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迁移论文-杨修一,耿计彪,于起庆,闫早发,李慧

氮迁移论文-杨修一,耿计彪,于起庆,闫早发,李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肥,控释尿素,小麦,产量

氮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杨修一,耿计彪,于起庆,闫早发,李慧[1](2019)在《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对麦田土壤碳氮迁移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麦田间试验,设置控释尿素(CRU)、有机肥(OF)替代30%,50%,70%控释尿素氮量处理,并以普通尿素(Urea)为对照,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素对土壤碳氮迁移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小麦总生物量较Urea显着增加13.83%~17.57%,籽粒产量增加1.6%~10.5%,随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比例增加,籽粒增产效应降低,70%OF与Urea无显着差异,但显着低于CRU处理。CRU、30%OF和50%OF处理氮素农学效率较Urea显着提高90.2%~124.4%,70%OF与Urea相比差异不显着。有机肥比例增加,土壤总碳含量呈上升趋势,且高于CRU和Urea;全氮含量大致呈下降趋势,整个生育期先增加后降低,30%OF自灌浆期至成熟期含量高于其他施氮处理。随土层深度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减少,有机肥比例增加,各层土壤硝态氮减少,铵态氮增加(尤以返青期最为显着);整个生育期土壤无机氮呈下降趋势,但与Urea相比,有机肥处理的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且0—10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Urea和CRU(苗期除外)。因此,用30%~50%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配合控释尿素施用,可显着增加土壤总碳和铵态氮含量,减少60—100 cm土壤硝态氮淋溶,提高小麦氮素利用率和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魏伟伟,李春华,叶春,戴婉晴,郑培儒[2](2019)在《腐解对水-底泥-黑藻系统中氮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约12 L的圆柱形聚乙烯塑料桶进行实验,通过对水-底泥-黑藻系统腐解模拟研究,监测在黑藻衰亡期时整个系统及在各介质中总氮和各形态氮含量变化,以此反映氮元素在研究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实验表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腐解量为30 g时,系统中TN、NH_4~--N分别增加了21.4%、13.8%,NO_3~-N降低了19.5%;腐解量为60 g时,系统中TN、NH_4~+-N、NO_3~--N分别增加了37.6%、67.1%、13.0%,而对照组TN增加了5.8%,NH_4~+-N、NO_3~--N分别下降了25.6%和61.1%;同时腐解量与TN的增幅呈正比。黑藻的腐解促进了好氧性分解菌和氮循环菌的增殖,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氮素循环,并且改变系统中各形态氮的迁移转化。(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邓征兵,黄振,郑安庆,何方,魏国强[3](2019)在《铁基载氧体的污泥化学链气化过程中氮迁移热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原理,采用HSC Chemistry 6.0软件,对污泥化学链气化过程中NO_x前驱物(NH3和HCN)与Fe_2O_3载氧体的氧化还原行为迚行了热力学模拟。基于污泥热解实验中NO_x前驱物的含量,计算载氧体与污泥的摩尔比(OC/SS)对NH3、HCN以及NH3和HCN混合气氧化过程的影响。热力学模拟结果表明:Fe_2O_3能显着促迚NO_x前驱物的氧化和裂解,主要生成N2,几乎无NO_x生成;当NH3、HCN以及混合气(NH3和HCN)分别作为还原剂时,其最优OC/SS分别为0.02、0.04和0.05;由于HCN还原性强于NH3,其氧化速率较快。基于Fe_2O_3/Al2O3混合物(FeAl)载氧体,实验对比了污泥化学链气化与污泥热解过程中NO_x前驱物的释放特性,发现Fe_2O_3能显着降低烟气中NO_x前驱物的产率,NH3和HCN产率分别下降32%和62%。实验结果与热力学模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贾腾月[4](2019)在《不同微润灌模式对土壤水-盐-氮迁移的影响及水氮高效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润灌溉是近年来在地下滴灌模式基础上研发出的一种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具备灌水利用效率高、能够改良土壤盐渍化程度等优点。