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铃薯癌肿病菌分离及基因组DNA提取(论文文献综述)
邓义佳[1](2021)在《红鱼干中游离氨基酸介导TORC1信号通路对镰孢菌生长及T-2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文中指出红鱼干作为一类高蛋白、低水分水产干制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极易受到镰孢菌属(Fusarium sp.)污染,产生真菌毒素,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鱼干在长期贮藏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形成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FAA),作为营养物质被真菌利用于生长繁殖。雷帕霉素作用靶标(Target of Rapamycin C1,TORC1)信号途径是真菌感受胞外环境中氨基酸营养浓度、调控细胞生长代谢的重要通路。通路关键上游响应基因(Gtr1、Gtr2)及下游调控基因(Sch9、Tap42)可介导镰孢菌对FAA的吸收利用。因此,本文研究鱼干中FAA对鱼干源产毒镰孢菌的生长及代谢的作用机制,深入解析TORC1信号通路介导镰孢菌对特征氨基酸的响应和对生长代谢及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鱼干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关联因素及微生物变化规律鱼干在高盐度加工下可使表面水分含量减少、游离态水转化为结合水,生物胺和TVB-N生成量低;低盐度加工下细菌总数增多,尸胺、腐胺和组胺等生物胺增加,TVB-N含量升高;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降低、灰分增加、脂肪氧化、总FAA增加,组氨酸(L-His)和丙氨酸(L-Ala)含量降低。微生物群落演替中,贮藏前常见海洋菌属占据优势,贮藏后由盐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慢芽孢杆菌属和碱芽孢杆菌属等抗逆性强的细菌属占优势,青霉属为贮藏后的优势真菌属。2、鱼干源产毒镰孢菌的筛选及产T-2毒素能力的鉴定从市售鱼干中分离得到12个种属、25株表型差异的真菌。经分子学鉴定,鱼干中污染频率较高的为镰孢菌属、曲霉属(Aspergillus 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鱼干中分离出的7种镰孢菌,分别为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变红镰孢菌(F.incarnatum)、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F.nelsonii、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木贼镰孢菌(F.equiseti)。经二次产毒能力筛选,尖孢镰孢菌Fo17(GDMCC 60824)具有高产T-2毒素能力,可产生小型分生孢子,PDA培养基、28 oC,p H>7条件下生长较好。3、差减法分析镰孢菌对红鱼干中FAA的利用效应红鱼干中FAA分析发现L-His、脯氨酸(L-Pro)和L-Ala含量较高。在以FAA为唯一氮源添加下,镰孢菌Fo17的生长显着受抑制:菌落变小、气生菌丝减少并生成红色色素。高剂量FAA添加使产孢量增加,产T-2毒素能力增强。经利用率分析,对高含量的L-His利用率为94.1%,L-Pro和L-Ala仅为46.6%和26.7%对苏氨酸(L-Thr)、精氨酸(L-Arg)、蛋氨酸(L-Met)、苯丙氨酸(L-Phe)、异亮氨酸(L-Ile)、亮氨酸(L-Leu)和赖氨酸(L-Lys)的利用率为100%,对谷氨酸(L-Glu)、缬氨酸(L-Val)的利用率为99.6%和98.9%。对丝氨酸(L-Ser)和酪氨酸(L-Tyr)的利用率为82.2%和84.7%。4、尖孢镰孢菌TORC1通路Gtr1、Gtr2、Sch9和Tap42基因的敲除和回补利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法,经感受态细胞转化、质粒DNA提取及原生质体制备、构建基因敲除载体、转化子筛选及PCR验证,获得△FoGtr1、△FoGtr2、△FoSch9、△FoTap42基因敲除株;经构建回补载体、农杆菌转化、农杆菌-真菌共培养、转化体筛选及PCR验证,得到基因回补株。△FoGtr1、△FoSch9、△FoTap42在PDA培养基菌落正常生长,△FoGtr2菌丝生长缓慢,气生菌丝减少。雷帕显着霉素抑制野生株和基因缺失株的生长,但对△FoSch9抑制能力弱;△FoGtr1、△FoSch9菌丝生长较多卷曲,孢子形态变长,△FoTap42菌丝生长较直,产生孢子,△FoGtr2不产生孢子。5、氨基酸对尖孢镰孢菌TORC1基因缺失及回补株生长和代谢的调控作用中/碱性氨基酸如甘氨酸(Gly)、L-His、L-Pro和L-Thr激活镰孢菌生长;酸性氨基酸如天冬氨酸(L-Asp)、L-Glu和含硫氨基酸L-Cys、L-Met抑制镰孢菌生长。氨基酸添加使△FoGtr2生长受抑制,△FoSch9丝体出现缺陷。生长抑制的镰孢菌菌丝顶端生长受阻,分枝增多且产生气生菌丝。与野生株相比,Gtr2、Sch9和Tap42缺失突变株产孢能力降低。L-Asp、L-Cys、L-Glu抑制产孢能力。L-Pro和L-Cys可激活镰孢菌T-2合成,L-Asp和L-Glu则抑制T-2合成。6、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技术筛选特征氨基酸作用下镰孢菌TORC1-Tap42的互作蛋白L-Thr和L-His可显着提高镰孢菌野生株、△FoTap42和△FoTap42-C产毒能力,且呈高剂量激活效应,但Tap42缺失使Tri5基因表达降低;低剂量L-Asp显着激活镰孢菌产毒能力,随剂量升高T-2合成和Tri5基因表达显着被抑制。经构建p ET28a(+)-Tap42表达载体,蛋白原核表达及纯化,联合质谱分析,得到与Tap42相互作用的蛋白有:DNA拓扑异构酶2、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70k Da热休克蛋白、翻译延长因子EF-1α、肌动蛋白、质膜ATP酶、烯醇酶、ATP合酶亚基、转醛醇酶和肽链延伸因子2等,关联的调控代谢途径主要来自于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转化和环境信息处理。本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对TORC1信号通路介导尖孢镰孢菌生长、产孢能力和毒素合成等重要生命活动具有显着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后续靶向防控镰孢菌在鱼干中的生长和产毒提供理论基础。
王正贤[2](2021)在《广西玉林市番石榴果实病害的病原菌鉴定及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广西玉林市引进西瓜芭乐品种番石榴,发现田间果实上黑斑病发生严重,果实采后放置2-3 d又发现4种病害,分别为焦腐病、炭疽病、环斑病与褐腐病。由于西瓜芭乐为新引进番石榴品种,病害鲜见报道,为了有效防治番石榴果实病害,本文开展广西玉林市西瓜芭乐品种番石榴果实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鉴定及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番石榴黑斑病果实上出现黑色病斑,病斑上有黑色小点;病原菌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具有一根附属丝,病原菌的ITS、ACT与EF-1α序列和首都叶点霉(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ITS、ACT与EF-1α序列和首都叶点霉聚在同一分支。结合番石榴黑斑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首都叶点霉,这是在我国大陆首次报道首都叶点霉引起番石榴黑斑病。番石榴焦腐病果实上出现褐色病斑,病斑边缘软腐有黑色小点;病原菌分生孢子单胞近梭形,病原菌的ITS、EF-1α与β-Tub序列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ITS、EF-1α与β-Tub序列和葡萄座腔菌聚在同一分支。结合番石榴焦腐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葡萄座腔菌,这是在我国首次报道葡萄座腔菌引起番石榴焦腐病。番石榴炭疽病果实上出现红褐色病斑,病斑上有桔红色粘液;病原菌分生孢子单胞圆柱形,两端钝圆或稍尖,病原菌的ITS、GAPDH与β-Tub序列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ITS、GAPDH与β-Tub序列和暹罗炭疽菌聚在同一分支。结合番石榴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暹罗炭疽菌,这是在我国首次报道暹罗炭疽菌引起番石榴炭疽病。番石榴环斑病果实上出现褐色软腐状凹陷病斑,病斑边缘有一圈黄褐色环斑,病斑中心有大量黑色小点;病原菌分生孢子近梭形,病原菌的ITS、EF-1α与β-Tub序列和腐生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saprophytica)、棒状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等真菌的同源性高于98%,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ITS、EF-1α与β-Tub序列和腐生新拟盘多毛孢聚在同一分支。结合番石榴环斑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腐生新拟盘多毛孢,这是首次报道腐生新拟盘多毛孢引起番石榴环斑病。番石榴褐腐病果实出现褐色水渍状软腐病斑,病斑上有大量黑色小点;病原菌α分生孢子为椭圆形,β分生孢子为弯线形,病原菌的ITS与EF-1α序列和瓜类间座菌(Diaporthe melonis)及间座壳属无性阶段的拟茎点霉属真菌Phomopsis phaseoli和Phomopsis longicolla等真菌的同源性高于90%,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ITS与EF-1α序列和瓜类间座菌聚在同一分支。结合番石榴褐腐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瓜类间座菌,这是首次报道瓜类间座菌引起番石榴褐腐病。在番石榴的不同健康组织中均分离到首都叶点霉,说明首都叶点霉潜伏侵染在番石榴组织中,在番石榴果实近成熟时引起番石榴黑斑病。通过对首都叶点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2℃,光照可促进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脯氨酸。在供试的四种培养基(番石榴煎汁琼脂-G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低营养琼脂-SNA和燕麦琼脂-OA)上,首都叶点霉在G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慢。
马媛媛[3](2021)在《PCR检测果胶杆菌科植物病原细菌的属特异引物的设计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胶杆菌科内Pectobacterium、Dickeya、Brenneria和Lonsdalea属的大多数细菌是植物病原菌。Pectobacterium和Dickeya属细菌导致植物软腐病,为害众多作物、蔬菜及观赏性植物;Brenneria和Lonsdalea属细菌主要为害树木。建立准确、灵敏、高效地检测和鉴定这些病原细菌的方法对于有效防控病害至关重要。我们在检测浙江省田间甘薯茎腐病发病植株时,发现Dickeya和Pectobacterium属的细菌能使甘薯发病,于是试图建立属特异通用引物来检测Dickeya和Pectobacterium属病原细菌的PCR方法。在检验已发表公布的Dickeya或Pectobacterium属特异引物、Dickeya与Pectobacterium属通用引物时,发现这些引物或不具有属特异性或不具有属通用性。因此,本研究通过泛基因组学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Pectobacterium、Dickeya、Brenneria和Lonsdalea属各自特有的保守标志基因,针对各个属特有保守标志基因序列设计属特异引物,用于检测各个属的病原细菌。本研究基于细菌全基因组序列,对果胶杆菌科细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菌株间基因组相似度,明确了Pectobacterium、Dickeya、Brenneria和Lonsdalea属的成员,通过泛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这4个属特有的保守标志基因,针对各个属特有保守标志基因序列设计属特异引物,用PCR从这4个属和近缘或远缘属植物菌株中扩增目标片段,筛选到Pectobacterium属特异引物PecCSP-F/PecCSP-R,针对特有蛋白WP_039471229编码基因,扩增出171 bp片段;Dickeya属特异引物DicCSP-F/DicCSP-R,针对特有蛋白WP_012885041编码基因,扩增出124 bp片段;Lonsdalea属特异引物Lon CSP-F/Lon CSP-R,针对特有蛋白WP_139824007编码基因,扩增出122 bp片段。其中用Pectobacterium属特异引物PecCSP-F/PecCSP-R不能从P.cacticida扩增出目标片段,引物通用性不足。进而基于23S rRNA基因设计了Pectobacterium属特异引物23SPecF/23SPecR,从P.cacticida也能扩增出266 bp目标片段,具有Pectobacterium属通用性,且因Pectobacterium属细菌有7个拷贝的23S rRNA基因,PCR扩增灵敏度比针对单拷贝基因的引物高。应用23SPecF/23SPecR进行PCR扩增鉴定了从田间甘薯茎腐病植株中分离的能降解果胶的病原菌属于Pectobacterium,并首次发现P.brasiliense能引发甘薯茎腐病。总之,本研究设计并筛选出Pectobacterium、Dickeya和Lonsdalea属特异引物,依此建立了特异灵敏的常规PCR和qPCR方法来检测Pectobacterium、Dickeya和Lonsdalea属细菌,为这些病原细菌的检验检疫提供了有效方法,有助于防控相应的植物病害。
