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斯曼通过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公司

帝斯曼通过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公司

一、DSM通过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韩帅波[1](2021)在《盐环境来源微生物多相分类及嗜盐古菌基因组适应性与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盐环境中的微生物因其独特的生理代谢类型和特殊的生命演化地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疆阿尔金山无人区由于高山阻隔,气候恶劣,人迹罕至,其中古老而原始的微生物资源一直以来鲜有报道。本文以新疆阿尔金山高海拔盐湖为重点,以包括其在内的8个盐湖(阿牙克库木湖、卡尔敦湖、龙尾错、销库尔咸湖、玛纳斯湖、巴里坤湖、运城盐湖和吉林碱湖)为研究对象,研究盐湖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挖掘其中嗜盐微生物资源,对分离到的6株嗜盐微生物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此外,对38株嗜盐古菌模式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中一株的基因组环境适应性和基因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论文运用非培养的宏基因组方法,对阿牙克库木湖和玛纳斯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阿牙克库木湖中,细菌是优势类群,红杆菌目在目水平丰度最高,而在玛纳斯湖中,嗜盐古菌是优势类群,盐红菌属在属水平丰度最高。运用可培养的方法,共分离纯化得到403株嗜盐微生物,包括191株嗜盐古菌和212株嗜盐细菌,其中嗜盐古菌疑似新分类单元8个,嗜盐细菌疑似新分类单元17个。在群落分析中,发现玛纳斯湖和运城盐湖,销库尔咸湖与运城盐湖的嗜盐古菌群落结构较为类似;卡尔敦湖、阿牙克库木湖和龙尾错这三个高海拔盐湖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优势类群均为海杆菌属菌株,而海杆菌属的物种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海洋,在远离海洋、人迹罕至的高原盐湖中发现如此之多的海杆菌属菌株,可能是继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鱼类化石后,青藏高原海洋起源假说的又一力证,在地球物种演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对分离自不同盐环境的6株嗜盐微生物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建立了2个新属(Salilacivita gen.nov.和Ayaqqumibacter gen.nov.)和6个新种(Salilacivita planktonica、Ayaqqumibacter halotolerans、Wenzhouxiangella salilacus、Rhodohalobacter barkolensis、Marinobacterium zhoushanense和Terasakiella brassicae)。在属和种的水平增加了新的分类单元,丰富了嗜盐微生物资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物种材料和参考信息。对38株嗜盐古菌模式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共获得9个高质量基因组完成图和29个草图,极大地丰富了嗜盐古菌模式菌株的基因组数据资源,并对其中Salinigranum rubrum GX10T基因组的环境适应性与基因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菌株GX10T的基因组由一个环状染色体和5个环状质粒组成。在其基因组中存在大量K+和Na+转运蛋白编码基因以及相容性溶质的吸收和合成相关的基因,使其能够保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偏酸性的蛋白质等电点使得其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在高盐环境下依旧能够保持稳定的结构。该菌株拥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和重组修复等完善的DNA修复系统,可以对紫外辐射导致的受损DNA进行修复。该菌株基因组中含有大量重金属抗性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可能有助于降低重金属对菌体的毒害作用。其基因组中含有多个CRISPR位点和多种类型的Cas蛋白编码基因,共同组成CRISPR-Cas系统,来降解侵入细胞内的噬菌体和外源DNA,维持基因组的稳定。运用基于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对该菌株中的新基因进行注释和分析,发现大部分新基因形成于热原菌纲和嗜盐菌纲的物种分化过程中。此外,该菌株基因组也还存在有编码丝氨酸蛋白酶、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脂肪酶、酯酶、内切葡聚糖酶等工业用酶和PHA合成途径的全部基因,表明菌株GX10T还具有较大的生物技术应用潜力。新疆高海拔盐湖嗜盐微生物资源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非培养和可培养方法揭示了其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特有的群落类型,加深了对特殊环境下微生物分布的认识。对6株疑似新分类单元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丰富了嗜盐微生物物种资源。对38株嗜盐古菌模式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后续分类学、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利用奠定数据基础。对菌株S.rubrum GX10T的环境适应性和基因演化分析,则进一步加深了对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机制和演化历史的理解。

郑文韬[2](2021)在《细菌基因组多元编辑技术的开发以及应用》文中认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不仅是药物与生物农药的重要来源,也在微生物生态学中充当重要角色。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都属变形菌门,假单胞菌合成的天然产物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疾病预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伯克氏菌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来源菌,它们的基因组中含有大量未知的生物合成基因簇(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BGC),具有生物合成新结构的巨大潜力。传统的基因组挖掘策略有单一启动子替换、转录调控因子操作、外源功能基因添加、非目标代谢途径失活等,由于BGC结构和调控网络的复杂性,采取单一策略往往难以激活沉默基因簇,导致挖掘基因组的效率低下,大量的BGC资源仍尚待挖掘。对基因簇资源的深度挖掘需要借助高效的多元基因编辑技术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包含多种挖掘策略的系统性“改写”才能最终将基因簇资源转化为天然产物资源。当前被广泛使用的细菌多元基因组编辑技术主要有基于CRISPR/Cas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associated nuclease)的多元基因编辑方法和基于Red/ET重组工程的多元基因迭代编辑方法技术(multiplex automated genome engineering,MAGE)。CRISPR/Cas 系统作为异源外切酶介导双链断裂所带来的细胞毒性以及基因组多位点编辑时需要构建复杂的crRNAs表达载体等问题限制了在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中的应用。传统基于Red/ET同源重组工程的基因组多元迭代编辑技术一般以单链DNA(single-stranded DNA,ssDNA)为底物,这在遗传基础研究和构建优化的微生物细胞工厂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然而,由于千碱基以上尺度的ssDNA获取耗时费力、插入效率低下导致ssDNA重组工程相关的多元编辑技术介导的基因组多元编辑存在插入片段长度受限制、突变子的筛选效率低下、需要对基因组进行预编辑、适用范围窄等问题。在本研究中,通过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NR)过表达和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添加介导细胞内dNTP浓度调控,建立了一种基于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recombineering的多元基因组工程(double-stranded DNA recombineering-assisted multiplex genome engineering,dReaMGE)技术,该技术兼具非 ssDNA 依赖、编辑位置灵活、筛选方法灵敏度高以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dReaMGE可以介导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等多种细菌的多元基因组编辑,只通过一轮重组在基因组上同时进行多个(1-6)千碱基尺度序列(0.25-90kb)的替换以及删除和插入,而无需体外制备ssDNA、构建复杂的引导质粒、引发多个基因组双链断裂以及对错配修复系统的预干扰。dReaMGE在几天内可以完成以往采用传统重组工程需要耗时数月的基因组编辑工作,例如多个生物合成途径失活、启动子或基因插入、基因组精简和转录调控因子组合编辑,证明dReaMGE是探测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系统性改造细菌基因组的便捷工具,能够促进实现微生物基因簇资源的深度挖掘以及细胞工厂的构建,是对当前基因组工程技术一种理想补充。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system,SSRs)由位点特异性重组酶和重组酶识别位点两部分组成,重组酶能够特异识别和结合识别位点,进而实现对两个识别位点之间目标DNA的切除、整合、倒置和移位等编辑工作,过去的工作证明对重组酶识别位点进行局部的突变能够获得仍能被重组酶有效识别和结合,但与野生型识别位点之间无法在进行反应的突变位点,从而拓展了对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的利用。目前最常用的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有Cre/lox系统和Flp/FRT系统,其中Cre/lox系统因其高效性而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在其具有高效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Flp/FRT系统的效率远远低于Cre/lox系统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目前已有一系列的突变lox位点被开发并应用于基因组编辑工作。在应用dReaMGE等技术的复杂基因组编辑工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基因和代谢途径的敲除、替换和插入等操作,因而需要借助SSRs用于筛选标记的删除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或者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而现有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的可用识别位点远远难以满足需求。来源于珊瑚弧菌的Vika/vox系统是一种新型的SSRs,由重组酶Vika和特异性识别位点vox组成,该系统与Cre/lox和Flp/FRT系统相比,具有细胞毒性低,使用范围广和安全性高等优势,本文中对vox位点进行突变获得了多个介导重组能力相较于原始vox位点显着增强的vox突变位点(vox2261、vox2272和vox226172),和相较于lox位点更为安全严谨的vox突变位点(vox-66和vox-71),为细菌基因组多元编辑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元件,进一步扩展了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的应用范围。本文基于Red/ET重组工程、dReaMGE和Vika/vox等细菌基因组多元编辑技术以及工具元件的开发,通过单个或多个启动子插入、转录调控因子的组合编辑、基因簇失活等策略完成了对一种假单胞菌和两种伯克氏菌的生物合成潜力的开发,成功实现对六个基因簇的编辑,一个活跃基因簇的深度挖掘,一种目标化合物产量的提高以及抗肿瘤化合物埃博霉素高效异源表达,获得了六种新型的天然产物。其中来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rafulva CRS01-1的massetolides有抗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来自伯克氏菌Paraburkholderia megapolitana DSM 23488 的 haereomegapolitanin A 具有表面活性剂活性,来源于伯克氏菌DSM 7029的luminmycin G对人乳腺癌细胞株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以上结果显示,本文开发的包含dReaMGE和vika/vox在内的细菌基因组多元编辑技术与工具元件是对现有细菌基因组编辑工具箱的扩大和丰富,能够极大的加速对微生物基因簇资源的开发的转化。

