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适配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络,重装,单元,协议,数据,技术,矿井。
网络适配层论文文献综述
董力菡,方正,王焱,李忠旺,黄燕华[1](2019)在《基于FPGA的HEVC网络适配层单元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适配层主要负责将编码之后的视频数据进行一定规则的封装和修改,是高效视频编码标准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中连接编码和网络传输的重要部分。随着网络环境多样化以及低延迟视频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软件平台上封装、修改以及拷贝码流会给系统带来较大的延迟。并且,在已有的硬件编码器中,如果使用软件实现网络适配层单元,会导致无法和熵编码模块中非固定周期所到达的字节周期上匹配。因此基于FPGA实现网络适配层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网络传输层单元NALU(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 Units)提出了一种新的硬件设计方法,该方法充分发挥FPGA(File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高速处理数据的优势,实现了在时序上和编码以及传输系统模块相匹配。实验结果显示,将本文基于FPGA的网络适配层所编出来的码流与HEVC参考软件HM16.7编码所得到的码流验证为一致。(本文来源于《电气开关》期刊2019年02期)
张凯婷,徐钊,张峰,杜娜[2](2012)在《基于6LoWPAN的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适配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用6LoWPAN技术的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与Internet互联时,需要进行IEEE802.15.4与IPv6的协议适配转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IPv4/IPv6适配层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取分―总的设计思路:首先分别进行IPv4适配层和IPv6适配层的设计,然后通过分析这2个设计将IPv4适配层和IPv6适配层进行结合,使得IPv4适配层和IPv6适配层成为可选择使用的IPv4/IPv6适配层。文章还介绍了该方案在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网关中的应用。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可支持该方案实际使用的硬件。(本文来源于《工矿自动化》期刊2012年06期)
单朔[3](2011)在《现代服务业网络适配层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服务业网络适配层研究”是为了解决现代信息网络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该项目提出了网络适配层的概念,该层分析现代服务业对底层网络的共性需求,向下抽象汇聚底层异构网络的基本网络服务能力,向上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服务接口,供上层应用进行调用。基于该概念及理论研究,课题组开发了网络适配层系统,该系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网络适配层系统作为一个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服务的系统,它提供了多项网络服务能力,如用户管理,终端管理,能力适配、智能切换等功能服务。但由于技术所限,现有系统并不具有良好的服务开放性和支持大用户量并发请求服务的能力,本论文正是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设计的。本论文基于网络适配层系统现有的基本功能模块,采用比EJB等组件架构更具开放性的组件架构WebService对系统功能模块重新进行了设计和封装。首先是对系统整体架构和流程的设计,然后对各个服务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从而使系统的服务接口都暴露给外界,使服务请求者可以随时随处通过网络进行调用。为了使系统能够支持大并发用户服务请求,在单个服务器上,系统采用了多线程机制,可以通过创建多个线程来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达到并发用户请求处理的能力;在大用户并发量的时候,采用了负载均衡机制,通过采用多个适配层服务器构成服务器集群来分担处理请求的任务,从而提高网络适配层系统的并发用户量。本论文最后通过设计一个示范应用系统和场景验证了系统在服务开放性和并发处理能力方面设计的正确性。具有开放性和并发用户请求处理能力网络适配层系统的设计为现代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撑平台,对于屏蔽底层异构网络的差异和解决底层异构网络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上层应用业务的发展,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1-03-07)
马飞[4](2010)在《面向现代服务业网络适配层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服务业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是当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信息通信技术正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擎和支撑平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服务业的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环境,这对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支撑平台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而异构网络融合正是建立应用支撑平台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实验仿真、示范平台开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融合网络系统架构与接口、能力适配、智能切换、接纳控制与负载均衡等关键性问题及其相关理论展开深入的讨论。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适配层的异构网络融合系统架构,并对Parlay X API标准中的业务接口进行扩展,定义了相应的标准化业务接口,并将此架构与接口应用于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平台的开发与实现。