王禹博[4](2020)在《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克隆、分析及表达》文中提出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叶斑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粮食产量的一种常见叶部真菌病害。大斑病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南方高海拔低气温的玉米和高粱种植区且气候相对潮湿条件下较易爆发,是气候流行性病害。根据寄主植物的不同,大斑凸脐蠕胞菌可分为玉米专化型(Setosphearia turcica f.sp.zeae)和高粱专化型(Setosphearia turcica f.sp.sorghi),二者具有明显的寄主专化致病性。本文对两种专化型中效应蛋白进行筛选分析,以玉米大斑病菌中特异存在木聚糖酶基因StXYL1为切入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监测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进程中木聚糖酶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克隆玉米大斑病木聚糖酶基因StXYL1,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诱导表达StXYL1蛋白,对其进行蛋白纯化及相关酶学性质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凸脐蠕孢菌玉米、高粱专化型中分泌蛋白和效应蛋白编码基因预测分析结果显示,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中分别存在521和704个分泌蛋白,其中分别包括137和160个效应蛋白。8个和6个功能注释基因分别存在于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效应蛋白编码基因中。对玉米大斑病菌中5个木聚糖酶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除StXYL4出现负调控外,StXYL1、StXYL2、StXYL3以及StXYL5在病程发展过程中虽均表现出正调控作用,且不同基因在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存在差异。StXYL1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其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植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成功克隆出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为998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897 bp,包含两个内含子,分别位于序列的210-255bp处和519-573处。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StXYL1蛋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由29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约为32.74 k Da,理论等电点p I为7.74,分子式为C1448H2253N403O445S10,原子总数为4559,不稳定指数为34.49,脂肪指数为75.60,具有较稳定的蛋白结构,为亲水性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域,具有信号肽,为分泌蛋白,存在糖苷水解酶10家族蛋白(GH10)结构域;二级结构存在4种类型,其中随机线圈卷曲结构含量最高,β-转角含量最低,二级结构的模型相对简单;三维结构模型序列占总蛋白序列的93%,且存在α-螺旋、β-折叠以及一些不稳定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tXYL1蛋白与玉米大斑病菌Et28A糖苷水解酶10家族蛋白成员同源性最高,一致性达到100%,而与其他病原真菌同源关系均存在较大差异。3.成功构建出原核表达载体p GS21-T-StXYL1C-GST,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后,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一个分子量约为59KD的重组蛋白(GST蛋白为26KD,StXYL1蛋白为33KD),表明StXYL1重组蛋白诱导成功。IPTG诱导浓度与诱导时间优化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IPTG诱导的最适浓度为0.1mmol/L,最佳时间为2h。对纯化、透析后的蛋白进行检测,其浓度为0.5mg/m L,总量为2mg,满足试验需求。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酶活性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适反应p H为6.0,最佳反应时间为30min。
兰晓君[5](2020)在《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评价及促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是生命之本、农业之基,国内耕地土壤退化的严峻程度,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大省,甘肃同样面临着化肥和农药不当使用带来的土壤退化、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之一就是用生物菌肥替代一定比例的化肥和农药,改良土壤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和确保农产品安全。生物菌肥研发的基础是获取丰富多样的促生菌资源,促生菌资源是生物资源之一,是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地域内有高原、河谷、山地、冰川、森林、草原和荒漠,地质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孕育着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乡土草作为本地优势植物,既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产品和原材料。在乡土草根际栖息着大量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微生物,是天然的菌种资源宝库,亟待研究人员探索、研究、保护和利用。本研究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洽草(Koeleria cristata)、当归(Angelica sinensis)、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和沙葱(Allium mongolicum)6种甘肃特色乡土草根际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植物根际促生菌;通过溶磷、固氮、分泌IAA和生防等促生特性的研究,筛选优良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并对促生特性优良的菌株进行鉴定和保藏;通过根瘤菌回接实验、共生固氮基因克隆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根瘤菌与红豆草的共生固氮机理,通过检测不同p H条件下菌株分泌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及溶磷菌pqq C基因的表达研究溶磷机理,通过检测6株生防芽孢杆菌的抑菌谱及克隆其脂肽基因来探究芽孢杆菌生防机理。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固氮菌中,分离自沙葱根际的菌株MSN-1、MSN-4和MSN-6固氮酶活性最高,分别是57.07、60.82和64.41nmol C2H4·h-1m L-1,显着优于分离自其它植物根际的44株固氮菌(p<0.01);分离自红豆草根瘤的菌株LD-1,回接后根瘤固氮酶活性是6.42umol C2H4·g-1·h-1,菌株HD-4能与红豆草结瘤但根瘤并没有检测出固氮酶活性。溶磷菌中,16株菌溶解无机磷能力优良,溶磷量224.69~420.33μg/m L,其中菌株LHP-1分离自红豆草根际,菌株TZP-2、TZP-3、TZP-7、TZP-8和TZP-12分离自珠芽蓼根际,菌株TQP-1、TQP-2和TQP3分离自洽草根际,菌株MDP-4、MDP-7和MDP-8分离自当归根际,WQP-1、WQP-5、WQP-6和WQP-7分离自羌活根际;溶解有机磷能力优良的菌株(溶磷指数>200%)有24株,其中分离自羌活根际的菌株WQM-11和WQM-13最为优良,溶磷指数分别达到411%和434%;分泌IAA能力优良的菌株是分离自羌活根际的TQP-3和沙葱根际的MSN-6,分泌IAA的量分别达到26.17和27.67μg/ml,与其它分泌IAA的菌株相比差异显着(p<0.01)。(2)优良根际促生菌鉴定结果为:3株固氮酶活性最高的固氮菌鉴定结果是苜蓿剑菌(Ensifer meliloti);与红豆草结瘤固氮的菌株LD-1鉴定为杨凌根瘤菌(Rhizobium.yanglingense),结瘤不固氮的菌株HD-4鉴定为刺槐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robiniae);16株溶解无机磷能力优良的菌株鉴定分别属于地中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diterranea)、格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imontii)、猴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imiae)、油菜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Pseudomonas laurylsulfatiphila、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和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溶解有机磷最优良的两株菌WQM-11和WQM-13经鉴定均属于Falsirhodobacter deserti;分泌IAA突出的菌株MSN-6和TQP-3分别被鉴定为苜蓿剑菌(Ensifer meliloti)和未定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6株生防菌鉴定分别属于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高山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3)12株根瘤菌与红豆草回接实验结果显示:杨凌根瘤菌LD-1与红豆草结瘤固氮,刺槐中慢生根瘤菌HD-4与红豆草结瘤不固氮,其余10株根瘤菌与红豆草不结瘤;结瘤因子基因(nod A、nod B、nod C和nod D)与固氮酶结构基因(nif H、nif D和nif K)克隆结果显示:杨凌根瘤菌LD-1具有全部的结瘤因子和固氮酶基因,刺槐中慢生根瘤菌HD-4克隆出完整的结瘤基因,但固氮酶基因缺乏nif D,其余10株根瘤菌没有克隆出任何结瘤基因和固氮酶基因,因此结瘤因子基因与固氮酶结构基因的完整性是确保根瘤菌与红豆草共生固氮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杨凌根瘤菌LD-1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显示92.3%的共生与固氮基因(包括结瘤因子和固氮酶基因)位于质粒4上,质粒4是杨凌根瘤菌LD-1的共生质粒。(4)13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aminis、Pseudomonas putida、Pseudomonas simiae、Pseudomonas mandelii、Pseudomonas chlororaphis、Pseudomonas arsenicoxydans、Pseudomonas grimontii、Pseudomonas mediterranea、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Pseudomonas antarctica、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和Pseudomonas paralactis)和1种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通过分泌葡萄糖酸、草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或柠檬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溶解无机磷酸盐;12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aminis、Pseudomonas putida、Pseudomonas simiae、Pseudomonas mandelii、Pseudomonas chlororaphis、Pseudomonas arsenicoxydans、Pseudomonas grimontii、Pseudomonas mediterranea、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Pseudomonas antarctica、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和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有机酸分泌量和pqq 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培养液p H值的降低而增加,p H下降期间pqq C基因表达表现为上调。(5)抑菌实验表明:6株生防芽孢杆菌均对小麦长蠕孢B1、茄链格孢B2、尖孢镰刀菌B3、立枯丝核菌B4、油菜菌核菌B5和玉米小斑病菌B6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萎缩芽孢杆菌TZF1还具有拮抗钙果冠瘿病原细菌Rhizobium radiobacter BJ-2的作用。萎缩芽孢杆菌TZF1对6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在64%以上,对其中尖孢镰刀菌B3、立枯丝核菌B4和油菜菌核菌B5的抑菌率显着优于其它5株生防菌(p<0.01)。脂肽基因克隆显示:6株生防芽孢杆菌均克隆出伊枯草菌素基因,表面活性素基因只有萎缩芽孢杆菌TZF1被克隆出,萎缩芽孢杆菌TZF1和枯草芽孢杆菌TQF1克隆出了溶杆菌素D基因,所有6株生防芽孢杆菌都没有克隆出丰原素基因。上述结果表明携载伊枯草菌素基因是6株生防芽孢杆菌拮抗6种病原真菌的分子遗传学基础,表面活性素基因是萎缩芽孢杆菌TZF1拮抗病原细菌放射根瘤菌BJ-2的分子遗传学原因。
