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乃华:意识与此在:对胡塞尔与早期海德格尔现象学关系的考察论文

邢乃华:意识与此在:对胡塞尔与早期海德格尔现象学关系的考察论文

[摘 要]欧陆哲学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之间关于意识与此在的关系之争。这一争论可以通过对内在主义、唯我主义与唯智主义三个维度的梳理来澄清一点:他们争论的背后其实存在着意识与此在的共同的“实事”,这说明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的批评与反驳是现象学的内在批评,是现象学自身不断充实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意识 此在 世界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

由胡塞尔发起并经海德格尔做出重要贡献的现象学运动已历经百年之久,要想理解这场运动就需要对他们现象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这种考察可以从“世界乃是现象学的真正实事”①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第97页。这一观点开始。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唯一的任务与功能在于阐明这个世界的意义”,②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52页。而世界的意义与证实源于构造它的超越论意识主体,因此胡塞尔现象学被称为“意识现象学”。早期的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弑父”行为来改造胡塞尔现象学,虽然他也认为“阐明世界概念乃是哲学的中心任务”,③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19页。但是阐明世界的意义却不再是意识主体,而是基于此在,因此他的现象学被称为“此在现象学”。胡塞尔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通过研读《存在与时间》和《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逐步了解到海德格尔对自己理论的批评,于是有针对性地对这一批评进行了反驳。胡塞尔指责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由于缺乏现象学的还原而存在着人类学倾向,并澄清了他对超越论意识主体的误解。由此可见,意识与此在问题是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争论的交汇点。

目前,对意识与此在关系问题的现象学研究存在着从“截然相反说”到“综合为一说”的争论,这些争论影响着人们对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关系的理解,也影响着对现象学本身规定的理解,而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之间的关系是“当今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未解决争议”。④ Jan Patočka, Body, Community, Language, World, trans. by E. Kohak, Illinois:Open Court ,1999, p.108.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批评与反批评的分析来阐释这些争论遮蔽着的意识与此在的共同的“实事”,最终说明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批评与反批评实际上是现象学的内在批评,是现象学自身不断充实的必要环节。下文的论述将以胡塞尔的意识与早期海德格尔的此在两个概念为线索,从两方面来阐述以上的观点。一方面,梳理出海德格尔批评胡塞尔在意识问题上存在的内在主义、唯我主义与唯智主义三大缺陷:“为了源始的把这个我清理出来,就得撇开一切其他的也‘给定的东西’吗?——不仅要撇开存在者层次上的‘世界’,而且还要撇开其他‘诸我’的存在?也许这种‘给’的方式——素朴的、形式的、反省的‘我’之知觉——所给出的东西事实上是清楚明白确凿的”。①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34 页。另一方面,揭示胡塞尔对此批评的反驳:“由于人们不理解‘现象学还原’原则上的新颖性,从而不理解从世界性主体(人)向‘先验主体’的提升,人们仍然滞留于一种或者是经验主义的或者是先验人类学中,而按照我的学说,后者尚未获得专门哲学的基础”。②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343页。

一、内在主义

胡塞尔现象学运用还原方法来达到超越论主体的研究领域,但他早期对此方法的说明是欠清晰的,如世界被悬置或消除、内在的存在是绝对的等描述就使人产生很多误解,给人的印象好像胡塞尔现象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纯粹的内在意识,不再关心外部世界。德雷福斯就是这样理解的:“胡塞尔坚持认为:心灵和世界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实在领域”,③休伯特·L.德雷福斯:《在世: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一篇》,朱松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 90 页。这样他的现象学似乎变成了只关心与世界无关的内在意识及经验,也就没有能力对外部世界给予说明,因而体现出内在主义的特征。

