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颗粒论文_王红丽,景盛翱,乔利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颗粒,颗粒物,光谱,污染物,浓度,油烟,在线。

有机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丽,景盛翱,乔利平[1](2019)在《餐饮排放有机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化学组成及排放因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餐饮废气是大气有机颗粒物的重要排放源.本研究基于模拟实验,研究了烹饪方式、食材以及油品等因素对餐饮废气排放有机颗粒物浓度、组成以及排放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餐饮排放有机颗粒物的特征受烹饪方式、烹饪食材与烹饪油品等因素影响较大.在所有模拟实验条件下,餐饮废气中可定量的有机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甾醇和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所占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68. 9%、20. 3%和4. 2%,其余的有机物还包括二元羧酸、多环芳烃、单糖以及藿烷类化合物等.有机颗粒物的平均食材排放因子为0. 013 1 g·kg~(-1),变化范围为0. 001 4~0. 027 1 g·kg~(-1).肉类烹饪过程的食材排放因子远大于蔬菜烹饪过程.基于油品的平均排放因子为1. 823 0 g·kg~(-1),变化范围为0. 001 9~10. 173 0 g·kg~(-1).铁架烧烤烹饪方式的油品排放因子大于其他烹饪方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周伟[2](2017)在《煤燃烧有机颗粒物的在线测量及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空气质量和全球气候有着显着影响。煤燃烧是我国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有机物是颗粒物的主要成分。研究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有助于解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控制煤燃烧颗粒物的排放。由于测量仪器的限制,目前对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源谱特征的认识仍存在不足。论文研发了一种颗粒物有机化学组分在线测量仪器,利用在线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颗粒物中的有机组分进行分子水平的连续测量。利用30种有机物质混合标样对其进行标定,主要组分标定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测量结果重复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50%)。结合其他颗粒物理化特征测量仪器,构建了一套适用于煤燃烧研究的颗粒物在线测量系统,用于分析有机颗粒物的高时间分辨率、高化学分辨率变化特征。利用该系统,研究了民用煤燃烧和煤粉炉燃烧过程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论文发现民用煤燃烧全过程排放的有机颗粒物呈现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根据燃烧温度、颗粒物浓度、粒径分布、有机物氧化特征等特点,民用煤燃烧全过程可分为点火、剧烈燃烧、稳定燃烧和燃尽四个阶段。点火阶段排放的有机颗粒物以氧化程度低的碳氢类有机物为主,是民用煤有机颗粒物排放的主要阶段,占有机颗粒物总排放量的58~85%。剧烈燃烧和稳定燃烧这两个相对燃烧充分的阶段排放的有机颗粒物呈现出较高的氧化性,以质荷比(m/z)为44和73的离子碎片为主,不同于传统的一次有机颗粒物以氧化程度低的碳氢碎片为主的认识。民用煤燃烧及煤粉炉燃烧结果均表明,不完全燃烧条件下有机颗粒物中含有大量多环芳烃类物质,而高温完全燃烧条件下有机颗粒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硅氧烷类物质。论文提出了煤燃烧中硅氧烷可能的形成机制:无机硅类组分在高温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反应过程形成氯硅烷,氯硅烷再通过水解、缩合反应等过程最终形成链状或环状硅氧烷类物质。这些硅氧烷类物质是有机颗粒物质谱图中m/z 73离子碎片的主要来源。传统的基于质谱分析数据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的颗粒物源解析方法中,将m/z 73离子碎片峰归为生物质燃烧特征峰,这很可能会引起源解析结果的偏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利用m/z 60和73两种离子碎片的相对比例来对生物质燃烧和煤燃烧排放的有机颗粒物进行区分。(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9-01)

秦真科,杨飞宇,刘文斌,邹芸,严岩[3](2017)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射击残留物的有机颗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射击残留物检测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准确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弹药中的发射药及射击残留物中的有机颗粒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检测射击残留物有机颗粒获得最优拉曼信号的激发波长为473nm,可有效避开荧光干扰。射击残留物有机颗粒主要来自部分燃烧的发射药颗粒,拉曼光谱证明其主要成分与发射药主要成分基本一致,但部分拉曼谱峰强度降低、消失或是线宽变宽,证明其物质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通过微观形态观察,射击残留物有机颗粒表面以铜黄色、灰黑色为主,表面分布熔坑及附着带有金属光泽的球形无机颗粒,这些特有形貌可视为射击残留物的典型特征,成为射击残留物的重要判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7年01期)

曹杨,徐龙,孙元元[4](2016)在《有机颗粒包裹型保温板燃烧性能试验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无机胶凝材料包裹有机颗粒型保温板的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类保温板材A2级指标中的不燃性及燃烧热值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2种试验方法对于无机胶凝材料包裹有机颗粒型保温板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密度在230 kg/m3以下无机胶凝材料包裹有机颗粒复合保温板燃烧性能难以达到A2级的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6年12期)

[5](2016)在《复合秸秆有机颗粒肥》一文中研究指出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申请日期:2014.11.21申请(专利)号:CN201410667968主分类号:C05G1/00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秸秆有机颗粒肥。该复合秸秆有机颗粒肥包括如下组分:作物秸秆、秸秆制生物碳、腐植酸类肥料、骨粉以及微量元素化合物。该复合秸秆有机颗粒肥各组分的干重百分比分别为:作物秸秆50%~70%、秸秆制生物碳10%~15%、腐植酸类肥料10%~20%、骨(本文来源于《腐植酸》期刊2016年03期)

