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选择性识别论文-齐琪,李星

高选择性识别论文-齐琪,李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选择性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杯[4]芳烃,识别,选择性,含氟衍生物

高选择性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齐琪,李星[1](2019)在《锥形构象含氟杯芳烃衍生物对铜离子的高选择性识别(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具有锥形构象的含氟功能基团的杯芳烃衍生物1~3,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证实了其锥形构象。在混合溶剂中,研究了杯芳烃衍生物1~3对多种金属离子的识别行为。测试了化合物1~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结果显示铜离子对化合物1~3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特性,而其它金属离子(如Na~+,K~+,Cs~+,Mg~(2+),Ca~(2+),Ba~(2+),Fe~(3+),Cd~(2+),Mn~(2+),Co~(2+),Ni~(2+),Zn~(2+))对化合物1~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强度无显着的影响,表明化合物1~3对铜离子的识别具有高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付晓伟,牟涛,吴晓[2](2019)在《基于藏红T的席夫碱合成及其对Fe(Ⅲ)的专一选择性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目前已非常严重,因此识别检测重金属离子显得尤为重要。合成了基于藏红T(ST)与2-羟基-1-萘甲醛(N)的席夫碱配体ST-N,该配体在水溶液中对Hg(Ⅱ)、Pb(Ⅱ)、Ca(Ⅱ)、Fe(Ⅱ)、Fe(Ⅲ)、Co(Ⅱ)等18种常见金属离子中的Fe(Ⅲ)有很好的专一选择性识别,其最低检测限为1 mg/L,符合《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铁Ⅳ类检测标准≤2. 0 mg/L,且检测Fe(Ⅲ)的RSD≤1. 17%,加标回收率在95. 7%~103%之间。(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9年07期)

