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改性桐油树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树脂,疏水,丙烯酸酯,桐油,拉德,油性,无机物。
改性桐油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齐志刚,邹晓敏,李子杰,车飞,李宣军[1](2018)在《固井水泥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吸油树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常规吸油树脂的亲和性和分散性,利用纳米二氧化硅对SMA、BMA、St单体的共聚吸油树脂进行改性,分析了改性吸油树脂粒径分布范围,对比了改性前后吸油性能、评价了改性吸油树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由评价结果得出,SEM分析证实了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吸油树脂为多孔星型结构,粒径在300~850μm;改性吸油树脂在80℃下对石油类油品吸油倍率达10倍以上;随着改性吸油树脂加量的增加,水泥浆密度、流动度呈下降趋势,水泥石抗冲击力逐渐升高。而随着粒径的增加,水泥石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抗冲击力逐渐降低,470μm为改性吸油树脂最优粒径。研究结果表明,经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后,吸油树脂与水泥浆的亲和性和分散性得到改善,与改性前吸油膨胀性能相当,水泥石的抗冲击韧性增强。(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8年05期)
孙欣,黄国清,肖军霞[2](2017)在《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在黑胡椒油树脂复凝聚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与木糖按不同质量比混合,于90℃下反应6 h,得到美拉德反应改性的SPI,再以改性SPI和壳聚糖为复合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研究改性SPI对黑胡椒树脂微胶囊包埋效果、热稳定性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PI/木糖质量比为2∶1时,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的包埋效率、产率及80℃下加热8 h后的保留率最高,分别为67.8%、72.07%和75.06%。热重分析表明,与天然SPI相比,改性SPI进一步提高了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的热稳定性,扫描电镜分析则表明改性SPI使微胶囊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利用改性SPI-壳聚糖制备的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对烯类挥发性成分的保持能力增加。本研究为拓展SPI的应用领域、提高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张超[3](2017)在《改性丙烯酸酯类复合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漏油事故和有机液体泄漏已经造成了生态问题,包括对生态系统造成几乎不可逆的损害,并主要给经济、社会和卫生领域带来了严重后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一直以来利用木丝绵、麦秆等传统的吸油材料来处理油污。然而这些传统材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吸油倍率低、油水选择性差、保油性能差等缺点。因此,研究开发高性能吸油材料并应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反应单体,与多种无机纳米粒子进行复合,制备了一系列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同时对氧化锌、二氧化锰、多壁碳纳米管和四种吸油树脂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如红外、接触角、比表面积、XRD、扫描电镜),测试了合成的复合树脂的吸油性能。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改性花状氧化锌复合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花状氧化锌(ZnO),并用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A151)对其进行疏水改性。接触角测试表明,改性后的氧化锌具有较好的拒水性。通过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疏水性氧化锌复合丙烯酸丁酯/苯乙烯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ZnO的添加量为4wt%时复合吸油树脂对叁氯甲烷、四氯化碳和甲苯的吸收量较大,分别为30.87 g/g、26.36 g/g和21.68 g/g,对有机溶剂和油类吸收倍率范围分别为2.02~13.68 g/g和1.53~3.09 g/g,且复合吸油树脂能够有效地将污染物从水中移除,并且具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2.疏水性海胆型二氧化锰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在酸性介质中通过水热法合成海胆型二氧化锰(MnO_2),并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具有耐水的优点。疏水性测试表明,改性后二氧化锰具有良好的疏水性。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疏水性二氧化锰复合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吸油测试结果表明,当MnO_2的添加量为3wt%时复合吸油树脂对叁氯甲烷、四氯化碳和甲苯的吸收量较大,分别为32.51 g/g、28.85 g/g和2.91 g/g,对有机溶剂和油类都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且复合吸油树脂能够有效地将污染物从水中移除,并且能够循环使用多次。3.改性空心球二氧化锰复合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通过水热法,合成空心球二氧化锰(MnO_2),并用KH570对其进行疏水改性。