薛钧逸[3](2021)在《深海嗜压菌的分离培养及一株新型嗜压菌Salinimonas sediminis N102T的分类鉴定与嗜压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极端环境之一的深海一直以黑暗、营养匮乏、低温和高压为显着特征。以深海嗜压微生物为主要生物类群代表的深海环境微生物是整个微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繁复杂的基因和星罗棋布的分布使得其成为海洋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深海嗜压微生物,特别是在高压条件下,与常压微生物的机制差异体现在例如细胞内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含量不同、呼吸链的组分表达不同、压力下蛋白质、基因表达不同、以及渗透质和运动性差异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模拟与极端微生物自然生长相应的极端环境条件,改良培养方法,从而培养、获得极端微生物及其理化特征、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质产物等信息,使得科学家能够在研究深海极端环境下深海嗜压菌及其耐压机制方面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模式。本研究从新不列颠海沟沉积物样品、马里亚纳海沟深层海水、沉积物样品中,通过针对嗜压菌的新型分离方法,即原位培养技术、灭绝稀释培养法、低熔点琼脂培养,分离获得四株潜在新型嗜压菌。分离自马里亚纳海沟海水样品的三株菌株为Shewanella hanedai MTB7、Moritella viscosa MTB9和Colwellia asteriadis D45-20D6M7以及分离自新不列颠海沟沉积物样品的菌株Salinimonas sediminis N102T。通过高压生长实验,确认MTB7、MTB9和D45-20D6M7为耐压菌,N102T是一株最适生长压力为10 MPa的新型嗜压菌。本文采用的鉴定研究方法技术基于多相分类学,确立了嗜压菌N102T的分类学地位。本研究获得一株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的好氧嗜压菌N102T,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C,最适生长p H为7.0-7.5,最适生长盐度为3–4%(w/v)。脂肪酸主要成分为summed feature 3(C16:1ω7c/C16:1ω6c),C16:0和summed feature 8(C18:1ω7c/C18:1ω6c),呼吸醌为Q8,极性脂主要成分为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一种未鉴定成分的磷脂(PL)和三种不明脂质。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比对结果表明,菌株N102T与模式参考菌株Alteromonas addita R10SW13T(97.2%)、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 LMG21861T(97.1%)、Alteromonas gracilis 9a2T(97.1%)、Salinimonas lutimaris DPSR-4T(96.1%)和Salinimonas chungwhensis BH030046T(95.4%)相似性较高。通过gyr B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表明,菌株N102T与S.lutimaris KCTC23464T的gyr B基因序列具有最高相似性,为77.3%。基于全基因组蛋白序列的进化树表明菌株N102T与模式菌株S.chungwhensis DSM 16280T形成一个进化分支,并与Alteromonas属近缘。以上三种系统发育树均显示,N102T菌株与Salinimonas属的模式菌株形成一个支系,并与Alteromonas属的菌株相邻。这些结果表明,菌株N102T代表了Salinimonas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Salinimonas sediminis sp.nov.,模式菌株为N102T=MCCC 1K03497T=KCTC 62440T。本研究为探究菌株N102T潜在的嗜压机制,通过测序对其全基因组进行深入分析,着重聚焦于细胞膜成分组成、促成能量、r RNA启动转录子等潜在与微生物适应高压环境密切相关的基因。菌株N102T的基因组已提交至Gen Bank(基因编码:CP031769)和JGI基因组分析网站(GOLD ID:Gp0360207;IMG Taxon ID:2832892563)。研究结果得出,菌株N102T基因组全长4,440,293 bp,其G+C含量为48.21 mol%。基因组包含3851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3090个基因(占比78.21%)可注释到24个不同的同源簇(COGs),1030个基因(26.1%)可注释到KEGG代谢途径。通过基因组对比分析发现,菌株N102T基因组中含有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呼吸链、转运蛋白等高压适应相关基因,初步阐明了菌株N102T相关高静水压环境的适应机制。

