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不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稳定性,基因,肿瘤,胃癌,活性氧,表观,溃疡性。
遗传不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涵瀛,高璞珍,谭思超[1](2015)在《摇摆流动不稳定性的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摇摆工况下自然循环系统的流动不稳定性现象对船用核动力系统的安全性有着显着影响。结合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对复杂不稳定性行为的预测进行了优化。采用小数据量法计算了流量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得到了时间序列的最大可预测时间。应用单隐层BP神经网络对流量变化进行了多步滚动预测,在步数较少时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但由于BP神经网络存在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为此采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的初始阈值和权值进行优化,从而改善了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预测性能。本文结果为流动不稳定性的实时预测提供了一种易于实际应用且准确度较高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刘翠红,李红军[2](2014)在《胃肠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胃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专家和学者不断加深对胃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nm23H1基因是重要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胃癌、结肠癌进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0例石蜡包埋的胃癌标及正常组织与15例石蜡包埋的结肠癌标本及正常组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TNMⅠ+Ⅱ期,胃癌和结肠癌LOH检出率比TNMⅢ+Ⅳ期低,胃癌MSI转移随淋巴结的发生而增高,在这一时期,nm23H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很多,但淋巴结转移不明显。结论 MSI是胃癌与肠癌的早期分子标志,LOH一般出现在胃肠癌的晚期。nm23H1基因在抑制胃肠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胃肠癌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意义的一项生物学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4年11期)
王文香,田菊霞,关媛媛,于宁,徐锦屏[3](2013)在《KLF6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KLF6基因M1、M2、M4、D10S1716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原发性肝癌进展的关系,为揭示抑癌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肝癌组织标本中抽提DNA,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法进行KLF6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肝癌KLF6基因微卫星位点LOH的检出率为35.71%(1 0/28),与肝癌分化程度、有无包膜无相关性(均P>0.05),但与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LOH在肝癌Ⅲ~Ⅳ期检出率为(75.00%,6/8)明显高于Ⅰ~Ⅱ期(20.00%,4/20)。MSI检出率为17.86%(5/28),MSI与肝癌分化程度、淋巴转移、临床TNM分期和有无包膜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KLF6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KLF6基因LOH的发生率与临床TNM分期正相关。LOH在KLF6杂合性缺失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作为肝癌恶化及进展的一个指标,MSI则可能影响肿瘤的预后。(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3年12期)
陈红,李慧玲,董建一,王福金,李鹏[4](2013)在《HCV NS5A转基因小鼠遗传不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NS5A转基因小鼠的原发性肝癌(HCC)发生与遗传不稳定的关系,以及活性氧簇(ROS)的作用。方法:选取5只12个月龄31Line HCV NS5A转基因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3只12个月龄正常健康同窝雄鼠作为对照。选取小鼠10个微卫星位点,用微卫星标志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S5A转基因小鼠肝肿瘤和其周围组织的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杂合性保留(ROH)和不稳定性(MSI)。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法分析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的NS5A表达和ROS水平。结果:HCV NS5A仅在转基因小鼠中表达,且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高于肿瘤周围组织。转基因小鼠的ROS水平显着高于非转基因小鼠(13.61±3.43)倍,P=0.009。HCV NS5A转基因小鼠肝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LOH检出率分别为25.0%(5/20)和20.0%(10/50),均高于非转基因小鼠(0),P值分别为0.003 9和0.008 8。转基因小鼠肝肿瘤组织、肿瘤周围组织和非转基因小鼠中的ROH检出率分别为20.0%(4/20)、38.0%(19/50)和43.3%(1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样本中均未检测出MSI。结论:HCV NS5A基因的表达诱导了ROS水平增高,而高水平的ROS进一步导致LOH,可能是HCV NS5A转基因小鼠HCC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宋春丽,王惠兰[5](2013)在《宫颈病变中FHIT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宫颈癌是女性癌症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宫颈癌的发病机理中,除了HPV感染,遗传学改变在宫颈癌的发生方面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宫颈癌的发生包括叁个方面:一是高危型HPVE6、E7癌蛋白通过与抑癌基因p53及Rb相互作用使之失活;二是病毒DNA整合进入宿主基因组;叁是与HPV感染无关的频发的遗传学改变[1]。从细胞自身的遗传性改变角度研究宫颈癌,以期发现除了HPV感染以外的细胞内源性因子,为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关于FHIT基因1996年Ohta等(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3年01期)
李慧玲,董建一,陈军,王福金,王爱国[6](2012)在《H-ras12V转基因肝癌小鼠的遗传不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ras12V转基因小鼠的肝癌发生与遗传不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用微卫星标志物的PCR-放射自显影法检测H-ras12V转基因雌雄小鼠肝癌及其周围组织的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杂合性保留(retention of heterozygosity,R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FCM法分别分析该转基因雌雄小鼠肝组织中H-ras12V癌基因表达水平和ROS水平。结果:仅雌雄转基因小鼠肝癌组织中伴有LOH发生;所有小鼠均发现伴有ROH,但转基因小鼠肝癌组织中ROH检出率与非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相比显着增高(P<0.05);所有组织标本中均未检测出MSI。转基因小鼠的H-ras12V癌基因表达和ROS水平均显着高于非转基因小鼠,且雄性小鼠显着高于雌性小鼠(P<0.05)。结论:H-ras12V癌基因可能通过诱导ROS水平增高,进一步引起遗传不稳定性。这可能是H-ras12V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12年10期)
