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总截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子反应总截面,系统关联不确定度,Geant4,飞行时间
总截面论文文献综述
刘龙祥,王宏伟,王小鹤,浮海娟,张桂林[1](2017)在《中子反应总截面测量系统关联不确定度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5 MeV电子加速器驱动的白光中子源装置上进行了铍材料的中子总反应截面测量,测量结果与已有实验数据和ENDF/VII.1数据库的评价数据基本符合。为了得到由于加速器束流波动、飞行路径测量、靶厚度测量以及获取系统死时间等引起的测量系统的关联不确定度,利用Geant4模拟软件对整个实验装置、实验过程进行了模拟,经过对模拟中使用的中子反应总截面与模拟计算得到截面的比较分析,得到了实验系统关联不确定度的估计值。在模拟中采用了局部区域增加权重的方法来降低模拟运算时间。对模拟得到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与实验测量得到的飞行时间谱进行了比较,并且对探测器处的中子产额也进行了比较,以此来验证模拟程序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7年12期)
刘龙祥,王小鹤,浮海娟,王宏伟,张国强[2](2017)在《氟中子反应总截面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氟元素是第四代反应堆-钍基熔岩堆的熔盐材料构成成分之一,氟中子反应截面的测量精度会影响到反应堆计算和安全评估,在韩国浦项的白光中子源装置(Pohang Neutron Facility,PNF)分别测量了氟化铝(AlF_3)和铝(A1)两个样品的中子总截面。利用飞行时间法(12米飞行距离),确定有效中子能量范围在0.01~4 eV。进一步分析得到氟化铝和铝的中子反应总截面,并计算出氟的中子反应总截面,与最新的评估数据的反应库ENDF/B-Ⅶ.0比较,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计算物理分卷、核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工程力学分卷)》期刊2017-10-16)
桂朝觐[3](2016)在《~(16)C反应总截面和去中子截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多年来,随着加速器技术和粒子探测技术快速的发展、实验手段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原子核结构有了新的认识,晕核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丰中子奇异核,从反应总截面和去中子截面中可以获得有关核反应、核结构和核内核子密度分布的信息。研究指出,具有奇异晕核结构的原子核与稳定核相比有一个典型的物理现象就是反应总截面的增大,同时价核子分离能小也是形成晕结构的必要条件。晕核核芯窄的动量分布可以用量子力学不确定原理加以解释,窄的动量分布正好对应宽的位置分布,这刚好是晕结构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测量核反应总截面、去中子截面和碎片动量分布宽度等物理量,从中可以获得有关价核子分布的更精确的信息,从而可以更进一步确认是否具有晕结构。本文着眼于丰中子滴线核16C的晕结构,通过实验测量其反应总截面和去中子截面,从中提取核子密度分布信息进而研究16C是否具有晕结构。实验在兰州重离子放射性束流线(RIBLL)上进行,用38 MeV/u的16C次级束轰击12C靶发生核反应,靶前放置3块平行板雪崩位置灵敏探测器(PPAC)用于测量入射粒子位置,靶后由一套△E-E望远镜探测器对反应碎片进行鉴别和完全运动学测量。该望远镜由一块每个面为16条的双面硅微条粒子探测器(DSSD)和8×8CsI(Tl)探测器阵列组成,可以测量和鉴别16C在12C靶上发生核反应产生的碎片粒子的能量和位置。对获取系统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得出16C的反应总截面和去单双中子截面。实验数据利用有限力程修正的Glauber模型拟合分析,理论计算值在中、高能区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而在低能区实验值略高于理论计算值。假设16C为芯核加价中子密度分布形式,并且价中子主要处于(2s1/2)2轨道上,提取16C的相应密度分布参数进行拟合计算得出理论值与实验值在低能区能够很好的符合。本实验在能量为38 MeV/u下测得16C核反应截面和去中子截面,在此能量下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符合得很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1)
