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皮肤,温度,损伤,动脉,血管,电针,坐骨神经。
皮肤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黄桃源,何仁亮,朱定衡,肖树朋,徐俊芳[1](2019)在《不同温度MEBO对大鼠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评估不同温度的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O)对大鼠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冷敷组、MEBO低温组、MEBO常温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仅做背部备皮处理,正常对照组、冷敷组、MEBO低温组及MEBO常温组大鼠均建立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创面模型,建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大鼠创面不做任何处理;冷敷组大鼠创面予以4℃水袋外敷30 min,每天1次;MEB0低温组大鼠创面予以4℃MEBO外涂,每天换药1次;MEBO常温组大鼠创面予以28℃MEBO外涂,每天换药1次。对比观察激光术前及激光术后即刻、12 h、24 h、7 d各组大鼠皮肤或创面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值。结果激光术后,正常对照组、冷敷组、MEBO低温组、MEBO常温组大鼠创面TEWL值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66.740、106.100、91.080、70.860,P均=0.000,P均<0.05),至激光术后7 d,正常对照组与MEBO常温组大鼠创面TEWL值均恢复至与术前相当的水平(P均>0.05)。激光术后即刻、12 h、24 h,正常对照组、冷敷组、MEBO低温组、MEBO常温组大鼠创面TEWL值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且冷敷组与MEBO低温组大鼠创面TEWL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激光术后7d,除MEBO常温组大鼠创面TEWL值基本恢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P>0.05),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冷敷组与MEBO低温组(P均<0.05)外,其余各组大鼠创面TEWL值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结论大鼠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创面会出现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而常温(28℃) MEBO可加快创面愈合,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正常。(本文来源于《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聂琴琪,王婉洁,曲令芝[2](2019)在《中药皮肤透析温度调适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皮肤透析温度调适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中药皮肤透析护理干预,研究组则予以温度调试中药皮肤透析护理干预。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以及瘙痒评分,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3.457,P=0.001),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t=11.350,P<0.001);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t=7.461,P<0.001;t=10.938,P<0.001);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χ2=5.045,P=0.025)。结论温度调试护理应用于中药皮肤透析中,有利于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瘙痒症状,同时有利于改善其血钙、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护理》期刊2019年05期)
何澄,刘训志,项卫卫[3](2019)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皮肤温度对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和膝关节皮肤温度对诊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8年2月于江西省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患者60例为感染组,同期术后未出现感染患者60例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降沉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SiCAM-1及膝关节皮肤温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SiCAM-1指标及膝关节皮肤温度与患者ESR、IL-6、CRP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患者ESR、IL-6、CRP、SiCAM-1指标水平及膝关节皮肤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SiCAM-1水平及膝关节皮肤温度与ESR、IL-6、CR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SiCAM-1水平及膝关节皮肤温度与患者ESR、IL-6、CRP水平呈正相关性,联合诊断可提示感染。(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王金山,诸凯,王雅博,李雪强,杨龙[4](2019)在《热疗中血液灌注率对皮肤组织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刺激可促使皮肤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血流量.为了确定生物组织血管舒张行为规律,建立了鼠背部皮窗加热实验台,获得了加热过程中的血流速率.同时,通过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获得了加热过程中,血管直径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不同加热条件下对应的血液灌注率.采用Pennes方程,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加热条件下,皮肤组织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与实验测定的鼠背部皮窗温度进行对比验证,证实该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热疗过程中皮肤组织温度场的预测.最后分析了血液灌注对组织温度的影响.将采用自适应血液灌注率计算的组织温度与恒定血液灌注率计算的温度进行了对比.