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和植物鉴定与教学的数字可视化(论文文献综述)
毛胜楠[1](2019)在《余甘子立地条件及品质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干燥成熟的果实,其资源分布广,是着名的民族药,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等功效。药材生产的各环节对余甘子品质影响的因素尚不明确,其特征性指标与品质的关系亦不清晰。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对余甘子的资源分布进行调查,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分析方法评价不同产地、采收期、加工方法、贮藏年限余甘子的化学品质差异,探究余甘子的特征性指标与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为余甘子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整理归纳了余甘子的立地条件及主要本草中名称、产地及临床疗效等记载;收集余甘子的腊叶标本数据及已发表文献中不同产地的没食子酸含量与地理气候因子等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云南省分布最为广泛,在贵州、云南、四川分布的余甘子没食子酸含量较高,其中贵州省的含量最高;在地理气候因子中,没食子酸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极端高温、海拔、降水量等;余甘子最适宜分布的区域是较湿润区。运用HPLC法测定余甘子中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诃黎勒酸、鞣花酸、槲皮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运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余甘子总多糖含量,并采集余甘子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基于化学计量学的原理,利用多种方法评价了余甘子的质量,得到以下结果:余甘子所含各化学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没食子酸与柯里拉京不相关,与其它成分均呈正相关;鞣花酸与柯里拉京及诃黎勒酸呈正相关;维生素C与柯里拉京及诃黎勒酸呈负相关;多糖含量与柯里拉京不相关,与其它成分均呈正相关。在不同产地中,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诃黎勒酸、鞣花酸、槲皮素、维生素C、多糖含量最高的样品分别来自云南楚雄、广西南宁、贵州贞丰、广西南宁、云南大理、云南楚雄、四川会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贵州、云南、四川余甘子聚为一类,广西、广东、福建聚为一类;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贵州贞丰余甘子质量相对最优,福建漳州相对最差。对采收时间的分析表明,维生素C含量在12月最高,其余成分含量在10月即为最大值;通过PLS-DA分析不同采收期余甘子的化学成分,发现不同采收期余甘子成分含量差异显着,可完全分离,其中维生素C和多糖是分类的标志性成分;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10月份采收的余甘子质量相对最优,1月份最差。分别以自然晒干、30℃、40℃、50℃、60℃、70℃、80℃烘干对余甘子进行干燥处理,维生素C含量随温度持续上升而降低,多糖含量稳定,其余5种成分含量均有上升趋势;通过采集FT-NIR信息,并利用PLS-D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法中余甘子的总体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相邻温度梯度处理的余甘子成分接近,晒干与烘干处理差异显着;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60℃烘干时余甘子质量相对最优,40℃相对最差。贮藏19年的余甘子样品5种酚类成分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多糖含量则持续减少,未检测到维生素C含量;通过采集FT-NIR信息,并利用PLS-DA分析可知,不同贮藏年限余甘子的整体化学成分含量具有一定差异,其中贮藏2、3、4年样品成分接近,贮藏1年与6年样品成分接近,贮藏5、7、8、9年样品接近;利用数据融合策略结合PLS-DA与t-SNE处理,可以很好地将不同贮藏年限余甘子样品分离;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贮藏4年样品质量相对最优,贮藏9年样品相对最差。利用明胶替代口腔蛋白BPRPs,与余甘子提取液反应,其反应前后总多酚含量差值作为评价余甘子涩味程度的指标。四川地区中,德昌的余甘子涩味相对最强,会理相对最弱;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涩味强度与总多酚含量呈正相关,与没食子酸和鞣花酸呈负相关;与各样品的相对关联度结合分析可知,随着涩味强度升高,余甘子的质量相应降低。
刘梦楚[2](2017)在《基于“辨状论质”及气、味数字化的砂仁药材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砂仁作为大宗常用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但目前我国砂仁销售市场较为混乱,市场上存在大量东南亚进口的劣质砂仁,对我国优质、道地砂仁药材的种植及销售造成极大冲击,严重影响砂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基于"辨状论质",将智能感官技术(电子鼻、电子舌)和现代色谱分析技术(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相结合,实现砂仁药材气、味的模糊信息数字化,从外观性状、化学指纹图谱、气味特征数值化、应用质谱技术进行的多成分定性分析和药效活性等方面综合评价砂仁药材的质量,同时建立砂仁药材的电子鼻、电子舌快速鉴定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砂仁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依据,以推动砂仁药材的资源开发及品种保护。方法:1.砂仁产地、市场调查与性状鉴别。通过产地采集,市场购买等方式,收集有代表性的进口、国产砂仁药材共22批;采用传统经验鉴别方法,邀请多名中药鉴定专家对收集到的砂仁进行性状鉴别和等级评定。2.基于化学成分的砂仁质量评价研究。通过测定22批砂仁样品中挥发油、乙酸龙脑酯和槲皮苷等成分的含量,建立砂仁的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等研究,对所收集的砂仁样品进行质量评价。3.基于砂仁药材原粉"气"的比较研究。采用电子鼻及自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分析技术分别从整体香气轮廓和具体香气成分两个方面分析砂仁中的香气物质,采用双标图分析样品-传感器-挥发性化合物三者之间的联系,建立客观、快速、数字化的砂仁电子鼻分析的质量评价方法。4.基于砂仁水提物"味"的比较研究。采用电子舌分析砂仁水提物并结合统计分析对砂仁样品的"味"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uard TOF-MS/MS)对不同产地砂仁水提物的化学组成进行比较分析,提取不同产地砂仁水提物的特征性成分,为阐明砂仁水提物"味"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5.