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继承了自笛卡尔以来的内在主义的传统,他现象学的意识是封闭的、无世界的主体,“在存在论上,我们把这种东西理解为在已封闭领域中并为这封闭领域而向来总以现成的东西,领会为在一种优越意义上作为根据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Subjectum,这个Subjectum作为自一者在形形色色的它性中具有自我的性质”。这使得胡塞尔现象学错失了对世界的现象学分析,“当人们从一个无世界的我‘出发’,以便过后为这个我创造出一个客体及一种无存在论根据的与这种客体的关系之际,人们为此在的存在论‘预先设定’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④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33、360页。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约瑟夫·科克尔曼斯的认同:“海德格尔不能追随胡塞尔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胡塞尔的先验还原的思想及其一切意义的最终来源都存在于先验的主体性中,而这个先验的主体性原初是没有世界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海德格尔力图把人的存在设想为在世界中存在”。⑤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小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8页。海德格尔为了解决胡塞尔现象学中这一内在主义问题,用“此在”替代了胡塞尔的意识主体,从而使世界重新成为现象学的主题。

出版单位发行的图书专业性强,并且能满足广大读者学习需要时,图书的预约就愈发频繁。图书馆可圈定上一学年图书预约率高的出版单位,分析一下这些单位发行的哪些类图书上一学年受到在校生的欢迎。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图书馆可调整下一学年购买此类图书的复本数量。

使用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BONSS刀头)辅助手术。患儿取仰卧位,经口插管进行全身麻醉,将头轻度后仰,使用开口器将口腔撑开,使用2根细导尿管经过鼻腔悬吊软腭和腭垂,在内镜的辅助下进使用等离子刀切除腺样体,对于突入到后鼻孔中的腺样体可使用等离子消融处理,切割中如果能看到微小血管,应该在切割之前使用凝血踏板止血。切除完再用棉球压迫止血后再行处理扁桃体,若扁桃体炎症发作次数频繁,整个被摸粘连明显,使用正规抗炎治疗效果比较差的,可进行包膜内切除手术;若出现少量出血可使用等离子凝血功能止血。对于合并分泌型中耳炎的患儿可进行鼓膜穿刺,注射泼尼松加压冲洗。

最后,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存在着一种作为世界的“人类自我”的主体,或者说经验主体,它是具有身体和心灵生活的人类,“以下的情况是无可怀疑的,即应该区分,而且我作为开始的哲学家必须区分:在世间的自身经验中知觉上原初给予我的我的人的此在,和在超越论的经验中,在那种纯粹反思的自身知觉中,原初地给予我的我的超越论的存在”。⑧胡塞尔:《第一哲学》下卷,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24 页。经验主体在世界之中而自身没有世界,因为它可不依赖于它的对象与世界而成为心理学的对象,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现成存在者。对于它与超越论主体之间的关系,胡塞尔提到存在着一种表面上的悖论:“人的主观性的悖论:对世界来说是主观的东西,同时又是世界中客观的东西”。当然,这个悖论是通过指出超越论主体与包括经验主体在内的世界存在着一种构造关系而解决的,超越论主体世间化自身而成为在世之物,“主观性将自己本身客观化为人的主观性,客观化为世界中的组成部分”,⑨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第216、138页。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论也就不存在了。

胡塞尔现象学的“笛卡尔”①胡塞尔还原路线有三条,分别是笛卡尔路线、本体论路线和心理学路线,参见贝尔奈特·肯恩、马尔巴赫:《胡塞尔思想概论》,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1-69页。路线是一个从绝对明见的“阿基米德点”按照绝对的奠基性步骤而构建起的严格的科学方法。“现在,我们暂时从论题的范围排除掉所有存疑的东西,就是说,把所有与他人的主体性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意向性的构造成果放一边,首先界定那同一个意向性——现实的和潜在的意向性——的全部关系,因为这个自我本身证实通过这种意向性,在它的本己中构造出来的”。②胡塞尔:《笛卡尔式沉思与巴黎讲演》,第130页。这样,现象学还原的彻底性的要求使得意向性的分析仅仅去研究自身被给予性,而“他者”作为主体,由于无法通过明见的自身被给予性来通达,唯我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为它的归宿。