改性后的二氧化锰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利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疏水性二氧化锰复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MnO_2的添加量为3wt%时复合吸油树脂的吸油性能最好,而且复合吸油树脂能够有效地将污染物从水中移除,并且具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4.疏水性碳纳米管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用KH570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进行疏水改性。经过改性的碳纳米管拥有良好的疏水性。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疏水性碳纳米管复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改性后的碳纳米管的加入量为0.35wt%时复合吸油树脂的吸油性能最佳,而且复合吸油树脂能够有效地将污染物从水中移除,并且具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总之,本论文致力于将无机物纳米颗粒引入到传统丙烯酸酯吸油树脂中,来改善吸油树脂的吸油性能。通过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揭示无机物纳米颗粒与传统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的协同吸油作用,为无机物复合吸油树脂的制备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01)
李秋荣,王馨培,张茜,高乐乐,胡晓辉[4](2016)在《改性花生壳纤维素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过氧酸法提取花生壳中的纤维素,利用两种不同的改性剂对所提取的花生壳纤维素的表面进行疏水改性。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利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花生壳纤维素复合高吸油树脂。通过进行正交实验确定分散剂、交联剂、引发剂及改性花生壳纤维素的用量。该复合树脂对四氯化碳、叁氯甲烷及甲苯的最大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了52.36 g/g,45.28 g/g,32.62 g/g。对改性前后的纤维素进行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以及动态疏水性分析;并对复合高吸油树脂进行扫描电镜(SEM)和热重(TGDTA)分析。(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葛庆[5](2015)在《丙烯酸改性桐油树脂水性绝缘漆及防污涂层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桐油是一种天然植物油,具有附着力强、比重轻、防腐、绝缘、耐碱、耐酸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桐油分子链上活性较高的共轭叁烯结构,对桐油进行改性,制备出丙烯酸改性桐油树脂水性绝缘漆;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入氧化亚铜防污剂制备丙烯酸改性桐油树脂水性防污涂层,并对相关产品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以桐油、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羟丙酯(HPA)作为共聚单体,N,N-二甲基乙醇胺作为中和剂,采用熔融脂肪酸法合成丙烯酸改性桐油水性树脂。桐油与顺丁烯二酸酐在120~125℃下反应1.5 h之后,在引发剂(AIBN)的作用下,丙烯酸酯类单体与树脂发生共聚,反应温度83℃,反应时间3 h,引发剂用量为1.0%。用封闭剂对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进行封闭得到封闭型异氰酸酯固化剂,制备低温固化型水性绝缘漆,封闭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 h,并在122℃左右时完全解封。随着顺丁烯二酸酐含量的增加,树脂绝缘漆的耐热性能增强,吸水率增大,绝缘性能下降,当顺丁烯二酸酐含量为25%,MMA和BA比为3:1时,绝缘漆的综合性能较好。丙烯酸改性桐油树脂水性防污涂层中的Cu2O以Cu2+的形式从涂层中渗出,起到防污作用;抑菌和硅藻抑制实验发现,制备的防污涂层可以有效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硅藻的生长以及硅藻对漆膜表面的附着,并且Cu20的含量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当涂层中Cu2O含量达到20%的时候,稳定时涂层的铜离子渗出率高于40μg·cm-2·d-1,有着较好的防污效果。(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陈晓磊[6](2015)在《有机膨润土改性高吸油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油树脂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除油材料。海上除油方式包括传统方法、化学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以及新兴的处理方法。相比较传统处理方式及化学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在物理处理方法中,大部分都会使用吸油材料。因此,伴随着早趋严重的溢油、漏油事故的发生,国内外对于吸油树脂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工业生产吸油树脂材料的方式主要有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及分散聚合法等。目前,人们已经制备出多种吸油树脂。但是传统吸油树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吸附油品较为单一、吸油率不高,并且吸油后不能有效的被回收再利用。因此,目前工业生产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制备一种高吸油树脂,不仅可以吸收多种油品,同时也方便吸油树脂的回收和重复使用。为了深入研究吸油树脂材料的制备,本文使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改性钠基膨润土制备有机膨润土,并将其引入吸油树脂体系中,原位制备有机膨润土/吸油树脂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出的吸油树脂/有机膨润土复合材料对苯及四氯化碳的吸油率有了明显提高。具体内容包括:(1)使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钱作为有机改性剂,钠基膨润土为原土,制备有机膨润土。