云南阳春砂和缅甸砂仁水提物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影响的比较研究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比较云南砂仁和缅甸砂仁的水提物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33342染色后置荧光显微镜观察SGC-7901细胞凋亡特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砂仁水提物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和周期变化的影响。成果:1.本研究共收集到砂仁药材22批,其中云南阳春砂7批,广东阳春砂4批,缅甸的长序砂仁6批,越南的珠母砂3批,老挝的阳春砂和绿壳砂各1批。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和云南的阳春砂产量和种植面积减少,导致价格持续走高,但药材市场上销售的砂仁多为东南亚进口砂仁,价格较低。本研究采用性状鉴别法对22批砂仁药材进行初步的质量评价,将各批次砂仁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砂仁果实卵圆形饱满,表面软毛刺密生,种子团油润软粘,气浓,口尝辛凉感明显,有辛辣感。广东和云南阳春砂均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砂仁果实卵圆形饱满度不够,表面软毛刺较少,种子团油润度较低,有香气,口尝辛凉感较轻。老挝两批引种的阳春砂和绿壳砂为第二等级;第三等级砂仁果实长圆形果皮硬,毛刺短且少,种子团干瘪,气无,口尝没有辛凉感。缅甸砂仁和越南砂仁均为第三等级。2.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云南和广东产的阳春砂挥发油含量均比进口砂仁高,道地产区金花坑的阳春砂挥发油含量最高,达到7.7±0.2%,而缅甸砂仁中有5批不合格;云南和广东产的阳春砂乙酸龙脑酯含量比进口砂仁要高,而缅甸砂仁中有6批含量不合格;各批次砂仁药材间的槲皮苷HPLC含量测定结果无明显规律性,含量范围在0.0098-0.0682mg/g之间。本研究所建立的砂仁高效薄层指纹图谱能直观看到各批次砂仁在指标成分相对含量上的差异。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结果一致,将砂仁药材分为3类,其中广东和云南阳春砂的整体化学成分接近,缅甸砂仁和阳春砂仁整体化学成分差别最大。3.电子鼻的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砂仁能较好地被区分,识别指数达到83.90%,国产阳春砂归为一类,进口砂为一类;HS-GC/MS分析共鉴别包含萜烯、酯、醇、酮及烷烃类等70种挥发性化合物,各类成分及其含量在不同来源的砂仁中有明显不同,分类结果与电子鼻分析结果一致;PLS双标图显示传感器S14和S8/S6/S3与萜烯类、酯类和醇类成分的高度相关性揭示了传感器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内在关系。4.电子舌的PCA分析结果显示,电子舌能区分砂仁药材伪品艳山姜,但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砂仁药材区分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技术对不同产区砂仁药材水提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砂仁药材能被正确区分开,分类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砂仁药材在地区间的差异性,共获得26种差异性成分,初步推断出其中11种差异化合物,包括叶枝衫香豆素,染料木苷,(1R S.5S)-6-oxa-3-azabicyclo[3.1.0]hexane-2-carboxylic acid,1,6-脱水-β-D-葡萄糖,香草酸-1-β-D葡萄糖酯苷,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表儿茶素,异槲皮苷,槲皮苷,3,5-Di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3’,4’-dihydroxyphenyl)heptane。5.云南阳春砂和缅甸砂仁的水提物均能抑制SGC-7901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浓度依赖性,MTT法、Hoechst33342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结果都显示云南阳春砂水提物对SGC-7901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比缅甸砂仁水提物的强,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提示云南砂仁水提物将SGC-7901细胞阻滞于G2/M期,而缅甸砂仁水提物则阻滞于S期。结论:本研究基于"辨状论质",围绕砂仁药材的性状、气味和滋味等三个方面,采用智能感观技术电子鼻和电子舌并结合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整体质量评价,并对优选得到的云南阳春砂和品质较差的进口缅甸砂仁进行了药效对比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优质的砂仁药材果实外观呈卵圆形,顶端有果柄连接,表面棕褐色,有不明显的三棱,密布呈圆形的软毛刺,气味香浓,口尝甘、辛、酸、苦、咸五味俱全,有辛凉感,微苦。本研究采用的电子鼻提取砂仁药材香气的特征参数,建立品质与嗅觉信息之间耦合的关系,使砂仁的香气信息实现了数字化,使传统性状鉴别经验科学化和客观化。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阳春砂与广东道地药材阳春砂在感官性状、整体化学成分上无明显差异,品质极为接近,而进口砂仁价格虽然价格便宜但在外观性状、整体化学成分、药效等方面均与阳春砂相差甚远。近年来云南省在砂仁种植上的管理日渐规范化,加上地理环境的种植优势,云南地区的砂仁产量大,价格适中,本论文为推动云南省砂仁药材的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袁丽佳[3](2015)在《29种中药的显微特征的数字化描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成药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受重视,但是由于中成药如丸、散、丹等大部分是用中药粉末直接配制而成的,因此仅通过人眼是无法辨认所用药材种类,以及药材的真伪。尽管对中药粉末有很多鉴定方法,但是显微镜鉴别仍作为一种鉴别于段用十鉴定药物粉术的真伪和是否掺有杂质的检测中,现有关于中,药粉术显微结构的描述多为用手绘图谱,特征细胞直观性不强。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已经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中药显微镜鉴别的智能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本实验以巴戟天等29种中药材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的显微特征细胞的原始图像进行收集并建立原始图像数据库。利用MATLAB7.0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特征值提取,建立初步的图像数字化信息。并对含有草酸钙结晶的天冬、知母等中药材粉末的后含物结晶为对比对象,利用变形雅可比-傅里叶矩对其之间显微特征点进行比较。得到较好的数字化结果,为中药材智能化研究奠定基础。