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将对象的现象学分析回溯到多重行为的逐级构造来获得理解,这已经非常接近自己的存在者的存在之问题了,“心理之物的存在、意向式存在者首先被排除,以便让我们赢得意识的纯粹领域,而根据这一领域又恰好才有可能去规定被排除了的存在和实在性。按照以上这样的方式,存在问题就获得了提出,甚至获得了回答”。②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欧东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 151页。但是,他又进一步批评胡塞尔现象学对存在者的存在的分析仅仅停留在直观阶段,没有深入更原初的存在理解的领域,最终存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种纯直观在认识论上的优先地位同现成事物在传统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相适应。直观和思维是领会的两种远离源头的衍生物,连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也植根于存在论的领会”。③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72 页。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现象学以理论化的方式把握对象,最终导致它错失了存在者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不同于无世界的意识,它源初的与世界一体,“此在在本质上就包括:存在于世界之中”。他认为世界是由此在在操劳活动中揭示出来的,“规定着世界结构的意蕴关联并非种种形式组成的网络,由一个无世界的主体罩上某种质料。毋宁说,实际此在以绽出的方式在此在的统一性中领会着自己与存在,它从这些视野回到在这些视野上照面的存在者”。⑥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6、415 页。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关系,而是一种操劳着的生存论关系,这样生存的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识主体。

1)外植体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大花序桉最好的消毒方法为A5处理,即2%次氯酸钠浸泡20 min+75%食用酒精表面消毒30 s+0.1%HgCl2深层消毒6 min。这样的消毒方式能够保证较低的褐化率与污染率及较高的诱导成活率且生长良好。消毒时间过短,无法完全清除外植体上带有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而消毒时间过长,可能会使外植体组织损伤失去活力,导致外植体褐化或死亡。

胡塞尔超越论意识主体与海德格尔此在的现象学分析呈现出类似性:主体或此在虽不是在世之物,但并不是与世界隔绝的独立领域。在胡塞尔看来,超越论主体是构造着或反思着世界的主体,而海德格尔的此在居于世界之中,展示着世界与在世之物。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有充分的理由在《存在与时间》的边注中写道:“反对无世界的自我”。⑩ “Randbemerkungen Husserls zu Heideggers Sein und Zeit und 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Husserl Studies II, 1994, S.37.

二、唯我主义

从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内在主义的批评来看,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受到了诸多误解。其实正如芬克所言,胡塞尔的主体具有三重意义,⑦ Eugen Fink, VI.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 Teil 1 Die Idee einer Transzendentalen Methodenlehre,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S.46.分别是“现象学的旁观者”(phänomenologisierende Zuschauer)、“超越论的构造的自我”(transzendental-konstituierende Ich)、“人类自我”(Menschenich),它们与世界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内涵。首先,作为现象学还原实施的“现象学的旁观者”是一种类型的超越论主体,即超越论的反思主体,是与世界分离的,在海德格尔看来仅仅是一个“超然的、赋予意义的、认知着的主体”。①休伯特·L.德雷福斯:《在世: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第58 页。胡塞尔对此指出:“通过对我进行分裂,从而在对世界感兴趣的我之上再建立起的现象学的我,就是一个对世界不感兴趣的旁观者”。②胡塞尔:《笛卡尔式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 71页。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的超越论主体一度被误解为是无世界的。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现象学反思的主体仅仅是借助于自然态度的改变,将不言而喻的世界信念中立化,世界并未因态度的改变而失去,而是获得了真正的意义。“我通过悬搁所消除的正是这个基础,我超出这个世界之上,现在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是在一种特殊的意义上变成了‘现象’”。③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84页。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才把超越论现象学称为“严格的世界研究”。④Husserl,Aufsätze und Vorträge (1922-1937), von Thomas Nenon und Hans Rainer Sepp,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9, S.178.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意识与此在同世界的关系具有两点相似性,一是两者都肯定世界是共同的世界,世界是主体间的构造或领会的结果,作为超越论主体本质上是主体间的,或者共在的;二是两者都把移情奠基于更原初的主体间或共在中。