(2) 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为单体制备吸油树脂,考察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的用量对吸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制备出的树脂对苯和四氯化碳的吸油率分别是4.3 g/g和10.4g/g。(3) 在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为单体的体系中引入有机膨润土,原位制备吸油树脂/有机膨润土复合材料。考察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以及有机膨润土的用量对复合材料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有机膨润土得到的复合材料对于苯和四氯化碳的吸油率分别是9.5 g/g和16.3g/g。(4) 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和苯乙烯为复合单体,制备吸油树脂。考察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的用量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单体制备出的吸油树脂对苯和四氯化碳吸油率分别是11.4 g/g和15.2 g/g。(5)在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和苯乙烯复合单体体系中,引入有机膨润土,原位制备有机膨润土/吸油树脂复合材料。考察不同浓度的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以及有机膨润土对复合材料吸收苯、四氯化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有机膨润土得到的复合材料对于两种油品的吸油率分别是13.7g/g和19.7g/g。(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陈晓磊,邓李川,王晓峰,关爽[7](2014)在《有机膨润土改性高吸油树脂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为表面改性剂制备了有机膨润土,并制备了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为单体的吸油树脂/有机膨润土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改性的膨润土层间距由原来的1.12 nm增大到1.87 nm;所得有机膨润土/吸油树脂复合材料对四氯化碳的饱和吸油率为16.3 g/g.(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张茜[8](2014)在《改性氧化锰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甲基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分别合成了改性二氧化锰复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改性二氧化锰纳米线复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改性生物模板氧化锰复合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高吸油树脂叁种不同的复合树脂。对不同形貌的氧化锰和叁种吸油树脂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同时对合成的复合树脂的吸油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在微波条件下,利用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对二氧化锰进行了疏水改性。通过改性二氧化锰的正交试验和疏水性测试确定了改性二氧化锰的最佳条件。采用悬浮聚合法,将疏水性的二氧化锰与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复合制备复合树脂。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复合树脂合成条件的最佳配比。对复合树脂进行吸油测试表明复合树脂对四氯化碳、汽油、甲苯的吸附倍率均高于原树脂,分别达到了49.85g·g-1、23.27g·g-1、27.18g·g-1。对复合树脂吸附汽油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同时对复合树脂的重复利用性、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利用水热法制备出二氧化锰纳米线,并采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对其进行疏水改性。疏水性测试说明了改性后的二氧化锰纳米线有了很好的疏水性。利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改性二氧化锰纳米线复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复合高吸油树脂。对复合树脂进行吸油测试,其在吸附叁氯甲烷、四氯化碳和甲苯的倍率均有所提高,分别为54.77g·g-1、52.30g·g-1和24.99g·g-1。对复合树脂吸附四氯化碳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出该树脂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疏水性二氧化锰纳米线的参与提高了复合树脂的热稳定性,而且使得该树脂的重复利用性有所提高。以棉花为模板制备出棉花形态的氧化锰。选定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为改性剂,对其进行表面疏水改性。通过疏水性测试,改性后的样品有了良好的疏水性。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改性生物模板氧化锰复合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复合高吸油树脂。对复合树脂的吸附性能和再生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热重等表征。(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4-05-01)