张萍[4](2012)在《肖小河研究员中医药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导师肖小河研究员的中医药学术思想,阐述导师学术思想在中国军事本草药用资源调研编撰及在军队特需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实例与经验。[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梳理导师中医药学术思想,总结导师学术思想主要内容,阐释导师对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及提出的解决途径。采用资源调查与文献考证的方法协助导师编撰《中国军事本草》并开发信息系统。采用热分析技术及均匀设计方法,建立军用自发热制剂的处方筛选体系及质量控制方法。[结果]通过对导师学术思想与科研经验的总结,将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概括为四个方面:中药品-质-性-效-用一体化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循证医学研究、肝病特色中药研究与开发、军队特需中药研究与开发;其对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途径可归纳为:“药为医所用,医因药而存——转化医学让中药现代化更好更快走进临床”、“药材好、药才好——基于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品质评价与控制;基于组分敲除敲入的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与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研究概论;基于道地综合指数的中药材品质评价与控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生物热力学辨识”、“有故无殒,亦无殒——中药毒性客观评价与合理用药”、“面向战备,服务军队——中国军事本草资源调查及信息系统开发及军特药研发”等几个方面的学术思想。采用文献整理与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整理出版《中国军事本草》,共收录中草药590余种,涉及军事环境中多发病、传染病、生化辐射等防治及军队保健等品种;所载品种结合军事战区、可随军列装亦可就地取材,可极大地提高中医药军事卫勤服务能力。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建立军用化瘀散寒自热贴载药系统;制备得到军用化瘀散寒自热贴,筛选最佳发热基质配比,以LKB2277微量量热仪检测不同发热基质的发热量、最大发热功率等参数,结果表明当铁粉:碳粉:硅藻土:盐:水为61.95:5.25:12.6:2.1:23.1时发热效率最高;采用微量量热法,对八种市售样品发热功率进行评价,可以较好地检测个样品质量的差异。[结论]导师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中医中药结合、临床科研结合、科研服务临床、临床指导科研”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在导师为兵服务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军事中药药用资源调查及《中国军事本草》编撰,可提高中医药军事卫勤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及学术意义。结合军事卫勤服务需要,实践开发了军用化瘀散寒自发热制剂,对提高我军野战单兵常规卫勤保障装备水平,确保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军事意义。
詹若挺[5](2012)在《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阳春砂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材商品规格是药材品质的体现,是评价中药材质量好坏最直观的方法。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关于中药材商品规格的标准《76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该标准按照质量的高低、好次对七十六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等级的划分,规定了品别、规格、等级三个方面的标准。但随着我国中药材商品生产、流通的不断变化和和质量标准的不断更新,原有的标准已不能符合当前中药材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目前中药材市场标准随意性大,部分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混乱,没有继承中药材商品规格传统的鉴别经验,也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技术资料支持,商品规格标准不能在中药材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中药材商品规格评价标准的技术方法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和规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亟待量化标准的建立。本研究提出中药材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商品规格综合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和制定中药材砂仁商品规格的行业标准。砂仁来源于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 L. 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着名“四大南药”之一。目前我国市场流通的砂仁主要以阳春砂为主,都是以“统货”进行收购、加工和销售,无规范的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现场调研等溯源式研究,分析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的形成模式,通过理化实验结合道地性形成模式研究,构建“基原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生物检定—常规检测”为主要内容的阳春砂商品规格行业标准草案,为阳春砂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和规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标准提供技术方法参考。一、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一)阳春砂文献调研、道地药材产区的现场调研与取样1、通过文献调研及对阳春砂主产区的现场调研,以及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公司等的调研和咨询,发现目前市场上“阳春砂”均以“统货”进行收购、销售,不分等级,尚未有不同等级阳春砂的科学分类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2、文献及主产区调研结果表明,道地药材阳春砂生长需要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特别与种植地的湿度、温度、日照、土壤等生态因子密切有关。由于栽培地生态条件的不断变化、栽培技术上的差异以及种质自身的变异,在产区也形成了一些栽培品种(如广东阳春市的“长果”、“圆果”和选育中品种“春选”,云南西双版纳的“高杆”、“中杆”、“低杆”等)。3、虽然广东省阳春市制订了阳春砂的分级(农业)标准,但当地在收购、销售阳春砂时,并未按照分级标准进行,均以“统货”进行收购、销售。此外,由于市场长期认为广东省阳春市产的阳春砂质量好,因此阳春产的阳春砂药材价格高(300-500元/千克),收购外地产阳春砂加工成干果作为阳春产阳春砂销售的情况存在,也导致在药材市场上有些商家将“非阳春产阳春砂”当作是“阳春产阳春砂”药材进行销售。药材公司通常会挑选个大、饱满度较好的阳春砂供应出口。