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视点论文-侯昶

单视点论文-侯昶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视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IBR算法,双目视差,立体显示技术,深度图预处理

单视点论文文献综述

侯昶[1](2017)在《由单视点连续生成新视点优化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3D视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3D视频应用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改变着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其中就包括3D立体电视和自由视点立体电视等。在3D内容制作和传输的过程中,基于深度图渲染方法(DIBR)的立体显示技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方法。基于DIBR算法的立体显示技术基于双目视差原理,利用参考视角彩色图像和其对应的深度图像合成虚拟视角图像,并且通过在立体显示器上播放适应不同视角的图像,从而给观众带来立体感受。虚拟视角图像的合成质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使用DIBR算法进行新视角合成的过程中,由于去遮挡效应的存在,使得合成图像中会出现所谓的空洞,包括边界空洞和非边界空洞两大类。除此之外,基于DIBR算法的虚拟视图合成效果还会受深度图质量的影响。通常来说,深度图在编码传输过程中会被压缩,导致图像分辨率下降和深度精度不足,进而会引起DIBR算法过程中像素的不正确位移,导致合成图像中出现小的“裂纹”。此外,深度图可能包含噪声,这会导致合成图像中出现不同类型的伪影。当深度图和彩色图中的像素位置不匹配时,经常会有本属于前景的像素被投影到后景部分,从而产生伪影。以上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立体合成效果。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用来减少虚拟视角合成过程中的失真,以提高图像质量。例如,3D-HEVC的开发平台HTM中采用两个参考视图分别合成同一个虚拟视角的两幅图像,再进行图像融合已达到空洞填补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图像质量,但由于用到两个参考视角的图像,所以会提高复杂度和带来额外的带宽损耗。在本文中,我们采取新的策略来应对这些问题。考虑到深度图在编码阶段被压缩,使得传输后的深度图中边缘部分变得模糊,从而降低图像合成的质量。我们对深度图进行边缘锐化滤波,以恢复其清晰度和边缘锐度。此外,我们结合彩色图像对深度图进行修复,确保彩色图中所有的前景像素对应于深度图中的前景区域。最后,我们采用基于后景的空洞填补算法进行图像后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合成图像的质量。(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31)

周星光,贺宇,王岭雪,蔡毅,刘福平[2](2016)在《单视点双曲面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视点结构约束条件下推导了给定红外探测器参数(像元规模和像元中心距)和俯仰角范围时,二次曲面反射镜面型(离心率)、反射镜厚度、反射镜与折射镜头之间的安装距离、折射镜头焦距等参数的数学公式,为建立单视点双曲面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提供了几何约束关系。与此同时,针对双曲面反射镜的特点,推导了其用于单视点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时空间分辨力(垂直方向瞬时视场和水平方向瞬时视场)的数学公式,并在理想大气、假设目标对比度足够高、探测方程相关参数最简化的条件下将其与现有的NVTherm IP模型结合获得系统作用距离的公式。采用不同像元规模和灵敏度(噪声等效温差)进行了仿真,发现:(1)系统空间分辨力随像元规模的增大而增大;(2)系统作用距离随像元规模和灵敏度的增大而提高,但灵敏度的增大对作用距离的改善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马利,李晶皎,马技,彭紫一[3](2016)在《一种应用轮廓锐度的单视点图像深度信息提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视点图像恢复场景深度信息算法中采用图像高层次线索算法复杂度高,计算量大的情况,提出一种应用图像低层次线索——边缘轮廓锐度的单视点图像深度信息提取算法.将模糊信息作为深度信息提取的约束条件,应用边缘轮廓锐度信息作为模糊信息估计特征,建立改进的轮廓跟踪模型,实现图像的轮廓提取.利用先验假设轮廓深度图,提取场景中深度信息.为了避免因图像噪声及轮廓跟踪局部求解误差造成的干扰,采用交叉双边滤波方法对深度图进行了优化.经对大量图像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算法简单、实用,可以有效地实现了单视点图像深度信息的提取.(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6年02期)