王吉祥[3](2019)在《表面印迹荧光传感器的构筑及其选择性识别检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污染物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目前,高达765种有机污染物在生活饮用水中被检测出来。其中,典型的两类有机污染物农药和抗生素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或降解速度缓慢,导致其在环境水体中不断蓄积,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因此,建立一种高效、便捷、灵敏检测环境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残留的方法,对于保护水环境、保障公民安全用水、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社会和科学意义。荧光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取样量少、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和检出限低等优点,常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检测。然而,荧光分析法普遍存在选择性不高、易受干扰、难以专一性检测复杂环境中特定目标物。分子印迹技术是人工模拟生物体系中抗体和抗原,酶与底物的相互特异性识别原理的一种仿生技术,对目标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性能。将分子印迹技术和荧光分析检测技术的优势耦合,已被证实可选择性、高灵敏地检测环境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目前,传统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尚存在印迹效果不佳、分离富集效率不高以及检测速率低下等问题仍有待解决。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多种窄发射谱、高量子产率的有机染料为荧光基团,构建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体系,通过引入双功能单体识别机制、磁响应印迹载体以及调控形貌组成结构,有效提高了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的选择性、磁分离性能和荧光检测速率。利用表征仪器研究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光学性能;通过荧光检测实验,考察了荧光传感器对环境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选择性识别和检测性能,以及研究了相应的荧光识别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硅基表面印迹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选择性识别检测性能研究(1)以烯丙基荧光素(AF)为荧光基团、SiO_2纳米粒子为载体、τ-氟胺氰菊酯(FL)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成功制备了硅基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MIPs-dye@SiO_2)。利用多种测试手段表征了其形貌、结构、组成和荧光性能,并筛选出最佳检测条件。荧光检测实验表明,MIPs-dye@SiO_2的荧光强度随F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150 nmol/L线性浓度范围可以实现对FL的定量检测,检出限(LOD)低至14.25 nmol/L。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在MIPs-dye@SiO_2的表面印迹聚合层中存在FL的特异性印迹识别位点,印迹因子(IF)为1.58,对FL具有识别作用并引起AF的荧光强度发生淬灭,从而实现对FL的选择性识别与荧光定量检测。实际样品的加标实验结果表明:MIPs-dye@SiO_2在湖水样品中检测FL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引入双重印迹识别机制以及调控印迹聚合层厚度进一步增强印迹识别效果。以甲基丙烯酸(MAA)和4-乙烯基苯硼酸(VPBA)为双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四环素(TC)为模板分子、AF为荧光基团、SiO_2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硅基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MIPs-AF@SiO_2)。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0-150 nmol/L的浓度范围内对TC检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LOD低至4.25 nmol/L。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双功能单体的引入使MIPs-AF@SiO_2对TC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识别效果,IF高达5.74。通过对印迹聚合层的调控,发现了薄壁印迹聚合层有助于提高荧光检测速率。该检测方法不仅在医用药品和生物流体中具有较好的回收率,还可以用于灌溉水体中TC的定量检测。2.磁响应表面印迹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选择性识别检测抗生素的性能研究(1)利用磁响应载体来实现荧光传感器的快速分离回收,增强分离富集效率,简化实验操作步骤。以Fe_3O_4纳米颗粒为载体、罗丹明6G(R6G)为荧光基团、MAA为功能单体、EGDMA为交联剂、TC为模板分子,采用沉淀聚合法成功制备了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Fe_3O_4-R6G@MIPs)。利用多种表征手段考察了其组成、形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磁响应特性。通过荧光测试确定了Fe_3O_4-R6G@MIPs的最优检测条件。荧光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0-500 nmol/L浓度范围内检测TC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LOD为12.87 nmol/L,IF为4.33。实际样品加标实验表明:在线性浓度范围内对长江水样品中TC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磁响应分离回收性能。(2)为了进一步拓展磁性印迹荧光传感器的适用范围,提高对抗生素的印迹识别效果,设计合成了烯丙基罗丹明B(ARhB)为荧光基团,引入具有硼亲和作用的苯硼酸单体(AFPBA)与MAA组成双功能单体、磁性埃洛石纳米管(MHNTs)为载体、土霉素(OTC)为模板分子、EGDMA为交联剂,利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磁性棒状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MHNTs@FMIPs)。系统研究了其形貌、组成和磁响应性能。结果表明对OTC的最优检测条件为:检测体系浓度30 mg/L,pH值7.0,荧光响应时间为15 min。荧光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0-300 nmol/L浓度范围内对OTC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LOD为10.52 nmol/L。选择性识别检测实验表明:引入氢键和硼亲和作用的双重识别机制,有助于提高其对OTC的选择性识别检测性能,IF为4.47,MHNTs@FMIPs不但具有较好的磁响应分离回收性能,而且在养殖废水和长江水中对OTC有良好的加标回收率。3.快速响应型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选择性荧光检测性能研究(1)为了解决荧光检测速率偏慢的问题,构建中空结构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增强了模板分子在印迹聚合层中的渗透率,从而提高了荧光检测响应速率。以改性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荧光基团,叁氟氯氰菊酯(LC)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SiO_2为牺牲模版,制备了中空结构的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MIPs)。利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其形貌、结构、组成和荧光性能。结果表明,@MIPs具有清晰的中空结构和良好的单分散性。在最优检测条件下,建立了用于LC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IF为3.88,LOD低至10.26 nmol/L。通过对比@MIPs和SiO_2@MIPs的荧光响应动力学,证实了@MIPs的中空结构显着提高了荧光检测速率。考察并阐明了@MIPs对LC的荧光识别机理属于动态淬灭。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MIPs对LC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识别检测效果,@MIPs在京杭大运河水体中对LC的加标实验具有较好的回收率,其在选择性检测实际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2)通过引入双重识别机制,Ag纳米颗粒的掺杂改性,降低模板分子的传质阻力,加快模板分子对荧光基团的电荷转移速率,来实现了检测响应速率和印迹识别效果的双提高。本实验以Ag掺杂SiO_2纳米粒子为载体,AFPBA和MAA为双功能单体,AF为荧光基团,OTC为模板分子,EGDMA为交联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SiO_2/Ag@FMIPs)。采用多种表征仪器对其形貌、物理化学性质和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iO_2/Ag@FMIPs内部均匀掺杂了Ag纳米颗粒且具有较薄的印迹聚合层、良好的单分散性和热稳定性。在最优检测条件下,0-300 nmol/L浓度范围内对OTC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LOD为5.38 nmol/L,荧光机理属于动态淬灭。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双功能单体的引入使得SiO_2/Ag@FMIPs对OTC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识别性能,IF高达5.4,还可用于长江水体中OTC的加标回收测定。荧光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相比未掺杂Ag的荧光传感器,SiO_2/Ag@FMIPs的荧光检测速率提升了3.0 min,可能是由于Ag掺杂加快了OTC与AF之间的电荷转移,有助于模板分子对荧光强度的淬灭,从而提高了对OTC的荧光检测速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4-23)