(二)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等级定量化指标的研究借鉴农产品等商品的感观评价思路和方法,采用特尔菲(Delphi)法筛选出阳春砂商品感官评价的“重量、横径、纵径”三个属性指标;设计阳春砂药材商品感官特征项目,测量和收集与阳春砂商品感官判断相关的指标,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研究开发了“阳春砂药材商品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感官属性相关度研究,对专家等级评判结果与相应阳春砂样品的果实横径、纵径、重量三个属性间的数值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得出专家等级评分与果实横径、重量相关性最高。使用稳健回归方法产生预测模型,加上参数拟合线性拟合方程得出了阳春砂不同等级的计算公式,得出了一、二、三等品阳春砂的商品规格等级性状差异,得出样品等级计算的线性方程。研究建立了一、二、三等品阳春砂的商品规格等级。阳春砂商品专属性状:干货。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无杂质、虫蛀、霉变。一等品阳春砂:果实重量1克以上,果实纵径17毫米以上,果实横径14毫米以上。种子团每瓣有种子16-24粒。种子直径2-3毫米。二等品阳春砂:果实重量在0.55-1克之间,果实纵径在14-17毫米,果实横径在12-14毫米之间。种子团每瓣有种子12-15粒。种子直径2-3毫米。三等品阳春砂:果实重量0.55克以下,果实纵径14毫米以下,果实横径12毫米以下。种子团每瓣有种子7-11粒。种子直径2-3毫米。(三)基于化学分析和生物检测的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比较研究基于《中国药典》标准的药效指标成分含量测定、阳春砂药材代谢产物、农残、重金属等检测、化学成分含量高低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化学成分含量比例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以及基于生物检测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各等级商品阳春砂挥发油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不同等级间的阳春砂挥发油含量差异不大。2、各等级商品阳春砂乙酸龙脑酯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是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中的欧式距离平方对三个等级阳春砂的乙酸龙脑酯进行聚类分析,二等品和三等品聚为一类,一等品单独为一类,即二等品和三等品的乙酸龙脑酯含量无明显差异,一等品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品级。3、各等级商品阳春砂水分含量、有害重金属、农药残留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4、阳春砂挥发油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阳春砂挥发油主要峰相对百分含量排序依次为乙酸龙脑酯、樟脑、d-柠檬烯、冰片、莰烯等共十七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乙酸龙脑酯为阳春砂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45%以上。从系统聚类结果分析,各等级阳春砂挥发油化学组成与相对含量无明显的差异,但挥发油中各成分平均百分比含量结果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5、以冰乙酸致小鼠扭体实验为生物效价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等级阳春砂挥发油均有镇痛作用,其中一等品阳春砂镇痛的量效、时效关系比较明确,14%浓度一等品阳春砂挥发油以20mL/kg灌胃,从10min至160min均有镇痛作用,提示一等品镇痛起效较快,维持时间较长。二等品、三等品阳春砂挥发油的镇痛药效相对不稳定,14%浓度二等品阳春砂挥发油在给药80min时对冰乙酸致小鼠扭体有镇痛作用,14%浓度三等品阳春砂挥发油在给药80min和160min时有镇痛作用,两者无差异。(四)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的建立参照现版《中国药典》和研究结果,起草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主要包括基原、加工方法、性状、商品规格等级、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生物效价检测、贮藏等方面,形成“基原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生物检定—常规检测”为主要内容的阳春砂商品规格行业标准草案。二、研究结论本论文通过参考和借鉴农产品等商品规格评价的方法,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实现对阳春砂商品规格的分级预测,并进一步通过“商品规格—化学成分—生物效应”的关联分析,探讨了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科学合理性。研究建立了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方法可为果实类中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丰富了阳春砂“地理标志产品”商品规格的技术内涵,可为阳春砂道地产区阳春砂GAP过程中的采收、加工、贮藏和商品销售提供科学指导,为阳春砂优质优价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制订阳春砂行业标准和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李昕,王月茹,马利,崔建新,洪文学[6](2012)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指纹图谱作为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诸多研究方法中,色谱法因其本身特点逐渐成为主流。从对样本数据的预处理,到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以及指纹图谱的可视化,综合介绍了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技术,重点介绍了色谱指纹图谱的几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各自适用范围,可视化技术与指纹图谱技术的结合使分析更加直观方便,并对指纹图谱技术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刘勍,刘喜平,温志贤,王睿庭[7](2012)在《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中药材现代检验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图像处理的中药材检验是一种借助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鉴定方法。首先对中药材检验中图像聚类分析、模式识别、文本图像检索、内容图像检索及图像三维重建等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综述,然后对中药材图像鉴定与识别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做了探讨与展望。