张贺[6](2020)在《三个ROS应答基因在流胶病菌侵染桃树过程中的功能分析》文中认为桃流胶病是南方桃树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给桃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桃流胶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然而,目前L.theobromae引起桃流胶病的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活性氧(ROS)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扮演关键角色,但是ROS产生和消除系统的变化规律及ROS在桃流胶病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晰。此外,病原菌入侵时,寄主植物通常会产生大量的ROS,从而伤害病原菌,病原菌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种氧化胁迫,进化出了一套抗氧化系统。其中,b ZIP转录因子AP1(Activating protein 1)是病原真菌响应氧化胁迫主要的信号感受器,并且可以调控多个抗氧化基因清除ROS。在多个病原真菌中,AP1参与ROS清除对病原菌的致病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探究病原真菌L.theobromae中AP1(Lt AP1)介导的ROS消除机制,对于深入了解病原菌L.theobromae在桃流胶病中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生理生化、ROS代谢以及基因表达等分析,阐明ROS在L.theobromae引起的桃流胶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遗传转化和生物化学手段,进一步揭示病原真菌L.theobromae b ZIP转录因子Lt AP1及其下游基因的功能,以期为桃流胶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病原菌L.theobromae的侵染引起了ROS的爆发并激活植物抗氧化酶系统。随着病情的发展,植物的抗氧化能力不断削弱,导致ROS的积累以及丙二醛的产生。病原真菌L.theobromae ROS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降低,而氧化胁迫响应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升。此外,植物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和PR蛋白编码基因在接种病原菌L.theobromae的桃枝条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ROS的产生和积累可能在L.theobromae引发的桃流胶病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 本研究揭示了1个来自病原真菌L.theobromae的b ZIP转录因子Lt AP1在桃流胶病发病过程中的功能。该转录因子和酿酒酵母中参与氧化胁迫响应的YAP1同源。氧化剂过氧化氢(H2O2)和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均可显着诱导Lt AP1基因表达。Lt AP1基因的敲除(ΔLt AP1)会导致菌丝生长速率降低。相对于野生型菌株,ΔLt AP1突变体对多种氧化剂和硝化胁迫试剂敏感性显着增加;而对细胞壁损伤胁迫和高渗透压胁迫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在ΔLt AP1突变体中,谷胱甘肽系统和硫氧还蛋白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菌株,特别是在H2O2胁迫下或在侵染枝条期间。ΔLt AP1突变体对桃枝条的侵染能力显着减弱。在接种ΔLt AP1突变体的桃枝条中,ROS含量和植物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接种的枝条。综上所述,转录因子Lt AP1可有效参与氧化胁迫应答,调控抗氧化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病原菌致病性。3. 本研究鉴定了1个在ΔLt AP1突变体中下调表达,且参与氧化还原平衡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编码基因Lt GPX3。该基因含有1个内含子,其编码的蛋白由167个氨基酸组成。野生型菌株中Lt GPX3基因在氧化剂(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异丙苯)胁迫下大量诱导。病原真菌L.theobromae敲除Lt GPX3基因后,ΔLt GPX3突变体对外源氧化剂(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异丙苯)和硝化胁迫试剂(亚硝基铁氰化钠)比野生型菌株更为敏感。ΔLt GPX3突变体对外源高盐胁迫敏感性提高;然而,对高渗透压胁迫以及细胞壁损伤胁迫表现出更高的耐受性。致病力鉴定显示Lt GPX3基因敲除严重削弱了病原真菌L.theobromae对桃枝条的侵染能力。此外,在ΔLt GPX3突变体接种的枝条中,ROS的含量以及植物抗性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侵染的枝条。综述所述,Lt GPX3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参与ROS清除以及影响病原菌的致病力。4. 本研究在ΔLt AP1突变体的基因表达谱中获得1个显着下调表达,编码硫氧还蛋白的基因Lt TRX2。该基因含有2个内含子,编码的蛋白由156个氨基酸组成。Lt TRX2的基因表达受氧化剂的显着诱导。相对于野生型,ΔLt TRX2突变体对细胞壁损伤胁迫和细胞膜损伤胁迫更为敏感,但是,突变体对高渗透压胁迫和高盐胁迫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ΔLt TRX2突变体对氧化胁迫的敏感性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在离体枝条上进行的致病力测定显示ΔLt TRX2突变体接种的枝条上产生了更小的褐色坏死病斑和更低的真菌相对含量;而在接种ΔLt TRX2突变体的枝条中,Pp RBOHD/F的转录水平和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枝条。综述所述,Lt TRX2作为重要的硫氧还蛋白参与ROS清除,抑制寄主抗性,以及参与病原菌的致病过程。
陈利达,谢学文,石延霞,柴阿丽,潘好芹,李磊,李宝聚[7](2020)在《酸疮痂链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疮痂病是国内外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以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酸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的毒素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Aci-3/4,从酸疮痂链霉菌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大小为192 bp的目的片段。灵敏度检测表明,建立的酸疮痂链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 000倍。对测试样品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的结果表明,qPCR检测病薯和病土DNA扩增的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 Ct)均在25~32,而常规PCR未检测到病土DNA条带。本研究建立的酸疮痂链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马铃薯带菌病薯和土壤中酸疮痂链霉菌含量,可为马铃薯疮痂病早期监测和有效防治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沈鹏飞[8](2020)在《烟草青枯病菌RPA检测及拮抗菌XCS1生防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对烟草安全生产造成毁灭性损害,使烟农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烟草青枯病发生早期及时准确检测病原菌并制订病害综合防控措施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田间烟草青枯病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检测方法,筛选鉴定烟草青枯病菌拮抗菌株,评价其生防效果,为烟草青枯病的早期田间检测及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烟草青枯病菌Rip TALI-9基因为靶基因设计RPA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烟草青枯病菌RPA检测体系,该体系可在38℃恒温条件下20 min完成对目标基因扩增,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10 min即可显现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RPA体系对烟草青枯病菌基因组DNA的检测灵敏度为1 pg/μL、对感病植株的检测极限为103 CFU/g、对带菌土壤的检测极限为104 CFU/g,检测灵敏度与与普通PCR一致。本研究以采集自烟田的病株和病土为检测对象建立的RPA检测体系可快速、准确检测田间样品中烟草青枯病菌。本研究以平板对峙法对烟草青枯病发病田块烟草根际土壤菌落进行拮抗菌分离,筛选鉴定到生防效果较好的烟草青枯病菌拮抗菌,经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并命名为XCS1。拮抗菌XCS1菌悬液抑菌圈直径为19.2 mm。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拮抗菌XCS1最佳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为7,含盐量2.5%。生防特性研究发现,拮抗菌XCS1可产嗜铁素、蛋白酶,不产纤维素酶,可产生对青枯菌具有显着抑制效果的挥发性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拮抗菌XCS1对烟草青枯病的盆栽防效为56.1%,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
