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汉长安城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长安城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遗址,长安城,公园,乡村,生境,中央,礼制。

汉长安城遗址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辛士午,颜鲁祥[1](2019)在《基于汉长安城遗址现代村落空间耦合的发展研究——以阁老门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现代村落阁老门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村落现有的多元异化空间问题的整合,以村落的空间发展为导向,分析研究并建立阁老门村的空间耦合发展评价体系。通过采用AHP数据软件对评价体系中的因子进行分析,从人本视角、乡土视角以及文化视角叁个不同的角度针对阁老门村以及遗址区其他村落异化空间问题和空间耦合发展提出策略和建议。研究结论:遗址区现代村落空间耦合发展主要以人文空间为主导,遗址区村落的聚落空间、人的行为空间、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所空间的重构是根本动力,村落中物质—历史空间与非物质—生态空间的协调作为核心,叁者共同实现遗址区村落居民发展与遗址本体保护互利共赢的局面。(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冀剑雄,陈稳亮[2](2019)在《大遗址乡村社区的韧性发展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区阁老门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大遗址地区乡村社区的机遇与挑战,而大遗址保护政策一直以来是大遗址乡村社区发展的瓶颈与制约。随着城乡供给结构及发展模式的转变,大遗址与大遗址乡村社区都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境地",大遗址保护范围内乡村社区的人居环境、社会关系、经济发展等方面出现诸多发展症结,导致大遗址乡村社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出现脆弱性危机。本文以汉长安城遗址区阁老门村为例,在社会生态韧性语境下,解析阁老门村在城市化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与大遗址保护下时空演变的脆弱性困境,并将韧性理念、目标、方法及措施作为社区主动适应与学习能力提升的保障与支撑,以韧性特征表征及韧性过程导向为乡村社区的发展依据,提出规划、治理阁老门村并协同保护大遗址的建议与对策,推动阁老门村在与汉长安城遗址共生下的韧性发展,为大遗址地区乡村社区的韧性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刘卓君,赵文斌[3](2019)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策略——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修复植物专项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古遗址公园植物种植规划与生态修复,既诠释了遗址价值,烘托了遗址环境氛围,又协调了遗址环境与城市环境,满足了游客休闲游憩需求。研究以汉长安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修复植物专项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的原则、功能及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9年09期)

宋孟霖[4](2019)在《基于公众参与的文化遗产景观发展探讨——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长安城遗址是西安乃至中国、世界为数不多的大遗址之一,但在大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中却面临长时期的滞后。文章通过借鉴在公众参与理念引导下的案例,为汉长安城遗址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在规划的前、中、后期引入参与主体、参与调查、参与评估、参与行动四个方面,以达到各方利益的协调。(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8期)

张杨[5](2019)在《将汉长安城遗址打造成大西安中央公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张杨)8月2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党组中心组第六次理论学习(扩大)会议,邀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张宝通研究员以“从战略高度认识西安旅游业的发展”为主题,做了一场生动精彩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张宝通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先进的理念,提出了许(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19-08-05)

翟斌庆,徐博[6](2019)在《汉长安城的历史形态演变与遗址区村落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形态学理论视角,探讨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对遗址区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启示。随着2013年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区原址的10个村落进行了整体搬迁。从城市历史保护的连续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不少挑战。从汉长安城形态演变中最为突出的4个历史阶段,梳理了西汉以来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水系格局、道路系统以及村落布局等形态要素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信息迭加分析,探讨了遗址区村落与原址地形和水系格局等形态要素间的共生关系。最后从历史形态保护视角,指出了村落形态在汉长安城历史形态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6期)

