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莎赵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外来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子女就学成为了被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在杭州下沙工作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情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就学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倾向于将子女放到条件更好的城市学校上学。但由于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不稳定或工资水平不高,他们子女的就学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时是无法回避的。研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本文试图通过对杭州下沙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问卷调查,进一步剖析应该如何做好这一工作。
1下沙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现状分析
我们研究小组对下沙学林小学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农民工家长及普通人群各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达到100%。
1.1适应学校情况在被调查的农民工子女中,有93.88%的学生都觉得能适应在下沙的学习,但也有6.12%的学生认为比较适应这里的学习;98%的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表示满意,感觉一般的只占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民工子女的适应能力在不断的加强,同时也反映出下沙这边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的环境和教育方式都比较好,能使外来学生更好的适应。
1.2学生转学与家长工作固定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0%没转过学,转过一次的有22%,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却只有4%。从家长卷的调查中有关数据显示,有50%的家长的工作会固定在一个城市,经常变动的有25%,很少变动的有6.8%,也有18.2%的家长表示视情况而定。综合上面两个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子女的就学场所是否固定与家长的工作是否固定在一个地方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1.3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情况
在调查中,90%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学业能达到大学水平,能达到高中水平的有4%,只要小学毕业的有6%。一些孩子会选择小学水平,可能是家庭的原因。我们在对“你认为自己的学习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时,其中有70%的学生认为是基础不同对自己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而且据调查显示农民工文化水平是明显偏低的,对子女在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上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见,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于孩子平时的学习很难起到辅导作用。鉴于以上数据所体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基础不同的问题,尽可能的使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基础是差不多的,控制在一个小幅度内变动的。
1.4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与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时,有8.16%的人选择放在心里,不告诉别人,12.0%的农民工子女认为有些老师看不起自己,24.8%认为有些同学看不起自己,47.4%觉得自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话很难,46.2%常为做过的事情后悔,63.4%做事失败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事实上,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社会上,歧视农民工子女的现象以多种方式存在着,造成了农民工子女的诸多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2.1农民工子女的基础不同农民工子女都是来自大江南北,各个省份、城市,就是同一年龄的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样,而且各个地方的教科书也不一样啊,各个地方的教育水平也是有差距的,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农民工子女就学途中的羁绊。杭州的消费水平很高,特别是买房、房租都是需要大笔资金,除去平时的一些生活必须开支外能省下的也不多了,还要寄部分钱回家,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是没有能力给孩子上补习班或者是请家教的。
2.2农民工的流动性问题
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虽然有50%的人认为自己基本会固定在一个城市工作。但还有25%的认为会经常变动工作的城市,还有18.2%的人认为会视情况而定。我们在和农民工进行交谈的时候,基本上这部分的人提到他们哪里好赚钱就去哪里,大江南北到处闯荡。这部分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其子女如果在杭州读书,,会出现中途转学的现象,这对子女的学习无疑是不利的。
2.3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从事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是非营利组织,其办学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付。我国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将很大比重用在发展高等教育上,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2.4城乡教育差别与歧视的存在
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农村的学校转入城市学校,他们在进城前的文化基础较差,教学进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学习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儿童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那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需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或者只能进入条件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2.5农民工自身因素的影响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的影响。调查问卷中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关注、积极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农民工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经济压力让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
3解决下沙农名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资助农村与城市居民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实力的不同,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的一大因素。即使在城市里设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一般环境较差,师资力量远远落后于其他学校,流入地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补助政策。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的补助,可以给每个学生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减轻其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的资助,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和任课教师的水平。双管齐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会有很大的改善。
3.2明确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除了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资助、扩容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完善,从而确立长久的保障。包括一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为基数,考核地方教育成绩,二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我们政府从法律的层面给予了相应的保障,过去政府从管理方面、从经费方面、从关爱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举措,对现在农民工子女总体上看解决的还是不错的。
3.3增强农民工的教育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家长都觉得读书没多大用时,他们的子女就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学业了,因此可以对农民工的思想进行教育,让每位农民工家长都觉得读书是有用的。从而支持其子女去上学。与此同时,孩子的自卑心理也需要解决,老师与同学之间要加强沟通,老师需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来解决。
3.4加强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宣传,塑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良好信誉
每个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宣传,在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上也如此,政府可以在广播、电视及网站上穿插一下相关的公益广告或者是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农民工的情况,如果能得到大众的支持,这个问题的解决会容易许多。树立良好的信誉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立身之本,学校也一样。信誉好,学生多,对学生本身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话,会有更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学校,那样就有更多的孩子可以上学;反之,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就会更加严重,也会使社会对解决这群孩子的就学问题失去信心,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3.5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很大,导致学生转学的比例也很大,这也成了一个影响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因素,所以,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很重要。应该提高农民工的工作保障,从而减少流动性,减少子女就学的转学率,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班集体,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