面对河套灌区轻度盐渍化土壤的灌溉技术需求,微润灌溉正是解决该地区条件下土壤盐渍化问题的主要手段。现阶段微润灌溉的研究局限于室内及温室大棚等理想试验条件下,而忽略了大田复杂试验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埋深与灌水定额等参数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河套灌区轻渍化盐碱地,在微润灌溉条件下,探究了不同埋深以及灌水定额对向日葵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土壤中水肥盐运移规律,并在室内试验中进一步研究了土壤物理特性以及压力水头对水分入渗的影响,有以下初步成果:(1)建立了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和容重,时间与压力水头的统计模型,模拟精度较高。(2)在水分处理为同一水平时,微润带埋深20cm处理的向日葵株高,茎粗,干物质,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均大于微润带埋深10cm。在微润带埋深一定时,向日葵地上,地下各生育指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3)结合微润灌水分、盐分的分布的特征,在微润带埋深处土壤含水率高,且灌溉定额越多,土壤含水率越高,土壤盐分越低。微润带埋深20cm的处理生育期在10—60cm含水率变异系数较小,土壤水分分布更为均匀,且0—60cm 土壤含盐量显着低于埋深1Ocm的微润灌处理。盐分积累随着微润带埋深增加而减小。(4)在灌水量相同情况下,微润带埋深为10cm处理土壤中NO3--N,NH1+-N容易向10-20cm上层运移,微润带埋深为20cm的NO3--N,NH4+-N容易向20-30cm 土层运移。在0-30cm 土层中NO3--N累积量是30-60cm 土层内XO3--N累积量的3倍左右。(5)在相同埋深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多呈逐渐递增的趋势。2015年和2016年充分灌溉的T1处理分别比轻度水分亏缺T2,重度水分亏缺T3,重度水分亏缺 T4 处理显着提高 12.50%,23.93%,24.77%和 7.59%,23.13%,28.30%。在灌溉定额相同的情况下,微润带埋深为20cm与10cm的处理产量相比具有增加趋势,且差异显着。(6)综合来看,推荐河套地区种植向日葵农田的微润带布置埋深为20cm,进行充分灌水结合秋浇的向日葵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蓝天杉[5](2019)在《北京通州区浅层地下水中“叁氮”迁移转化与弱透水层阻滞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维持人类生命的源泉,地下水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储备资源和战略资源。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愈发凸显,显着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叁氮”作为农业地区地下水主要污染物,成为国内外最普遍、污染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污染物之一。北京通州区是京津经济带的轴心,是北京市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依赖于地下水,前期工作显示研究区潜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研究北京通州区浅层地下水中“叁氮”迁移转化和潜水含水层与承压含水层之间的弱透水层阻滞作用,对通州区地下水水资源合理利用开发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依托“地下水主要污染物运移规律调查与防污性能评价”项目选题,以北京通州区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浅层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和弱透水层阻滞作用问题,以水文地质学和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揭示研究区浅层水、土特征和浅层地下水含水层中“叁氮”迁移转化规律,进而通过数值模拟和数值计算等手段研究弱透水层的阻滞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浅层土壤物理、化学特征测试分析,得出:(1)研究区浅层土壤主要为中砂、细砂、粉砂、亚砂土和亚粘土,孔隙类型为介孔,比表面积范围为2~30m~2/g,弱透水层渗透系数为0.42~14.80mm/d。(2)土壤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Na型土,部分受到人类污染严重地区出现高浓度NO_3~-和SO_4~(2-)。2.