡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库区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J].现代矿业.2019
[6].闫欢欢,乔学军,聂兆生,王伟,赵斌.利用GPS研究红河断裂带的地壳形变及断层运动特征[J].测绘地理信息.2019
[7].王阅兵.北斗导航系统在地壳运动监测中的应用能力分析[J].城市与减灾.2019
[8].占伟,田刚.基于GPS观测的地壳垂向季节性运动研究进展[J].地震研究.2019
[9].朱静.关注地理过程,提高解题效率——《地壳运动》一轮复习为例[J].高考.2019
[10].胡亚轩,郝明,宋尚武,贾鹏,曾致.渭河盆地现今叁维地壳运动及断裂活动性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