胡志帅,曹慧,马金刚,李传莉[8](2011)在《计算机科学在中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对计算机科学在中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中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为计算机科学在中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查阅和检索相关书籍资料及清华同方系列数据库中近10年以中药信息和各种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为主题词的论文文献,对比参阅,筛选其中水平较高、思路新颖、具有代表性的19篇作为参考文献和研究依据。全面总结分析了中药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在中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中药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以往计算机仅作为辅助工具的应用模式,使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模拟中药作用过程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宁鑫[9](2010)在《道地产区阳春砂化学质量评价及阳春砂商品规格量化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砂仁来源于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L. 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1],是我国着名“四大南药”之一。阳春砂主产于广东,以广东阳春产者品质为佳[2]。绿壳砂主产于越南、缅甸、泰国,海南砂主产于海南、广东[3]。但绿壳砂资源少,海南砂质差,商品上已少用[4]。因此目前我国市场流通的砂仁主要以阳春砂为主[5]。砂仁性温、味辛,具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之功效[1],有着1300多年的民间药用和临床使用历史。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砂仁药材的研究很多,但对于道地产区阳春砂药材质量控制缺乏完善的标准。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道地产区阳春砂药材标准,确保其安全可靠、稳定可控,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本论文将以道地产区阳春砂长果、圆果、春选三个栽培品种为基准,对比不同产地引种及商品阳春砂仁药材,分别从化学质量评价(常规检查、理化鉴别、含量测定、化学成分分析等)及商品规格量化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初步建立道地产区阳春砂化学质量评价标准及阳春砂商品规格量化方法,为全面评价道地产区阳春砂药材质量提供可靠依据。2方法化学质量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方法,对阳春砂药材进行水分含量检查,挥发油含量测定,并对阳春砂挥发油中的乙酸龙脑酯进行薄层鉴别;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阳春砂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含量;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气质联用色谱法对阳春砂药材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及挥发油成分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商品规格量化:在性状参数测定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阳春砂商品规格划分方法进行初步研究。3结果化学质量评价:3.1测定的31批阳春砂药材水分含量均在15.0%以下,符合药典要求。在测定的29批阳春砂种子团挥发油含量中:2007-2008年度收集的样品基本能够达到药典要求,按干燥品计算,大部分在3%以上;2009年收集的样品绝大多数不到3%。以乙酸龙脑酯为对照品,对19批阳春砂药材挥发油进行薄层色谱法鉴别,在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相应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斑点。3.2测定的27批阳春砂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含量基本在0.4~0.6g/mL范围内。初步建立了阳春砂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含量测定方法。3.3道地产区阳春砂与云南、广西及商品阳春砂仁药材红外吸收峰值基本相同,在红外指纹图谱上未见明显区别。对28批阳春砂药材挥发油进行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建立了阳春砂挥发油气质联用色谱条件及分析方法,并确定了挥发油中十个特征成分。商品规格量化方面运用统计学方法将100颗阳春砂果实划分成三类。4结论4.1根据实验结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初步制订出道地产区阳春砂药材的化学质量评价标准:水分含量不得过15.0%;按干燥品计算,阳春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3.0%(mL/g);阳春砂挥发油中含乙酸龙脑酯(C12H2002)不得少于0.46g/mL,并建立了阳春砂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薄层鉴别方法及阳春砂挥发油气质联用色谱分析方法。4.2初步建立道地产区阳春砂商品规格量化方法,结果具有一定参考性,为阳春砂药材的商品鉴别提供新的思路。
郭宇鹏[10](2010)在《计算机辅助《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优势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研究寻找和扩大药源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文章针对应用中的一些局限性问题,提出在今后工作中仍需不断探索。
二、中药和植物鉴定与教学的数字可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和植物鉴定与教学的数字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1)余甘子立地条件及品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内容 |
2.1 余甘子资源及立地条件与没食子酸含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2.2 不同质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
2.3 余甘子生产贮藏过程中指标性成分的测定与质量评价 |
2.4 余甘子的特征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
3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余甘子资源及立地条件与没食子酸含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1.1 余甘子的历史沿革 |
1.1.1 历代本草记载 |
1.1.2 余甘子的现代应用 |
1.1.3 小结 |
1.2 余甘子资源分布的立地生境条件调查 |
1.2.1 余甘子标本分布信息 |
1.2.2 余甘子各产地植物志记载情况 |
1.2.3 小结 |
1.3 余甘子没食子酸含量与立地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
1.3.1 方法 |
1.3.2 结果 |
1.3.3 讨论 |