在潜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基础上,采用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潜水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1)潜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HCO_3-Ca·Na或HCO_3-Ca·Mg·Na)和HCO_3·Cl-Mg·Na(HCO_3·Cl-Na·Ca)型水为主,人为污染较严重地区CO_3~(2-)、NO_3~-和SO_4~(2-)浓度较高。(2)潜水总体呈现中-弱碱性,pH值为6.97~7.84,矿化度随着地下水流向呈现出增高的趋势,但整体为淡水。(3)潜水水质级别大部分为III级;部分为II级水,主要分布于马驹桥与于家务回族乡一带;少部分为IV级水,分布在永乐店镇南侧;极少为I级水,位于漷县镇与西集镇交界处。水中主要污染物为As、NH_4-N、F和NO_3-N,反映了潜水受到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严重。(4)土壤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方解石、长石、伊/蒙脱石,为潜水提供离子成分,在地质地貌和气候作用下,潜水以溶滤和蒸发浓缩作用为主致使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污染物浓度显着增高。3.根据吸附理论和氮素迁移转化理论,开展了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和微生物培养实验,得出:(1)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组中“叁氮”迁移转化过程主要受到吸附/解吸作用、硝化/反硝化和微生物作用影响。(2)静态吸附实验显示不同土壤介质吸附NH_4~+的能力为亚粘土>亚砂土>细砂>中砂;NO_3~-在不同土壤介质中吸附量极小,本次实验未获得最大吸附量。动态吸附实验表明不同结构模式中NH_4~+的吸附量以及分配系数不同,与土壤介质类型、含水层厚度、弱透水层厚度相关。土壤介质细颗粒含量越高,吸附量以及分配系数越大。(3)微生物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反硝化菌含量与反硝化作用呈正相关,在不同介质中表现为:亚粘土>细砂>亚砂土>中砂。硝化反应过程中氨氧化菌占主要作用,其决定了硝化系数的大小以及NH_4~-最终转化为NO_3~-的量。4.根据氮素迁移转化机理,结合室内实验结果和北京通州区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等因素,构建了北京通州区浅层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模型概念图。5.基于研究区地质结构特征、水循环特征、污染特征,构建浅层地下水系统中15种代表性含水层组模式,采用Hydrus-1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15种模式“叁氮”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NH_4~+在单位厚度弱透水层迁移速度为0.06~0.36m/a,NO_3~-单位厚度弱透水层迁移速度为27.66~115.63m/a,揭示了NH_4~+的较大吸附性与硝化作用导致NH_4~+在弱透水层中迁移速度远小于NO_3~-迁移速度,因而弱透水层对NH_4~+阻滞能力强于NO_3~-,这与“叁氮”迁移转化实验相互印证。6.基于DRASTIC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了适宜研究区越流系统浅层承压水防污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适宜的评价指标,并对研究区流系统浅层承压水进行了“叁氮”防污性能评价,得出:(1)越流系统浅层承压水对“叁氮”防污性能从西北向东南整体上呈增强趋势,与弱透水层对NH_4~+和NO_3~-阻滞能力分布具有高度相似性,弱透水层介质细颗粒含量与厚度与防污性能成正相关。(2)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地表污染载荷对防污性能影响显着,于家务一带渗透系数小、污染载荷中等因而防污性能较好。而马驹桥镇西部则与之相反,防污性能最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平雪[6](2019)在《生物堵塞作用对河床起伏潜流带氮迁移转化影响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工农业活动的增强,地表水体中氮污染不断加剧。在天然环境中,河床表面常由一系列起伏的微地形组成,床面局部形态驱动河流携带溶质、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等进入潜流带,在微生物的介导下发生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后排泄到河水中。微生物依赖营养物质生长繁殖,聚集形成的菌落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堆积在沉积物中,使河床渗透性降低,造成堵塞,影响甚或改变水流与溶质(氮素)的潜流交换过程。