王冠华[9](2020)在《烟台地区苹果重要病害LAMP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18年,报道过的苹果病害有100多种,根据病害的发生部位具体可划分为叶部、枝干、果实和根部病害。烟台市苹果连续10年位列我国果业第一品牌。而苹果病害的发生给苹果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苹果病害的防治,主要以预防和早期防治为主,因此适时的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病症的相似性,且分离鉴定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传统的形态学分离鉴定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需求,而普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实验操作和试验仪器的要求较高,不适用于田间常规检测。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高效的检测体系对于及时有效地控制苹果各种病害有着重要的意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mal amplification,LAMP),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食品、卫生等领域。目前此技术在植物病原物检测中也有应用,为之后的植物病原菌的早期检测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以烟台地区苹果五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苹果霉心病、苹果腐烂病、苹果炭疽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红点病为研究对象,建立其LAMP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及田间检测的验证。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分别针对四种病原真菌的内参性基因以及特异性基因设计LAMP以及PCR特异性扩增引物。2.进行了五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筛选,得到了三种适用于本研究中4种致病真菌的DNA快速提取方法,分别为All-DNA-Fast-out法、KOH-PEG法和植物基因组植物DNA提取试剂盒法,这三种方法都能够成功提取4种病原菌纯化培养的菌丝DNA;但在LAMP检测体系的田间样品检测实验中发现All-DNA-Fast-out法只适用于提取叶片中致病菌的DNA,而植物基因组植物DNA提取试剂盒则适用于提取叶片、枝条及果实中病原菌的DNA。3.成功建立了苹果霉心病、苹果腐烂病、苹果炭疽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红点病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极高的种间特异性,在90 min内就可检测到10-99 ng/μL的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能在90 min内就可检测到10-99 ng/μL的苹果霉心病菌(Trichothecium roseum),在90 min内就可检测到10-66 ng/μL的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alternaria),在90 min内就可检测到10-99 ng/μL的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4.对预设的LAMP检测体系进行了优化,发现4种致病真菌的最佳反应时间都为60 min,最佳反应温度都为65℃。苹果腐烂病菌FIP/BIP最佳反应终浓度为0.6μmol/L,其它3种病真菌的FIP/BIP最佳反应终浓度都为0.4μmol/L。5.为了确定LAMP检测方法的可行性,运用本实验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分别对烟台农科院试验田内采集的5种病害田间样品其中包括健康和疑似发病样品各20个进行了LAMP特异性检测,并将其结果与PCR检测方法和传统分离鉴定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四种致病真菌的PCR及LAMP检出率高于传统分离检测方法,而LAMP检测的检出率高于PCR检测。
刘佳[10](2020)在《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特性和功能》文中研究表明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与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互惠共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广谱的杀虫和抑菌活性,其分泌的杀虫毒素以及抑菌活性物质中包括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为了明确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特性和功能,本研究对其基因组中的几丁质酶基因和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重组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随后测定了重组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生物活性,最后通过敲除几丁质酶基因Xn-chi60和Xn-chi70来了解这两种几丁质酶与Xn-Tc毒素的关系。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嗜线虫致病杆菌基因组中含有4个几丁质酶基因和1个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其编码的几丁质酶分别属于18家族几丁质酶和20家族几丁质酶。通过对GenBank中嗜线虫致病杆菌基因组进行分析,从中找到了 2个18家族几丁质酶基因 Xn-chi60和Xn-chi70(登录号:KC701470 和 KC701471)、2 个 20家族几丁质酶基因Xn-chi1 01和Xn-chi25(登录号:MT199128和MT219905)和1个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Xn-cbp(登录号:KY817118)。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Xn-chi60基因序列全长为1608bp,编码535个氨基酸,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59.3kDa,等电点为4.51;Xn-chi70基因序列全长为1947bp,编码648个氨基酸,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72.4kDa,等电点为4.89;Xn-chi101基因序列全长为2700bp,编码899个氨基酸,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101.43kDa,等电点为6.94;Xn-chi25基因序列全长为678bp,编码225个氨基酸,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25.31kDa,等电点为10.21;Xn-cbp基因序列全长为600bp,编码199个氨基酸,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22.08kDa,等电点为8.00。这五种蛋白均为水溶性蛋白,都不含跨膜结构域,除Xn-Chi60和Xn-Chi70外,其余三种蛋白均含有信号肽。二级结构预测显示Xn-Chi60蛋白含有19个α螺旋和14个β折叠;Xn-Chi70蛋白含有24个α螺旋和20个β折叠;Xn-Chi101蛋白含有25个α螺旋和36个β折叠;Xn-Chi25蛋白含有8个α螺旋和6个β折叠;Xn-CBP蛋白含有4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三级结构预测显示,Xn-Chi60和Xn-Chi70蛋白具有典型的(β/α)8双桶结构,属于18家族几丁质酶;Xn-Chi101和Xn-Chi25蛋白具有α/β桶形折叠,属于20家族几丁质酶。从进化图谱中可以看出18家族几丁质酶Xn-Chi60和Xn-Chi70来自于同一分支,20家族几丁质酶Xn-Chi101和Xn-Chi25来自于同一分支,Xn-CBP与致病杆菌属和发光杆菌属细菌的几丁质结合蛋白来自于一个分支。2.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及重组蛋白的纯化。构建了Xn-chi101基因和Xn-cb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hi101和pET-28a-cbp,分别将其转入到大肠杆菌(Es cherichi coli)Transetta(DE3)和 Trans BL21(DE3)中,成功表达出了重组蛋白Xn-Chi1 01和Xn-CBP。重组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在诱导温度为28℃,IPTG浓度为0.5mmol/L时,包涵体表达量最高。经过对包涵体的变复性后,均得到了条带单一的可溶性蛋白。底物结合性试验结果表明,Xn-CBP对胶体几丁质的结合能力最强。3.明确了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的酶学特性。利用DNS法对重组几丁质酶Xn-Chi60、Xn-Chi70和Xn-Chi101的酶学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Xn-Chi60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50℃,Ca2+、Cu2+、Fe3+、DTT、SDS和EDTA对该酶有抑制作用,Zn2+和Mn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Xn-Chi70 的最适 pH 为 6.0,最适温度为 50℃,Ca2+、Cu2+、Fe3+、Fe2+、DTT、SDS和EDTA对该酶有抑制作用,Zn2+和Mn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Xn-Chi101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40℃,Ca2+、Cu2+、Fe3+、DTT和SDS对该酶有抑制作用,Mg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底物特异性以及酶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几丁质酶均能特异性的结合胶体几丁质,且Xn-Chi70的结合能力高于Xn-Chi60和Xn-Chi101。4.重组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杀虫和抑菌活性。杀虫活性结果表明,浓度为1mg/mL时,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对棉铃虫2龄幼虫的体重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Xn-Chi70对棉铃虫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与Bt-Chi73类似,体重抑制率超过90%。不同的几丁质酶对Bt Cry1Ac毒素和Xn-Tc毒素增效作用差别较大,其中Xn-Chi70对Bt Cry1Ac毒素和Xn-Tc毒素的增效作用均最高,与Bt-Chi73类似。Xn-Chi101的增效作用不明显,Xn-Chi60和Xn-CBP无增效作用,但是Xn-CBP能提高几丁质酶对毒素的增效作用。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对葡萄白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和马铃薯黑痣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总体来看,来自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的抑菌活性明显低于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Chi73。5.明确了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Xn-Chi60和Xn-Chi70与Xn-Tc毒素的关系。通过pJQ200SK自杀质粒敲除系统成功的筛选出了Xn-chi60单基因敲除株、Xn-chi70单基因敲除株以及Xn-chi60和Xn-chi70双基因敲除株。提取野生型菌株以及敲除株的Xn-Tc毒素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Xn-chi60单基因敲除株、Xn-chi70单基因敲除株以及Xn-chi60和Xn-chi70双基因敲除株Xn-Tc毒素对棉铃虫的毒力较野生型菌株分别降低了 3.861倍、4.517倍和102.240倍。该结果说明这两个几丁质酶的存在对Xn-Tc毒素的毒力是不可或缺的。
二、马铃薯癌肿病菌分离及基因组DNA提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癌肿病菌分离及基因组DNA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1)红鱼干中游离氨基酸介导TORC1信号通路对镰孢菌生长及T-2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鱼干加工及贮藏中真菌多样性及真菌毒素污染概况 |
1.1.1 鱼干中真菌污染多样性及污染率 |
1.1.2 鱼干中镰孢菌污染的生物学特性及风险评估 |
1.1.3 鱼干中的常见真菌毒素污染及危害 |
1.2 镰孢菌合成T-2 毒素的调控规律及研究进展 |
1.2.1 镰孢菌的生长及产毒条件 |
1.2.2 T-2 毒素的理化性质、毒性及危害 |
1.2.3 T-2 毒素的生物合成及分子调控 |
1.2.4 T-2 毒素的提取及检测 |
1.3 氨基酸调控真菌生长、产孢及毒素合成研究进展 |
1.3.1 基质条件对真菌生长及产生毒素影响的差异性 |
1.3.2 氨基酸对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1.3.3 氨基酸对真菌毒素合成代谢的影响 |