伊超[7](2019)在《汉长安城遗址礼制建筑区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人们对于遗址保护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型遗址与城市建成区迭合,遗址的保护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汉长安城遗址礼制建筑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礼制建筑群,价值重大,但是保存和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问题日益尖锐。城市更新为解决该问题提供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历史地区城市更新的研究和实践对象主要集中在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针对遗址区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相对不是很丰富,总体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解读礼制建筑区历史脉络,结合礼制建筑区现状分析,借助GIS空间分析、数字模拟等方法,在遗址视觉模拟分析的指导下调整完善保护区划及相关管理规定、建筑高度控制等内容。在遗址整体保护的前提下逐步通过城市空间更新、功能更新等手段实现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利用的“双赢”。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遗址保护的核心在于保护区划科学划定,遗址视觉影响模拟分析为遗址保护区划的划定提供了借鉴作用。借助景观视线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手段,从“遗址点周边”、“视线通廊”、“景观眺望”叁种情景类型构建“视觉环境”分析体系,生成综合视觉影响模拟分析方案,指导界定保护区划和建筑高度控制分区等内容。(2)辩证认识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相互关系。遗址保护是城市更新的前提,贯彻城市更新全过程;城市更新是统筹协调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手段,是一个较长期整体发展的战略过程。(3)遗址区城市更新注重遗址保护、继承历史格局。将文保规划先行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要求,保护范围内以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避免过度承载城市相关功能;建设控制地带是城市功能承载地,其建设活动要符合遗址环境风貌保护的要求。(4)遗址区城市更新注重协调历史空间格局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关系,使二者从“排斥”走向“融合”。在空间结构更新方面,延续并继承汉代礼制格局,适应性对接城市空间结构;在道路系统更新方面,保护范围内“利用旧路、不建新路”,建设控制地带执行“小街区”理念;在空间形态更新方面,腾退部分工业企业,改造工业建筑,增加绿地空间,营造疏密有致、张弛有度的遗址环境空间。(5)遗址区城市更新注重功能活化。通过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逐步消除污染产业对遗址本体及环境风貌的破坏,挖掘遗址文化资源,构建文化产业链,打造遗址文化产业空间;注重功能混合使用,兼顾居民服务、遗址展示阐释等功能。(6)在遗址展示阐释构建方面,考古勘探结合展示利用同步开展,遗址展示区域根据条件逐步开放。(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岩[8](2019)在《社区抗逆力视角下汉长安城遗址农村社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长安城遗址作为我国大遗址的典型代表,其整体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汉长安城遗址农村社区在各种因素的困扰下,面临社区衰败等风险,遗址保护也面临各种困境。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社区抗逆力角度出发,在分析汉长安城遗址农村社区抗逆力特点基础上,吸收国外社区抗逆力提升策略,并且从优化管理机构职能,强化外部支持;增加社区储备资源,改善社区内部环境;构建抗逆力评估体系,提高社区抗逆力能力等方面提出抗逆力提升策略,进一步推动汉长安城遗址农村社区发展。最后,希冀能够为汉长安城遗址整体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大遗址农村社区建设与治理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3期)

雷鸣[9](2019)在《强化保护利用 促进区域提升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雷鸣)4月18日下午,市长李明远调研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及未央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力改革创新,强化保护利用,提升区域发展品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李明远首先来到汉长安城未央宫国(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19-04-19)

李亚娟[10](2019)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是复杂而长远的系统工程,在前期的遗址保护过程中,由于重视保护,忽视利用,造成遗址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遗址保护出现社会阻力等问题。为了在未来更好地保护好汉长安城遗址,通过构建合理、有限度的乡村旅游项目设置来实现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内在关系,为"一带一路"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汉长安城遗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大遗址地区乡村社区的机遇与挑战,而大遗址保护政策一直以来是大遗址乡村社区发展的瓶颈与制约。随着城乡供给结构及发展模式的转变,大遗址与大遗址乡村社区都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境地",大遗址保护范围内乡村社区的人居环境、社会关系、经济发展等方面出现诸多发展症结,导致大遗址乡村社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出现脆弱性危机。本文以汉长安城遗址区阁老门村为例,在社会生态韧性语境下,解析阁老门村在城市化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与大遗址保护下时空演变的脆弱性困境,并将韧性理念、目标、方法及措施作为社区主动适应与学习能力提升的保障与支撑,以韧性特征表征及韧性过程导向为乡村社区的发展依据,提出规划、治理阁老门村并协同保护大遗址的建议与对策,推动阁老门村在与汉长安城遗址共生下的韧性发展,为大遗址地区乡村社区的韧性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长安城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辛士午,颜鲁祥.基于汉长安城遗址现代村落空间耦合的发展研究——以阁老门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2].冀剑雄,陈稳亮.大遗址乡村社区的韧性发展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区阁老门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3].刘卓君,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策略——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修复植物专项设计为例[J].城市住宅.2019

[4].宋孟霖.基于公众参与的文化遗产景观发展探讨——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5].张杨.将汉长安城遗址打造成大西安中央公园[N].西安日报.2019

[6].翟斌庆,徐博.汉长安城的历史形态演变与遗址区村落保护[J].中国园林.2019

[7].伊超.汉长安城遗址礼制建筑区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9

[8].张岩.社区抗逆力视角下汉长安城遗址农村社区研究[J].城市建筑.2019

[9].雷鸣.强化保护利用促进区域提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N].西安日报.2019

[10].李亚娟.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J].辽宁农业科学.2019

标签:;  ;  ;  ;  ;  ;  ;  

汉长安城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