网络适配层位于接入网络层与业务层之间,从数据、管理、控制叁个平面实现对异构网络能力的抽象,向下屏蔽底层网络的异构复杂性,支持电信网、互联网、卫星等网络接入方式,向上层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标准化接口,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应用。2)针对异构网络中存在多种终端、多种接入的特性及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户/终端管理机制与能力适配算法,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人移动性。用户/终端管理机制是针对用户及其拥有的多个终端建立“用户—终端—网络”的多重关联机制,以实现对用户及终端的管理。能力适配算法是通过网络测量的方法采集用户、终端及网络的相关信息,综合考虑用户偏好、业务需求、网络状态等因素,利用网络/终端选择算法为用户选择当前最佳网络及最佳匹配终端。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对用户及终端进行有效地管理,可以根据业务类型为用户选择最佳可用网络及匹配终端。3)根据现代服务业对业务连续性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能力适配的智能切换机制,将能力适配过程中为用户选定的目标网络及终端,与当前的接入网络及终端进行比较,以判定切换的类型,并根据各切换的不同信令交互流程,实现网络切换、终端切换以及网络/终端联合切换功能,从而实现了跨网络、跨终端的智能切换过程。本文对相应方案的切换性能进行仿真并对平台性能进行测试,其结果表明该切换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业务的QoS性能,保证业务的连续性。4)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包含多种不同的业务类型,本文针对不同的业务分别定义了相应的效用函数,并设置了不同呼叫类型的优先级,提出了基于效用的接纳控制与负载均衡机制,通过预测系统的效用增益,根据系统效用最大的原则,对新呼叫和切换呼叫的准入控制功能,并将过载网络中的负载转移到轻载网络,使得网络间的负载达到均衡分布状态。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提高异构系统的总效用,降低网络的呼阻率,从而保证融合系统的QoS性能。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对相应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并将其应用于示范平台的开发与实现。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应用示范基地,为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示范平台及其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0-06-10)
蒋铭,叶建雯,秦浩,薛朝晖[5](2000)在《全光网络适配层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统计,国前互联网骨干网上的业务且每6-9个月左右就翻一番。IP业务正在成为通信网络上的主导业务,IP over DWDM(DenseWavelength-Ditri Multiplexing)的全光网络应运而生,随着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日趋成(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00年12期)
胡文华,朱世伟,陈雷,陈锦江[6](1997)在《ATM网络适配层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ATM网络适配层协议(AAL)支持语音、视频、数据等通信业务,基本功能是高层应用协议数据单元和ATM信元的转换。本文详细讨论了AAL1~AAL5协议及各自所支持的业务,包括SAR子层、CS子层的功能和协议数据单元格式、操作方式等。最后,提出了AAL协议存在的问题和需研究的课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1997年08期)
胡文华,朱世传,陈雷,陈锦江[7](1996)在《支持用户业务的ATM网络适配层协仪》一文中研究指出ATM适配层(AAL)在ATM网络上支持语音、视频、数据等通信业务,基本功能是高层协议数据单元和ATM信元的转换.文中详细讨论了AAL1~AAL5协议及支持的业务,包括SAR子层、CS子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操作方式.最后,提出了AAL协议存在的问题和需研究的课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1996年S1期)
网络适配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采用6LoWPAN技术的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与Internet互联时,需要进行IEEE802.15.4与IPv6的协议适配转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IPv4/IPv6适配层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取分―总的设计思路:首先分别进行IPv4适配层和IPv6适配层的设计,然后通过分析这2个设计将IPv4适配层和IPv6适配层进行结合,使得IPv4适配层和IPv6适配层成为可选择使用的IPv4/IPv6适配层。文章还介绍了该方案在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网关中的应用。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可支持该方案实际使用的硬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适配层论文参考文献
[1].董力菡,方正,王焱,李忠旺,黄燕华.基于FPGA的HEVC网络适配层单元实现[J].电气开关.2019
[2].张凯婷,徐钊,张峰,杜娜.基于6LoWPAN的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适配层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2
[3].单朔.现代服务业网络适配层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完善[D].北京邮电大学.2011
[4].马飞.面向现代服务业网络适配层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5].蒋铭,叶建雯,秦浩,薛朝晖.全光网络适配层技术分析[J].通讯世界.2000
[6].胡文华,朱世伟,陈雷,陈锦江.ATM网络适配层协议[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7
[7].胡文华,朱世传,陈雷,陈锦江.支持用户业务的ATM网络适配层协仪[J].计算机工程.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