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省承德市067000
摘要:分析认为校企合作关键是校企双向介入,探讨了企业介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学校融入企业发展各个方面的内涵,提出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政府或行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对接两个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荣双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向介入;新建本科;高职高专
一、企业介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
技术应用性院校需要企业的全方位介入,这是学校开放办学、创新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破解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难题,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的迫切要求。企业在介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自身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直接衔接,打下坚实的未来人才基础。企业介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有以下八个内涵:
1.合作调研专业设置。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已有专业如何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如何确定专业方向过去都是学校自己说了算。有的学校自己能办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有的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就敢上什么专业,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和产业、企业的真正需求衔接模糊,造成就业率、就业质量低、招生与新生报到率差等诸多问题。学校必须敞开大门,真正走出去、请进来,与企业一起,深化各类调研,做好深刻的产业趋势分析、技术变革与生产方式变化分析、专业与职业岗位对应分析、学校办学条件与企业合作条件分析,论证并确定能开什么专业、调整什么专业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设置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专业设置符合产业、企业的需求、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集聚,学校才会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2.合作商讨培养方案。解决了办什么专业的问题,还需要企业深入介入怎么办专业的问题。这里最重要的是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课程体系架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关键。比如新办本科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需要定位为是培养现场工程师,是工艺工程师,是设计与实际施工、加工的重要桥梁。再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定位为高素质、第一线、技术、生产、服务的操作性、实务型人才并体现具体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这样的培养目标,其知识、能力、素质规格必须符合目标要求,其课程设置、实践比例、顶岗要求必须符合岗位需求。
3.合作进行课程设计。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抓手。如果课程还是传统的理论型、灌输型、课堂型,就很难实现“技术应用”、“技能为本”的目标,新的课程设计离不开学校与企业、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能大师的合作。从理论型走向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注重实践;从灌输型走向工作任务系统化、项目化、案例化、讨论式;从课堂型走向教学做一体化、讲练结合现场型等等,这种课程设计既需要内容的变革,也需要方法的变革。
4.合作实施培养过程。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形成与课程设计等都是对办什么、怎么办的确定,而真正的实施单靠学校自身很难完全做好、做到位。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需要企业的直接参与,实现企业文化融入;需要企业技术技能专家承担一部分专门课程,特别是实践类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学生需要经常性地与企业直接接触,获得真切、真实的岗位感受。
5.合作聘请双师教师。要实现企业介入培养过程,就要建立校企共融、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聘请企业管理、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兼职管理者、指导教师。要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大师资概念,形成可操作、可监控的运行和管理办法,促进双师团队的真正形成。
6.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办学的基本保证。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无论是一般专业性实训基地,还是生产性实训基地都需要企业的全面介入,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还可以企业捐赠、冠名,学校实训基地也可以成为企业产品的展示平台。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更重要的是校外实践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大学生顶岗实习,不是简单的岗位操作工,而是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有明确教学要求的实践活动,只有校企真正充分认识和密切合作,学生才会在顶岗中收获知识和技能,完成培养目标赋予的任务。
7.合作实施人才考核。衡量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也需要企业的深层次介入。一门核心课程或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应针对校企共同制订的课程标准,校企共同评价、测量,通过过程性、终结性考核方法的结合,看其实现度和实现质量。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质量更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评价。而毕业生质量考核,则就是社会和企业说了算。其工作态度、行为习惯、素质养成、知识领域、能力水平都需要企业的真正认可,体现在就业率、起薪点、专业对口率、成长率等诸多方面。
8.合作促进优质就业。最近几年,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专门学院、订单培养越来越多,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全面合作、深入合作,实现培养的超前、就业的提前,实现择优选人、按需上岗等,更好地满足了企业和人才本身的发展需求。
二、学校融入企业发展各个方面
企业发展需要高等院校、需要人才与技术支撑。学校在融入企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并获得企业的合作支持。学校融入企业发展也有以下的八个内涵:
1.为企业输送适用毕业生。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培养优秀的、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针对企业需求,通过各类招聘会、见面会、推介会等方式,向企业输送适用的人才。在目前技术技能人才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学校为企业培养后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就会体现学校服务企业的最大价值。
2.为企业量身定做需要的人才。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学校要善于主动出击,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一方面可以是订单班,双方在学生入学初就按照特定岗位和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许多高等学校都在逐步扩大自主招生规模,也可以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企业、特定人群开展单独招生,以满足企业需要。
3.为企业人才实施再培训。培训是学校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展服务的重要形式。高校拥有教师、专业、场地、设备设施等的优势,应该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如班组长培训等培训活动。还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开展面向企业的成人学历教育,改善企业队伍的知识结构、员工结构。
4.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高校一般都有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人才优势。应用性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应该走出学校、进入企业,发挥优势,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体现价值,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
5.为企业定向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重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的同时,也都比较重视科学研究,各类项目、论文数量较多,但实际应用不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严重不足。学校介入企业发展,就要把学校的研究优势转化为为企业服务的应用优势,要主动出击、宣介成果、推进孵化和应用,使高校的研究在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6.为企业文化深化传播。企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是在用优秀的特色企业文化在影响用户、影响社会。学校一般都是行业或区域的知识中心,可以成为企业产品展示、文化展示的又一个窗口。应用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也在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过程中让高校大学文化与职业文化相互交融、濡染学生。
7.与企业合作研发与技术创新。高校教师的一般研究优势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专项开发优势要积极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合作互通,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如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特殊生产工艺创新等。
结束语
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内涵十分丰富。合作贵在形成体制、形成机制、形成市场,重在全方位双向介入,成在合作共同发展,企业队伍发展、科技发展、效益发展;学校队伍发展、科技发展、事业发展;真正实现共荣双赢。
参考文献:
[1]王纪安.比较与探索——多样化合作教育管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4)
[2]王纪安.关于建立石油高等教育新的运行体制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