而对于胡塞尔的主体的构造过程,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现象学的还原方式也无法达到主体的存在,因为他把主体理解为现成的东西:“行为的存在却预先以理论—教条的方式被规定为在自然的实在性这个意义上的存在。存在问题本身依然还没有得到探究”。④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154 页。这就“阻断了走向这样一个决定性的在者,即此在的通道。”⑤马丁·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何卫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现象学之所以在外在对象与主体的构造上都错失了存在问题,是因为作为理论化方式前提的此在存在没有得到追问:“对实在问题的单纯的‘认识论’解答的尝试有其不曾道出的前提,对这些前提所作的讨论表明:我们必须把实在问题当作存在论问题,收回到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工作中来。”⑥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40页。海德格尔认为,理论化的方式要回溯到前理论的领会,相对于胡塞尔的意向性,前理论的领会是更原初的结构。这样,海德格尔就用自身的领会代替了胡塞尔现象学主体的自身把握,用烦的基本结构代替了意向性的基本结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构造问题,列维纳斯也认为是一种理论化的方式,“面对现实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态度在于纯粹的无兴趣的凝视,把对象看作‘纯粹的对象’,价值述谓或使得某物具有有用性的特征是后赋予的,理论的世界是优先的”。⑦ E. Levinas, 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p.128.

海德格尔用此在的生存分析拒斥胡塞尔的唯我主义,正如德雷福斯所言:“海德格尔似乎是用一个绝对根源代替了另一个,即用具有因缘和生存论性质的此在的构成性活动代替了漠然的先验意识的构成活动”。⑧休伯特·L.德雷福斯:《在世: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第 169页。此在之所以能够克服胡塞尔的唯我主义,原因有三。第一,此在的本质规定性是共在,孤立的主体是不存在的。“与他人共在也属于此在的存在,属于此在恰恰为之存在的那一存在。因而此在作为共在在本质上是为他人之故而存在”。⑨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43 页。第二,此在的共在是借助用具的照面方式来揭示的。“他人随同在劳动中供使用的用具‘共同照面’了,而‘工件’就是为他人而设的,在这个上手事物的存在方式中,亦即在其因缘中,有一种本质性的指引——指引向一些可能的乘用者”。①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 136页。用具指向材料提供者,指引向用具的生产者等,他人并不是在世之物,而是作为用具的开启者而照面。第三,共在的存在方式是操持。“凡此在作为共在对之有所作为的存在者则都没有上手用具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者本身就是此在,这种存在者不被操劳,而是处于操持之中”,②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41 页。它构成了移情的存在论条件。

胡塞尔对现象学还原带来的唯我主义的批评一直不认同,并做出了澄清:“现象学的研究是唯我论研究吗?现象学将研究限制在对个别自我的研究上,并且进一步限制在个别自我之个别的心理现象学之领域吗?根本不是这样。孤独的自己(Solusipse)——这既是说,只有我存在,或者,我排除所有其余的世界,只是不排除我自己和我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行为。但是,相反,我作为现象学家,正如排除所有的世界一样,也排除我自己,同样也排除我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行为,它们作为我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行为,恰恰是自然。我们可以说,唯我论的这种荒谬的认识论是由如下的情况产生的,即人们不懂现象学还原的根本原则,又在排除超越性这个相同的意图中,将心理学的和心理主义的内在性与真正的现象学的内在性混淆了”。③胡塞尔:《共主观性的现象学》第1卷,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 212-213页。胡塞尔为了克服唯我主义的误解,从三个方面做了分析。第一,每一个经验对象以体现与共现相联结而出现,而这个共现不仅仅相对于我而存在,也相对于其他主体而存在,我的经验本身以“敞开的共主观性”为前提。“因此在经验中,而且首先在知觉中,出现在我眼前的一切客体,有一种统觉的地平线……从存在论上说,我所拥有的每一个显现从一开始就是同一东西之诸可能的显现构成的、一个敞开无限的、但是并未明晰地实现的环境之环节,并且这些显现之主观性是敞开的共主观性”。④胡塞尔:《共主观性的现象学》第2卷,第421 页。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胡塞尔已将主体间性作为经验的先天的条件了。第二,虽然对主体间性问题的追问必须从第一人称视角的经验中来实现,但对并不会影响交互主体的先天性,因为每一个主体自身处于共同体之中,“主观性只有在主观间共同性之中才是它所是的东西”,⑤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第208 页。否则谈论个体都是无意义的。第三,胡塞尔在手稿中也肯定了移情奠基于主体间性之中。“共同体,即主体间性是否先于移情的发生而存在,而移情只是一个揭示性的活动呢?”⑥ Hua C17 84b,转引自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年,第129 页。他对此做了肯定性的回答。从对胡塞尔共现的分析得知,主体间性是对象和他人经验的超越论条件,只有获得主体间性这个有效的概念,对象或他人才是有意义的。这样,超越论的主体最终就是超越论的主体间性的,对胡塞尔唯我主义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