刘平萍,李加兴[4](2012)在《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测量反应总截面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测量反应总截面的方法.该方法将束流线的前半段作为所需放射性核的传输和选择,将反应靶置于束流线的中间焦点处,使我们在反应靶前和靶后都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粒子.将该方法得到的截面值与传统ΔE-E方法得到的截面值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该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栾楠楠[5](2011)在《Cs激发态与H_2反应的转动分辨总截面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泵浦-检测方法,在样品池条件下,研究了Cs(6D_(5/2))与H_2反应碰撞传能过程。利用激光感应荧光(LIF)光谱技术,确定了CsH[X~1Σ~+(v,J)]振转能级上的布居分布,转动态分布与热统计分布基本一致。由速率方程分析,给出反应截面σ(v,J)。金属Cs置于五臂交叉热管炉中,炉温为480K, H_2气压保持在453Pa。在Cs-H_2混合蒸气中,脉冲激光OPO波长调至885.4 nm,双光子激发Cs(6S_1/2)到Cs(6D_(5/2))态,另一台调频染料激光器扫描X~1Σ~+(v,J)→A~1Σ~+(v',J')吸收系,激光波长在532-542nm之间,相当于(v=0,v'=6)和(v=1,v'=9)的跃迁,记录A~1Σ~+(v',J+1)→X~1Σ~+(v,J)时间分辨荧光,得到的激光感生荧光光谱(LIF),发现CsH分子只有v=0和v=1上的振动带上有布居,而不布居在v>1的振动带上。Cs激发态原子密度由激光能量吸收得到。记录A~1Σ~+(v',J+1)→X~1Σ~+(v,J)的时间分辨荧光,从荧光强度的对数值给出的直线斜率确定(v',J+1)→(v,J)的自然辐射率,结合(v,J)→(v',J+1)吸收系数的测量,得到反应生成物CsH[X~1Σ~+(v,J)]态的分子密度。由速率方程分析,给出反应截面σ(v,J),对J求和,得到σ(v)[10~-16cm~2单位]分别为(0.64±0.19)(v=0)和(0.58±0.17)(v=1)。(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1-06-30)
栾楠楠,张利平,蔡勤,戴康,沈异凡[6](2011)在《Cs(6D_(5/2))+H_2→CsH[X~1∑~+(v,J)]+H转动分辨总截面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泵浦-检测方法,在样品池条件下,研究了Cs(6D_(5/2))与H_2反应碰撞传能过程.利用激光感应荧光(LIF)光谱技术,确定了CsH[X~1∑~+(v,J)]振转能级上的布居分布,转动态分布与热统计分布基本一致.Cs激发态原子密度由激光能量吸收得到.记录A~1∑~+(υ’,J+1)→X~1∑~+(υ,J)的时间分辨荧光,从荧光强度的对数值给出的直线斜率确定(υ’,J+1)→(υ,J)的自然辐射率,结合(υ,J)→(υ’,J+1)吸收系数的测量,得到反应生成物CsH[X~1∑~+(υ,J)]态的分子密度.由速率方程分析,给出反应截面σ(υ,J),对J求和,得到σ(υ)[10~(-16)cm~2单位]分别为(0.64±0.19)(υ=0)和(0.58±0.17)(υ=1).(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孙克斌,杨向东[7](2009)在《慢电子与高Z原子Xe、Rn碰撞总截面和动量转移截面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Roothaan-Hartree-Fock波函数,运用等效势模型,并使用不合任意参数的交换势计算了0.1~30 eV的慢电子与高Z原子Xe、Rn弹性碰撞的总截面和动量转移截面.对于Xe原子我们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的比较好,对于Rn原子我们的计算结果和其他理论计算结果数据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但至今尚未见有实验结果的报道,仍需以后实验来验证.(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施德恒,孙金锋,刘玉芳,朱遵略,马恒[8](2008)在《50—5000eV电子被C_4H_8O,C_5H_(10)O_2,C_6H_5CH_3和C_4H_8O_2散射的总截面》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电子被C,H和O原子散射总截面的实验数据,利用修正后的可加性规则计算了能量为50—5000eV的电子被4个复杂大分子C4H8O,C5H10O2,C6H5CH3和C4H8O2散射的总截面,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其他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即使是在几十电子伏的入射能量下,修正后的可加性规则计算出的总截面依然能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而使用未修正的可加性规则进行计算,即使是在几百电子伏的入射能量下得到的总截面仍偏离实验值较远.