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变换器,多相,流电,线控,流量,磁阻,水文站。
流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管旻珺,张旸明,陈辉,刘闯[1](2019)在《开关磁阻电机2(n+1)公共上开关管功率拓扑加速续流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不对称半桥功率变换器拓扑相比,2(n+1)公共上开关管拓扑减少了1/4的功率器件,可有效地减小功率变换器体积,降低成本。同时2(n+1)公共上开关管拓扑也较大程度地保留了不对称半桥拓扑具有的相间独立、控制灵活等优点。但由于存在公共的上开关管,2(n+1)公共上开关管拓扑在续流阶段存在退磁速度慢、电流反常上升的问题,且在高速运行阶段该问题尤其明显。针对此问题,该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一种新的加速续流控制策略,加快续流速度,防止续流电流反常上升。该方法通过在公共上开关管驱动信号中迭加PWM信号,有效地提高了续流相绕组两端的等效电压,保证相电流在下一个周期开始励磁之前下降到零。文中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了一台四相8/6结构样机的数字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证明加速续流策略的有效性。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加速续流控制策略具备可行性及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任小永,王亚坤,陈宇,张之梁,陈乾宏[2](2019)在《基于虚拟阻抗的LLC谐振变换器并联均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LLC谐振变换器因其优越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LC谐振变换器并联结构对于低压大电流的场合十分适用。但是难点在于模块间的均流,谐振网络参数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引起较大的模块电流不平衡。从阻抗的角度出发,利用虚拟阻抗来模拟谐振网络串联阻抗,通过该串联阻抗来调整等效输出阻抗,从而获得均流特性的改善。以两路并联LLC模块为例,给出基于虚拟阻抗的控制框图和实现方法。最后,利用DSP数字控制,搭建一台400V输入、12V/80A输出的两路并联LLC谐振变换器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可在全负载范围内将输出电流不平衡度减小在5%之内,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石林,刘邦银,段善旭[3](2019)在《一种基于模块间移相的叁相半桥LLC变换器均流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个LLC模块并联的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常因参数的偏差存在电流均衡的问题。该文针对叁相半桥型LLC变换器提出了一种电流均衡控制策略。所提策略基于交错并联控制下模块间移相的调制方式和叁相半桥结构公共点(中点)悬浮的硬件结构,通过调节悬浮中点电压的幅值和相位以实现叁相电流的均衡。首先分析了模块间移相调制方式对中点电压的影响;其次给出能够实现叁相电流平衡的控制策略,主要分析了加入平衡控制环路后控制结果如何转化为实际的驱动信号移相角。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李江伟,钟志东,杨鹏,赵祖鑫,李宇烨[4](2019)在《UPS并联系统逆变器并联均流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传统单台UPS系统的容量以及可靠性问题,提出使用多台UPS并联系统来满足现实需求。而实际在UPS并联系统运行中的多台逆变器之间会产生环流,且环流过大有可能会导致多台逆变器并联失败。所以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可以减小环流的产生提高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实现对各台逆变器的均流控制。本文主要研究无互联线控制方案实现对并联逆变器的均流控制,并且通过对这种控制方案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的仿真模拟运行,比较无互联线控制方案与有互联控制方案在运行条件、运行可靠性、均流效果方面的优劣势。(本文来源于《日用电器》期刊2019年10期)
龚亮[5](2019)在《模块化不间断电源自适应均流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间断电源(UPS)在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防止由于突然停电以及电力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当前的不间断电源为模块化电源,可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基于对模块化不间断电源自适应均流系统常见构造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构建了该技术的整体实施方案,通过参数的对比工作完成对建设方案的全面分析,以确保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9年20期)
王炳捷,白志山,杨晓勇[6](2019)在《离子印迹吸附微球微流控制备及DFT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复杂体系重金属废水中目标金属离子的高效选择性去除,基于微流控和离子印迹技术,制备了离子印迹壳聚糖吸附微球,通过批量吸附实验验证和DFT分子模拟佐证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吸附微球的吸附特性,探究了目标重金属离子与吸附微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靶向结合原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印迹壳聚糖微球在优化的恒温震荡吸附条件(35℃和160 r/min,Cu离子溶液初始浓度400 mg/L、pH=6)下,可在48 h内到达吸附平衡,对Cu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17.76 mg/g。此外,吸附速率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证明离子印迹壳聚糖微球对Cu离子的吸附过程是伴随着电子转移的单层化学吸附过程。