从计算温差,热平衡时间的角度对温度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丹,嵇波,赵国桢,严明娜,白红新[5](2019)在《电针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包经穴皮肤温度、血流灌注量及NE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内关、天泉穴区皮肤温度、血流量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日组和3日组,2组再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2Hz,1m A)和高频电针组(100Hz,1m A),大鼠模型制备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电针左侧内关穴每次20min,每日1次,分别治疗1次和治疗3次。在第1次和第3次电针治疗结束后,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和红外热像仪检测各组大鼠内关、天泉穴区皮肤血流量和温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内关、天泉穴区皮肤组织中NE含量;采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浓度评价心肌状态。结果:内关穴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日组和3日组的模型组皮肤温度、血流量显着下降(P<0.05),NE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1日组和3日组的低频和高频电针组皮肤温度、血流量显着升高(P<0.05),NE含量显着下降(P<0.05)。天泉穴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日组和3日组的模型组皮肤温度、血流量显着下降(P<0.05),NE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1日组的低频和高频电针组皮肤温度、血流量、NE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3日组的低频电针组皮肤温度和血流量显着升高(P<0.05),NE含量显着下降(P<0.05),高频电针组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低频电针和高频电针提高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内关、天泉穴区皮肤温度和血流量可能与电针参与下调穴区皮肤组织NE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杨天瑞[6](2019)在《探究不同温度冷敷对Q-1064nm激光治疗色素沉着豚鼠皮肤组织热损伤及色素沉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调Q Nd:YAG激光(波长1064nm,以下简称Q-1064nm)治疗色沉豚鼠后不同温度冷敷对皮肤组织热损伤及色素沉着的影响。通过观察分子机制的变化初步探究不同冷敷温度对激光术后皮肤保护的意义,为临床激光治疗后的皮肤冷却措施提供指导及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0只棕黄花色豚鼠作为实验对象。选取豚鼠背部棕黄色毛发区域剔除毛发,暴露皮肤,采用窄波紫外线(narrow band ultraviolet B,NB-UVB)照射豚鼠背部裸露皮肤诱导色素沉着(照射参数:0.9J/cm2、1次/周、共3周),每只豚鼠总共照射剂量为2.7J/cm2,使之形成稳定的色素沉着。色沉形成后,对此区域进行1次Q-1064nm激光治疗,能量密度为5.0J/cm2,光斑直径为4mm。将每只实验豚鼠背部Q-1064nm激光治疗后区域由左至右分为3个区域,随机分为3组。0℃组即激光治疗后即刻给予0℃冰敷20min;8℃组即激光治疗后给予即刻8℃冷敷20min;对照组即激光治疗后不给予任何处理。所有治疗处理均在室温(20~23℃)下进行。分别对色素沉着形成前后,激光治疗皮肤冷却处理后即刻、1周、2周进行照片拍摄,于治疗后1周、2周时进行皮肤组织取材。肉眼观察豚鼠皮肤大体改变情况,将取材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Fontana-Masson银染色、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及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各组豚鼠在激光治疗后进行皮肤冷却后组织结构改变以及HSP70、黑色素颗粒、α-MSH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肉眼观察豚鼠实验区域皮肤变化,NB-UVB照射后皮肤呈黑褐色,颜色分布较均匀。Q-1064nm激光治疗后进行即刻冷敷后,3组豚鼠皮肤颜色略微发红。对照组皮肤组织可见少量红斑及红肿,0℃组与8℃组均未见明显红斑,红肿程度较对照组轻。治疗后1周时0℃组与8℃组痂皮脱落面积大于对照组。治疗后2周时0℃组与8℃组皮肤颜色较对照组明显变浅。1冷敷与热损伤修复1.1 HE染色观察组织切片显示对照组治疗后1周时细胞排列较紊乱,部分细胞呈现空泡状,不能明显区分表皮细胞层次。组织内可见明显红细胞溢出及炎细胞浸润。0℃组与8℃组细胞排列明显较对照组整齐,可区分表皮层次结构。0℃组与8℃组可见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红细胞;治疗后2周时皮肤组织细胞排列整齐度、红细胞溢出、炎细胞数量及分布等情况均较治疗后1周有所改善。0℃组与8℃组皮肤组织细胞排列较整齐,可见少量炎细胞分布,未见红细胞。对照组表皮细胞层次较紊乱,炎细胞数量较同期0℃组与8℃组数量多,可见少量红细胞。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HSP70的表达量,显示0℃组与8℃组表达量在治疗后1周和2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时0℃组与8℃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2周时8℃组表达量高于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效应。2冷敷与色素沉着改变2.1 F-M银染色可见紫外线照射豚鼠裸露皮肤后较照射前表皮黑色素颗粒大量增加,紫外线照射前后黑素颗粒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3组黑素颗粒表达量较治疗后1周均有所降低。8℃组与0℃组黑素颗粒含量同期均比对照组表达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组表达量均较同期0℃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α-MSH的表达量,显示与黑素颗粒表达量呈同样趋势。治疗后1周、2周8℃组与0℃组α-MSH表达量均比对照组表达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8℃组表达量均较0℃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Q-1064nm激光治疗色素沉着皮肤后即刻进行接触式皮肤冷却可减轻激光治疗产生的热损伤,促进损伤组织修复;2.在Q-1064nm激光治疗色素沉着皮肤疾病后,即刻进行接触式皮肤冷却可减少表皮黑色素,具有协同激光减轻色素沉着的作用;3.8℃冷敷较0℃冰敷对于Q-1064nm激光治疗色素沉着皮肤疾病的术后皮肤保护及恢复的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左真文,卢波,吴国荣,陈骏萍[7](2019)在《肢体皮肤温度改变用于评估区域阻滞效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机体的核心温度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小的波动范围内,主要因为机体可以通过各种复杂的反馈机制对体温中枢进行调节控制,其中涉及了多种体温调节途径,而皮肤温度的调节就是这其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皮肤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通过该皮肤区域的血流量大小。