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濑水库
泉州是福建省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市辖的7个县(市)均是老区县,2000年从惠安划出设立泉港区后,全市共有8个老区县(市、区)、56个老区乡(镇)、954个老区行政村。
首先应选择品种优质的幼苗。想要种植好小麦,则应先育好苗,只有保证基础方可提高小麦产量,提高小麦最直接有效方法是选择优良品种,同时可以保证小麦生长过程,让更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小麦的性能。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人多地少,且地处台海前线,国家投资少,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1978年,泉州仅有乡以上工业企业一千多家,工业总产值5.5亿元,GDP仅7.79亿元、位居全省倒数第2位,人均GDP只有171元,居福建省倒数第1位。特别是老区受自然地理条件等限制,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整体水平更低。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老区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革命老区精神,解放思想,爱拼敢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山海、侨台、区位、体制等优势,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跨越式发展路子,谱写了泉州革命老区改革开放的壮丽诗篇。
经济跨越发展 质量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革命老区与全市各地同奋进,经济发展历经“三闲起步,三来一补开路,乡镇企业铺路,成片开发迈大步,转型升级拓新路”进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发展路子,有力地推动泉州从“质量立市”“品牌兴市”到“改制上市”再到“创新城市”的历史跨越,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科技化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经济总量从全省垫底到领先的蜕变。泉州GDP从1999年起连续19年位居省设区市首位。2017年全市GDP达7548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6.1%,人均GDP为8761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788.7亿元、年均增长19.2%。其中,8个老区县市区(不含从惠安县划出的泉州台商投资区)GDP达6057亿元,占全市的80%,财政总收入达595亿元,与全市同步增长,老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力助推全市经济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泉州8个老区县(市、区)立足本地优势,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重实业、重市场、重品牌,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县域经济、实力雄厚的支柱产业和众多名牌产品。同时,涌现出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典型。如晋江市GDP从1978年的1.4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981.5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前列、福建省首位,创造闻名全国的“晋江经验”;安溪县曾是全省乃至全国的贫困县,1978年GDP仅为8513万元,2017年达515.33亿元,进入“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行列,现已成为我市较具发展后劲和活力的县域。2007年以来,老区县(市)全部进入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5个老区县(市)在全国百强榜上有名。2017年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等老区县(市)分别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第8、15、29、35、63位;泉港区也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十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监测评价结果,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分别居第4、47、67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本研究结果发现,液体培养法与PCR的敏感性均高于95.0%,但特异性分别为91.6%和88.7%。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液体培养法仅依靠支原体对尿素、精氨酸的分解改变pH值,使培养液变红,但当出现复杂感染时,其他能够分解尿素或精氨酸的金黄色葡糖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等也会使培养液变红,因此,液体培养法易受多因素干扰,产生假阳性。本研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PCR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其检测价值最大,但PCR法检测需特殊仪器及专业人员,对医院的硬件设备要求较高,在基层推广较难。因此,采用3种方法联合进行支原体感染的筛查和诊断,可有效保证结果准确性。
定量血流分数测量系统性能主要包括血管三维重建性能和QFR计算性能。其中,血管三维重建性能验证研究以体模数据为测试用例和对照标准,主要验证血管三维重建的准确性(包括病变长度重建精度、直径狭窄率重建精度、面积狭窄率重建精度、最小管腔直径重建精度、参考管腔直径重建精度)和重复性(包括差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而QFR计算性能验证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将压力导丝有创测得的FFR临床数据作为对照标准,主要验证QFR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上述性能验证结果符合产品设计需求。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一是精准脱贫扎实推进。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泉州市、县两级加大对欠发达的“老、少、边”的帮扶力度,组织开展沿海发达地区与山区结对协作帮扶活动,举全市之力攻贫困之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至2015年脱贫人口达12.6万人。近年来,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落实“六个精准”,强化帮扶措施,至2017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2931户、贫困人口64568人全部脱贫(其中革命老区贫困户13447户、37890人),现已进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阶段。目前多数贫困村可以摘帽,剩下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等四个老区县(市)71个贫困村到2019年底可望全摘帽。二是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泉州老区经济的良性发展,拓展了收入渠道,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24元和75元增加到2017年的39001元、16335元。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保人员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已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四是“五老”人员优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1994年在全省率先对所有“五老”人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定补金额随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标准高于省平均水平。实行高龄生活补贴和特困人员生活补助制度。建立春节慰问、临时困难补助、家庭医疗救助和挂钩联系帮扶等项制度,帮助解决“五老”人员及其家庭的实际困难,保证“五老”人员安度晚年。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教育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力促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认定,全市基础教育在校生从1978年的79.96万人增至2017年的173.44万人。