研究生物堵塞作用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对于更深入的了解潜流带氮循环过程,以及河流流域氮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室内水槽实验以及野外采样监测都难以捕捉到生物堵塞的过程,数值模拟可视化的结果能清晰的展示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分布和变化,因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ANSYS Fluent软件,模拟床面微地形情况下河水的流体动力学过程,获取床面水头分布并作为地下水流模型的上边界。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饱和地下水流与溶质运移-微生物生长耦合模型,模拟二维沙波驱动氮素潜流交换过程以及生物堵塞现象。并进一步探究有机碳含量、河流流速、床面形态以及河流-地下水补排关系对生物堵塞作用和氮循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潜流带内生物堵塞作用对氮迁移转化的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造成的河床于堵,沙丘迎水面沉积物孔隙度由0.3降低到0.22左右;潜流带中形成氧化还原环境分层,沙丘浅部迎水面呈氧化环境,背水面及深部偏还原环境;生物堵塞限制了NO_3~-的运移深度,铵氮成为潜流带中氮素主要形式。2.生物堵塞作用对硝态氮源汇功能的影响1)生物堵塞区域内RNO_3>0,沙丘浅层作为硝态氮的源,沙丘深层作为硝态氮的汇;随着堵塞不断形成,潜流带作为硝态氮源的范围不断缩小,作为硝态氮汇的区域不断扩大。2)潜流带在反应初期(0-10.4天)作为硝态氮的源,硝态氮生成速率较低且随时间不断降低;在反应中后期(10.4-30天)作为硝态氮的汇,硝态氮的去除效率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在反应达到稳定时,硝态氮的去除效率为35.00%。3)潜流带氧气的Damk?hler数在水沙界面附近Dao_2>>1,沿水流运移路径不断降低至小于1,且Dao_2>>1的区域随生物堵塞作用的发生不断缩小。RNO_3>0和Dao_2>>1的空间分布相似,Dao_2的值可以较好的指示潜流带硝态氮的源汇功能。3.环境因素对生物堵塞作用和氮循环的影响1)基于不同有机碳浓度下的模拟对比发现,当有机碳浓度受到限制时,河床几乎不存在生物堵塞,潜流带以硝化作用为主,且不发生反硝化作用;当有机碳浓度过量时,生物堵塞范围有所减小,但堵塞程度增强,潜流带中反硝化作用强烈,几乎无硝化作用,造成了地下水铵氮污染。2)生物堵塞作用同样受到地表水流条件及地形条件的影响。不平整的河底地形和较大的地表水流速会增大沙丘迎水面和背水面的压力差,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扩大生物堵塞范围,从而增强生物地球化学反应速率。较快的反应速率和较大的堵塞范围均有利于硝态氮和和铵氮的去除。3)生物堵塞程度和生物地球化学反应速率受到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影响。细菌总生物量和各反应速率与地下水排泄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生物堵塞程度减弱,硝态氮的去除效率降低;细菌总生物量和各反应速率与地下水补给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生物堵塞程度增强,硝态氮的去除效率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9-05-01)

杨亚茹,唐仲华[7](2019)在《土壤中硝态氮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不同灌溉强度下土壤中硝态氮浓度的变化规律,选取常德市典型浅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动态土柱淋滤试验和静态反硝化试验为基础,运用HYDRUS-1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不同灌溉强度下硝态氮浓度的变化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灌溉强度大于4 cm/d时,灌溉强度超过土壤下渗能力,灌溉水按下渗能力下渗,多余的水会形成地面积水,进而形成地表径流,模拟10 d各组土壤中硝态氮的浓度差异不大;当灌溉强度小于等于4 cm/d时,灌溉水全部下渗到土壤中,模拟10 d后土壤中硝态氮的浓度随灌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4期)

宋蕾[8](2019)在《氮添加对红松人工林土壤氮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构成生物必不可少的大量元素,也是生物生存的重要养分来源。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温带森林多数是氮限制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深,活性氮排放增加,大气氮沉降量不断提高,适量的氮沉降能够缓解生态系统的氮限制,但过量的氮沉降会导致富营养化、酸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不利影响。