刘述强[4](2020)在《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最具活力、发展最迅猛的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值比重上升越来越高成为先进国家的普遍趋势,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各国和区域政府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在2016年12月中国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要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以及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由各要素结构组成,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要素结构升级,进行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上述背景,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战略路径及一般动态分析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相关理论、方法及有关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相关问题分析,以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科技、高风险投资、高知识产权强度的属性为切入点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梳理了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内涵和特征,总结出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三个层面:技术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和融资结构升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战略路径、动态模拟分析的研究框架。在对上述三个层面的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和融资升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技术合作是技术结构升级的最重要积极影响因素,技术研发、技术引进和产业集群也对技术结构升级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是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最重要积极影响因素,人力资本存量和研发激励也对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有着不同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金融环境、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是融资结构升级的主要积极影响因素,但政府政策对融资结构升级有着微弱的负向影响作用。在考虑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和融资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的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的理论框架,提出生物医药产业“风险共担+有效适应”的要素结构升级战略原则,并提出了不同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路径包括: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战略途径为提高多科学、多种技术的融合程度,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科技的融合,把人工智能广泛用于生物医药研发中,促进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融合。完善产业联盟机制,构建合作者创新网络;完善监管机制,为有需求的患者带来安全、有效的创新疗法,完善大新药的开发的监管和激励;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战略路径为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各种专业人才(科技人才,金融人才,经营人才等)的融合,促进人才流动于邻近地域,促进人才在组织内的流动,完善高级人才的薪酬激励机制;融资结构升级路径为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多体合作的多级加速机制,促进联合投资机制,分散风险和增加投资强度。投资于多家生物医药公司,也可以充分分散风险;建立并购促进专利权垄断机制,建立垄断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与多级投资的循环累积互动机制。在上述战略路径的分析基础上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DSGE)对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进行模拟,从动态性不确定性出发,基于实证数据将DSGE模型运用到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中,通过状态变量、控制变量和随机变量等构建模型组。研究作为状态变量的知识产权、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结构的升级及其影响因素(随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要素结构升级路径变量与其影响变量之间关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组,进行模型求解和实验模拟,以确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人员的波动是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波动的决定因素;并购和获取知识产权是研发投入的决定因素;同时IPO是积聚人力资本的主要推动力。研发投入的波动与产业收入波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就业、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的波动直接相关。风险投资的“分红率”大大超过利率,这是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很高的原因。对于所有随机变量1%的随机冲击,产业收入和人力资本的波动最大,这是对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理论的有利证明和进一步扩展丰富。本文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进行了比较深入理论和实证研究,客观的评价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中技术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升级和融资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影响作用,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同时本文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战略路径的研究成果也为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法规制定和实现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营造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