1.4 真核生物TORC1 信号通路信号元件功能及研究进展 |
1.4.1 真核动物中TOR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 |
1.4.2 TORC1 通路上游元件Gtr1与Gtr2 的结构与功能 |
1.4.3 TORC1 通路下游元件Sch9和Tap42 的结构与功能 |
1.4.4 氨基酸激活TORC1 信号调控真核细胞生长与代谢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红鱼干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游离氨基酸(FAA)关联因素及微生物变化规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红鱼加工过程中的品质特性、生物胺及微生物含量变化 |
2.3.2 红鱼干贮藏过程中品质特性、FAA及微生物变化 |
2.3.3 鱼干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 |
2.3.4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鱼干加工过程中的化学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 |
2.4.2 鱼干贮藏过程中化学品质变化规律 |
2.4.3 鱼干贮藏过程中17 种FAA的变化规律 |
2.4.4 鱼干贮藏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落总数变化及群落演替规律 |
2.5 讨论 |
2.6 小结 |
3.鱼干源产毒镰孢菌的筛选及产T-2 毒素能力的鉴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鱼干源污染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
3.3.2 鱼干中四种常见真菌毒素的检测 |
3.3.3 鱼干源分离镰孢菌T-2 毒素产生量分析 |
3.3.4 镰孢菌菌落和孢子形态观察 |
3.3.5 产T-2 毒素目标镰孢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鱼干中分离污染菌株的分子学鉴定 |
3.4.2 鱼干中常见真菌及其真菌毒素污染量分析 |
3.4.3 鱼干源镰孢菌产T-2 毒素能力鉴定 |
3.4.4 尖孢镰孢菌Fo17 的菌落及孢子形态特征 |
3.4.5 培养基种类、温度和pH对尖孢镰孢菌Fo17 生长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4.差法分析镰孢菌对红鱼干FAA的利用效应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HPLC同步检测17 种游离氨基酸的方法建立 |
4.3.2 鱼干中FAA添加后镰孢菌生长和产毒能力测定 |
4.3.3 培养前后FAA含量测定 |
4.3.4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17 种氨基酸的HPLC检测方法建立 |
4.4.2 氨基酸溶液添加GYM的基质效应及检测前处理方法比较 |
4.4.3 红鱼干FAA的种类及含量分析 |
4.4.4 红鱼干FAA对尖孢镰孢菌Fo17 的生长、产孢和产毒的影响 |
4.4.5 镰孢菌对鱼干FAA的利用率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尖孢镰孢菌TORC1通路Gtr1、Gtr2、Sch9 和Tap42基因的敲除和回补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供试菌株 |
5.2.2 实验载体及质粒 |
5.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4 溶液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尖孢镰孢菌Gtr1、Gtr2、Sch9和Tap42 基因的敲除 |
5.3.2 尖孢镰孢菌Gtr1、Gtr2、Sch9和Tap42 基因敲除株的回补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Gtr1、Gtr2、Sch9、Tap42 敲除转化子的验证 |
5.4.2 尖孢镰孢菌Gtr1、Gtr2、Sch9和Tap42 基因敲除株的回补 |
5.4.3 尖孢镰孢菌基因敲除及回补菌落表型及孢子形态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氨基酸对尖孢镰孢菌TORC1基因缺失及回补株生长与代谢的调控作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供试菌株 |
6.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菌落生长菌落观察 |
6.3.2 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菌丝生长及孢子分布形态观察 |
6.3.3 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产孢量测定及孢子形态观察 |
6.3.4 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T-2 毒素产生量测定 |
6.3.5 数据分析 |
6.4 实验结果 |
6.4.1 TORC1 关键基因介导氨基酸对镰孢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6.4.2 TORC1 关键基因介导氨基酸对镰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6.4.3 TORC1 关键基因介导氨基酸对镰孢菌孢子产生的影响 |
6.4.4 TORC1 关键基因介导氨基酸对镰孢菌产T-2 毒素的影响 |
6.4.5 TORC1 基因介导氨基酸调控镰孢菌生长及代谢规律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技术筛选特征氨基酸作用下镰孢菌TORC1-Tap42 的互作蛋白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 |
7.2.1 实验菌株 |
7.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7.3 实验方法 |
7.3.1 特定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T-2 毒素产生量测定 |
7.3.2 特定氨基酸添加后镰孢菌Tri5 基因表达量测定 |
7.3.3 Tap42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7.3.4 表达菌株转化、放大表达与亲和纯化 |
7.3.5 免疫共沉淀分析 |
7.3.6 SDS-PAGE与银染 |
7.3.7 LC-MS/MS分析Tap42 互作蛋白 |
7.4 结果与分析 |
7.4.1 特定氨基酸对镰孢菌产T-2 毒素及Tri5 表达量的影响 |
7.4.2 Tap42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
7.4.3 Tap42 表达载体构建 |
7.4.4 Tap42 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7.4.5 免疫共沉淀产物SDS-PAGE分析 |
7.4.6 质谱鉴定筛选Tap42 的互作蛋白 |
7.5 讨论 |
7.6 小结 |
8.全文总结、研究创新点及未来工作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培养基配方 |
附录2 Gtr1、Gtr2、Sch9、Tap42 全长基因的测序结果 |
附录3 Gtr1、Gtr2、Sch9、Tap42 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 |
附录4 引物列表 |
附录5 敲除转化子验证结果 |
附录6 Tap42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
附录7 pET28a(+)-TAP42 表达载体测序与理论序列比对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2)广西玉林市番石榴果实病害的病原菌鉴定及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番石榴概述 |
1.1.1 番石榴的分布及种植 |
1.1.2 番石榴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
1.2 番石榴病害概述 |
1.2.1 国外番石榴病害报道 |
1.2.2 国内番石榴病害报道 |
1.3 病原真菌的鉴定 |
1.3.1 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鉴定 |
1.3.2 病原真菌的分子鉴定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样品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主要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
2.2.2 番石榴样品中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3 代表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2.2.4 病原菌代表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 |
2.2.5 病原菌代表菌株的分子鉴定 |
2.2.5.1 病原菌代表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5.2 病原菌代表菌株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 |
2.2.5.3 病原菌代表菌株的PCR产物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2.6 番石榴黑斑病病原菌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2.2.7 番石榴黑斑病病原菌代表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
2.2.7.1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7.2 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7.3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7.4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7.5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番石榴病害种类及其发生情况 |
3.2 番石榴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鉴定 |
3.2.1 番石榴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3.2.2 代表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3.2.3 菌株YLWB01 的形态特征 |
3.2.4 菌株YLWB01的ITS、ACT与 EF-1α序列分析 |
3.3 番石榴焦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鉴定 |
3.3.1 番石榴焦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3.3.2 代表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3.3.3 菌株YLWB-BD01的形态特征 |
3.3.4 菌株YLWB-BD01的ITS、EF-1α与 β-Tub序列分析 |
3.4 番石榴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鉴定 |
3.4.1 番石榴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3.4.2 代表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3.4.3 菌株YLWB-CS01 的形态特征 |
3.4.4 菌株YLWB-CS01的ITS、GAPDH与β-Tub序列分析 |
3.5 番石榴环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鉴定 |
3.5.1 番石榴环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3.5.2 代表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3.5.3 菌株YLWB-FBR01 的形态特征 |
3.5.4 菌株YLWB-FBR01的ITS、EF-1α与β-Tub序列分析 |
3.6 番石榴褐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鉴定 |
3.6.1 番石榴褐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3.6.2 代表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3.6.3 菌株YLWB-DM01的形态特征 |
3.6.4 菌株YLWB-DM01的ITS与EF-1α序列分析 |
3.7 番石榴黑斑病病原菌的特异性引物 |
3.8 番石榴健康组织样品中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 |