贺宇,王岭雪,周星光,蔡毅,魏圣毅[4](2016)在《单视点红外折反射全向成像系统参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单视点约束红外折反射全向成像系统单次成像实现全视场(FOV)清晰的一种参数设计优化方法。根据应用需求设计出符合单视点约束的初始系统参数;提出镜面虚景深的概念优化折射光学组参数。利用ZEMAX软件的理想系统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设计方法实现系统全视场清晰成像的可行性,并且该设计方法能同时满足视场范围和轴向尺寸等方面的要求。从仿真结果还可知,大口径反射镜镜面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而增大曲面离心率有利于减小系统轴向尺寸。(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郭亚飞,姚怡超,陆颖,苏智勇[5](2015)在《基于单视点视频的舰艇尾浪叁维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战虚拟环境中对舰艇尾浪模拟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单视点视频对舰艇尾浪进行叁维重建的方法。对视频图像进行高斯滤波等预处理,并从视频图像中提取尾浪区域,基于Shape From Shading(SFS)方法计算舰艇尾浪的高度场,生成尾浪网格模型,基于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技术计算网格顶点的法线,重建出舰艇尾浪的叁维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重建的尾浪具有较高的真实感,提高了尾浪的重建速度,在细节与实时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要。(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韩笑,廖粤峰[6](2015)在《基于平面二次曲线的非单视点全景相机标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景相机的标定一般是在单视点环境下进行的,但由于单视点约束条件较为苛刻,所以系统很难精确标定。因此研究在非单视点下的全景相机标定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平面二次曲线计算非单视点折反射全景相机反射镜位置与姿态的标定方法。该方法在标定过程中不需要非线性迭代,可直接获得反射镜位置与姿态参数的解析解。最后本文进行相关的标定实验,用全景透视和柱面展开图像验证标定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标定方法准确有效,且计算简单,易于实现。(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5年07期)

魏迎梅,康来[7](2015)在《基于单视点调节相机模型的水下图像叁维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下图像成像过程中,每个场景点所对应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均经过多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因此水下图像会产生折射变形,导致传统基于单视点相机模型的水下图像叁维重构方法精度极大降低.在理论分析一个新的单视点调节模型对水下图像折射变形的补偿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高效、自动的水下图像叁维重构及其非线性优化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性能,利用合成数据和真实图像对其进行测试,并依据重构有效性、重构误差等定量指标考察分析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多视图水下叁维重构方法可有效补偿水下场景成像空间变形,进而显着提高传统基于单视点相机模型的水下叁维重构质量.(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郭庆慧,梁秀霞,张锐[8](2014)在《基于稀疏特征点的单视点深度图像校准》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而精确的校准是基于深度图像叁维重建的关键问题。针对Kinect摄像头获得同步的彩色图像和深度图像,提出基于稀疏特征点的校准方法。将其中的彩色图像作为参考图像,根据深度图像和彩色图像的几何对应关系计算相应矩阵转换参数,然后利用稀疏特征点对确定校准参数,由此得到彩色图像和深度图像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实现深度信息的校准。实验结果表明,深度图像相对彩色图像的变换近似满足线性关系,计算复杂度低,精确度高,易于实现,适合在相关领域中得到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4年S1期)

戴行[9](2014)在《基于广义统一模型的非单视点全向相机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折反射相机是一种低成本的大视场相机,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其大视场特性,折反射相机在机器人导航、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等场景当中存在广泛的应用。折反射相机根据是否具有单一视点,可以分为单视点和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单视点折反射相机较为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由于镜面和相机位置的不准确引起失准,而导致单视点折反射相机变为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在现实当中广泛存在。已有的单视点折反射相机模型对失准补偿能力很差。而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模型往往又过于复杂,标定和使用都不容易。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简单易用,又精度较高的针对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的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的广义统一模型。通过在单位球模型中加入两个弥补失准的参数,广义统一模型能够很好的适应单视点折反射相机的失准,同时广义统一模型保持了单位球模型的简洁性。这使得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的标定和应用变得更为容易。基于广义统一模型,本文首先提出了标定板标定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的方法。并用仿真实验和真实实验验证了广义统一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标定算法的可靠性。基于广义统一模型的前向映射、后向映射和极几何,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针对广义统一模型的自标定方法。在无需人工介入的情况下,通过两幅不同位置采集得到的图,可以对广义统一模型进行自动标定。仿真实验和真实实验验证了自标定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也进一步验证广义统一模型针对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01)