闫飞[5](2020)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法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制度为研究维度,旨在对中央企业这一特殊的国际投资主体及其境外投资经济行为所引发的、或与之相关的国际投资法问题进行研讨;通过结合相关案例,对相关国际投资法律实践情况进行研究;并力求理论结合实际,讨论相关国际造法的中方立场。从国际法学研究角度讨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在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对法制保障有现实需求。中央企业客观上承担了中国经济“走出去”以及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任务,而近年来,其境外投资所遭遇的东道国投资限制、审查措施逐步趋严,相关理论问题亟待厘清。其次,中央企业国际投资法专题研究的国内外学术成果尚不丰富,从国际投资法制的各个角度展开系统性深入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理论研究的缺位。此外,诸如本轮中央企业体制改革等重要改革方案的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谈判、国际投资造法过程,都应当考虑纳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议题。全面详尽地分析相关问题,有利于中方作出合理准备、形成适当的有利主张。本文以总分逻辑结构展开,除导言及结论外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国际投资法角度,通过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主体相关问题的厘清,为本文后续章节具体研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及国际法制重点问题奠定理论基石。第二至第四章分别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内法制、东道国法制以及国际法制等三个方面择取相关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本文主要采用系统分析、历史分析、法律解释、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中央企业改革以及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存量、流量持续扩大,以及部分国家经贸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具体各章梗概如下:第一章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主体研究,旨在明确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定义,同时明确中央企业在国际投资法、国际直接投资法律制度中的定位。本章首先讨论国际投资法与境外投资法的概念,同时援引国际法学及部分经济学理论,阐述国际投资的基本分类,进而将定义和分类的范畴引导至国际直接投资,即本文所划定的研究范围内。同时广泛引用数据,揭示国际直接投资大趋势、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大趋势以及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大趋势。关于中央企业法律主体地位的研究,首先从大概念上,对国有企业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国有企业或类似国有企业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历史背景下,国有企业具体形式与法律地位并不相类,国有企业参与经营活动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关于中央企业的概念,本文主要研究狭义的中央企业,即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义务的中央企业。相对于地方国有企业而言,中央企业具有统一的出资人和相对高阶的法制配套,具有作为法学研究对象的可针对性。中央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经历了深度的国际化进程,这种转变一方面源于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的实际增加,另一方面也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所引发的争议密切相关。进而,本章进一步分析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历史演进及现状,并评述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下文结合国际、国内法制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及其改革,旨在结合中央企业改革新情况,研究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相关的特殊问题,并讨论如何将本轮中央企业改革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制度改革相配套,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的规范、监管及保障作用。从组织机构性质角度看,中国中央企业可以分为两类:即不具备公司法规定的组织形式之顶层架构的中央企业,和具备公司法规定的组织形式之顶层架构的中央企业。后者又可进一步分类,并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中央企业存在的主流体制。关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中国国内法制已经形成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及相关配套制度为核心的规范体系。诚然,既有的规范体系具有一定的国际投资保障作用,但其本身更偏重于投资监管而往往较少地涉及国际投资保障。同时,其法律位阶不高,政策性强于规范性。从中央企业改革对其境外投资的整体影响看,短期内,中央企业改革会对其境外投资高速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中长期效果分析,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将伴随改革而继续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本文认为,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制改革与中央企业体制改革并行至关重要,应借鉴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的相关经验,实现从规范企业到规范决策、从注重境外投资监管规制到注重境外投资保障等角度入手进行相关法制改革。第三章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东道国法制,研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所面临的东道国法制监管及投资措施,主要从中央企业在投资东道国的司法豁免、投资东道国国内法制中的竞争法审查以及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等问题维度切入。首先,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不应主张司法豁免。在国际法规则中,关于国家行为的司法豁免问题之判断标准是相对明确的,但中央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是否享有司法豁免的问题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判断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其国际投资行动是否出于经济行为目的,即应当进行行为解释而非主体解释。本文倾向性认为,中央企业在其从事商业交易的经营行为时,不因其国有资产的属性而豁免于其他国家的司法管辖。在中航油案件中,中航油从实体问题角度并不占优,且其显然没有足够的依据得以援引去进行管辖权异议抗辩,于是中航油提出了基于中央企业属于中国政府的“部门”的管辖权抗辩,即主张其享有司法管辖豁免。根据中航油下属的新加坡公司所作出的经济行为性质,该主张并不成立,最终也未能获得司法判决的支持。总结该案,中国中央企业在进行具体的经济行为时,其主体地位与其他任何私营企业并无相异。关于竞争法审查,在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国家,竞争法问题已经普遍成为投资东道国用以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措施。竞争法问题贯穿于国际投资的准入阶段和准入后阶段,在投资准入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往往能够成为“交易终结者(Deal killer)”。通过研究欧盟委员会中化集团/帝斯曼合资申报案件,本文认为,为了避免中央企业在竞争法审查中被视为非独立的经济实体,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主体应该具备两项基本特征,即逐利性和独立性。逐利性是中央企业成为独立经济实体的根本属性,其核心要素应当是通过企业经营而获得经济收益,这也是企业之所以区别于政府部门的关键所在。独立性的判断标准,主要在于该市场主体是否拥有独立的经济决策权力。在实践中,应当主张中央企业独立计算竞争市场份额。但在当前的中央企业改革及大举整合之背景下,主张中央企业的独立计算市场份额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国内相关改革的配套设计。关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问题,首先应当明确,国家安全的概念已经及于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原本只是在国家主权、国际关系范畴内进行讨论的问题,但随着国际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不乏涉及重要领域及敏感行业,国家安全的概念也逐渐囊获经济安全在内的诸项安全因素。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因其起步早、实践丰富、立法完善等特征,成为了当今世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范例。尽管美国CFIUS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中央企业)在美境外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该项制度本身是有章可循的。通过对近年统计数据、三一重工案件、美国2018年开始的CFIUS现代化改革FIRRMA法案的研析,本文认为,中央企业应对国家安全审查应当进行如下举措:第一,加强投资主体架构设计,重点考虑中央企业的国有企业背景对交易架构的影响,在交易架构搭建的初期避免有国家安全审查所关注的因素存在。第二,选定非敏感投资领域,避免涉及敏感技术和受限地理区域。第三,重视审查前的工作,加强前期沟通。同时,从国家层面,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审查的国内法制完善,以从法制平衡的角度,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争取平等的投资环境。第四章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际法制,旨在透过国际投资国际法制中的理论及实践问题研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国际法保护。在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造法过程中,中方主张将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保护的相关重点问题列入议题,争取以国际法制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合理、有效保护。文中分析国际投资国际法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指出国际法制为国际法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创设国际法义务,这是真正实现国际投资保护的有效途径。为了厘清国际投资法制保护的理论问题,本章探讨国际投资保护法制的渊源。其渊源主要在于国际投资条约、国际投资惯例,诸如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或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做出的相关文件也是国际投资保护法制的重要补充。国际法制调和作用,是本文主张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造法解决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保护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个问题以国际投资调和的需求展开,其研讨价值在于确认国际投资国际法制的应然性作用。国际投资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其本身并不具备经济属性之外的其他意义(例如政治意义),然而当国际投资的规模逐渐增大,国际投资相关争议不断涌现,上述结论便显得“亭台楼阁”。第一,国际投资已经成为引发强国之间经济贸易纠纷的重要动因,同时在国力强弱对比悬殊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大规模国际投资,往往掺杂政治、外交因素。第二,在国际投资所引发的摩擦中,可以归纳出几项基本特征:即投资来自国际商业巨头,投资权益由投资输出国政府持有或与政府关系密切,以及具体投资项目触及投资东道国核心利益。在这一层面,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相关度较高,换言之,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容易引发国际投资摩擦。第三,中央企业属于中国国有企业,其本身的政府关系背景无须赘述。第四,中央企业的投资领域除了涉及资源能源等传统世界各国核心利益的领域外,还正在向信息通信等高科技敏感领域转型。因此,从国际投资调和的角度看,中央企业对于国际法制调和的需求十分明显。本章同时分析国际法制调和原理,其根本目的在于明确国际投资法制的作用机制实然性。首先,国际法符合法的法理学基本特征,国际投资领域的国际法制是以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法,其协调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次,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以及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角度出发,单单依靠国内法制,无法解决复杂的国际投资争议。关于中央企业相关的重点问题,在廓清双边投资协定的适用范围方面,尽管中国对外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已经超过一百项,然而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否适用中国中央政府对外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的问题,存在一定疑问。在实践中,诸如香港永久居民Tza Yap Shum案已有一定的指引,然而本文倾向性观点认为,以中国中央政府名义对外签订的投资协定已经默示排除了两个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如果希望通过双边投资协定的形式保护大量中央企业在港、在澳投资主体,应当考虑在后续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将两个特别行政区明确纳入。关于中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问题,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应当列为重点议题。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问题研讨,始终离不开其主体研判问题,在对外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中央企业的问题往往语焉不详。然而在具体法律实践中,中央企业是否具有明确的经济独立性?这是其能否最终被识别为正常的外国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从国际投资法角度看,中央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是否具有较高的经济行为决策透明度,也成为识别的关键。关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国民待遇,本文指出,国民待遇问题其本身存在不同的层次。国民待遇,是法律上应然的国民待遇还是实然的的国民待遇?前者无疑是表面符合双边投资协定和其他国际法义务的,而后者则是实质符合和履行投资东道国国际法义务的。进而,通过印度尼西亚外商投资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佐证说明,不同层次的国民待遇对于境外投资者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国民待遇领域,中方应当积极主张中央企业享受全面的国民待遇,并积极争取在双边投资协定中特别纳入相应内容。最后,关于竞争中立的问题及其国际造法趋势,尽管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早有竞争中立的法律定义,但其并不适用(或不利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平等享受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环境,OECD的相关造法努力也主要基于限制国有企业的逻辑,其关注重点主要针对国内法制范畴内的国有企业潜在不正当竞争优势。为了利用国际投资法制的调和作用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平等保护、争取平等自由的国际投资环境,中方应当主张扩充竞争中立的概念,并将其纳入未来的国际投资造法中方主张。本文结论部分统括全文观点并总结相关问题,即认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应当伴随着国内有关境外投资的法制改革同时进行,中央企业也必须积极应对投资东道国法律制度及相关投资措施所带来的冲击,同时中国应以国际造法为契机落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保护。

刘萍[6](2020)在《一株新型深海嗜压细菌Paroceanicella profunda D4M1T的分离鉴定及其嗜压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深海约占整个海洋容积的四分之三,然而对这个庞大的综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深海环境中不同的环境因子,比如:高盐度,低温、黑暗、寡营养以及随深度递增的压力,造就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海洋物种多样性。海洋中的平均静水压为38 MPa,高压对深海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进化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面对这种极端的生存环境,深海微生物需要进化出特殊的适应策略,然而这种适应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随着测序技术和组学方法的发展,科学家可以快速获取相关组学数据,用以探索研究微生物进化、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多样性。本研究从马里亚纳海沟深层海水样品(10890米)中分离获得一株新型嗜压细菌D4M1T,其最适生长压力为10 MPa。本文利用多相分类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了嗜压菌D4M1T的形态、理化特性和细胞化学组分等方面的特征,确立了该菌的分类学地位。研究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好氧细菌,细胞呈短杆状,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7°C,最适生长p H为6.5,最适生长盐度为3.0%(w/v)。脂肪酸主要成分为C18:1ω7c/C18:1ω6c和C16:0,呼吸醌为Q10,极性脂主要成分为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和一种未鉴定的氨基磷脂。比对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结果显示,菌株D4M1T与参考菌株Oceanicella actignis PRQ-67T和Oceanibium sediminis O448T相似性最高,为94.2%。通过16S r RNA基因及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菌株D4M1T在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中进化为一个与Oceanicella属平行的独立分支。基于以上分类学鉴定数据,菌株D4M1T代表红杆菌科的一个新属和新种,命名为Paroceanicella profunda,模式菌株为D4M1T=MCCC 1K03820T=KCTC 72285T。本研究进一步对菌株D4M1T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重点分析了基因组中可能参与高压适应过程中维持细胞膜流动性和生理功能性、促进能量产生、启动子转录等相关基因,并结合其嗜压特性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嗜压机制。菌株D4M1T的全基因组中包含1个环状染色质体和6个质粒,共5,468,583 bp,其G+C含量为70.2mol%。基因组经过注释共获得4855个蛋白编码基因和78个r RNA基因。4855个蛋白编码基因中,有4057个基因(82.1%)可以归类到24个不同的蛋白直系同源簇(COGs)。基因组分析发现,菌株D4M1T至少含有156个高压适应相关基因,其中包括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伴侣蛋白、呼吸链、压力调节因子、转运蛋白、热激蛋白和冷激蛋白等高压适应相关基因。通过基因组分析,初步揭示了嗜压菌D4M1T适应高静水压的分子机制。