1.4 立地条件环境因子与余甘子没食子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1.4.1 方法 |
1.4.2 结果 |
1.4.3 讨论 |
第二章 余甘子中5 种酚类成分、维生素C、多糖、FT-NIR的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余甘子药材中5种化学成分的测定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方法 |
2.1.3 方法学考察 |
2.1.4 结果 |
2.2 余甘子药材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方法 |
2.2.3 方法学考察 |
2.2.4 结果 |
2.3 余甘子药材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1 仪器与试剂 |
2.3.2 方法 |
2.3.3 方法学考察 |
2.3.4 结果 |
2.4 FT-NIR数据的采集 |
2.4.1 仪器与试剂 |
2.4.2 检测方法 |
第三章 不同产地余甘子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性评价 |
3.1 实验材料 |
3.1.1 样品采集 |
3.1.2 仪器与试剂 |
3.2 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3.1 差异性与相关性分析 |
3.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3.4 结果 |
3.4.1 不同产地余甘子差异性与相关性分析 |
3.4.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3.5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采收期与加工方法对余甘子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4.1 不同采收期余甘子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1.4 结果与分析 |
4.1.5 讨论 |
4.2 不同加工方法对余甘子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2.4 结果与分析 |
4.2.5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贮藏年限对余甘子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1.1 样品制备 |
5.1.2 仪器与试剂 |
5.2 方法 |
5.3 数据分析 |
5.3.1 差异性分析 |
5.3.2 近红外光谱信息分析 |
5.3.3 灰色关联度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贮藏年限余甘子各成分含量 |
5.4.2 FT-NIR信息分析 |
5.4.3 数据融合 |
5.4.4 灰色关联度分析 |
5.5 讨论 |
第六章 余甘子特征性指标——涩味的检测与分析 |
6.1 实验材料 |
6.1.1 样品制备 |
6.1.2 仪器与试剂 |
6.2 方法 |
6.2.1 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制备 |
6.2.2 涩味强度测定 |
6.2.3 余甘子总多酚含量测定 |
6.2.4 .方法学考察 |
6.2.5 方法学考察结果 |
6.3 个不同地区余甘子涩味强度检测 |
6.3.1 样品检测 |
6.3.2 数据分析方法 |
6.4 结果 |
6.5 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余甘子的研究进展 |
1.1 本草记载 |
1.2 余甘子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
1.3 余甘子的化学成分 |
1.4 余甘子的应用 |
2 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 基原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
2.2 产地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
2.3 栽培条件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
2.4 采收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
2.5 加工炮制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
2.6 贮藏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
3 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 |
3.1 外观性状评价 |
3.2 化学评价 |
3.3 生物效价评价 |
3.4 综合评价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基于“辨状论质”及气、味数字化的砂仁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药质量评价的现状和方法 |
1.2 基于"辨状论质"实现中药感观数据化的方法 |
1.3 砂仁的研究现状 |
1.3.1 砂仁栽种历史与资源分布 |
1.3.2 砂仁药材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的研究情况 |
1.3.3 砂仁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砂仁样品的采集和性状鉴别 |
2.1 砂仁主要产区和药市的现场调研 |
2.1.1 现场调研的走访范围 |
2.1.2 调研结果 |
2.2 砂仁样品的感观评价 |
2.2.1 样品 |
2.2.2 性状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
3.1 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3.1.1 挥发油含量测定 |
3.1.2 乙酸龙脑酯含量测定 |
3.1.3 槲皮苷含量测定 |
3.2 砂仁的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
3.2.1 仪器与试药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砂仁药材原粉"气"的比较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电子鼻检测方法 |
4.2.2 HS-GC/MS检测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电子鼻分析结果 |
4.3.2 HS-GC/MS分析结果 |
4.3.3 电子鼻和HS-GC/MS的关联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基于砂仁水煎液"味"的比较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样品 |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电子舌砂仁样品的制备 |
5.2.2 电子舌分析 |
5.2.3 高分辨液质联用法砂仁样品的制备 |
5.2.4 HPLC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
5.2.5 质谱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不同来源砂仁样品的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 |
5.3.2 砂仁水提物的LC-ESI-Q-TOF-MS分析 |
5.3.3 不同来源砂仁样品的质谱数据PCA模型 |