胡塞尔对现象学还原带来的唯我主义的倾向如他后来所述,大约在1910年左右他明确地意识到,并在以后时期逐渐地克服,进而提出了主体间性问题。“解决主体间性的问题和克服唯我论问题的基本点,我在哥廷根讲演(1910—1911年冬季)中已经论述。但是真正对其进行贯彻还需要进行困难的个别研究,这只是在往后很久才获得结论的,对此理论本身的一个简短论述不久将发表于《笛卡尔沉思》”。③胡塞尔:《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8页。如我们在《笛卡尔式沉思与巴黎讲演》第五篇中看到的那样,胡塞尔为了解决唯我主义的困境,运用原真还原,以同感的方式把“他者”作为主体建构起来。胡塞尔现象学虽然构建了作为主体的“他者”,但是在方法上基于原真领域去理解主体间性,仍然没有逃脱方法上的唯我主义的指责。

三、唯智主义

胡塞尔静态现象学研究的内容是多重的意识行为如何构造起对象的同一性,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一种理论化的抽象行为,是唯智主义的。下面从外在对象与主体的静态构造两个方面来分析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此问题上的争论。

前2类垃圾运回珠海垃圾场处理。此外岛上还有4台总处理能力为2 t/d的垃圾低温热解焚烧炉处理第3类垃圾。第4类垃圾运至海岛东南角的海湾垃圾填埋场填埋。

胡塞尔认为对象的构造是以纯粹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自然为基础的,“通过返回物构成层次,我们最终达到了作为最原始的元现象的感觉与料”。对象的其他属性就是由纯粹物基础上的实践行为、价值行为和评价行为等构成的,“成为相对于相关较高综合的不同层阶的‘感觉物’,成为相对于理论科学活动、相对于评价行为和实践行为的被构成的直观自然客体”。⑦胡塞尔:《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 179页。由此可见,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外在对象及其各种属性就是在拥有质料的客体化行为基础上通过多重行为逐级构造起来的。

胡塞尔认为,世间主体是由身体和心灵生命统一体构成的,作为物统一体的身体是基础性的,而心灵生命统一体是在此基础上逐级构造起来,两者通过移情构造起主体间性的统一体。“此统一体容许其中两个层次彼此区分:物统一体和含有心灵生命的主体统一体。随着人之统觉当然也给与了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维持相互关系的可能性”。①胡塞尔:《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 134页。可见,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也是在理论化的行为中构造起来的。