王静芳,武良,汤洁,段海光,Amerigo,Sivelli[6](2015)在《基于海藻有机颗粒肥的马铃薯节肥增效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步伐的推进,马铃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显重要,但在种植过程中,存在农户施肥过量的现象。马铃薯过量施肥不仅导致马铃薯徒长、产量降低、病虫害高发等生产问题,还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使地下水硝酸盐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因此,减少沽源地区马铃薯化肥施用量迫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5年12期)

马爱平[7](2013)在《油烟污染为何超过汽车尾气?》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中科院对京津冀雾霾天气进行专项研究,专项组在空气中检测出大量氮氧有机颗粒物,其中发现氧化型有机颗粒物占44%;局地烹饪排放的油烟型有机颗粒物占21%;化学产物氮富集等有机物占17%;汽车尾气和燃煤产生的烃类有机颗粒物占18%。此项监测结果表明:餐饮产(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3-07-03)

阿勇[8](2013)在《雾霾检出大量危险含氮有机颗粒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了该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认为,最近的强雾霾事件,是异常天气形势造成中东部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本文来源于《科普天地(资讯版)》期刊2013年05期)

骆骁骅,张婧[9](2013)在《灰霾有毒?》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课题组披露的一项阶段性报告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轰向了民众原本脆弱的内心——在1月份中东部地区强霾污染物中,分别检测出了与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至50年代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相同成分,并迭加了我国特(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3-02-25)

邱晨辉[10](2013)在《中科院专项研究还原京津冀雾霾天气产生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的雾霾天气总算过去了,可关于其产生的原因仍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等是重要因素。但是,一些疑团尚未解开,比如,前述种种因素并非仅仅在雾霾发生期间存在,为何雾霾天气会在今年1月集中爆发?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3-02-16)

有机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空气质量和全球气候有着显着影响。煤燃烧是我国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有机物是颗粒物的主要成分。研究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有助于解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控制煤燃烧颗粒物的排放。由于测量仪器的限制,目前对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源谱特征的认识仍存在不足。论文研发了一种颗粒物有机化学组分在线测量仪器,利用在线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颗粒物中的有机组分进行分子水平的连续测量。利用30种有机物质混合标样对其进行标定,主要组分标定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测量结果重复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50%)。结合其他颗粒物理化特征测量仪器,构建了一套适用于煤燃烧研究的颗粒物在线测量系统,用于分析有机颗粒物的高时间分辨率、高化学分辨率变化特征。利用该系统,研究了民用煤燃烧和煤粉炉燃烧过程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论文发现民用煤燃烧全过程排放的有机颗粒物呈现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根据燃烧温度、颗粒物浓度、粒径分布、有机物氧化特征等特点,民用煤燃烧全过程可分为点火、剧烈燃烧、稳定燃烧和燃尽四个阶段。点火阶段排放的有机颗粒物以氧化程度低的碳氢类有机物为主,是民用煤有机颗粒物排放的主要阶段,占有机颗粒物总排放量的58~85%。剧烈燃烧和稳定燃烧这两个相对燃烧充分的阶段排放的有机颗粒物呈现出较高的氧化性,以质荷比(m/z)为44和73的离子碎片为主,不同于传统的一次有机颗粒物以氧化程度低的碳氢碎片为主的认识。民用煤燃烧及煤粉炉燃烧结果均表明,不完全燃烧条件下有机颗粒物中含有大量多环芳烃类物质,而高温完全燃烧条件下有机颗粒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硅氧烷类物质。论文提出了煤燃烧中硅氧烷可能的形成机制:无机硅类组分在高温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反应过程形成氯硅烷,氯硅烷再通过水解、缩合反应等过程最终形成链状或环状硅氧烷类物质。这些硅氧烷类物质是有机颗粒物质谱图中m/z 73离子碎片的主要来源。传统的基于质谱分析数据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的颗粒物源解析方法中,将m/z 73离子碎片峰归为生物质燃烧特征峰,这很可能会引起源解析结果的偏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利用m/z 60和73两种离子碎片的相对比例来对生物质燃烧和煤燃烧排放的有机颗粒物进行区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丽,景盛翱,乔利平.餐饮排放有机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化学组成及排放因子特征[J].环境科学.2019

[2].周伟.煤燃烧有机颗粒物的在线测量及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7

[3].秦真科,杨飞宇,刘文斌,邹芸,严岩.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射击残留物的有机颗粒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

[4].曹杨,徐龙,孙元元.有机颗粒包裹型保温板燃烧性能试验方法研究[J].建筑节能.2016

[5]..复合秸秆有机颗粒肥[J].腐植酸.2016

[6].王静芳,武良,汤洁,段海光,Amerigo,Sivelli.基于海藻有机颗粒肥的马铃薯节肥增效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5

[7].马爱平.油烟污染为何超过汽车尾气?[N].科技日报.2013

[8].阿勇.雾霾检出大量危险含氮有机颗粒物[J].科普天地(资讯版).2013

[9].骆骁骅,张婧.灰霾有毒?[N].南方日报.2013

[10].邱晨辉.中科院专项研究还原京津冀雾霾天气产生过程[N].中国青年报.2013

论文知识图

聚磷微生物生物释磷、吸磷原理图(a)星状共轭共聚物HCP-star-PDMAEMA和...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环境排放流程图在不同体异质结混合物中和不同自由空...(a)掺杂金纳米颗粒的聚合物光伏电池...土壤总粗颗粒有机质、总细颗粒有机...

标签:;  ;  ;  ;  ;  ;  ;  

有机颗粒论文_王红丽,景盛翱,乔利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