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刚性转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子,不平衡,轴承,刚性,电磁,刚度,主动。
刚性转子论文文献综述
毛川,祝长生[1](2019)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轴承传递力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磁轴承支承的刚性转子系统轴承传递力的主动控制,分析了轴承传递力的组成,基于一种变步长叁角形迭代搜寻算法辨识出转子位移中同频分量的方法构建了零电流控制及零传递力控制策略,分别在恒定转速和匀加速运动过程中对两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在某磁悬浮高速飞轮储能系统上进行了试验验证。理论与试验结果表明,零电流控制策略能对绝大部分轴承传递力进行抑制,零传递力控制策略能对轴承传递力进行完全消除。(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黄峰[2](2019)在《刚性转子现场动平衡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平衡故障是旋转机械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本文分析了刚性转子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及转子不平衡的判断方法,介绍了利用影响系数进行动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分析一个典型实例,阐述了现场动平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总结了刚性转子现场动平衡的要点。(本文来源于《装备维修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金路,苗旭升,王晓锋,黄道琼,李惠敏[3](2019)在《轴承径向游隙对刚性转子不平衡响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涡轮泵拟刚性转子振动较大的问题,在考虑轴承径向游隙的情况下,建立Jeffcott转子模型,对转子的不平衡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轴承径向游隙增大,临界转速以下的不平衡响应幅值增大,在80%临界转速处,10倍偏心距的轴承径向游隙会产生15.5倍无轴承径向游隙的不平衡响应。因此,在亚临界转速下工作时,可采用预紧装置适当减小轴承径向游隙,降低转子-支承系统的振动。加装预紧装置的试验结果表明,施加2 000 N轴向预紧力时,转速8 000 r/min以下的转子振动幅值降低40.6%,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9年05期)
王美令,温保岗,韩清凯[4](2018)在《弹支-刚性转子系统过共振瞬态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结合弹支-刚性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点,利用Lagrange能量法建立了考虑变速特性的转子系统瞬态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中区别考虑了非旋转阻尼和旋转阻尼的影响.采用精细积分算法计算获得过临界区的转子瞬态响应特性,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角加速度和阻尼特性对转子系统瞬态振动响应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变转速引起系统的刚度矩阵变化并产生附件的激励力;瞬态过共振响应幅值明显小于稳态响应幅值,且过共振越快速、阻尼越大时系统瞬态振动响应幅值越小.针对过瞬态相频特性,在临界转速附近出现一个新的相位角(加速过共振小于90°),此相位不受角加速度值和旋转阻尼比的影响,但随着非旋转阻尼比的增大呈增大趋势.(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瑞[5](2018)在《含局部故障球轴承-刚性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滚动轴承是旋转机械特别是轻型旋转机械如航空发动机的关键和核心部件之一。它是国家973计划项目“航空发动机运行安全基础研究”子课题“双转子-轴承-机匣系统振动传递与故障溯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核心问题之一。随着旋转机械转速的提高,作为关键部件和薄弱环节,滚动轴承发生故障的概率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设备安全运行,轴承故障诊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故障机理研究在轴承故障诊断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以磨损和剥落为代表的局部故障在滚动轴承故障类型中占有较大比重,此类轴承故障的研究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与现有大多数轴承局部故障的研究不同,针对轴承-转子系统的特性,本论文从轴承-转子一体化角度,利用非线性振动理论研究了故障球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考虑到实验条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球轴承内滚道和外滚道局部故障。故障轴承-转子系统通常存在叁种激励:变刚度激励、转子偏心激励以及冲击激励。论文研究了叁种激励作用下的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数值计算并结合实验定性验证,给出了故障轴承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健康球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讨论了轴承变刚度共振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了系统动力学特性与轴承振动信息之间的关系。首先,考虑平衡转子的情况,利用谐波平衡-时域频域转换方法(HB-AFT)计算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存在变刚度共振及其微弱超谐共振。其次,考虑转子偏心激励的影响,利用龙格库塔方法计算了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讨论了滚动体数目和偏心激励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滚动体数的增加会导致系统变刚度特性降低,参激激励属性降低,非线性现象减少;当转子偏心距较大时,系统有关变刚度振动的非线性特性减小,转子偏心距较小时,系统的变刚度振动呈现出与平衡转子相似的结果。不同激励条件下,轴承变刚度共振域转速区间包含丰富的轴承振动信息。