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扫描型焦平面阵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PD,焦平面阵列,非扫描,盖革模式
扫描型焦平面阵列论文文献综述
李潇,周红轮,覃文治,王鸥[1](2011)在《两种APD模式焦平面阵列在非扫描激光叁维成像雷达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基于焦平面阵列的非扫描激光叁维主动成像雷达中的核心器件---APD焦平面阵列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APD的两种工作模式:线性和盖革模式;分析了采取不同工作模式时,探测器性能的对比和信号读取方式的差别以及由此构成的非扫描激光成像雷达的性能的差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1-09-05)
屈惠明,陈钱[2](2006)在《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插值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对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受到混淆效应的严重影响。通过对微扫描成像和重建过程的分析,建立了红外焦平面阵列二维微扫描成像插值重建的理论模型。对模型的分析求解,得到一组适当配置的插值函数,用这组函数来对红外焦平面阵列二维微扫描图像进行插值,重建的二维微扫描图像,可以消除因红外焦平面阵列欠采样产生的混淆效应。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和图形化软件编程对2×2微扫描插值重建进行了仿真,验证了在不改变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像素分辨率情况下可提高红外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06年05期)
屈惠明,陈钱[3](2006)在《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方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微扫描技术及其给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带来的好处,分析了各种微扫描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方案的特点,比较了各种微扫描成像方案的优势及不足,指出了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工程化的可行方案和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06年03期)
王晓蕊,胡方明,张建奇,冯卓祥[4](2005)在《基于微扫描的焦平面阵列成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微扫描成像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固有奈奎斯特频率处的采样平均传递函数作为度量因子,定量表征了不同微扫描模式对焦平面成像系统成像质量的改进程度,得出微扫描模式与探测器占空比的最优对应关系;以一幅768×768的辐条图像作为原始目标,针对100%,50%两种占空比的探测器,采用像素处理方法,仿真了不同微扫描模式的成像过程,结果证明微扫描成像仿真效果与理论分析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培之[5](1977)在《串并联扫描红外电荷注入器件焦平面阵列的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本文集中讨论3~5微米波段焦平面阵列取得背景限性能方面的问题。由于热成象的对比度低,直流耦合的凝视传感器难于区分探测器响应率的变化与图象辐照度的变化。例如,为不与0.1℃的表观目标温度变化相混淆,在3.4~5.1微米频带内要求非(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1977年10期)
扫描型焦平面阵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对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受到混淆效应的严重影响。通过对微扫描成像和重建过程的分析,建立了红外焦平面阵列二维微扫描成像插值重建的理论模型。对模型的分析求解,得到一组适当配置的插值函数,用这组函数来对红外焦平面阵列二维微扫描图像进行插值,重建的二维微扫描图像,可以消除因红外焦平面阵列欠采样产生的混淆效应。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和图形化软件编程对2×2微扫描插值重建进行了仿真,验证了在不改变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像素分辨率情况下可提高红外成像的空间分辨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扫描型焦平面阵列论文参考文献
[1].李潇,周红轮,覃文治,王鸥.两种APD模式焦平面阵列在非扫描激光叁维成像雷达中的运用[C].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2011
[2].屈惠明,陈钱.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插值重建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6
[3].屈惠明,陈钱.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方案比较[J].激光与红外.2006
[4].王晓蕊,胡方明,张建奇,冯卓祥.基于微扫描的焦平面阵列成像特性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
[5].培之.串并联扫描红外电荷注入器件焦平面阵列的概念[J].激光与红外.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