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路学论文_段晓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束路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神经肽,下丘脑,细胞,神经,论文,系统,催产素。

束路学论文文献综述

段晓勤[1](1991)在《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由含催产素样免疫反应(Oxytocin—Like Immunoreactive,OT—LI)物质及加压素样免疫反应(Vasopressin—Like Immunoreaetive,VP—LI)物质的大细胞神经元构成,其神经性传入控制的研究多集中在视上核、室旁核,以含经典递质的神经纤维对OT—LI及VP—LI神经元传入性神经支配的研究为最多也较深入。我们在实验中比较、观察分析了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及各大细胞神经分泌副核中OT—LI及VP—LI神经元与单胺能及多种肽能神经纤维末梢的关系,并对与脑脊液相关密切的第叁脑室周OT—LI神经元与脑脊液的关系加以着重研究与探讨。 运用免疫酶双标记法显示了下丘脑各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团中OT—LI和VP—LI神经元,单胺能(五羟色胺能、儿茶酚胺能)及多种肽能(P物质、脑啡肽、黑色素刺激素、甘丙肽、神经肽Y、促甲状腺素刺激素、神经降压素及血管活性肠肽能)神经纤维末梢。在光镜水平比较观察分析各个不同神经分泌核团中,OT—LI及VP—LI神经元与上述各单胺能及肽能纤维末梢的关系。结果表明: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性神经元与上述各种单胺能及肽能纤维末梢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关系。而且在视上核、室旁核及各副核中OT—LI及VP—LI神经元与不同性质的神经纤维末梢相接触的密切程度不同,在同一核团中OT-LI及VP—LI神经元与各种神经纤维末梢相接触的密切程度也不相同。如在室旁核内可见到极高密度的儿茶酚胺能纤维末梢,高密度的P物质与神经肽Y能纤维末梢,中等密度的亮—脑啡肽和五羟色胺能纤维末梢,只有低至极低密度的甲—脑啡肽、神经降压素、促甲状腺素刺激素、甘丙肽及黑色素刺激能纤维末梢与OT—LI或VP—LI神经元相接触。而在前连合核内则可见到极高密度的甘丙肽能纤维末梢,较高密度的P物质、亮—脑啡肽、促甲状腺素刺激素能纤维末梢,中等密度的甲—脑啡肽、黑色素刺激素、神经降压素、五羟色胺能纤维末梢围绕前连合核的OT—L神经元分布,并与之形成接触关系。由此说明,下丘脑各个神经分泌核团中的OT—LI及VP—LI神经元可能接受不同程度、不同性质及来源的传入神经控制,履行相应不同的生理功能。(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1991-06-25)

韩中胜[2](1988)在《大鼠终纹床核卵圆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终纹床核(BST)是边缘系统重要结构之一,参与内分泌、内脏活动以及性行为等多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一些形态学资料表明,BST是一个复杂的菲均一性结构。但由于各家对BST各个核团的划分、命名不统一,给文献结果的比较和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研究带来困难。最近,Ju和Swanson对大鼠BST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根据细胞构筑学特征,把BST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又分为前外侧、前背侧和前腹侧叁个区域。在前外侧区之背部,有一个卵圆形均质结构,命名为卵圆核(Ov)。细胞构筑和化学构筑学研究均证实,Ov是前部BST一个特殊结构,含有丰富的神经肽免疫阳性细胞和终末。但这些免疫阳性神经元投射到何处,以及这些免疫阳性终末由何而来,均不清楚,甚至连Ov本身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也无直接证据。为此本论文对雄性大鼠之Ov进行了以下研究。 首先,把WGA-HRP和荧光金(FG)注入一侧Ov,观察了Ov及其邻近区域的传出、传入纤维联系。结果发现,中央杏仁核(Ce)、下丘脑外侧区(LHA)、腹侧背盖区、中脑中央灰质腹侧部、中缝背核、臂旁核、兰斑核、叁叉神经中脑核以及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等部位不仅接受Ov区域的传出支配,而且发出纤维投射到Ov区域,即上述结构和Ov之间形成闭合环路。 其次用相邻切片结合间接兔疫酶(PAP或ABC法)法证实,Ov内有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神经降压素(NT)免疫阳性物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 接着用FG逆行束路追踪结合间接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发现,Ov内的CRF和NT免疫阳性神经元既投射到后部LHA,也投射到Ce。用同样的方法发现,Ce内的CRF、NT、甲-脑啡肽(M-ENK)和胆囊收缩素(CCK)免疫阳性神经元投射到Ov。 最后用细胞外单位放电记录技术对麻痹而清醒大鼠的81个Ov及其邻近区域的神经元进行记录观察,发现Ce电刺激使大多数神经元(81.5%)的自发放电发生抑制、兴奋和双向改变;LHA电刺激使大约半数神经元(53.5%)的自发放电发生同样改变;两个部位的刺激效应在大约1/4神经元(28.4%)上发生会聚;Ce对Ov及其邻近区域神经元的抑制效应,在部分情况下(4/10)被吗吗受体阻断剂纳络酮阻断。此外,有7个神经元对Ce电刺激发生逆向动作电位。 本论文首次对Ov及其邻近区域进行了束路学、化学神经解剖学以及电生理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Ov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并对Ov和Ce或LHA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电生理学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1988-01-01)