分析表明,未修正的可加性规则计算得到的总截面在中低能区过大、随电子入射能量的增加而衰减太快的问题是由可加性规则本身引起的,其实质是未考虑低能下分子内原子间的相互屏蔽对散射总截面的计算所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施德恒,孙金锋,朱遵略,刘玉芳[9](2008)在《一种考虑几何屏蔽效应的计算“电子-分子”散射总截面的可加性规则修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分子内原子间的几何屏蔽效应随电子入射能量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在中、高能区准确计算"电子-分子"散射总截面的可加性规则修正方法.利用这一修正后的可加性规则并使用"电子-C,H,O,N原子"散射总截面的实验数据,在50—5000eV内计算了电子被NO,N2O,NO2和C2H6分子散射的总截面,且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其他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这一方法修正过的可加性规则进行计算,所得结果要比利用未修正的可加性规则及其他理论进行计算所得结果更接近实验值.同时分析也表明,为使未修正的可加性规则能够在一个较大的能区内直接用于"电子-分子"散射总截面的计算,必须改造适用于"电子-自由原子"散射总截面计算的复光学势,以解决它用于"电子-分子中的原子"散射总截面的计算时,在中低能区过强、且随电子入射能量的增加而衰减太快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琛,叶沿林,詹文龙,肖国青,徐瑚珊[10](2007)在《中能区丰中子核~(11)Li的反应总截面的测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IRFL提供的50MeV/u的~(13)C束流轰击Be靶,通过RIBLL选择出放射性核素~(11)Li.实验采用透射法测量了25—45MeV/u的~(11)Li在~(28)Si靶上的反应总截面.采用双参数Gauss密度分布形式,利用Glauber模型很好地拟合了高能和中能区的~(11)Li实验数据,并从密度分布中提取了核的物质均方根半径.(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7年12期)
总截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氟元素是第四代反应堆-钍基熔岩堆的熔盐材料构成成分之一,氟中子反应截面的测量精度会影响到反应堆计算和安全评估,在韩国浦项的白光中子源装置(Pohang Neutron Facility,PNF)分别测量了氟化铝(AlF_3)和铝(A1)两个样品的中子总截面。利用飞行时间法(12米飞行距离),确定有效中子能量范围在0.01~4 eV。进一步分析得到氟化铝和铝的中子反应总截面,并计算出氟的中子反应总截面,与最新的评估数据的反应库ENDF/B-Ⅶ.0比较,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截面论文参考文献
[1].刘龙祥,王宏伟,王小鹤,浮海娟,张桂林.中子反应总截面测量系统关联不确定度的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7
[2].刘龙祥,王小鹤,浮海娟,王宏伟,张国强.氟中子反应总截面的测量[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计算物理分卷、核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工程力学分卷).2017
[3].桂朝觐.~(16)C反应总截面和去中子截面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刘平萍,李加兴.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测量反应总截面的方法[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栾楠楠.Cs激发态与H_2反应的转动分辨总截面的测量[D].新疆大学.2011
[6].栾楠楠,张利平,蔡勤,戴康,沈异凡.Cs(6D_(5/2))+H_2→CsH[X~1∑~+(v,J)]+H转动分辨总截面的测量[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1
[7].孙克斌,杨向东.慢电子与高Z原子Xe、Rn碰撞总截面和动量转移截面的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施德恒,孙金锋,刘玉芳,朱遵略,马恒.50—5000eV电子被C_4H_8O,C_5H_(10)O_2,C_6H_5CH_3和C_4H_8O_2散射的总截面[J].物理学报.2008
[9].施德恒,孙金锋,朱遵略,刘玉芳.一种考虑几何屏蔽效应的计算“电子-分子”散射总截面的可加性规则修正方法[J].物理学报.2008
[10].李琛,叶沿林,詹文龙,肖国青,徐瑚珊.中能区丰中子核~(11)Li的反应总截面的测量(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