本研究观测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干湿氮沉降状况,并在保护区的红松(Pius koraiensis)人工林内进行氮添加实验,设置对照((CK:无氮添加)、低氮(L:20 kg ha-1 yr-1)、中氮(M:40kg ha-1 yr-1)和高氮(H:80 kg haa1 yr-1)四组处理,探究氮添加对红松人工林土壤氮转化、氧化亚氮排放、氮淋溶损失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一年的氮沉降量(不包括含氮气体)为12.93 kg ha-1,其中无机氮沉降量和有机氮沉降量分别为8.27 kg ha-1和4.66 kg ha-1,分别占全氮比例的64%和36%,且铵态氮沉降量与硝态氮沉降量比率为1.3;生长季氮沉降量为11.42 kg ha-1,占全年氮沉降的88.3%,非生长季氮沉降量为1.51 kg ha-1,占全年的11.7%;生长季湿沉降量为9.28 kg ha-1,与降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2=0.87,P<0.001),而生长季颗粒物干沉降为2.14 kg ha-1,湿沉降和干沉降在生长季氮沉降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1.3%和18.7%。(2)红松人工林土壤初级氮矿化速率为2.8 mg kg-1 d-1且以易分解有机氮的矿化为主,初级硝化速率为5.7 mg kg-1 d-1,且以自养硝化为主;NH4+、NO3-的同化速率以及NO3-异化还原为NH4+速率较低,均不高于0.5 mg kg-1 d-1。施氮组矿化和硝化速率降低,而NH4+、NO3-的同化速率在不同氮处理组变化不同。(3)氮添加显着增加了 N2O的排放,四年平均的N2O通量从对照的0.009 mg m-2 h-1提高到施氮组的0.039 mg m-2 h-1,生长季平均的N2O累积排放量从对照的0.36 kg·ha-1增加到施氮组的1.57 kg.ha-。地表径流、土壤溶液中全氮、NH4+、NO3-和溶解性有机氮的浓度随氮添加的增加显着提高。土壤气态的和液态的氮损失对氮添加的响应敏感,施氮后增加的氮损失和被抑制的硝化、矿化速率表明土壤对施加的氮的直接损失是施肥后增加的无机氮损失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郑富新,尹芝华,杜青青,夏雪莲,翟远征[9](2018)在《某污染场地地下水硝态氮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北某沙漠地区的废水排放场地为例,利用Visual MODFLOW 2010.1软件构建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模拟废水中硝态氮在该场地饱和带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和衰减规律,从而定量模拟预测未来20年内污染晕的扩散范围和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含硝态氮废水在进入含水层后对地下水造成明显污染。随着时间延长,地下水中污染晕的范围在水平方向上呈椭圆状缓慢扩大,污染中心区地下水硝态氮浓度明显降低。受场地地下水水力梯度的限制,地下水流动缓慢,污染晕的空间扩散范围非常有限。废水进入含水层后第1年、第5年、第10年和第20年年末,污染晕的水平分布面积分别为18.52万,21.25万,24.15万,28.24万m~2,面积平均扩散速率为0.512万m~2/a;硝态氮的最大浓度分别为1.32,0.68,0.27,0.14 mg/L。污染晕中心相对于第1年、第5年、第10年和第20年分别沿地下水流线方向迁移447.21,948.68,1 755.63 m,距离平均迁移距离为87.78 m/a。在切断污染源后,随着时间延长,废水排放对地下水水质产生的影响将逐渐减弱,最终能够达到可接受水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黄明翔[10](2018)在《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作用下傍河农田硝酸盐氮迁移机理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农业的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傍河农田是最常见的农田种类之一,施肥后硝酸盐极易进入地表水与地下水中,污染地表水-地下水系统。本文对大沽河流域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在室内设计了四组实验来研究不同的因素对硝酸盐迁移进入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大沽河流域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污染,其中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最为严重。(2)纯淋洗实验结果表明:当降雨强度越大、介质孔隙度越大时入渗水流迁移速度越快并且迁移深度越深,硝酸盐越容易向下迁移。纯淋洗实验中,入渗水流在包气带内主要是垂向迁移,砂槽内各位置硝酸盐几乎同时进入地下水,进入地下水后扩散速度非常缓慢。(3)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淋洗实验结果表明:当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坡度为0.3、0.5、0.7时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具有统一的浸润曲线,而当水力坡度增加为1时地表水与地下水会出现脱节。