春燕[7](2019)在《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城市建设——东京案例》文中指出新的全球化环境下创新已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或功能,以往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纷纷在城市2030年、2050年长远发展战略中提出建设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世界创新城市,显示了世界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以东京为例考察东京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建设及其战略支撑,为国内创新城市建设及创新城市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建设提供借鉴。

陈彦蓉[8](2020)在《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对于开放的小型经济体而言,荷兰总是在国际排名中获得高分。荷兰被誉为卓越的贸易国和投资国。多年来,荷兰在内向和外向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方面,一直处于世界前茅。荷兰普遍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荷兰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高技能劳动力,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对创新和技术的投资,荷兰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荷兰成立的一个公司,公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持有海外资产,主要原因有两个:(1)发展实际经济活动,如生产或销售,(2)或通过税收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集团的纳税。第一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常规公司所执行;第二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特殊金融机构,在定向投资其他国家。荷兰有时被称为过境国。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有29%来自荷兰常规公司,有71%来自特殊金融机构。特殊金融机构即信箱公司,又称特殊目的实体。特殊金融机构是仅仅出于税务原因而在荷兰成立且没有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活动的公司。2015年,荷兰拥有超过14,000家特殊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在荷兰设立特殊金融机构的主要动机是尽可能的少缴税,意即避税。荷兰低预扣税,参与免税,税收裁定,荷兰税务机关的可获得性以及荷兰信托部门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特殊金融机构通过荷兰重新定向投资的主要原因。本论文从二方面着手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OFDI),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从荷兰实体经济出发:深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微观、宏观二个层面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探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与前景、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况、深入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历经300年的发展概述。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和德国等。荷兰根据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生产,而对发达国家流向高科技生产。2015年,整个荷兰商业界大约有160万个公司,其中只有1.2%是大型公司,其余都是独立经营的中小企业。2015年,大约有1%的荷兰公司会进行对外直接外投资。其中大型公司占20%,中小企业占80%。这14,000家荷兰公司总共在国外投资了45,059家公司。就价值和参股比率而言,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通常都比大型公司小。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持股两家公司,大型公司平均持股八家公司。大型公司有51%进入欧盟27国的某个国家投资,个体经营的中小企业有67%。大型公司有18%进入亚洲和大洋洲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11%。对大型公司来说有8%进入欧洲其他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6%。大型公司有10%进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5%。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有70%以上是由特殊金融机构完成的。2015年荷兰常规公司对外投资了35,144家公司,特殊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了24,237家公司。比较特殊金融机构和荷兰常规公司的投资地理分布时,他们主要都投资于欧盟地区,但欧盟地区对特殊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远低于荷兰常规公司。特殊金融机构更重视在欧盟以外的地区投资,例如,特殊金融机构相对更重视在亚洲和大洋洲投资。特殊金融机构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相对经常投资。荷兰以其庞大的国际条约网络而闻名。尤其着重于三种双边条约;双边税收协定(142个),双边投资条约(91个)和双边贸易条约(581个)。外国公司利用特殊金融机构,转移投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利用荷兰与这些目的地国家缔结双边条约。其中税收协定的效果最大。当公司尝试逐步征服国外市场时,国际化是伴随而来的过程。首先,出口比投资渠道使用的频率高17倍。其次,公司已经向该国出口后,开始投资的机会就会增加。独立的中小企业首先在特定国家的投资之前,先有出口经验。贸易政策中的各种工具可以影响投资和出口。例如,当法规差异更大时,荷兰出口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非出口。出口壁垒大,荷兰公司通过投资比出口更具吸引力。与荷兰缔结条约的国家,若是没贸易壁垒,出口比投资多。投资条约也是如此。对于荷兰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而言,目的地国的特征对于选择特定目标市场至关重要。通常市场离荷兰越远,荷兰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荷兰投资者或出口商在该国活跃的可能性就越小。欧盟27国,北美和亚洲其他地区(中东以外)是投资项目的相对重要目的地。市场规模与决定在有关国家开展业务的荷兰公司的数量成正比,而与荷兰之间的距离则成反比。荷兰公司的数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得更快,而随着目标市场的规模的增加而增长得更快。除了距离和规模外,文化上的亲近也是企业家的重要因素。与荷兰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小,企业家越容易投资。以人均平均收入表示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出口商和投资者的数量成正比。岛国对荷兰出口商和投资者来说,是相对不受欢迎的目的地。平均进口关税对荷兰进入者数量产生负面影响。目标国家适用的进口关税越高,该国家对荷兰出口商的兴趣就越小,进口关税高的国家的新投资者,数量大大低于关税低的国家。目前发生的新冠病毒危机,比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程度还要更严重。在锁国之后,家庭的工作和收入损失,以及较低的企业投资和国际投资,可能会延长复苏的道路。2021年以后,全球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上一次金融危机,荷兰大约花了13年的时间,才复苏经济,这一次受创较深,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恢复。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过程盘根错节非常复杂,通常是综合考虑所有的投资因素才能做出最佳的决定。

李超[9](2020)在《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我国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弥补这种差距,我国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走哪条发展之路,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之所以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美国和欧洲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奠基者和领跑者,是传统的制药强国,而日本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药产业,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国特色的产业环境和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能够形成尖端制药领域的领头地位,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规划我国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我国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分析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产业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体现制药产业内外表征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国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探究关键竞争要素提供方向性指导;随后采用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对各国头部制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企业层面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指标下的竞争因素的作用;再使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解析,分析了各国制药企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产业层面的作用,确定了11个制药产业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推导出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形成逻辑,并分析了各国竞争力形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制药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质,揭示了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路径,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来讲,本研究从实证结果推理出各个显着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单向或双向关系,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精妙的循环。本研究注意到,某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动”改变或刺激来提高,如研发投入强度、员工数量、研发投入,进而启动整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因此,一般来说,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要形成其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创新力度,扩大员工数量提升规模,从内部形成正向循环,也需要鼓励科学研究、完善金融制度和企业融资融券环境、制定合适恰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完善产业的支撑环境。基于对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的分析,本研究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制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方向,学习日本鼓励对仿创药的研发;并且,如果能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方式去解构中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制药产业必将在世界独树一帜。