在文化方面,老区文化创先成效显著,南安、晋江、石狮等老区县(市)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惠安、安溪、德化等老区县(区)于2007年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省委旧址(坂里)陈列馆、南安岭兜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等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成开放,《泉州革命老区》等一批以纪录革命老区斗争历史、弘扬老区革命精神的文史资料整理完成,地方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医疗卫生方面,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向导,建立起遍布城乡、功能较为合理的医疗保健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2017年,全市医疗机构4831个,是1980年的14倍,卫生技术人员4.29万人,是1978年的7.1倍。近年来,泉州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民生补短板“四心”工程(教育舒心工程、卫生与健康暖心工程、养老贴心工程、民生基础设施安心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中国信息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18年中国地级市及中国县级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中,泉州市和石狮、晋江两个老区县级市上榜。
泉州四十年巨变,伴随着晋江经验的探索、践行和丰富一步步过来。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以市场为导向,闯出一条民营经济、品牌经济、实体经济特色县域发展路子,创造了晋江速度,“晋江模式”扩散到整个泉州乃至周边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到晋江考察,2002年对晋江经验作了总结,凝炼成“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五大关系”,指明了提升晋江经验的方向,鼓舞和激励泉州人民坚定改革开放信念,走向全面发展之路,再创泉州新辉煌。
泉州四十年巨变,是改革开放结出的硕果。改革开放给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激发了泉州人民的创业热情,消除了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赢得了发展的宽松环境,拓宽了发展空间。
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曾经是制约老区发展的瓶颈。历届泉州市委、市政府对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形成政策驱动、群众参与、多方努力、齐心协力的泉州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老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992年泉州成为全国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一是交通设施实现大跨越。建成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和亿吨海港,2017年空港旅客吞吐量达534.06万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986万吨。建成高速公路65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老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新建、改建老区乡村公路6300多公里,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100%老区村通行政村公路硬化。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657公里,比1978年增加14790公里,全市公路密度162.52公里/百平方公里。二是电力设施超前建设。经过农村电网改造,绝大部分老区村实现统一电网供电和城乡电价同价。三是邮电通讯快速发展。所有老区村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所有的老区行政村,网络规模和网络接通率保持着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水平。四是广播电视持续发展。全市老区村在1999年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基本做到有线网络全覆盖,全市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5%。五是用水设施日臻完善。在2000年基本实现全市老区行政村通水目标基础上,持续实施水质提升工程,并建设彭村、龙门滩、山美、惠女、菱溪、陈田和泗州等“七库连通”工程,开工建设白濑水库枢纽工程,从根本上解决老区乃至全市用水问题。六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泉州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政府工作的战略重点,已形成以泉州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骨干,连接重点小城镇的城镇体系,现正快步迈向现代化城市,先后荣膺全国山水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获奖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8个老区县(市、区)也都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
泉州四十年巨变,充分展现了泉州人爱拼敢赢、乐于奉献精神。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四十年来,泉州人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攻坚克难,有为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改革开放、创业的路上永不歇步,屡创佳绩。在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也体现了海内外泉州人热爱家乡、乐于奉献的品格。不少海内外乡贤慷慨解囊,扶贫助困,捐资助学,修路办公益,做善事,从零星的捐款、投工投劳到百万元乃至超亿元的巨额捐资,无不倾注一片爱心和真情。扶贫攻坚中的“百企帮百村”“百侨帮百村”“百会帮百村”“万贤扶千户”等扶贫助困活动,谱写了先富帮后富的动人篇章。
泉州四十年巨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先后被列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国家赋予泉州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承接了超百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农业农村、科教文卫、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政府职能转变等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初步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改革体系。不忘革命老区,始终支持老区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14年,国家制定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把泉州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列入规划,享受中央苏区优惠政策,让泉州老区增强了发展后劲。福建省颁发了《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把支持老区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泉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作出有关加强革命老区工作,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决定,对老区县、老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顾泉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增强了泉州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当前,泉州人民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再创“晋江经验”新辉煌、踢好转型升级“后半场”、争当高质量赶超主力军三个时代命题,着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开创“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建设新局面,致力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高荣风)
标签:泉州论文; 老区论文; 晋江论文; 全市论文; 亿元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红土地》2019年第3期论文; 泉州市老区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