考虑外滚道故障,研究故障轴承-平衡转子系统的共振特性和频域特性,给出了故障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和补充了故障判定准则。首先,针对轴承局部故障两种主要建模方式——几何边界模型和冲击力模型,从动力学角度比较了两种模型的差异。冲击力模型可表达为傅里叶级数形式因而便于谐波平衡法求解,计算效率高且容易做深入理论分析;几何边界模型基于游隙突变,而游隙不能被很好的数学近似;且几何边界故障模型可引发概周期问题,给方程求解带来困难。考虑到动力学特性快速分析和机理研究,判定冲击力模型具有优势。其次,基于冲击力模型并结合HB-AFT方法求解了系统动力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故障轴承-转子系统在不同参数影响下均呈现出明显的变刚度共振和变刚度超谐共振现象,对比健康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认定明显的变刚度超谐共振可作为外滚道故障的动力学特征。此外,根据故障轴承-转子系统的低频频域特性,得出了利用低频信息判定故障的标准:以谐波频率并考虑幅值作为故障判定标准。结合包络分析技术,给出了故障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应用。首先,分析了球轴承-转子系统含有内滚道故障与外滚道故障的动力学特性,发现轴承变刚度共振域转速区间故障系统与健康系统动力学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其次,借助包络分析技术讨论采样区间对轴承故障诊断的影响:轴承变刚度共振域转速区间的包络分析结果包含清晰和丰富的轴承故障信息,而高转速区间包络分析结果呈现较弱的轴承故障信息,内滚道故障尤其敏感;不同系统参数和故障参数条件下包络分析也表现出相似的结果。之后,针对这些现象,通过分析不同转速条件下的轴承力变化给出了机理解释:高转速区间因为转子离心力的作用导致轴承内部滚动体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发生改变,轴承振动信息减弱,继而引起故障产生的冲击特征减弱。针对理论分析结果给出了实验定性验证。首先,实验证实球轴承-转子系统变刚度共振特性及其非线性属性——变刚度共振区间的软硬弹簧共振特性以及微弱的2倍变刚度超谐共振。其次,针对外滚道故障轴承-转子系统,实验结果证实了系统共振特性和频域特性:外滚道故障轴承-转子系统存在明显的变刚度共振及其2倍超谐共振;相比于健康系统,外滚道故障特征频率及其谐波量增加且谐波项增多;实验频谱检测到系统固有频率的存在证实概周期现象的解释。之后,开展了针对采样转速区间选择的实验,系统变刚度共振域的包络分析结果包含明显的内滚道和外滚道特征故障频率,此结论定性验证了振动状态对故障诊断结果的影响以及振动信号采样时转速区间选择的重要性。综上,实验结果定性证实了系统的共振特性、频率特性以及振动信号合理采样转速区间的结论。总之,本文研究了故障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发现了一些新的动力学故障特征和故障机理,并给出了它们的应用。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0-01)
赵皓宇,祝长生[6](2018)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前馈解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消除电磁轴承支撑的刚性转子系统径向各自由度间的耦合,提出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径向四自由度的前馈解耦控制策略;针对解耦后系统存在的不平衡振动,提出基于不平衡量辨识的转子不平衡补偿方法;为了提升解耦和不平衡补偿效果,利用最速跟踪微分器来获取前馈解耦控制器及不平衡量辨识器所需的微分信号.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前馈解耦控制器可以将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径向原来相互耦合的四自由度系统解耦为4个单自由度系统;利用所设计的不平衡量辨识器辨识出转子不平衡量并对其进行补偿,能够抑制转子系统的不平衡振动;采用最速跟踪微分器,不仅能够削弱测量噪声对解耦效果及不平衡补偿效果的影响,还能够提升控制系统的抗噪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王忠博[7](2018)在《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振动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动电磁轴承可以为转子提供一种无接触支承结构,具有无机械摩擦、无需润滑等特点,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策略对转子系统的特性进行主动控制。目前,主动电磁轴承已成为如高速电机、高速飞轮储能等高速旋转机械设备中的主要支承单元。本文旨在对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振动的主动控制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并对主动电磁轴承径向电磁力进行了线性化建模。然后在对平面二自由度单盘转子(平面转子)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含有转子不平衡的径向四自由度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理论上研究了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稳定性、不平衡振动及多频振动主动控制策略。针对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稳定性控制,提出了分散PID控制和线性状态反馈反馈解耦控制策略。首先,针对目前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分散PID控制器参数缺少整定过程和设计依据的问题,基于PID控制器参数对转子运动特性影响的分析,给出一种分散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为分散PID控制提供参数选取依据。然后,针对转子系统陀螺耦合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状态反馈解耦的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对两种稳定性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针对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不平衡振动控制,研究了一种基于不平衡系数辨识的不平衡振动位移控制策略,实现了转子振动位移最小化。首先分析了补偿电流的具体形式同时定义了不平衡系数,然后给出了不平衡系数辨识方程并分析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建立了磁悬浮飞轮储能仿真模型对该不平衡振动位移控制算法进行了恒转速、恒加速以及抗噪声能力的仿真验证。