血流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左真文[8](2019)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远端动脉流速和皮肤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足踝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与远红外热成像技术相结合,观察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对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血流流速及下肢远端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于宁波市第二医院择期行足踝手术患者33例,患者接受全麻联合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年龄20~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或II级。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注射0.3%罗哌卡因20 ml。分别在神经阻滞前(T0)、阻滞后15 min(T1)、30 min(T2)和45 min(T3)时记录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的动脉血流收缩期峰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以及足背区、拇趾区和胫前区的红外热成像图。结果:不同时间点上,术侧下肢的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87、14.9,均P<0.001)。与阻滞前比较,阻滞后30和45min时,胫前动脉PSV分别增加了35.54%和54.50%(t=6.164、7.926,均P<0.001),胫后动脉PSV分别增加了25.63%和48.24%(t=4.62、6.623,均P<0.01)。术侧下肢的拇趾区和足背区皮肤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2、2.401,均P<0.001)。与阻滞前比较,术侧阻滞后30和45min时,拇趾区皮肤温度分别增加了1.2℃和3.4℃(t=2.782、5.946,P<0.05、0.001);足背区皮肤温度分布增加了1.3℃和2.9℃(t=4.88、7.258,均P<0.001)。与阻滞前比较,术侧阻滞后45min时,胫前区皮肤温度降低了1.2℃(t=5.454,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显着增加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血流流速和下肢远端的皮肤温度,改善下肢肢端血液灌注,从而可能有利于足踝手术患者的早期愈合和提高皮瓣移植的存活率。(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9-02-01)
唐颖超[9](2019)在《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以本院在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纳入治疗的99例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B组和C组,均是33例。A组于术后即刻行罂粟碱口服治疗,B组于术后即刻行罂粟碱肌注治疗,C组于术后即刻行罂粟碱静脉输注治疗。对比皮肤温度情况。结果 C组的皮温差、皮温升高、升高持续时间均低于A组和B组,对比均有差异(P<0.05)。结论为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患者行罂粟碱静脉输注治疗的效果最佳,其皮温升高幅度小且持续时间短,具有更佳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恬,陈哲颖,吴晓蓉[10](2019)在《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人体皮肤温度的概念,对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升高、降低与压力性损伤的关系以及监测皮肤温度变化对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预测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新方法、新策略提供信息和方向。(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皮肤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中药皮肤透析温度调适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中药皮肤透析护理干预,研究组则予以温度调试中药皮肤透析护理干预。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以及瘙痒评分,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3.457,P=0.001),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t=11.350,P<0.001);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t=7.461,P<0.001;t=10.938,P<0.001);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χ2=5.045,P=0.025)。结论温度调试护理应用于中药皮肤透析中,有利于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瘙痒症状,同时有利于改善其血钙、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黄桃源,何仁亮,朱定衡,肖树朋,徐俊芳.不同温度MEBO对大鼠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9
[2].聂琴琪,王婉洁,曲令芝.中药皮肤透析温度调适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患者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9
[3].何澄,刘训志,项卫卫.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皮肤温度对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4].王金山,诸凯,王雅博,李雪强,杨龙.热疗中血液灌注率对皮肤组织温度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5].王丹,嵇波,赵国桢,严明娜,白红新.电针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包经穴皮肤温度、血流灌注量及NE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9
[6].杨天瑞.探究不同温度冷敷对Q-1064nm激光治疗色素沉着豚鼠皮肤组织热损伤及色素沉着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9
[7].左真文,卢波,吴国荣,陈骏萍.肢体皮肤温度改变用于评估区域阻滞效果的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9
[8].左真文.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远端动脉流速和皮肤温度的影响[D].皖南医学院.2019
[9].唐颖超.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9
[10].刘恬,陈哲颖,吴晓蓉.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