孙波[10](2012)在《非单视点折反射全向相机的自标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单视点折反射全向相机系统具有镜面设计柔性好、成本较低等优点,弥补了传统相机视场受限和单视点折反射相机系统很难精确校准的不足,可以同时观测水平360度的视野。随着大规模CCD成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非单视点折反射系统在移动机器人导航、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虚拟现实、外部空间探测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相机标定是诸多应用的最基本的一步,而针对单视点折反射相机的标定算法不适用于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且现有的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标定方法操作复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操作简单、精度高的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系统的标定方法。本文提出一种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镜面位姿的自标定算法。在已知镜面和透视相机参数的情况下,该算法不需要任何其它标定物,只需要折反射相机采集的任意一幅图像即可估计出反射镜面与透视相机之间的旋转和平移。首先利用镜面外边缘所成的像,通过平面圆位姿估算方法获得两个候选位姿。然后利用透视相机镜头边缘的成像,提出一种同时镜头边缘参数估计和镜面位姿选择方法,选择出正确的镜面位姿。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提高标定的精度和算法的执行速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ANSAC的改进的椭圆提取与拟合的算法和镜面位姿选择法,提高了拟合的鲁棒性和精度,同时更快速准确的估计出镜面位姿参数。该算法操作简单,精度较高,抗噪声鲁棒性好。最后,将上一章节提出的算法,以图像变换和叁维重建为应用背景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非基于非单视点折反射相机本身的标定算法准确性和有效性,适合于非单视点折反射系统的标定。(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2-13)

单视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单视点结构约束条件下推导了给定红外探测器参数(像元规模和像元中心距)和俯仰角范围时,二次曲面反射镜面型(离心率)、反射镜厚度、反射镜与折射镜头之间的安装距离、折射镜头焦距等参数的数学公式,为建立单视点双曲面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提供了几何约束关系。与此同时,针对双曲面反射镜的特点,推导了其用于单视点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时空间分辨力(垂直方向瞬时视场和水平方向瞬时视场)的数学公式,并在理想大气、假设目标对比度足够高、探测方程相关参数最简化的条件下将其与现有的NVTherm IP模型结合获得系统作用距离的公式。采用不同像元规模和灵敏度(噪声等效温差)进行了仿真,发现:(1)系统空间分辨力随像元规模的增大而增大;(2)系统作用距离随像元规模和灵敏度的增大而提高,但灵敏度的增大对作用距离的改善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视点论文参考文献

[1].侯昶.由单视点连续生成新视点优化算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2].周星光,贺宇,王岭雪,蔡毅,刘福平.单视点双曲面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设计与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

[3].马利,李晶皎,马技,彭紫一.一种应用轮廓锐度的单视点图像深度信息提取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6

[4].贺宇,王岭雪,周星光,蔡毅,魏圣毅.单视点红外折反射全向成像系统参数设计[J].光学学报.2016

[5].郭亚飞,姚怡超,陆颖,苏智勇.基于单视点视频的舰艇尾浪叁维重建[J].系统仿真学报.2015

[6].韩笑,廖粤峰.基于平面二次曲线的非单视点全景相机标定方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5

[7].魏迎梅,康来.基于单视点调节相机模型的水下图像叁维重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

[8].郭庆慧,梁秀霞,张锐.基于稀疏特征点的单视点深度图像校准[J].计算机科学.2014

[9].戴行.基于广义统一模型的非单视点全向相机标定[D].浙江大学.2014

[10].孙波.非单视点折反射全向相机的自标定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

标签:;  ;  ;  ;  

单视点论文-侯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