其次,在反思的目光中揭示出来的构造着世界的主体是另一种意义的超越论主体,它与世界存在着如下的关系。这种超越论主体本身不是在世之物,没有在世之物的特征可以规定它。“自我没有任何寻常的事物性的特征,在这样的特性方面它完全是空的”。它的规定性在于:“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存在:如其所是地存在的自我极并不是承载者,并不是刺激与活动等等之基底,而正是自我,是射入点,是刺激之功能作用中心,是辐射点,是诸活动和诸行为的活动中心”。⑤胡塞尔:《共主观性的现象学》第2卷,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8、38页。就意识主体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它们是严格区分的。胡塞尔虽没有明确提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但是他所开启超越论主体的还原方法和功能性主体的规定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具有类似的意义。另外,世界与意识主体存在着本质的关联。一方面世界离不开意识主体,“这个世界如没有自我是不可想象的”;⑥ Manuskript C 17 V, Ins: Welt Ich und Zeit Nach unveröffentlichten Manuskripten Edmund Husserls, von Gerd Brand,Den Haag:Martinus Nijhoff, S.19.另一方面它只能通过被构造的世界本身才会获得规定,它的存在方式就是世界构成。“这是绝对的(在最终的意义是超越论的)主观性在不断进行‘世界构成’的超越论生活中必然的具体的存在方式”。⑦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第 324页。可见,超越论主体是无世界的孤立的主体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的唯我主义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胡塞尔现象学还原到的自身被给予的纯粹的意识在本性上“总具有现成性意义”,④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33页。而没有达到最源初性:“对于胡塞尔而言,现象学还原——他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观念》(1913)中首次明确地强调这一还原——是这样一种方法:将现象学的目光从沉溺于事物以及人格世界的人之自然态度引回到超越论的意识生活及其行思—所思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客体被构成意识相关项”。⑤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5 页。其次,胡塞尔的移情方式也不是源初的,“并不是‘移情’才刚组建起共在,倒是‘移情’以共在为基础才可能,并且‘移情’之所以避免不开,其原因就在于占统治地位的乃是共在的诸残缺样式,‘移情’正如一般认识一样绝不是源始的生存论现象”。⑥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45 页。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意识主体以及构建主体间的移情仍然处于唯我主义的范式里,主体间的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依然没有解决。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唯我主义的断定目前还很有影响力。“将存在的全部意义归于主体和意识,其优越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充分展现和论证作为人的存在的自由和创造性、建构性精神,即‘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但这样的哲学,在根本上会很难摆脱超越论的‘唯我论’噩梦,或者很难真正地回应诸如‘钵中之脑’的思想实验所带来的存在论困扰与怀疑论诘难”。⑦王庆节:《海德格尔、存在问题与创新性思维》(上),《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评是基于当时阅读的胡塞尔的早期文献。事实上,胡塞尔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理论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断做出修正与补充,所以他有充分的理由做出这样的回应:“我只想明确地指出,对于来自他们的一切如下批评我都不能承认其正当性:如唯智主义、方法程序上执着于抽象片面性,在一般原则上不涉及原初性、具体的、实践行为的主体,并且不接触所谓的存在问题,同样也不接触形而上学问题,这些批评都是由于误解而产生的”。⑧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343 页。对此,胡塞尔现象学从主体的存在与对象的存在两个方面对以上的误解予以澄清。

胡塞尔认为超越论主体不同于经验主体,它的存在方式是通过构造一个对自己有效的世界而实现的。首先,胡塞尔认为感知的对象是以体现与共现的方式被给予的,作为共现的视域是“我能”实现的可能性,“运行着的身体就是那个境遇”。⑨汉斯·莱纳·塞普:《大地与身体——从胡塞尔现象学出发探讨生态学的场所》,卢冠霖译,《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其次,“我能”指示着一种积极的“我能做”,它是靠运动来实现的,“我们把这些动作称之为动感”。①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邓晓芒、张廷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104页。最后,动感的活动是身体的活动,它属于超越论主体的能力系统中的器官,类似于“零点”起到定位作用,从作为“零点”的身体到整体的视域都是权能性的活动空间。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一方面,胡塞尔的超越论主体是动感的权能性的,“所有的现象学关系都只能存在于纯粹意向性领域并在其内被描述。在广义上我们也能够把个人的或动机化的态度称作是实践的”。②胡塞尔:《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 158-159页。另一方面,主体在动感的权能性中实现了其存在,世界的“这种新的意义也被赋予了作为超越论的主观性的和它的存在的,它的进行构成的生活的自身客观化的人的存在,它的在时空形式预先给定的世界中的存在”。③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第 324页。正如芬克所言:胡塞尔“现象学真正的主题既不是世界也不是无世界的主体,而是在超越论主体的自我构成中世界成为的过程”。④ E. Fink,Die Phaenomenologische Philosophie Edmund Husserl in der Gegenwaertigen Kritik,转引自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第78页。