5.3.4 不同来源砂仁样品水提物的差异离子标记及推断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云南阳春砂和缅甸砂仁水提物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影响的比较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肿瘤细胞 |
6.1.2 药物 |
6.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6.1.4 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MTT法检测不同来源砂仁水提物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
6.2.2 Hoechst33341染色法观察SGC-7901细胞凋亡形态 |
6.2.3 流式细胞仪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检测 |
6.2.4 流式细胞仪对SGC-7901细胞周期的检测 |
6.2.5 数据统计 |
6.3 实验结果 |
6.3.1 不同来源砂仁水提物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比较 |
6.3.2 Hoechst33342法观察SGC-7901细胞凋亡形态结果 |
6.3.3 细胞流式术检测不同来源砂仁水提物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较 |
6.3.4 细胞流式术检测不同来源砂仁水提物对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比较 |
6.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29种中药的显微特征的数字化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中药在治疗方面的进展及前景 |
1.1.1 中药在治疗方面的进展 |
1.1.2 中药治疗的发展前景 |
1.2 中草药鉴定技术 |
1.2.1 中药鉴定技术的类型 |
1.2.2 中药鉴定技术的前景 |
1.3 中草药粉末显微鉴定 |
1.3.1 显微镜鉴定的发展 |
1.3.2 显微鉴定技术的发展前景 |
1.4 智能识别 |
1.4.1 智能识别概述 |
1.4.2 智能识别的基本方法 |
1.5 中药粉末的数字化描述及智能化识别研究进展 |
1.6 不变矩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
1.6.1 不变矩识别图像的理论 |
1.6.2 不变矩的类型及优劣 |
1.6.3 不变矩系统的发展 |
1.6.4 不变矩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
1.7 本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 |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 |
2.1 29 种中药材显微特征原始图像库的建立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4 结论 |
2.2 原始图片初步数字化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结果 |
2.2.4 结果分析 |
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肖小河研究员中医药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导师肖小河研究员中医药学术思想研究 |
一、肖小河研究员个人介绍 |
二、导师的主要学术精神 |
三、导师的主要学术成就 |
四、导师的主要学术思想 |
五、师承心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国军事本草药物资源的调研与整理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果 |
四、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军用特需药物——化瘀散寒自热贴研制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三、化瘀散寒巴布膏的研制 |
四、发热贴基质筛选与质量标准研究 |
五、制剂成型研究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
致谢 |
(5)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阳春砂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道地药材与中药材商品 |
(一) 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 |
(二) 中药材的商品规格 |
(三) 中药材商品的行业标准 |
(四) 中药商品鉴别的感官量化 |
二、砂仁及其道地性研究 |
(一) 砂仁的来源与应用 |
(二) 砂仁原植物的产地溯源 |
(三) 砂仁的栽种历史与资源分布 |
(四) 砂仁的商品规格及量化 |
三、砂仁的质量评价体系 |
(一) 砂仁的化学成分研究 |
(二) 砂仁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二章 阳春砂道地药材产区的现场调研 |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调查结果 |
(二) 结果分析 |
三、结论与建议 |
第三章 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等级定量化指标的研究 |
一、基于Delphi专家评分的药材传统经验鉴别科学性研究 |
(一) 传统经验鉴别的可靠性与重现性 |
(二) 传统经验鉴别的可传承性 |
二、基于物性检测的药材性状鉴别标准化研究 |
(一) 设计总体思路 |
(二) 采集阳春砂药材性状原始数据 |
(三) 建立阳春砂商品数据采集数据库 |
(四)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五) 分析采集的阳春砂商品规格数据 |
(六) 结论 |
(七) 应用软件的开发 |
第四章 基于化学分析和生物检测的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比较研究 |
一、基于化学分析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比较研究 |
(一) 基于《中国药典》标准的药效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二) 药材初生代谢产物、无机元素、农残、重金属等检测 |
(三) 化学成分含量高低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 |
(四) 化学成分含量比例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二、基于生物检测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比较研究 |
(一) 阳春砂药材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及生物效应谱的建立 |
(二) 生物效价值(效应谱)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砂仁(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 |
一、基原 |
二、加工方法 |
三、性状 |
四、商品规格等级 |
五、鉴别 |
六、检查 |
七、含量测定 |
八、生物效价检测 |
九、贮藏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一、总结 |
(一) 商品规格—化学成分—生物效应的关联分析 |
(二) 与原有标准的对比分析 |
二、讨论 |
参考文献 |