司红梅[10](2020)在《帝斯曼生物医学有限公司在中国营销策略本土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在经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大时代背景下,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健康和医疗的关注及要求也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加大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预示着健康医疗产业将是我国未来数十年国家重点投资扶植的对象。而对于与健康医疗产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如终端医疗器械生产商及代理机构,作为终端医疗器械生产商的上游供应链的生物医学原材料供应商及代理机构,如何面对中国的健康医疗产业相关的变化,如何利用政策利好的风向,在市场上取得战略性的地位,值得所有相关企业思考。本论文以帝斯曼生物医学有限公司为例,回顾其在中国成长发展的十年经历,借用PEST分析工具,分析其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因素、自身情况、竞争对手。并重点分析其营销策略在中国的运用状况,深度剖析其业绩在中国停滞不前的原因。将跨国经营本土化理论与6P营销理论相结合,制定详细的营销策略本土化策略实施计划,从公司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出发,分析其新的营销策略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及运行状况,并且得出其营销策略本土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为类似的跨国生物医学原材料生产商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到国外发展提供经验及参考。

二、DSM通过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M通过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盐环境来源微生物多相分类及嗜盐古菌基因组适应性与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盐环境与微生物
        1.1.1 盐环境的多样性
        1.1.2 盐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1.3 微生物的耐盐或嗜盐机制
        1.1.4 嗜盐微生物的应用
    1.2 微生物多相分类学
        1.2.1 微生物分类学的发展
        1.2.2 微生物多相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1.2.3 组学时代微生物多相分类学的挑战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1 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1.3.4 宏基因组研究
    1.4 嗜盐古菌
        1.4.1 古菌——生命的第三域
        1.4.2 嗜盐古菌概述
        1.4.3 嗜盐古菌的基因组研究
        1.4.4 基因组中新基因的起源与演化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概述
第二章 典型盐湖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环境和样品
        2.1.2 培养基
        2.1.3 菌株的分离与保藏
        2.1.4 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2.1.5 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2.1.6 宏基因组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阿牙克库木湖群落结构分析
        2.2.2 玛纳斯湖群落结构分析
        2.2.3 其他盐湖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
        2.2.4 盐湖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2.2.5 盐湖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 株盐环境来源微生物多相分类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来源
        3.1.2 菌株的培养与保藏
        3.1.3 多相分类学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菌株WM3~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2 菌株B3~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3 菌株15181~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4 菌株15182~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5 菌株63075~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6 菌株W635~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嗜盐古菌基因组适应性与演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来源
        4.1.2 测序方案的选择
        4.1.3 菌株Salinigranum rubrum GX10~T基本信息
        4.1.4 菌株GX10~T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4.1.5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4.1.6 测序和组装
        4.1.7 基因组注释及分析
        4.1.8 菌株GX10~T新基因注释与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测序所获得的基因组
        4.2.2 菌株GX10~T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4.2.3 菌株GX10~T测序和组装结果
        4.2.4 菌株GX10~T基因组基本特征
        4.2.5 菌株GX10~T基因COG功能注释
        4.2.6 菌株GX10~T对高盐环境的适应分析
        4.2.7 菌株GX10~T对强辐射环境适应机制分析
        4.2.8 菌株GX10~T CRISPR-Cas系统相关基因
        4.2.9 菌株GX10~T基因组中重金属抗性与代谢相关的基因
        4.2.10 菌株GX10~T新基因的起源与演化
        4.2.11 菌株GX10~T基因组中嗜盐酶相关基因
        4.2.12 菌株GX10~T基因组中PHA合成相关基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细菌多相分类学鉴定方法
附录 Ⅱ 嗜盐古菌模式菌株基因组圈图
附录 Ⅲ 新基因注释用到的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含待发表)
致谢