当河流水位不变时,抽水井水位的提升会使硝酸盐更易在包气带累积。当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且两者不脱节时,硝酸盐污染整个地下水需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在包气带中的迁移直至进入地下水,第二个过程是在饱水带中的迁移直至进入抽水井。当降雨强度相同时,硝酸盐在包气带中迁移所需时间主要受到地表水位、地下水位以及砂质种类的影响;在饱水带中的迁移所需时间主要受到水力坡度与砂质种类的影响。(4)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淋洗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力联系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时,地下水水位必然会很高,这使得即使较小的降雨量也可以让硝酸盐迁移进入地下水。与前两组实验相比,本组实验中入渗水流在包气带中迁移速度最慢,停留时间更长,并且硝酸盐会在包气带大量累积。(5)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实验结果表明:经过6次连续运行后,砂槽内硝酸盐含量最高可达到91.36 mg/kg;砂槽表层硝酸盐含量均值最高可达到89.37mg/kg;10cm深度砂层硝酸盐含量均值最高可达到85.5 mg/kg。水力坡度越大饱水带砂层中硝酸盐越容易进入地下水。由于土壤胶体对硝酸根的排斥作用,所以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砂层累积硝酸盐的能力越来越小。(6)通过上述实验数据得出:当砂层砂质均匀时可以将入渗水流从降雨开始直至到达抽水井分为以下3个阶段:(1)纯下渗阶段。(2)半下渗半运移阶段。(3)纯随流运移阶段。(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氮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在约12 L的圆柱形聚乙烯塑料桶进行实验,通过对水-底泥-黑藻系统腐解模拟研究,监测在黑藻衰亡期时整个系统及在各介质中总氮和各形态氮含量变化,以此反映氮元素在研究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实验表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腐解量为30 g时,系统中TN、NH_4~--N分别增加了21.4%、13.8%,NO_3~-N降低了19.5%;腐解量为60 g时,系统中TN、NH_4~+-N、NO_3~--N分别增加了37.6%、67.1%、13.0%,而对照组TN增加了5.8%,NH_4~+-N、NO_3~--N分别下降了25.6%和61.1%;同时腐解量与TN的增幅呈正比。黑藻的腐解促进了好氧性分解菌和氮循环菌的增殖,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氮素循环,并且改变系统中各形态氮的迁移转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杨修一,耿计彪,于起庆,闫早发,李慧.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对麦田土壤碳氮迁移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魏伟伟,李春华,叶春,戴婉晴,郑培儒.腐解对水-底泥-黑藻系统中氮迁移转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3].邓征兵,黄振,郑安庆,何方,魏国强.铁基载氧体的污泥化学链气化过程中氮迁移热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J].新能源进展.2019

[4].贾腾月.不同微润灌模式对土壤水-盐-氮迁移的影响及水氮高效利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蓝天杉.北京通州区浅层地下水中“叁氮”迁移转化与弱透水层阻滞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平雪.生物堵塞作用对河床起伏潜流带氮迁移转化影响的数值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9

[7].杨亚茹,唐仲华.土壤中硝态氮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人民长江.2019

[8].宋蕾.氮添加对红松人工林土壤氮迁移转化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

[9].郑富新,尹芝华,杜青青,夏雪莲,翟远征.某污染场地地下水硝态氮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J].环境工程.2018

[10].黄明翔.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作用下傍河农田硝酸盐氮迁移机理实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氮迁移论文-杨修一,耿计彪,于起庆,闫早发,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