3.9 番石榴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3.9.1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9.2 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9.3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9.4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9.5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3)PCR检测果胶杆菌科植物病原细菌的属特异引物的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果胶杆菌科细菌概述 |
1.1 Pectobacterium属细菌概述及危害 |
1.2 Dickeya属细菌概述及危害 |
1.3 Brenneria属细菌概述及危害 |
1.4 Lonsdalea属细菌概述及危害 |
2 果胶杆菌科细菌检测方法 |
2.1 传统病原菌检测方法 |
2.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2.3.1 基于PCR检测的特异引物设计 |
2.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3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
3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章 果胶杆菌科属特异引物的设计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细菌全基因组序列(WGS) |
1.1.2 供试菌株 |
1.1.3 仪器设备 |
1.1.4 主要试剂(盒)及酶 |
1.1.5 培养基、缓冲液以及电泳凝胶的配制 |
1.2 Pectobacteriaceae科细菌系统分类 |
1.2.1 基因组相似度分析 |
1.2.2 基于核心基因组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1.2.3 基于属特异蛋白的核酸序列设计属特异引物并验证 |
1.3 Pectobacterium、Dickeya和 Lonsdalea属菌株接种植物样品 |
1.4 常规PCR和 qPCR检测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ectobacteriaceae科细菌的系统分类 |
2.1.1 Pectobacteriaceae科内属水平的系统分类 |
2.1.2 Pectobacterium、Brenneria、Dickeya和 Lonsdalea属内种的系统分类 |
2.2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属特异引物设计及验证 |
2.2.1 Pectobacterium属特有基因 |
2.2.2 Dickeya属特有基因 |
2.2.3 Lonsdalea属特有基因 |
2.2.4 Brenneria属特有基因 |
2.2.5 设计和检验属特异引物 |
2.3 PCR检测灵敏度 |
2.3.1 常规PCR检测灵敏度 |
2.3.2 qPCR检测灵敏度 |
2.4 PCR检测植物体内细菌的灵敏度 |
2.4.1 常规PCR检测植物体内细菌的灵敏度 |
2.4.2 qPCR检测植物体内细菌的灵敏度 |
2.5 常规PCR和 qPCR检测病原细菌的灵敏度比较 |
3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23S rRNA设计Pectobacterium属通用特异引物 |
1 材料与方法 |
1.1 23S rRNA基因序列信息来源 |
1.2 Pectobacterium属特异保守区序列的挖掘和特异引物的设计 |
1.3 Pectobacterium属特异引物的筛选 |
1.4 验证23SPecF/23SPecR对 Pectobacterium属细菌的特异性 |
1.5 比较引物23SPecF/23SPecR、 PEC-1F/PEC-1R和 Pcc3F/Pcc3R对Pectobacterium属细菌的特异性 |
1.6 qPCR检测Pectobacterium属特异引物灵敏度 |
1.7 比较引物23SPecF/23SPecR和 Y1/Y2 检测Pectobacterium属细菌的灵敏度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ectobacterium属特异引物的筛选 |
2.2 验证23SPecF/23SPecR对 Pectobacterium属细菌的特异性 |
2.3 比较引物23SPecF/23SPecR、 PEC-1F/PEC-1R和 Pcc3F/Pcc3R对Pectobacterium属细菌的特异性和通用性 |
2.4 比较引物23SPecF/23SPecR和 Y1/Y2 检测Pectobacterium属细菌的灵敏度 |
2.5 qPCR检测Pectobacterium属特异引物的灵敏度 |
3 讨论 |
第四章 首次发现Pectobacterium brasiliense引起甘薯茎腐病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和细菌 |
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1.3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
1.4 接种烟草叶片 |
1.5 属特异引物验证和 16S rRNA、dnaX、leuS和 recA序列测定 |
1.6 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 |
1.7 特异引物鉴定 |
1.8 致病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从甘薯茎腐病发病茎中分离到能降解果胶的细菌 |
2.2 降解果胶的细菌能使烟草发病 |
2.3 细菌分离物SP01、SP02和SP03与Pectobacterium brasiliense亲缘关系最近 |
2.4 特异引物扩增确定降解果胶的细菌为Pectobacterium brasiliense |
2.5 Pectobacterium brasiliense能引发甘薯茎腐病 |
2.6 Pectobacterium brasiliense能引发马铃薯黑胫病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4)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克隆、分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玉米大斑病木聚糖酶及原核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
1.1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 |
1.1.1 玉米大斑病的危害 |
1.1.2 大斑凸脐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 |
1.1.3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 |
1.1.4 玉米大斑病菌致病因子 |
1.2 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
1.2.1 木聚糖及木聚糖酶的介绍 |
1.2.2 木聚糖酶的应用 |
1.2.3 植物病原真菌木聚糖酶研究进展 |
1.3 原核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凸脐蠕孢菌玉米、高粱专化型差异效应蛋白筛选及木聚糖酶相关基因表达量检测 |
2.1 试验材料 |
2.1.1 基因组序列 |
2.1.2 供试菌株及植物材料 |
2.1.3 试验试剂 |
2.1.4 试验培养基 |
2.1.5 主要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差异效应蛋白编码基因的筛选 |
2.2.2 玉米培养 |
2.2.3 提取总RNA及检测浓度 |
2.2.4 RNA反转录 |
2.2.5 木聚糖酶编码基因qRT-PCR引物设计 |
2.2.6 qRT-PCR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凸脐蠕孢菌玉米、高粱专化型差异效应蛋白筛选结果 |
2.3.2 凸脐蠕孢菌玉米专化型木聚糖酶相关编码基因表达量检测 |
2.4 小结 |
第三章 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3.1.3 主要试验仪器 |
3.1.4 分析软件 |
3.2 试验方法 |
3.2.1 玉米大斑病菌培养与基因组DNA提取 |
3.2.2 StXYL1基因特异性引物设计 |
3.2.3 StXYL1基因PCR扩增及亚克隆 |
3.2.4 StXYL1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StXYL1基因引物设计 |
3.3.2 StXYL1基因PCR扩增及亚克隆结果 |
3.3.3 质粒测序结果与序列对比结果 |
3.3.4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的原核表达分析、蛋白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及质粒 |
4.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4.1.3 溶液配制 |
4.1.4 主要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引物设计 |
4.2.2 StXYL1基因cDNA序列获得 |
4.2.3 StXYL1基因cDNA序列扩增及亚克隆 |
4.2.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4.2.5 StXYL1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4.2.6 最适IPTG诱导浓度筛选 |
4.2.7 最佳IPTG诱导时间筛选 |
4.2.8 SDS-PAGE电泳检测 |
4.2.9 纯化StXYL1蛋白 |
4.2.10 重组蛋白酶学性质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特异性引物设计 |
4.3.2 StXYL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4.3.3 StXYL1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检测 |
4.3.4 IPTG诱导浓度优化 |
4.3.5 IPTG诱导时间优化 |
4.3.6 StXYL1重组蛋白纯化结果 |
4.3.7 反应温度、pH、时间对重组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玉米大斑病菌特异效应蛋白筛选及木聚糖酶基因表达分析 |
5.2 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 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的原核表达分析、蛋白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
5.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评价及促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
缩略词 |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概述 |
1.2 固氮菌 |
1.2.1 固氮菌种类 |
1.2.2 固氮机理 |
1.3 溶磷菌 |
1.3.1 常见溶磷菌种类及分布状况 |
1.3.2 溶磷机理 |
1.4 植物激素的研究 |
1.5 生防菌生防机理研究 |
1.5.1 拮抗作用 |
1.5.2 重寄生作用 |
1.5.3 竞争作用 |
1.5.4 诱导系统抗性 |
第二章 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分离与纯化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收集 |
2.2.2 培养基 |
2.2.3 根瘤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4 涂布液的制备 |
2.2.5 联合固氮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6 溶磷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7 分泌IAA菌株初筛 |
2.2.8 生防菌的分离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植物根际促生菌筛选与促生特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菌株 |
3.1.2 培养基 |
3.1.3 PGPR菌株促生特性研究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GPR菌株的固氮酶活性 |
3.2.2 PGPR菌株的溶磷能力 |
3.2.3 PGPR菌株的分泌IAA |
3.2.4 生防菌抑菌能力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优良PGPR菌株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菌株 |
4.1.2 表型特征研究 |
4.1.3 16S rDNA分析 |
4.1.4 PGPR菌株保藏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表型特征 |