束路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终纹床核(BST)是边缘系统重要结构之一,参与内分泌、内脏活动以及性行为等多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一些形态学资料表明,BST是一个复杂的菲均一性结构。但由于各家对BST各个核团的划分、命名不统一,给文献结果的比较和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研究带来困难。最近,Ju和Swanson对大鼠BST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根据细胞构筑学特征,把BST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又分为前外侧、前背侧和前腹侧叁个区域。在前外侧区之背部,有一个卵圆形均质结构,命名为卵圆核(Ov)。细胞构筑和化学构筑学研究均证实,Ov是前部BST一个特殊结构,含有丰富的神经肽免疫阳性细胞和终末。但这些免疫阳性神经元投射到何处,以及这些免疫阳性终末由何而来,均不清楚,甚至连Ov本身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也无直接证据。为此本论文对雄性大鼠之Ov进行了以下研究。 首先,把WGA-HRP和荧光金(FG)注入一侧Ov,观察了Ov及其邻近区域的传出、传入纤维联系。结果发现,中央杏仁核(Ce)、下丘脑外侧区(LHA)、腹侧背盖区、中脑中央灰质腹侧部、中缝背核、臂旁核、兰斑核、叁叉神经中脑核以及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等部位不仅接受Ov区域的传出支配,而且发出纤维投射到Ov区域,即上述结构和Ov之间形成闭合环路。 其次用相邻切片结合间接兔疫酶(PAP或ABC法)法证实,Ov内有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神经降压素(NT)免疫阳性物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 接着用FG逆行束路追踪结合间接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发现,Ov内的CRF和NT免疫阳性神经元既投射到后部LHA,也投射到Ce。用同样的方法发现,Ce内的CRF、NT、甲-脑啡肽(M-ENK)和胆囊收缩素(CCK)免疫阳性神经元投射到Ov。 最后用细胞外单位放电记录技术对麻痹而清醒大鼠的81个Ov及其邻近区域的神经元进行记录观察,发现Ce电刺激使大多数神经元(81.5%)的自发放电发生抑制、兴奋和双向改变;LHA电刺激使大约半数神经元(53.5%)的自发放电发生同样改变;两个部位的刺激效应在大约1/4神经元(28.4%)上发生会聚;Ce对Ov及其邻近区域神经元的抑制效应,在部分情况下(4/10)被吗吗受体阻断剂纳络酮阻断。此外,有7个神经元对Ce电刺激发生逆向动作电位。 本论文首次对Ov及其邻近区域进行了束路学、化学神经解剖学以及电生理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Ov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并对Ov和Ce或LHA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电生理学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束路学论文参考文献

[1].段晓勤.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1

[2].韩中胜.大鼠终纹床核卵圆核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88

论文知识图

小脑顶核至下丘脑神经投射的组织学观察...超级电容器的实际交流阻抗谱图Fig.2-...)伏隔核束路学鞠躬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标签:;  ;  ;  ;  ;  ;  ;  

束路学论文_段晓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