获得资助的相关科研项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获奖项目 |
致谢 |
(6)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 |
1.1 建立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步骤 |
1.2 数据处理方法 |
1.3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应用进展 |
1.3.1 TLC法 |
1.3.2 GC法 |
1.3.3 HPLC法 |
1.3.4 HPCE法 |
1.3.5 高速逆流色谱 (high-speed chromatography, HSCCC) 法 |
1.3.6 色谱联用技术 |
2 色谱指纹图谱的可视化 |
3 色谱指纹图谱的局限性 |
3.1 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脱节 |
3.2 中药本身的复杂性 |
3.3 图谱的技术问题 |
3.4 色谱法本身的缺陷 |
3.5 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 |
3.6 参照物的不可缺性 |
3.7 可视化处理的复杂性 |
4 小结与展望 |
(7)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中药材现代检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2 图像处理的中药材现代检验 |
2.1 图像聚类分析技术 |
2.2 图像模式识别技术 |
2.3 基于文本图像检索技术 |
2.4 基于内容图像检索技术 |
2.5 图像三维重建技术 |
3 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
(8)计算机科学在中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1.1 中药组方规律的研究 |
1.2 中药质量控制 |
1.3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
1.4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
1.5 中药药效评价与药性的研究 |
1.6 中药制剂和药物分析 |
1.7 中药不良反应评价 |
2 计算机技术在中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
2.1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
2.2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 |
2.3“数字化可视中药”技术的应用 |
2.4 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图像分析处理技术的应用 |
2.5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
3 结语 |
(9)道地产区阳春砂化学质量评价及阳春砂商品规格量化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阳春砂的研究进展 |
1.2 中药商品规格感官量化方法研究 |
1.3 小结 |
2 本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 |
第一章 道地产区阳春砂化学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阳春砂挥发油含量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阳春砂水分含量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三节 阳春砂乙酸龙脑酯薄层鉴别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四节 阳春砂乙酸龙脑酯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节 阳春砂红外光谱分析 |
1 仪器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节 阳春砂挥发油成分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
1 仪器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节 阳春砂药材化学质量标准制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道地产区阳春砂商品规格量化方法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获资助项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计算机辅助《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优势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计算机辅助《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前景 |
计算机辅助《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的优势 |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些思考 |
四、中药和植物鉴定与教学的数字可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余甘子立地条件及品质特征的研究[D]. 毛胜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基于“辨状论质”及气、味数字化的砂仁药材质量评价研究[D]. 刘梦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3]29种中药的显微特征的数字化描述[D]. 袁丽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 [4]肖小河研究员中医药学术思想研究[D]. 张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2(01)
- [5]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阳春砂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的研究[D]. 詹若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李昕,王月茹,马利,崔建新,洪文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2(01)
- [7]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中药材现代检验方法[J]. 刘勍,刘喜平,温志贤,王睿庭.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2(01)
- [8]计算机科学在中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进展[J]. 胡志帅,曹慧,马金刚,李传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3)
- [9]道地产区阳春砂化学质量评价及阳春砂商品规格量化方法的初步研究[D]. 宁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计算机辅助《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优势与思考[J]. 郭宇鹏. 职业教育研究, 2010(03)
标签:余甘子论文; 挥发油论文; 商品规格论文; 砂仁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