4.2.2 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与系统进化分析 |
4.2.3 鉴定结果 |
4.2.4 菌株保藏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红豆草根瘤菌共生与固氮有效性及其相关基因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菌株 |
5.1.2 培养基 |
5.1.3 植物学实验 |
5.1.4 共生基因的克隆 |
5.1.5 固氮基因的克隆 |
5.1.6 nodD基因克隆及其核酸序列与蛋白序列分析 |
5.1.7 R.yanglingense LD-1 全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5.1.8 测序文库构建 |
5.1.9 基因组组分分析 |
5.1.10 基因组圈图绘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结瘤情况与生物量 |
5.2.2 营养指标 |
5.2.3 共生有效性 |
5.2.4 固氮有效性 |
5.2.5 识别专一性 |
5.2.6 R.yanglingense LD-1 全基因组DNA提取与测序 |
5.2.7 全基因组基本信息 |
5.2.8 tRNA和 rRNA预测信息 |
5.2.9 高级生物信息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溶磷机理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菌株 |
6.1.2 培养基 |
6.1.3 菌液有机酸测定 |
6.1.4 pqqC基因表达检测 |
6.1.5 统计学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溶磷菌分泌有机酸种类及含量 |
6.2.2 pqqC基因表达检测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芽孢杆菌生防机理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菌株 |
7.1.2 培养基 |
7.1.3 生防基因的克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芽孢杆菌DNA提取 |
7.2.2 脂肽基因的克隆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6)三个ROS应答基因在流胶病菌侵染桃树过程中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2 文献综述 |
2.1 桃流胶病研究进展 |
2.2 活性氧在植物病害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桃流胶病发病过程中ROS代谢变化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计和材料准备 |
2.2 生理指标测定 |
2.3 RNA提取、cDNA合成和qRT-PCR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桃当年生枝条的发病症状 |
3.2 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变化 |
3.3 ROS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4 桃抗氧化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表达分析 |
3.5 桃抗氧化物质AsA和GSH含量变化 |
3.6 桃流胶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ROS消除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7 植物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8 植物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4.1 ROS的合成与其主要来源 |
4.2 桃ROS消除机制探讨 |
4.3 L.theobromae ROS消除机制探讨 |
4.4 桃抗性响应作用探讨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录因子LtAP1在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LtAP1基因克隆与蛋白质序列分析 |
2.3 基因组DNA、RNA提取及c DNA的制备 |
2.4 桃流胶病菌LtAP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创制 |
2.5 LtAP1敲除突变体表型观察 |
2.6 LtAP1敲除突变体对外界环境胁迫应答分析 |
2.7 ΔLtAP1突变体致病力分析 |
2.8 实时定量PCR分析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tAP1结构特征分析 |
3.2 氧化剂对LtAP1的诱导表达分析 |
3.3 LtAP1基因的敲除及互补验证 |
3.4 LtAP1基因敲除对L.theobromae营养生长的影响 |
3.5 LtAP1负调控L.theobromae对高盐、高渗透压胁迫的耐受性 |
3.6 LtAP1基因敲除影响L.theobromae对氧化剂的耐受性 |
3.7 LtAP1基因影响L.theobromae对氧化-硝化胁迫的敏感性 |
3.8 LtAP1基因参与L.theobromae的致病性 |
3.9 LtAP1基因参与调控氧化胁迫中L.theobromae ROS消除基因的表达 |
3.10 LtAP1参与调控寄主侵染中L.theobromae ROS消除基因的表达 |
3.11 LtAP1抑制寄主ROS的产生 |
3.12 LtAP1敲除突变体可激活植物的防卫反应 |
4 讨论 |
4.1 转录因子LtAP1生物信息发掘 |
4.2 LtAP1在氧化胁迫响应以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4.3 LtAP1在抑制寄主抗性方面的作用研究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桃流胶病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LtGPX3)在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LtGPX3克隆与蛋白质序列分析 |
2.3 基因组DNA、RNA提取及cDNA的制备 |
2.4 桃流胶病菌LtGPX3基因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创制 |
2.5 LtGPX3敲除突变体对外界环境胁迫压力测试 |
2.6 ΔLtGPX3突变体致病性测定 |
2.7 实时定量PCR分析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tGPX3结构特征分析 |
3.2 氧化剂对LtGPX3的诱导表达分析 |
3.3 LtGPX3基因的敲除及互补验证 |
3.4 LtGPX3基因参与L.theobromae对高盐、高渗透压胁迫的应答 |
3.5 LtGPX3基因敲除影响L.theobromae对氧化-硝化胁迫的耐受性 |
3.6 LtGPX3基因影响L.theobromae的致病力 |
3.7 LtGPX3基因敲除突变体促进寄主ROS的积累 |
3.8 LtGPX3基因参与抑制植物的防卫反应 |
4 讨论 |
4.1 LtGPX3在响应外源环境胁迫的作用研究 |
4.2 ΔLtGPX3突变体在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探讨 |
4.3 ΔLtGPX3突变体在侵染过程中诱导寄主抗性原因探讨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桃流胶病菌硫氧还蛋白(LtTRX2)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LtTRX2克隆与蛋白质序列分析 |
2.3 基因组DNA、RNA提取及cDNA的制备 |
2.4 桃流胶病菌LtTRX2基因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创制 |
2.5 LtTRX2敲除突变体对外界环境胁迫应答分析 |
2.6 ΔLtTRX2突变体致病力分析 |
2.7 实时定量PCR分析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tTRX2结构特征分析 |
3.2 氧化剂对LtTRX2的诱导表达分析 |
3.3 LtTRX2基因的敲除及互补验证 |
3.4 LtTRX2基因参与L.theobromae对细胞膜损伤和细胞壁损伤的耐受性 |
3.5 LtTRX2基因敲除影响L.theobromae对氧化-硝化胁迫的耐受性 |
3.6 LtTRX2基因参与L.theobromae的致病性 |
3.7 LtTRX2敲除突变体影响寄主ROS的产生和积累 |
3.8 LtTRX2敲除突变体可激活植物的防卫反应 |
4 讨论 |
4.1 LtTRX2在响应外源环境胁迫的作用研究 |
4.2 ΔLtTRX2突变体致病力减弱的原因探讨 |
4.3 LtTRX2参与抑制寄主抗性的作用机制 |
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实验PCR引物列表 |
附录Ⅱ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酸疮痂链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
1.3 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5 引物特异性检测 |
1.6 引物灵敏度检测 |
1.7 重组质粒的制备 |
1.8 标准曲线的构建 |
1.9 田间马铃薯疮痂病菌q PCR检测体系验证 |
1.9.1 马铃薯疮痂病薯组织DNA的常规PCR和q PCR检测 |
1.9.2 不同地区带病(马铃薯疮痂病菌)土壤DNA的常规PCR和q PCR检测 |
1.1 0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序列比对与特异性检测 |
2.2 灵敏度检测 |
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4 田间马铃薯疮痂病菌常规PCR和q PCR定量检测 |
3 讨论 |
4 结论 |
(8)烟草青枯病菌RPA检测及拮抗菌XCS1生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烟草青枯病菌RPA检测 |
2.1.1 供试菌株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培养基 |
2.1.4 植物及土壤样品 |
2.1.5 DNA提取 |
2.1.6 RPA引物与探针设计 |
2.1.7 RPA反应 |
2.1.8 灵敏性与特异性测定 |
2.1.9 实用性测试 |
2.2 拮抗菌XCS1生防效果研究 |
2.2.1 青枯菌的活化与保存 |
2.2.2 供试烟草品种 |
2.2.3 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保存 |
2.2.4 拮抗菌XCS1形态学与生理生化鉴定 |
2.2.5 拮抗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6 生物学特性 |
2.2.7 拮抗菌XCS1生防特性测定 |
2.2.8 盆栽防效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烟草青枯病菌RPA检测 |
3.1.1 RPA检测体系的建立 |
3.1.2 特异性检测 |
3.1.3 灵敏性检测 |
3.1.4 实用性测试 |
3.2 拮抗菌XCS1生防效果研究 |
3.2.1 拮抗菌分离与筛选 |
3.2.2 拮抗菌XCS1鉴定 |
3.2.3 拮抗菌XCS1生物学特性 |
3.2.4 生防特性测定 |
3.2.5 盆栽防效试验 |
4 讨论 |
4.1 烟草青枯病菌RPA检测 |
4.2 拮抗菌XCS1生防效果研究 |
5 结论 |
5.1 烟草青枯病菌RPA体系可快速检测田间烟草青枯病菌 |
5.2 拮抗菌XCS1对烟草青枯病菌抑制效果显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主要试剂 |
附录B 仪器设备 |
附录C 培养基 |
作者简介 |
(9)烟台地区苹果重要病害LAMP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 |
1 烟台地区苹果主要病害概述 |
1.1 苹果霉心病概述 |
1.2 苹果斑点落叶病概述 |
1.3 苹果红点病概述 |
1.4 苹果炭疽病概述 |
1.5 苹果腐烂病概述 |
2 植物真菌病害检测方法 |
2.1 传统形态学检测方法 |
2.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2.2.1 传统分子生物学检测 |
2.2.2 锁式探针检测技术 |
2.2.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2.2.3.1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简介 |
2.2.3.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植物真菌病原物检测中的应用 |
2.2.3.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中靶标基因的选择和引物的设计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烟台地区苹果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仪器 |
1.1.3 5种苹果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结果与讨论 |