(2)细菌基因组多元编辑技术的开发以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基因组挖掘
        1.1.1 假单胞菌天然产物挖掘的意义
        1.1.2 伯克氏菌天然产物挖掘的意义
        1.1.3 细菌多元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天然产物挖掘中的重要性
    1.2 基因组多元编辑技术
        1.2.1 基于Red/ET重组工程的迭代基因组多元编辑技术
        1.2.2 基于CRISPR/Cas的基因组多元编辑技术
    1.3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
    1.4 立题的依据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因组编辑工具促进细菌基因组挖掘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菌株和质粒
        2.2.2 寡核苷酸合成和DNA测序
        2.2.3 分子生物学试剂
        2.2.4 主要试验仪器
        2.2.5 数据分析软件
        2.2.6 试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利用重组技术实现假单胞菌P.parafulva的基因组挖掘
        2.3.2 利用重组技术实现伯克氏菌P.megapolitana的基因组挖掘
    2.4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dsDNA recombineering介导的细菌基因组多重编辑技术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寡核苷酸合成和DNA测序
        3.2.3 合成的基因序列
        3.2.4 试验方法
    3.3.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在三种细菌中dsDNA介导的基因组多重编辑
        3.3.2 确认dsDNA recombineering介导双区域替换的决定因素
        3.3.3 dReaMGE技术的建立
        3.3.4 dReaMGE技术在多种细菌中的应用
        3.3.5 dReaMGE在基因组挖掘中应用
    3.4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Vika/vox的优化与应用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菌株和质粒
        4.2.2 寡核苷酸合成和DNA测序
        4.2.3 试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低毒性高效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的筛选
        4.3.2 vox位点结构的确定
        4.3.3 严谨高效突变vox位点的构建
        4.3.4 突变vox位点的功能和严谨性测定
        4.3.5 Vika/voxM介导生物合成基因簇异源整合实现epothilone在伯克氏菌DSM7029 的高效表达
    4.4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基因组编辑工具促进细菌基因组挖掘
    5.2 dsDNA recombineering介导的细菌基因组多重编辑技术
    5.3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Vika/vox的优化与应用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深海嗜压菌的分离培养及一株新型嗜压菌Salinimonas sediminis N102T的分类鉴定与嗜压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深海微生物压力适应性研究概况
        1.1.2 嗜压菌的定义
        1.1.3 嗜压菌的分离培养
    1.2 嗜压微生物环境适应的机制
        1.2.1 与压力相关的基因表达
        1.2.2 与膜组分以及呼吸作用相关的适应机制
        1.2.3 与代谢过程相关的适应机制
        1.2.4 与蛋白质稳定相关的适应机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
        2.1.2 培养基
        2.1.3 药品及试剂
        2.1.4 主要设备
        2.1.5 分析软件及网络数据
    2.2 实验方法
        2.2.1 嗜压菌的分离培养
        2.2.2 菌株的保藏
        2.2.3 细菌基因组DNA的制备
        2.2.4 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
        2.2.5 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2.2.6 菌株的压力生长曲线测定
        2.2.7 细菌表型特征及理化性质鉴定分析
        2.2.8 脂肪酸、呼吸醌、极性脂的鉴定
        2.2.9 菌株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嗜压菌的分离培养
        3.1.1 菌株的分离
        3.1.2 菌株的保藏
        3.1.3 菌株的压力生长曲线测定及结果
    3.2 一株新型深海嗜压菌Salinimonas sediminis N102~T的分类鉴定
        3.2.1 形态特征鉴定结果
        3.2.2 理化特征鉴定结果
        3.2.3 细胞脂肪酸组分分析结果
        3.2.4 极性脂组分鉴定结果
        3.2.5 呼吸醌鉴定结果
        3.2.6 16S rRNA、gyrB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3.2.7 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
        3.2.8 新种描述
    3.3 基于全基因组分析的N102~T嗜压机制初步研究
        3.3.1 基因组基本特征
        3.3.2 COG功能分类
        3.3.3 基因组岛分析
        3.3.4 KEGG代谢通路分析
        3.3.5 高压适应相关基因的预测分析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界定与特征
    2.1 知识密集型产业分析
        2.1.1 基于知识密集度的产业划分
        2.1.2 基于知识密集度的产业评价
        2.1.3 评价结果分析
    2.2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理论体系构建
        2.2.1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相关界定
        2.2.2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理论体系构建
    2.3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界定与特征
        2.3.1 技术结构升级的界定
        2.3.2 技术结构升级的特征
    2.4 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界定与特征
        2.4.1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界定
        2.4.2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特征
    2.5 生物医药产业融资结构升级的界定与特征
        2.5.1 融资结构升级的界定
        2.5.2 融资结构升级的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3.1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3.1.1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特征
        3.1.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特征
        3.1.3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战略趋势
    3.2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选择
        3.2.1 技术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3.2.2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3.2.3 融资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3.3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3.1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3.3 实证结果与讨论
    3.4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3.4.1 技术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3.4.2 人力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4.3 融资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研究
    4.1 技术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研究
        4.1.1 技术融合
        4.1.2 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合作
        4.1.3 产业集群的技术融合
        4.1.4 构建合作者创新网络
        4.1.5 多样化联盟与并购
        4.1.6 研发的监管与激励
    4.2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研究
        4.2.1 专业人才融合
        4.2.2 人才流动
        4.2.3 人才激励机制
    4.3 融资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研究
        4.3.1 投资风险共担
        4.3.2 联合投资
        4.3.3 风险分散
        4.3.4 并购促进专利权垄断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HP滤波
        5.1.1 数据来源
        5.1.2 HP滤波
    5.2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组构建
        5.2.1 产业绩效模型
        5.2.2 技术结构升级模型
        5.2.3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模型
        5.2.4 融资结构升级模型
        5.2.5 模型组
    5.3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模型组求解与参数确定
        5.3.1 模型组的线性化
        5.3.2 贝叶斯方法
        5.3.3 参数估计结果
    5.4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模型组方差分解和模拟分析
        5.4.1 方差分解
        5.4.2 相关分析
        5.4.3 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策略
    6.1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策略
        6.1.1 国际化开放创新与战略联盟
        6.1.2 产学研合作
        6.1.3 融合创新
        6.1.4 研发投入
        6.1.5 知识产权运营机制
    6.2 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策略
        6.2.1 人力资本结构优化
        6.2.2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6.3 生物医药产业融资结构升级策略
        6.3.1 风险投资
        6.3.2 购并重组
        6.3.3 直接融资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外文缩略语对照表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本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主体研究
    第一节 国际投资与境外投资法
        一、国际投资的分类与境外直接投资
        二、从国际直接投资法到境外投资法
    第二节 中央企业法律主体地位
        一、国有企业的概念界定
        二、中央企业概念辨析
        三、中央企业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演进
        一、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发展阶段
        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现状分析
        三、中央企业境外投资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及其改革
    第一节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现状
        一、公司治理法制
        二、境外投资监管
        三、境外投资保护
    第二节 中央企业改革对境外投资的影响
        一、改革背景概要
        二、具体改革举措
        三、对境外投资的影响
    第三节 国内法制改革建议——借鉴日本、新加坡、德国
        一、相关法制改革应当并行——基于日本经验的分析
        二、从规范企业到规范决策——基于新加坡经验的分析
        三、从监管规制到法制保障——基于德国经验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东道国法制
    第一节 司法豁免理论及东道国相关司法实践问题
        一、司法豁免概念及观点
        三、中航油案及其影响
        四、中央企业不应当然地主张司法豁免
    第二节 竞争法审查问题
        一、投资东道国竞争法审查一般问题
        二、关键判断——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公平竞争
        三、欧盟委员会中化集团/帝斯曼合资申报案
        四、中央企业经营者集中申报应当单独计算市场份额
    第三节 国家安全审查问题
        一、国家安全审查基本问题
        二、美国CFIUS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研析
        三、美国CFIUS国家安全审查晚近实践——三一重工案
        四、CFIUS及 FIRRMA改革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影响及应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际法制
    第一节 国际投资法制基本问题
        一、国际投资保护与国际投资法制
        二、相关国际法律渊源
    第二节 国际法制调和作用
        一、国际法制调和需求
        二、国际法制调和原理
    第三节 中央企业相关重点问题
        一、投资协定适用范围问题
        二、中央企业投资主体定位
        三、国民待遇以及中方主张
        四、竞争中立的国际法规则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相关国内法制改革当与中央企业改革并举并重
    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需适应投资东道国法律制度
    三、以国际造法为契机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保护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一株新型深海嗜压细菌Paroceanicella profunda D4M1T的分离鉴定及其嗜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深海环境
        1.1.2 嗜压菌的定义
        1.1.3 嗜压菌的分离培养
        1.1.4 嗜压菌的分布及类别
    1.2 国内外对嗜压菌嗜压机制的研究进展
        1.2.1 与压力相关的调控基因
        1.2.2 压力对膜组分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1.2.3 压力对代谢过程的影响
        1.2.4 压力对蛋白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1.2.5 压力对压力调节因子的影响
    1.3 细菌的分类与鉴定
        1.3.1 细菌的分类
        1.3.2 细菌的命名
        1.3.3 细菌的鉴定
    1.4 Rhodobacteraceae科的研究概况
    1.5 全基因组测序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和菌种信息
        2.1.2 培养基
        2.1.3 药品及试剂
        2.1.4 主要设备
        2.1.5 分析软件及网络数据库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培养
        2.2.2 菌株的保藏
        2.2.3 细菌基因组DNA的制备
        2.2.4 细菌16SrDNA序列扩增
        2.2.5 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2.2.6 Paroceanicella profunda D4M1T的压力生长曲线测定
        2.2.7 细菌表型特征及理化性质鉴定分析
        2.2.8 脂肪酸、呼吸醌、极性脂的鉴定
        2.2.9 Paroceanicella profunda D4M1T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分离和理化特征鉴定结果
        3.1.1 菌株的分离
        3.1.2 菌株的保藏
        3.1.3 形态特征鉴定结果
        3.1.4 理化特征鉴定结果
    3.2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结果
        3.2.1 细胞脂肪酸组分分析结果
        3.2.2 极性脂组分鉴定结果
        3.2.3 呼吸醌鉴定结果
    3.3 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3.4 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
    3.5 菌株压力生长曲线的测试结果
    3.6 小结
        3.6.1 新属描述
        3.6.2 新种描述
    3.7 D4M1~T基因组完成图分析
        3.7.1 基因组基本特征
        3.7.2 COG功能分类
        3.7.3 基因组岛分析
        3.7.4 KEGG代谢通路分析
        3.7.5 高压适应相关基因的预测分析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城市建设——东京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东京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建设的顶层设计
    1.1 国家层面
        1.1.1 制度建设
        1.1.2 组织保障
        1.1.3 功能建设
        1.1.3.1 东京商务中心建设。
        1.1.3.2 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1.3.3 东京生命科学商务中心建设及产业发展。
    1.2 东京地方层面
        1.2.1 东京亚洲总部特区(アジアヘッドクォーター特区)
        1.2.2 东京结构特区
2 东京自有企业全球创新网络布局
3 东京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建设优势分析
    3.1 具有示范作用的和有影响力的市场
    3.2 技术资源利用
    3.3 高科技企业的收购与并购
4 东京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建设特点与启示
    4.1 从“实效”出发支持节点建设
    4.2 创造良好的低成本创新环境
    4.3 有的放矢的选择特区目标[8]
    4.4 鼓励社会资源从事知识资本运作加强城市创新环境建设
    4.5 支持自有企业全球创新网络建设
    4.6 政府主导协作分工明确的自有企业境外投资支持系统
5 结束语

