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太史公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太史,史记,公曰,司马迁,孔子,勾践,设问。
太史公曰论文文献综述
王业文[1](2019)在《从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国家治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史记》着述宗旨,以"通古今之变"的命题总结历史经验、探究治理成败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以王道观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思想,具体包括:以实正名的名实思想、崇尚和谐的礼让思想、择能任贤的用人思想、以忠规过的讽谏思想、宽猛并济的吏治思想、慎战重兵的军事思想。(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春泉[2](2019)在《《史记》“太史公曰”中的设问及其互文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中有一定量的设问。作为元语言的"太史公曰"中的设问因其语形语义上的特殊性,相对于《史记》中更为常见的对象语言(叙事性话语)更具思辨性。此外,元语言和对象语言整体上互文见义。就结构形式而言,这些设问主要有单一标记型、复合标记型、并用标记型等类型,零标记型极少,复合标记型最为常见,复合标记型包括连续式和离散式两类,后者如"岂……哉"等,更易于互文见义。就语用逻辑而言,"太史公曰"中的设问也可蕴涵一定的断定,总体上有助于凸显思考问题的深度,升华史识。(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刚[3](2018)在《孔子评价与文本生成——海昏侯墓“孔子衣镜”文与《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文中,对于孔子评价的文字,来自于《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部分。《孔子世家》应该是在刘贺为帝时所获得,而衣镜文的撰作,则在他获封海昏之初。比较两段文字,在"太史公曰"的文本生成中,有着重要的文化关怀。太史公的"作"建立在"述"之上,其中最为关键的"作",就是"至圣"的提出。孔子地位由此高于帝王,从而在政治文化上剥夺了汉皇帝原有的至尊地位。作为反政治主潮的做法,它为刘贺所继承,但刘贺在引述"太史公曰"部分时,有些地方有所改动。除了文字习惯的问题,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改动与承袭中,作孔子像,称其为"至圣",隐然有着对霍光型"周公像"的否定,和对宣帝成为"至圣"的抗议,在昭、宣政治的刺激下,其间充满了感怀伤世的"《春秋》笔法"。(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杨玲,牛慧慧[4](2018)在《王世贞传记论赞对“太史公曰”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王世贞传记论赞效仿"太史公曰"的论赞称谓、论赞位置、论赞语言、论赞内容四个方面。效仿论赞称谓,以突显自我独特性,表达自身纂史志愿。效仿论赞位置,在变通使用序论、论传的同时也将两者的特性抹杀。效仿论赞语言,以散文为主,夹杂民间口头语,通俗易懂,生动灵活。效仿论赞内容,涉及丰博,评价人物,纵论史事,且富含典籍、君子之言。但同时,因传记文学商业化、程式化,王世贞传记论赞存在皆褒无贬的弊端,未能效仿"太史公曰"的善恶直评。(本文来源于《档案》期刊2018年05期)
王晴[5](2017)在《《史记》“太史公曰”中的道家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司马迁的主体思想倾向无疑是儒学思想,但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家庭的濡染,给太史公的文字留下或隐或显的道家痕迹,而李陵事件也使其在饱经风霜、惨受苦难之后常常以道家思想自我救赎。《史记》"太史公曰"作为司马迁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导向和精神内涵,其中展现了作者的道家观。一、以"变"论事老子将"道"看作世界的总根源,并认为由此产生的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着,他从自然(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吴名岗[6](2016)在《“太史公曰”式论赞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史公是司马迁对父亲司马谈的称呼,是其职务加父称,不是官职名,也不是尊称。冠有"太史公曰"的108篇评赞中,部分"太史公曰"的论赞,是司马迁在开头引用了其父的话,这些就成了最早的"太史公曰"形式的论赞。对这些,读者一看"太史公曰"就知道是论赞,而那些没有"太史公曰"的论赞则需认真读过后才明白。所以,"太史公曰"有了标明是论赞的作用。因此,东方朔"平定"《史记》时,在大部分论赞前加上了"太史公曰"。东方朔加的"太史公"是指司马迁。"太史公曰"这一形式便于读者区分本传和司马迁的论赞。(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3期)
孔见[7](2015)在《从司马迁的“太史公曰”话史识史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司马迁在汉武帝时被任为太史令,故在《史记》中以"太史公"自称。他作《史记》时,在每篇传记的最后都加上"太史公日",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议论。这成为古AI写作史的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一种传统。如《汉书》为"赞",《后汉书》为"论",《叁国志》则直书"评",其他或为"述"、或为"议",等等不一,都以这种形式发表史家自己的看法。有的还在历史的叙述中加以点评式的议论,也算是夹叙夹议。这些文字,有的反映了对历史经验的探讨,对人物的褒贬,对历史事件的是非议论;其中也不乏取媚、诽谤或掩饰之笔,使一些历史人物遭到了(本文来源于《中华魂》期刊2015年11期)
王新兴[8](2015)在《《史记》“太史公曰”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凡一百叁十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外,其他各篇均有"太史公曰"。"太史公曰"是《史记》述史主体交代史料来源和取舍标准,表明叙事旨趣,追溯典制源流,臧否历史人物,补充史传轶闻的一种史论或史评形式。传统上,"太史公曰"置于篇前的称"序",置于篇尾的称"赞",通称"论赞"。本文拟就(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09期)
张魁星[9](2015)在《在经典文海中采撷智慧之贝——读《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把司马迁的扛鼎巨着《史记》比作浩瀚的文化海洋,那么李保平先生的新作《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大写的智慧》)就是作者畅游其中辛勤采集的智慧之贝。千百年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就在于司马迁通过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观点,皆对后世产生了广(本文来源于《乡音》期刊2015年01期)
张魁星[10](2014)在《在经典文海中采撷智慧之贝》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把司马迁的巨着《史记》比作浩瀚的文海,那么李保平的新作《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作者畅游其中辛勤采撷的智慧之贝。 千百年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就在于司马迁通过诸多(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4-08-29)
太史公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中有一定量的设问。作为元语言的"太史公曰"中的设问因其语形语义上的特殊性,相对于《史记》中更为常见的对象语言(叙事性话语)更具思辨性。此外,元语言和对象语言整体上互文见义。就结构形式而言,这些设问主要有单一标记型、复合标记型、并用标记型等类型,零标记型极少,复合标记型最为常见,复合标记型包括连续式和离散式两类,后者如"岂……哉"等,更易于互文见义。就语用逻辑而言,"太史公曰"中的设问也可蕴涵一定的断定,总体上有助于凸显思考问题的深度,升华史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史公曰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业文.从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国家治理思想[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张春泉.《史记》“太史公曰”中的设问及其互文性[J].浙江社会科学.2019
[3].王刚.孔子评价与文本生成——海昏侯墓“孔子衣镜”文与《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之比较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2018
[4].杨玲,牛慧慧.王世贞传记论赞对“太史公曰”的模拟[J].档案.2018
[5].王晴.《史记》“太史公曰”中的道家观[J].文艺评论.2017
[6].吴名岗.“太史公曰”式论赞探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
[7].孔见.从司马迁的“太史公曰”话史识史德[J].中华魂.2015
[8].王新兴.《史记》“太史公曰”发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
[9].张魁星.在经典文海中采撷智慧之贝——读《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有感[J].乡音.2015
[10].张魁星.在经典文海中采撷智慧之贝[N].河北日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