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摘 要:“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早期认识,随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人学思想,最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综合考察《手稿》、《提纲》及《形态》这三部经典著作。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然关系;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思想是历代哲学家不断追问探究的重点问题。人作为通过感官和思维认识客体的主体,只有正确把握“人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然而,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时,较为关注的是《提纲》和《形态》。笔者认为,《手稿》《提纲》和《形态》这三部经典著作是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重要依据,三者间存在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如果割裂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就难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从而无法深刻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从“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转向“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纯粹的思辨”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形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认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绝对精神”思想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都源自于绝对精神”,“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1。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人的存在得益于“自我意识”即“绝对精神”。他把人变成了自我意识的人。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开始意识到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不足,不能再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决定具体的现实世界,不能再以“唯心主义”认识人的本质,如果简单把人的本质归结为 “绝对精神的产物”,即人非现实的人而是虚假的人。在批判黑格尔“纯粹的思辨”的过程中,马克思并非全盘否定黑格尔的人本思想,看到了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的合理性。但是劳动具有双面性,黑格尔只看到它积极的方面,却没有看到其消极的方面 (异化劳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能动地改造自然是劳动积极方面的体现,通过改造自然维持自身的生存,其消极方面则表现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人的本质特性正是在劳动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突显了出来。“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③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3。“类特性”在这里是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专业术语。费尔巴哈把人的本性界定为“理性、意志力和(爱)心”等共性特征。但是费尔巴哈并非是唯心主义者,他在自然观上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的存在。在此,马克思虽然也认同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类的存在物。人与动物一样是 “有生命的自然物”,生存与发展只能依附于自然界的物质条件,但是在人的类本质的判定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有着明确的界限。费尔巴哈从经验自然科学上出发,也就是从当时的生物学分类上对人与动物进行划分,把人所具有的共同自然属性简单归为人的本质;然而,马克思则从劳动出发,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是一个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通过生产,把自然界改造为人设想的那种作品,享受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显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使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所以,马克思谈到“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①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马克思原先是想通过劳动把握住人的本质,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问题,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人的劳动发生异化,人无法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生产活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本质理论与现实相悖。“如何实现人性的复归”也正是马克思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既批判了黑格尔“抽象精神的劳动”思想,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关于“理性、意志力和(爱)心等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将劳动看成是实践活动去把握人与动物的区别,还在很大程度上对费尔巴哈的“类特性”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思想的相互抨击,马克思尚未成功突破费尔巴哈关于“人本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自然对人的影响力,所谈的人非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并未从现实社会关系出发去探索人的本质。
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完全摆脱费尔巴哈 “抽象的人”“类本质”自然人”等观念上的束缚,从《手稿》中把人的本质看作“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以“抽象的人”去“改造对象世界”,作为一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到《提纲》中强调“人也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人的本质的生成性质。马克思不再仅关注“人是自然存在物”,开始关注于“社会”,立足于“生产实践活动”探索人的本质。《手稿》与《提纲》并非是毫无关联的两部著作,虽然前一部作品中包含许多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思想,但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萌芽,而后一部作品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蔓延而不是否认,两者是递进的关系,整个历程是马克思为探求人的本质的历程。其次,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局限性,马克思并未充分阐述“实践”的观点,对人的本质问题也未作出完善的定义,但这无疑不是为接下来的《形态》做了完美的铺垫。
马克思彻底地批判了费尔巴哈,与此同时,还阐述了自己对人的本质的新看法,“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表明了人并非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社会存在的人,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必须以社会现实为基础,脱离社会生产实践的自然人是观念上的人。并且人还体现在“全部的社会关系”之中,并非仅体现在“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物质实践活动中会形成各种关系,主要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每种社会关系并非孤立的存在,因此,必须将全部的社会关系有机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本质简单概括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⑤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是一个不完整的表述。马克思在这里只是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抽象的理解,并且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在其现实性上”,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来孤立地讨论这一句是容易出现错误的。
二、从“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走向“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艏摇方向上,两种锚链断裂工况下,运动出现较大响应。在此运动响应将极大地影响风机的运行,对风机的对风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影响风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工况2下,平台艏摇方向发生最大值为11.08°的旋转。主要原因为单根锚链发生断裂,风机平台系统受到不对称约束力,在单方向荷载作用下,平台整体受力不对称,在艏摇方向发生转动。当3# & 1# 锚链断裂时,最大值为3.31°。较1# 锚链单独断裂响应幅值减少了70.1%。主要原因在于1# & 3# 锚链在与风浪荷载垂直方向对称分布,同时断开1# & 3# 锚链时,平台受到对称的荷载效应,减小了平台的运动响应。