王雅萱,宋慧,罗金荣,李玮,张玲玲[4](2019)在《选择性识别平行性G-四联体的方酸类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四联体是抗肿瘤药物筛选的一个重要靶点.开发针对某些拓扑结构的G-四联体荧光探针对于研究其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合成了四个方酸类花菁荧光染料即CSTS,CSBE,CSEM和CSBM,并检测了其对不同类型DNA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四个化合物在缓冲溶液中几乎没有荧光发射,加入正平行G-四联体之后荧光增强大约1 000倍;而加入反平行G-四链体或单双链DNA荧光仅仅增强几十倍,说明其可以特异性识别平行G-四联体.但流式实验结果显示,CSTS不能透过细胞膜,同时存在高荧光背景的缺点,因此无法应用于活体分析.而另外叁个不带阴离子侧链的衍生物则容易进入细胞,进入细胞的难易顺序为CSBE>CSEM>CSBM>CSTS.高选择性、低背景荧光和易进入细胞等优点使CSBE具有作为近红外荧光探针检测生物样品中正平行G-四联体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方桂迁,王浩,边占存,姚庆强,吴忠玉[5](2019)在《选择性识别果糖的二硼酸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初步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以2-(4-二羟基硼烷)苯基喹啉-4-羧酸(PBAQA)和羧酸苯硼酸作为功能单体,哌嗪作为连接片,在甲醇溶液中经过进行两次酰胺缩合,得到具有双结合位点的新型水溶性二硼酸化合物.初步的荧光活性实验证明,果糖能够显着性地增强化合物11,12的荧光强度,结合常数显着高于其他糖类.加入75 mmol·L~(-1)果糖后,荧光强度增加12倍.因此,化合物11,12适合用作果糖选择性识别和检测的荧光探针.本文合成具有双结合位点的新型二硼酸化合物水溶性好,这对寻找新型水溶性硼酸荧光探针,提高探针分子在食品和医药中对果糖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赵小峰,段菲菲,崔培培,杨永珍,刘旭光[6](2018)在《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氧化石墨烯用于选择性识别槲皮素(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模拟技术设计槲皮素(Qu)印迹预组装体系,确定功能单体的种类及其与Qu的作用比例;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的氧化石墨烯(GO/MIP),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拉曼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系统分析所制GO/MIP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静态吸附实验的结果表明,在298 K下,GO/MIP复合材料对Qu的动力学吸附平衡时间和吸附量分别为30 min和30. 61 mg g~(-1)。此外,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可较好地描述GO/MIP复合材料对Qu的吸附行为。混合黄酮类化合物溶液中进行的竞争吸附实验的结果说明,相对Qu而言,GO/MIP复合材料对结构类似物山奈酚和芦丁的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1. 966和3. 557。所制GO/MIP复合材料提高了表面MIPs用于选择性识别多酚类化合物的能力,为制备用于天然产物中特异性检测和快速分离黄酮的表面MIPs提供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8年06期)