2 LAMP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LAMP检测靶标基因的选择及引物设计 |
2.2.1.1 以内参性基因作为靶标基因 |
2.2.1.2 以特异性基因作为靶标基因 |
2.2.2 PCR特异性引物设计 |
2.2.3 LAMP及 PCR检测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
2.2.4 DNA快速提取方法的探索 |
2.2.4.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 |
2.2.4.2 All-DNA-Fast-out DNA提取方法 |
2.2.4.3 KOH-PEG DNA提取方法 |
2.2.4.4 TrisHCl-NaOH DNA提取方法 |
2.2.4.5 Tween-20 DNA提取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LAMP检测靶标基因的选择及引物设计 |
2.3.1.1 以内参性基因作为靶标基因 |
2.3.1.2 以特异性基因作为靶标基因 |
2.3.2 PCR特异性引物设计 |
2.3.3 LAMP及 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
2.3.4 DNA 快速提取方法的探索 |
2.4 结果与讨论 |
3 苹果四种致病真菌LAMP检测体系的优化与灵敏度检测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方法 |
3.2.1 LAMP检测体系的优化 |
3.2.1.1 反应时间的优化 |
3.2.1.2 反应温度的优化 |
3.2.1.3 FIP/BIP终浓度优化 |
3.2.2 LAMP灵敏度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LAMP检测体系的优化 |
3.3.1.1 反应时间的优化 |
3.3.1.2 反应温度的优化 |
3.3.1.3 FIP/BIP终浓度优化 |
3.3.2 灵敏度检测 |
3.3.2.1 LAMP及 PCR检测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灵敏度比较 |
3.3.2.2 苹果腐烂病菌的灵敏度检测 |
3.3.2.3 苹果炭疽病菌的灵敏度检测 |
3.3.2.4 苹果霉心病菌的灵敏度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4 LAMP检测体系在田间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 |
4.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田间样品检测 |
4.3.1.1 疑似苹果斑点落叶病样品的检测 |
4.3.1.2 健康样品的检测 |
4.3.2 苹果红点病菌的田间样品检测 |
4.3.2.1 疑似发病样品的检测 |
4.3.2.2 健康样品的检测 |
4.3.3 苹果腐烂病菌的田间样品检测 |
4.3.3.1 疑似发病样品的检测 |
4.3.3.2 健康样品的检测 |
4.3.4 苹果炭疽病菌的田间样品检测 |
4.3.4.1 疑似发病样品的检测 |
4.3.4.2 健康样品的检测 |
4.3.5 苹果霉心病菌的田间样品检测 |
4.3.5.1 疑似发病样品的检测 |
4.3.5.2 健康样品的检测 |
4.4 结果与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特性和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共生菌的分类和发展 |
1.2 共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
1.2.1 共生菌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
1.2.2 共生菌的表型变异 |
1.2.3 共生菌和线虫的共生关系 |
1.2.4 共生菌的致病性 |
1.3 共生菌代谢物的研究 |
1.3.1 杀虫毒素 |
1.3.2 几丁质酶 |
1.3.3 几丁质结合蛋白 |
1.4 基因敲除技术 |
1.4.1 同源重组法 |
1.4.2 CRISPR/Cas系统敲除法 |
1.5 立题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址 |
2.2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基因序列分析 |
2.3.2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的性质和特征 |
2.3.3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蛋白的二级结构 |
2.3.4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蛋白的三级结构 |
2.3.5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和载体 |
3.1.2 供试药品和试剂盒 |
3.1.3 供试培养基 |
3.1.4 试验仪器 |
3.1.5 供试试剂的配制方法 |
3.2 试验方法 |
3.2.1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基因组DNA提取 |
3.2.2 引物设计 |
3.2.3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
3.2.4 扩增产物平末端加A |
3.2.5 目的基因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 |
3.2.6 阳性克隆的检测和测序 |
3.2.7 质粒的酶切 |
3.2.8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9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3.2.10 包涵体的变性和复性 |
3.2.11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含量测定 |
3.2.12 几丁质结合蛋白底物结合能力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3.3.2 载体的酶切验证 |
3.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3.3.4 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3.3.5 重组蛋白的变复性和纯化 |
3.3.6 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底物结合活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几丁质酶 |
4.1.2 供试药品 |
4.1.3 试验仪器 |
4.1.4 试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4.2.2 重组几丁质酶酶活力测定 |
4.2.3 pH对重组几丁质酶活力及稳定性影响的测定 |
4.2.4 温度对重组几丁质酶活力及热稳定性影响的测定 |
4.2.5 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重组几丁质酶活力影响的测定 |
4.2.6 重组几丁质酶底物特异性和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4.3.2 pH对各几丁质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
4.3.3 温度对重组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 |
4.3.4 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重组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 |
4.3.5 重组几丁质酶底物特异性和动力学常数 |
4.4 小结 |
第五章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杀虫和抑菌活性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菌株、蛋白和试虫 |
5.1.2 供试培养基 |
5.2 试验方法 |
5.2.1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杀虫活性及对毒素的增效作用测定 |
5.2.2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抑菌活性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杀虫活性及其对毒素的增效作用 |
5.3.2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抑菌活性 |
5.4 小结 |
第六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Xn-Chi60和Xn-Chi70几丁质酶与Xn-Tc毒素的关系 |
6.1 试验材料 |
6.1.1 菌株和载体 |
6.1.2 供试药品和试剂盒 |
6.1.3 供试培养基 |
6.1.4 供试仪器 |
6.1.5 供试试剂的配制方法 |
6.2 试验方法 |
6.2.1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抗生素耐受水平检测 |
6.2.2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基因组DNA提取 |
6.2.3 引物设计 |
6.2.4 PCR扩增 |
6.2.5 融合PCR法扩增全长片段 |
6.2.6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双酶切 |
6.2.7 同源重组载体的构建 |
6.2.8 菌液PCR验证 |
6.2.9 单基因敲除株的筛选 |
6.2.10 双基因敲除株的筛选 |
6.2.11 野生型菌株和敲除株Xn-Tc毒素对棉铃虫杀虫活性的测定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抗生素耐受性水平 |
6.3.2 Xn-chi60和Xn-chi70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序列及抗性标记的独立扩增 |
6.3.3 融合片段的全长扩增 |
6.3.4 同源重组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6.3.5 构建并获得单基因敲除株 |
6.3.6 构建并获得双基因敲除株 |
6.3.7 野生型菌株和敲除株Xn-Tc毒素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 |
6.4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结构 |
7.2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性质 |
7.3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杀虫活性 |
7.4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抑菌活性 |
7.5 几丁质酶和Tc毒素关系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四、马铃薯癌肿病菌分离及基因组DNA提取(论文参考文献)
- [1]红鱼干中游离氨基酸介导TORC1信号通路对镰孢菌生长及T-2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D]. 邓义佳. 广东海洋大学, 2021(02)
- [2]广西玉林市番石榴果实病害的病原菌鉴定及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王正贤. 广西大学, 2021(12)
- [3]PCR检测果胶杆菌科植物病原细菌的属特异引物的设计和应用[D]. 马媛媛. 浙江大学, 2021(01)
- [4]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克隆、分析及表达[D]. 王禹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评价及促生机理研究[D]. 兰晓君.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6]三个ROS应答基因在流胶病菌侵染桃树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 张贺.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7]酸疮痂链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陈利达,谢学文,石延霞,柴阿丽,潘好芹,李磊,李宝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07)
- [8]烟草青枯病菌RPA检测及拮抗菌XCS1生防效果研究[D]. 沈鹏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9]烟台地区苹果重要病害LAMP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D]. 王冠华. 烟台大学, 2020(06)
- [10]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特性和功能[D]. 刘佳.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