《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开启正面批判的开端,认为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②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马克思认为人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在实践中必然会与社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因此,把握人的本质必须立足于“感性活动”,把人当作实践的主体认识世界,如果仅从直观的感觉出发,必然脱离认识人性的正确轨迹,无法站在科学立场上认识世界。这也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开始便带有感性直观色彩,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正因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引下,在宗教批判中费尔巴哈并未找到宗教异化的根源把 “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成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③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费尔巴哈虽然把宗教从天上拉到地上,但是没有看到宗教自身也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也看不到他所阐述的“抽象的个人”,在现实意义上是归于“一定的社会形式”。
浅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 ArcGis 的应用(焦元冰等) ...............................................................................4-43
当时,虽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并不成熟,但在《手稿》中已涉及“实践”的观点,看到“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比黑格尔仅在精神层面上认识人及费尔巴哈孤立看待人有了较大的超前性,其中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进一步研究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提纲》中,彻底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开始由自然层面过渡到社会层面探索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在前面《手稿》的论述中,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为人的本质,一种能动改造自然的手段。然而,“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可谓是人的本能活动,可以作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作为人的本质的完善论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不可欠缺的重要部分。正因马克思看到了自己思想的缺陷,最终在《提纲》中深入剖析实践,实现了人学的真正转向。
三、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上升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
马克思认为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前提是 “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不是存在于人的头脑观念中,中止于人的精神意志中,而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即“活生生的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人是自然存在物”的观点,但在前面的《手稿》中谈到,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能进行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然存在物与费尔巴哈所讨论生物意义上的人体存在着区别,尤其是当前以现实社会为基础,马克思所指的“人的自然性”是指现实的人具有动物性的需要,人为了维持肉体的生存不得不从自然中获取基本生活资料。因此,“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①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这时“个人肉体存在就与自然产生了必然的联系”。马克思再次深入地阐明“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或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②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在社会中实现再生产,人与人之间在实践活动中,在交往过程中,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现实的人”还是社会存在物,即人是在从事生产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其本质就体现在社会关系之中,与《提纲》中“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是一致的。
在《形态》中,马克思首次全面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等理想中的人相对立。马克思不再受过去旧的哲学人本思想的约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人的本质思想实现了新的突破。
301调查启动之后,美国对华出口产品的准入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产品要通过专业机构的EPA测试,取得各项认可证书,以CARB证书为例,每份证书费用3万元,并且认证时间较长,一般需要6个月左右;同时,进入美国市场的汽油机须缴纳每台25美元的保证金,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在美国市场的开发。
可以看出在《形态》中马克思所谈的“现实的人”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人依赖于自然。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离开自然就无法获取维持个体生命的生活资料,但人并非像动物一样被动地生存,人能自由而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必须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体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必然会与他人以及社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人的本质:“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再简单地以为人的本质是 “自然存在物”,或者是“社会存在物”。界定人的本质,必须从自然与社会两者中加以考察。如果仅承认“人是自然存在物”,撇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认为“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是人追求的最高目标,这就与“动物的机能”没什么区别,重新陷入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反之,如果仅认同“社会存在物”,割裂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否定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生产实践可能会停滞,人有可能处于孤立的状态,一切社会关系就难以最终形成,与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相悖。
总之,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形态》比《提纲》又进步了一大截。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从“现实的人”出发,不仅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还把人与社会联系起来,人、自然、社会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人的本质就体现在生产实践活动的总体联系之中,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本质可以看成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前提,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对《提纲》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命题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
最后,《手稿》、《提纲》和《形态》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不断丰富,循序渐进,渐趋完善的重要三部曲。在《手稿》中,马克思从黑格尔“绝对精神”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在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在《提纲》中,马克思正视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大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抽象的人”的人学理念,立足于实践,提出了“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形态》中,马克思对前两部著作进行了升华,以“现实的人”为基础,提出了“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人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三部著作中所提出的三个不同命题的逻辑在本质上相关联,并非是独立的。在以后研究人的本质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体系,以便于全面理解“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付道远.马克思实践人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7.
〔2〕马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
〔3〕张桂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
〔4〕傅秀玲.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透过物的关系认识“现实的个人”之关系本质〔D〕.苏州:苏州大学,2016.
〔5〕程永峰.马克思人学视域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6〕吕莹.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浅谈“现实的人”及其意义〔J〕.文教资料,2017,(01):84-86.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234(2019)07— 0018— 03
收稿日期:2019— 07— 05
作者简介:梁雪冰(1995—),女,广东高州人,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侯庆海〕
标签:马克思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的人论文; 本质论文; 黑格尔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理论观察》2019年第7期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