浮选钛精矿的烘干方式有直接烘干与间接烘干,尾气处理方式有干式与湿式,其完整的组合工艺流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种,即直接烘干—干式除尘、直接烘干—湿式除尘、间接烘干—干式除尘、间接烘干—湿式除尘、直接烘干—干式除尘—湿式除尘、间接烘干—干式除尘—湿式除尘。在实际生产中,间接烘干—干式除尘—湿式除尘几乎不能运行,其主要原因是间接烘干的锅气温度较低,实际生产中常低于水蒸气的露点,水蒸气凝结为水滴,造成布袋除尘器结灰,无法运行。本文主要选用直接烘干—干式布袋除尘—湿式喷淋的工艺流程和间接烘干—湿式除尘(复喷+复挡)的工艺流程进行研究。

如果胡塞尔对客体化与非客体化行为以及前理论的视域这些意识内容做更宽泛的理解,他的意向性的构造就不会仅仅局限于理论认识的范围。首先,胡塞尔认为对象不是间接的、抽象的理论化行为成就,而是“在直接的经验直观中被给与,或者被实际的把握”。⑤胡塞尔:《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56 页。一方面,客体化行为的感知在整个意识行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而非独立自存的。另一方面,非客体化属性也是直接的原初的被给予的。“在纯直观表象的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评价行为,后者,当其我们假定其存在时,在其活生生的动机的直接性中,起着一种评价‘知觉’(按照我们的用语是Wertnehmeng)的作用,在其中此价值特性本身是在原初直观中被给予的”。⑥胡塞尔:《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56 页。其次,每一个意识行为都有其前识(Vorwissen),它起到引发和规定意识行为的作用,在进一步追问作为前识的视域的起源时,胡塞尔指出它与一种原构造的关联性。“我们在统觉中乍一看就明白并牢靠地把握预先被给予的意义,如那个预先被给予的日常世界,理解就理解它的意义以及意义的视界阈——每一个这样的统觉都往回意向地指明一个原始的设立(Urstiftung)”。⑦胡塞尔:《笛卡尔式沉思与巴黎讲演》,第 147页。原构造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滞留,构成熟悉的视域,或者再次成为对象化的感觉,或者称为空意向,奥夫果认为这种视域类似于海德格尔的领会,“海德格尔存在领会的东西在原构造事件中有其位置”。⑧ Søren Overgaard, Husserl and Heidegger on Being in the World,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4, p.168.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对自身与存在者的把握方式上存在着类似性,两者都把理论化的方式奠基于前理论的领域,且理论化的方式还有自身的前提,即权能性的主体或绽出的此在。

2.3 各组外周血及骨髓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RORγt mRNA表达水平 结果(表3)表明:外周血及骨髓中,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Foxp3较平台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RORγt mRNA略高于平台期组及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围绕着内在主义、唯我主义与唯智主义争论之分析可知,在主体与此在问题上他们的现象学的内容并非不兼容,而是具有同构性。⑨同构性也可借助镜像关系来理解,参见马迎辉《镜像关系中的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一文,《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主体或此在虽不是在世之物,但也不是与世界隔绝的。胡塞尔的超越论主体是以主体间性的方式构造着世界的主体,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以共在的方式展示着世界的场所。主体或此在的存在方式从功能上来看都是世间化的,都在澄明世界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存在。由此看来,“就其主体性来说,我们发现了胡塞尔超越论主体与海德格尔此在的现象学分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类似”。⑩Søren Overgaard, Husserl and Heidegger on Being in the World, p.203.

在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前,需对观测对象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其核心是建立能够有效表达空间联系的权重矩阵,矩阵中的不同元素反映各空间单元的关联情况。本文构建0~1空间权重矩阵w,若i和j区域相邻,则 wij为 1; 若 i和 j不相邻,则wij为0。常用的空间计量模型有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其中,空间杜宾模型不仅考虑了被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还考虑了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即本区域的被解释变量不仅受本地区解释变量的影响,还受到邻近区域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其基本形式为:

〔中图分类号〕B516.52;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9)10-0025-07

*本文系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作为世界形式的空间现象学研究”(2015Y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邢乃华,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 滨州,256600)。

责任编辑:罗 苹

标签:;  ;  ;  ;  ;  ;  ;  ;  ;  ;  ;  ;  ;  

邢乃华:意识与此在:对胡塞尔与早期海德格尔现象学关系的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