针对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多频振动问题,首先给出了多频振动的抑制方法同时定义了多频电流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步长叁角形迭代搜索的多频电流系数辨识算法,然后采用了在多个频率点执行同样的单频振动控制的方法组成多频电流控制器,实现控制电流最小化并有效降低转子的多频振动的方案,最后以磁悬浮高速电机转子系统为模型,分别在恒转速、恒加速以及抗噪声能力方面证明了其有效性;最后,在以dSPACE为核心的磁悬浮高速电机和磁悬浮飞轮储能实验平台上,分别完成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稳定性、不平衡振动以及多频振动控制的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忠博,毛川,祝长生[8](2018)在《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PID控制器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PID控制策略简单、物理含义明确且适用性强,在主动电磁轴承(active magnetic bearing,AMB)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如何设计和调整控制器参数是一个实际问题。该文首先基于四自由度AMB-刚性转子系统的等效平面转子模型,给出一种简单可行的PID参数整定及设计方案。然后,在PID控制下定义AMB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并在PD控制下分析偏置电流对AMB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以及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影响,通过设置"自然"刚度和"自然"阻尼并结合P与D参数对系统临界转速以及鲁棒性的影响,完成PD参数的整定及设计,并对I参数的选择做简要分析。在一个AMB转子系统上进行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按照该文提出的PID参数整定及设计原则设计的PID控制器不仅能够使转子系统实现稳定悬浮,而且还能够使转子以较小的振动通过其刚体临界转速,实现转子在0~14000r/min转速范围内的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毛川,祝长生[9](2018)在《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实时变步长迭代不平衡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许多对转子位移精度有高要求的场合中,需要转子的振动尽可能小。然而由转子材质不均匀、加工误差、变形等产生的转子不平衡量将会导致转子出现不平衡振动,最终影响到控制精度。该文首先建立轴对称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不平衡补偿原理得到补偿电流的表达式,最后提出一种基于转子不平衡系数实时变步长多边形迭代搜寻算法的不平衡补偿器,利用不平衡补偿器使轴承产生一个与转子的不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控制力,实现转子的不平衡振动补偿。理论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所提出的不平衡补偿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转子的振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3期)
薛海君,祁燔,刘雪东,杜明星[10](2016)在《基于有限元法的刚性转子动平衡及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方法,结合影响系数法双面动平衡原理对刚性转子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采用临界转速分析界定了转子工作转速下的刚柔属性,并通过谐响应分析,对临界转速的分析结果进行定量验证;比较不同支承方式、信号处理方式等对动平衡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加速度信号处理的配平精度优于基于位移信号处理的配平精度,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刚性转子的虚拟动平衡。(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刚性转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平衡故障是旋转机械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本文分析了刚性转子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及转子不平衡的判断方法,介绍了利用影响系数进行动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分析一个典型实例,阐述了现场动平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总结了刚性转子现场动平衡的要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刚性转子论文参考文献
[1].毛川,祝长生.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轴承传递力主动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9
[2].黄峰.刚性转子现场动平衡技术分析[J].装备维修技术.2019
[3].金路,苗旭升,王晓锋,黄道琼,李惠敏.轴承径向游隙对刚性转子不平衡响应的影响研究[J].轴承.2019
[4].王美令,温保岗,韩清凯.弹支-刚性转子系统过共振瞬态响应特性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8
[5].杨瑞.含局部故障球轴承-刚性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6].赵皓宇,祝长生.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前馈解耦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7].王忠博.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振动主动控制[D].浙江大学.2018
[8].王忠博,毛川,祝长生.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PID控制器设计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9].毛川,祝长生.主动电磁轴承–刚性转子系统实时变步长迭代不平衡补偿[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10].薛海君,祁燔,刘雪东,杜明星.基于有限元法的刚性转子动平衡及动力学特性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