(8)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价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三、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第一节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景
        三、投资政策发展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二、投资流量的宏观概述
        三、荷兰的就业情况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与特征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
        二、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第四章 特殊金融机构
    第一节 特殊金融机构的作用
        一、特殊金融机构的定义
        二、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比例
        三、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双边条约的重要性
        一、荷兰是国际条约体系的核心
        二、不同类型双边条约的吸引力
        三、特殊金融机构对荷兰经济重要性有限
第五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一、独立的中小企业主要进行小规模投资
        二、大型公司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荷兰重要的大型跨国公司
        一、金融业跨国公司
        二、金融业跨国公司
        三、非金融服务业跨国公司
第六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一、出口和投资的介绍
        二、出口和投资齐头并进
        三、出口和投资的方式
    第二节 条约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一、条约和非关税措施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二、贸易协议的深度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或出口的选择因素
第七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国家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经济概况
        二、荷兰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节 德国
        一、德国的经济概况
        二、荷兰对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八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和挑战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
        一、85年的货物贸易和投资趋势
        二、金融危机
        三、新冠病毒危机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威胁(Threat)
        四、机会(Opportunity)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建议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产业竞争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制药产业发展相关文献
        2.2.2 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2.2.4 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献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1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3.1.2 美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3 日本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4 欧洲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2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2.1 企业发展周期视角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2.2 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
        3.2.3 制药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 制药产业特征分析
        3.3.1 产业需求特征
        3.3.2 产业竞争特征
        3.3.3 产业技术特征
        3.3.4 产业发展特征
        3.3.5 产业盈利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4.1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
        4.1.1 产业发展状况相关要素
        4.1.2 产业支撑环境相关要素
    4.2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4.2.1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4.2.2 评价指标的界定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4.2.5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比较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药产业关键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5.1 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5.1.1 实证研究设计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3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过程
        5.1.4 产业质量指标分析过程
    5.2 产业结构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比较
        5.2.1 实证研究设计
        5.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5.2.3 制药企业单一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5.2.4 制药企业全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6.1 产业规模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1.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6.1.2 关键因素分析
    6.2 产业质量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2.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6.2.2 关键因素分析
    6.3 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4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
        6.4.1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关键因素作用
        6.4.2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6.4.3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结论
    7.2 对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7.2.1 中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7.2.2 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分析
        7.2.3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帝斯曼生物医学有限公司在中国营销策略本土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跨国营销理论
        2.1.1 跨国营销的本土化理论
        2.1.2 跨国营销的标准化理论
    2.2 6P营销理论的发展
        2.2.1 产品要素
        2.2.2 价格要素
        2.2.3 营销渠道要素
        2.2.4 推广促销要素
        2.2.5 政策要素
        2.2.6 公共关系要素
    2.3 跨国营销理论及6P理论的适应性分析
第3章 帝斯曼生物医学在华发展的营销环境分析
    3.1 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竞争对手
        3.3.1 本土企业竞争
        3.3.2 其他跨国企业竞争
第4章 帝斯曼生物医学有限公司营销状况及分析
    4.1 公司的概况及发展历程
        4.1.1 集团简介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4.1.2 帝斯曼生物医学简介及发展历程
    4.2 公司在美国的营销状况
    4.3 公司实施的针对在中国营销状况的调查问卷
        4.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4.3.2 统计及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
    4.4 公司在中国营销策略本土化存在的问题
        4.4.1 产品方面的问题
        4.4.2 价格方面的问题
        4.4.3 营销渠道的问题
        4.4.4 促销手段的问题
        4.4.5 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4.4.6 政策配合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帝斯曼生物医学有限公司在中国新的营销策略方案
    5.1 产品多元化的本土策略
    5.2 适应中国市场的多层价格策略
    5.3 营销渠道转战经销商模式
    5.4 深度改进推广促销策略
    5.5 积极配合权威部门的政策营销策略
    5.6 扩大企业影响力的公共关系营销策略
第6章 帝斯曼生物医学在华营销策略本土化的实施计划与保障
    6.1 公司营销策略本土化的实施计划
    6.2 公司人力方面支持
    6.3 公司财力方面支持
    6.4 公司物力方面的支持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帝斯曼生物医学有限公司在华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索引

四、DSM通过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盐环境来源微生物多相分类及嗜盐古菌基因组适应性与演化研究[D]. 韩帅波. 浙江大学, 2021(01)
  • [2]细菌基因组多元编辑技术的开发以及应用[D]. 郑文韬. 山东大学, 2021(10)
  • [3]深海嗜压菌的分离培养及一株新型嗜压菌Salinimonas sediminis N102T的分类鉴定与嗜压机制初步研究[D]. 薛钧逸.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D]. 刘述强.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5]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D]. 闫飞.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8)
  • [6]一株新型深海嗜压细菌Paroceanicella profunda D4M1T的分离鉴定及其嗜压机制研究[D]. 刘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7]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城市建设——东京案例[J]. 春燕. 科学管理研究, 2019(06)
  • [8]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陈彦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10]帝斯曼生物医学有限公司在中国营销策略本土化的研究[D]. 司红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帝斯曼通过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