辛姗姗[9](2014)在《改性天然材料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出一种具有较高吸油倍率的高吸油树脂。本论文以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反应单体,用叁种不同的改性剂对贝壳粉和壳聚糖进行疏水改性,合成了改性贝壳粉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和改性壳聚糖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选择贝壳粉和壳聚糖这两种天然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A151)、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叁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分别对两种粉体进行疏水改性。通过疏水性测试和红外分析研究不同种类改性剂对粉体的疏水性能的影响。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加入改性的疏水贝壳粉来提高复合树脂的吸油倍率。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乙酸乙酯为致孔剂、选择聚乙烯醇作为分散剂,整个反应是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的。对复合树脂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动力学拟合、热重分析、SEM表征,得知复合树脂在最佳条件下对CCl4的吸油倍率是29.6g/g,动力学模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了改性壳聚糖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用A151改性壳聚糖,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当反应时间为1h,微波反应功率为100W,单体配比为n(BMA):n(BA)=1:1.5,交联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1.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2.0%,分散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10%,改性壳聚糖用量为单体总量的1.0%,制孔剂乙酸乙酯的用量为单体总量的50%。在最佳工艺下复合树脂在CHCl3、CCl4、甲苯中的最大吸油倍率分别是52.95g/g、44.74g/g、28.73g/g。壳聚糖复合数据呈现大孔微球结构,体积膨胀率达到50倍左右,对CCl4的吸附过程较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4-05-01)
张茜,辛姗姗,李秋荣,王馨培,丁艳巧[10](2012)在《改性MnO_2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A151)对MnO2进行改性使其疏水亲油,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丙烯酸丁酯(BA)作为吸油树脂的主要单体,同时选定聚乙烯醇(PVA)、N.N’_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过氧化苯甲酰(BPO)和乙酸乙酯分别作为聚合反应体系的分散剂、交联剂、引发剂和致孔剂,采用微波法合成改性MnO2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利用合成树脂的正交试验确定了MnO2改性树脂的最佳合成条件,最佳反应条件:分散剂PVA为10%、、交联剂MBA为1.5%、引发剂BPO为0.8%、改性MnO2为4%,并对主要影响因素即PVA用量、改性MnO2用量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合成的MnO2改性吸油树脂吸油倍率为:23.41g/g(汽油),49.85g/g(CCl4),27.54g/g(甲苯)。对改性前后MnO2和改性MnO2复合高吸油树脂进行红外光谱(IR)、热重(TG-DTA)分析和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改性桐油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与木糖按不同质量比混合,于90℃下反应6 h,得到美拉德反应改性的SPI,再以改性SPI和壳聚糖为复合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研究改性SPI对黑胡椒树脂微胶囊包埋效果、热稳定性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PI/木糖质量比为2∶1时,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的包埋效率、产率及80℃下加热8 h后的保留率最高,分别为67.8%、72.07%和75.06%。热重分析表明,与天然SPI相比,改性SPI进一步提高了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的热稳定性,扫描电镜分析则表明改性SPI使微胶囊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利用改性SPI-壳聚糖制备的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对烯类挥发性成分的保持能力增加。本研究为拓展SPI的应用领域、提高黑胡椒油树脂微胶囊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改性桐油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1].齐志刚,邹晓敏,李子杰,车飞,李宣军.固井水泥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吸油树脂性能研究[J].钻采工艺.2018
[2].孙欣,黄国清,肖军霞.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在黑胡椒油树脂复凝聚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J].中国粮油学报.2017
[3].张超.改性丙烯酸酯类复合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7
[4].李秋荣,王馨培,张茜,高乐乐,胡晓辉.改性花生壳纤维素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J].燕山大学学报.2016
[5].葛庆.丙烯酸改性桐油树脂水性绝缘漆及防污涂层的制备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6].陈晓磊.有机膨润土改性高吸油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
[7].陈晓磊,邓李川,王晓峰,关爽.有机膨润土改性高吸油树脂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
[8].张茜.改性氧化锰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4
[9].辛姗姗.改性天然材料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4
[10].张茜,辛姗姗,李秋荣,王馨培,丁艳巧.改性MnO_2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