汪义超,申城,赵玉婷,黄婷婷,梅佳庚[7](2018)在《4-肼基-7-硝基苯并呋咱对Cu~(2+)的选择性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并呋咱为荧光团,合成了一种荧光增强型铜离子探针4-肼基-7-硝基苯并呋咱(ZY9),并研究了其荧光光谱性质。实验结果表明,ZY9对Cu~(2+)的选择性高,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ZY9对Cu~(2+)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 4~6. 1)×10~(-5)mol/L,对Cu~(2+)识别的pH范围为5~8。在不同水样中,ZY9对Cu~(2+)的检测结果表明,其在水体污染监控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薛凌轩,庞雪蕾,余旭东[8](2018)在《叁联吡啶有机小分子凝胶因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对Zn~(2+)、Cd~(2+)的选择性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叁联吡啶的有机小分子凝胶因子,并用于对测试离子的荧光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凝胶因子的水溶液可以通过"开-关"方式对Zn~(2+)、Cd~(2+)进行选择性识别,可以通过超声刺激或加热-冷却的方式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稳定荧光凝胶;区别于溶液态,所形成的凝胶体系可以通过荧光光谱成功地选择性识别Zn~(2+),但Cd~(2+)的加入则不能形成凝胶态,这可能是由于凝胶因子的自组装与凝胶因子和Zn~(2+)、Cd~(2+)的主客体作用产生的竞争导致了不同的传感性质。该研究为选择性传感识别金属阳离子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朱阳明,王忠龙,杨剑,徐徐,王石发[9](2019)在《N,N-二(2-吡啶甲基)胺基叁聚茚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铜离子、镍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2-吡啶甲基)胺(DPA)和叁聚茚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turn-off"型荧光探针化合物6,表征了其结构,研究了它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6对Cu2+和Ni2+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H2O(V/V=8/2,p H=7.0)溶液中对Cu2+、Ni2+显示出荧光淬灭效应,且对Cu2+检测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高分辨质谱证明化合物6与Cu2+、Ni2+结合计量比为1∶1;化合物6对Cu2+的检测极限可低至28 nmol/L,对Ni2+的检测极限可低至41nmol/L,检测极限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中两种离子最大含量,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夏斌[10](2018)在《细菌外源基因沉默因子如何选择性识别宿主基因组中的外源DNA?》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水平转移在细菌的进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受体细菌能获得抗生素抗性或新的代谢能力。基因组分析表明,与宿主基因组相比,外源基因序列经常具有更高的AT碱基含量。细菌外源基因沉默因子可以选择性结合染色体中富含AT碱基的区域,并抑制水平获得的DNA的转录,其中包括很多毒力基因。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四类外源基因沉默因子:变形杆菌的H-NS,放线菌的Lsr2,假(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2)

高选择性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金属污染目前已非常严重,因此识别检测重金属离子显得尤为重要。合成了基于藏红T(ST)与2-羟基-1-萘甲醛(N)的席夫碱配体ST-N,该配体在水溶液中对Hg(Ⅱ)、Pb(Ⅱ)、Ca(Ⅱ)、Fe(Ⅱ)、Fe(Ⅲ)、Co(Ⅱ)等18种常见金属离子中的Fe(Ⅲ)有很好的专一选择性识别,其最低检测限为1 mg/L,符合《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铁Ⅳ类检测标准≤2. 0 mg/L,且检测Fe(Ⅲ)的RSD≤1. 17%,加标回收率在95. 7%~103%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选择性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齐琪,李星.锥形构象含氟杯芳烃衍生物对铜离子的高选择性识别(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2].付晓伟,牟涛,吴晓.基于藏红T的席夫碱合成及其对Fe(Ⅲ)的专一选择性识别研究[J].化学试剂.2019

[3].王吉祥.表面印迹荧光传感器的构筑及其选择性识别检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9

[4].王雅萱,宋慧,罗金荣,李玮,张玲玲.选择性识别平行性G-四联体的方酸类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研究[J].化学研究.2019

[5].方桂迁,王浩,边占存,姚庆强,吴忠玉.选择性识别果糖的二硼酸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初步活性研究[J].化学研究.2019

[6].赵小峰,段菲菲,崔培培,杨永珍,刘旭光.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氧化石墨烯用于选择性识别槲皮素(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8

[7].汪义超,申城,赵玉婷,黄婷婷,梅佳庚.4-肼基-7-硝基苯并呋咱对Cu~(2+)的选择性识别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8

[8].薛凌轩,庞雪蕾,余旭东.叁联吡啶有机小分子凝胶因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对Zn~(2+)、Cd~(2+)的选择性识别[J].煤炭与化工.2018

[9].朱阳明,王忠龙,杨剑,徐徐,王石发.N,N-二(2-吡啶甲基)胺基叁聚茚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铜离子、镍离子的选择性识别[J].有机化学.2019

[10].夏斌.细菌外源基因沉默因子如何选择性识别宿主基因组中的外源DNA?[C].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标签:;  ;  ;  ;  

高选择性识别论文-齐琪,李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