而基于印迹模板的离子尺度效应和高电负性、以及目标金属离子与吸附微球分子单体间强结合能,能够实现离子印迹壳聚糖吸附微球在二元和(或)叁元共存体系中对Cu离子的快速识别捕获和吸附分离。该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高效吸附微球的研发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左万娟,虞砺琨,黄晨,王小丽[7](2019)在《一种基于数据流/控制流+知识条目的回归影响域分析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实例对基于数据流/控制流的回归影响域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分析要点,强调加强变异流分析以确保分析充分性.针对需求更动,提出了基于知识条目的回归影响域分析方法.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流/控制流+知识条目的回归影响域分析方案.实践证明,基于知识条目的分析方法可以对基于数据流/控制流的分析方法形成有效的补充,从而对回归测试的充分性形成有效的保证.(本文来源于《测试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玲玲,吴云峰,陈章勇,沈澜枭[8](2019)在《串接电容Boost变换器DCM的均流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串接电容Boost变换器电流断续模式(DCM)工作特性,阐述了变换器不均流和负向电流产生机理,并对此提出了非互补均流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改变产生负向电流相的MOSFET时序,从而使得变换器避免出现产生负向电流的模态,并使两相输入电感电流能够均分。同时在该策略下工作的MOSFET耐压有一定降低。通过一台15 W的实验样机验证了所提非互补均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于岚岚[9](2019)在《水电站泄流控制影响的下游水文站流量自动监测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受水利工程泄流影响显着的水文站,采用水文、水动力模型(马斯京根模型、DHI-MIKE模型)定量识别水电站出水量与水文站实测流量关系,由水电站出水量推求水文站流量,建立水利工程下游河段水文站流量自动监测新方法。结果表明:各模型建立的相关关系函数下流量反推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 80以上,时段水量的误差可控在10%以内,不同泄流时间段内的误差合格率均在80%以上,满足测验精度要求。MIKE模型由于可考虑河道糙率和断面形态的综合影响,其流量推求精度好于马斯京根模型。(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5期)
徐兰,潘大伟,邓朝俊,黄卫星,刘梅芳[10](2019)在《“一步法”微流控制备大直径复合乳粒中几何尺寸调控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乳粒几何尺寸的精密调控对于实现特定规格参数要求的聚合物空心微球的可控制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一步法"微流控装置,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得了以油相与内水相流量比R和连续相毛细管数Ca为变量的复合乳粒构建操作区域图,并在能稳定形成复合乳粒区域范围内探讨了Ca、R以及管道尺寸对大直径复合乳粒几何尺寸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连续相毛细管数增大,复合乳粒几何尺寸(内径、外径和壁厚)均减小;随着油相与内水相流量比增大,复合乳粒内径减小,壁厚增大,而外径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此外,复合乳粒几何尺寸随管道直径增大而增大,且存在极限尺寸。实验结果可为单分散大直径复合乳粒的定量可控制备提供实验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流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LLC谐振变换器因其优越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LC谐振变换器并联结构对于低压大电流的场合十分适用。但是难点在于模块间的均流,谐振网络参数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引起较大的模块电流不平衡。从阻抗的角度出发,利用虚拟阻抗来模拟谐振网络串联阻抗,通过该串联阻抗来调整等效输出阻抗,从而获得均流特性的改善。以两路并联LLC模块为例,给出基于虚拟阻抗的控制框图和实现方法。最后,利用DSP数字控制,搭建一台400V输入、12V/80A输出的两路并联LLC谐振变换器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可在全负载范围内将输出电流不平衡度减小在5%之内,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管旻珺,张旸明,陈辉,刘闯.开关磁阻电机2(n+1)公共上开关管功率拓扑加速续流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9
[2].任小永,王亚坤,陈宇,张之梁,陈乾宏.基于虚拟阻抗的LLC谐振变换器并联均流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9
[3].石林,刘邦银,段善旭.一种基于模块间移相的叁相半桥LLC变换器均流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9
[4].李江伟,钟志东,杨鹏,赵祖鑫,李宇烨.UPS并联系统逆变器并联均流控制技术[J].日用电器.2019
[5].龚亮.模块化不间断电源自适应均流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9
[6].王炳捷,白志山,杨晓勇.离子印迹吸附微球微流控制备及DFT性能[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7].左万娟,虞砺琨,黄晨,王小丽.一种基于数据流/控制流+知识条目的回归影响域分析方案[J].测试技术学报.2019
[8].赵玲玲,吴云峰,陈章勇,沈澜枭.串接电容Boost变换器DCM的均流控制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2019
[9].于岚岚.水电站泄流控制影响的下游水文站流量自动监测新方法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9
[10].徐兰,潘大伟,邓朝俊,黄卫星,刘梅芳.“一步法”微流控制备大直径复合乳粒中几何尺寸调控规律研究[J].化工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