谢永红,陆欣[7](2012)在《中国人肺鳞癌D10S2491位点的遗传不稳定性与PTEN基因失活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5年生存率及早期诊断率均仅15%左右,因而深入研究肺癌的致病机理,对该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遗传不稳定性(MSI和LOH)的复杂过程。其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由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ing repair gene,MMR)的突变所致,进而造成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是抑癌基因失活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来源于《2012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7)
刘佳[8](2012)在《胃癌PAI-1遗传不稳定性、5‘侧翼区甲基化及BTG3启动子区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胃癌PAI-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和5’-侧翼区CpG位点甲基化研究研究背景: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和高死亡率国家。起病隐匿且恶变率高,寻找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临床检测指标显得刻不容缓。最新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遗传(genetic)与表观遗传(epigenetic)共同参与的结果。基因遗传研究证明,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遗传不稳定性能增加突变率,使抑癌基因功能失调。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和杂合性缺失(10ss of heterozygosity, LOH)被认为是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两个主要表型特征;表观遗传调控是可遗传的通过对DNA和组蛋白等的修饰影响基因表达。这种修饰同时会产生表观遗传学标记,其中以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最为常见。DNA异常的高甲基化可导致抑癌基因的表达失活。PAI-1可调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活性。该系统对纤维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蛋白有水解作用。其中基膜的降解,可导致肿瘤细胞向正常组织的浸润,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肿瘤组织比正常组织有更高的PAI-1基因表达量,认为高水平的PAI-1,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但是导致该基因表达异常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检测定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的PAI-1基因pai-1、D7S471和D7S515叁个位点的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和该基因+10到+129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阐明它们与胃癌发生、淋巴转移、浆膜浸润、分化程度、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学特性的关系。揭示尿激酶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探讨PA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的基因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为寻找胃癌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临床检测指标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50对冰冻新鲜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的基因组DNA。(2)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常规银染检测位点的遗传不稳定性。(3)胃癌组织基因组DNA重亚硫酸盐处理,MS-PCR检测+10到+129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4)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性。研究结果:(1)浸润至粘膜层和肌层的胃癌MSI检出率(未超出浆膜),高于浸润至浆膜外组织(42.86%vs.2.33%,P=0.031); MSI发生率在淋巴结转移组(2.56%),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56%vs18.18%,P=0.007);但在低分化组的MSI发生率高于中度和高度分化组(21.05%vs.0.00%,P=0.027)。(2)PAI-1基因+10到+129区域的CpG岛甲基化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学间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结论:PA-1基因的MSI发生率在胃癌转移抑制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作为胃癌恶化及进展的一个指标;但是LOH并未显示相关性,提示遗传不稳定性的两个方面:LOH和MSI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PAI-1基因+10到+129区域的CpG岛甲基化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不是影响胃癌发生与恶性进展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金雀宜黄素表观遗传学调控BTG3基因表达诱导胃癌G2/M期周期阻滞的研究研究背景:表观遗传学调控是指在不改变基因组序列的前提下,通过对DNA和组蛋白的修饰来调控基因表达。国内外已有专家研究表明,异常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是有用的肿瘤诊断分子标记。可以用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预测,也可用于肿瘤的分级。目前表观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抑癌基因,其启动子区域的异常高甲基化常常是抑癌基因失活、肿瘤发生的因素。B-cell translocation gene3(BTG3/ANA/APRO4)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在很多恶性肿瘤中呈现低表达。属BTG家族,该家族很多基因具有调节生长和周期的作用。研究者认为一些肿瘤,如乳腺癌、口腔鳞状上皮癌、肾癌、前列腺癌等的发展可能与21号染色体长臂的抑癌基因BTG-3的缺失及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异常的共同作用有关。在胃癌病人中,已报道BTG-3在血浆中含量越高,疾病预后越好。而BTG-3基因在胃癌中表观遗传学改变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研究发现,抑癌基因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逆转表观遗传改变的药物为这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前景。金雀宜黄素(Gen)是大豆类固醇激素,在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中已进入临床Ⅱ期实验阶段。Gen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近年来发现Gen有逆转基因的甲基化、乙酰化的作用。在胃癌中,Gen对抑癌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的调节,及其抑制肿瘤生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通过研究BTG3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关系,探讨金雀宜黄素是否可以像工具药五氮杂胞苷一样逆转表观遗传的改变。同时,阐明金雀宜黄素与BTG3基因在周期阻滞的作用机制,探讨金雀宜黄素引起周期阻滞与BTG3基因的关系。研究方法:Real-time PCR检测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该基因蛋白的表达量;亚硫酸盐修饰,DNA片段克隆测序检测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细胞培养胃癌细胞株7901、AGS、803、K45以及正常胃壁永生化细胞株Ges-1;实验药金雀宜黄素,工具药五氮杂胞苷分别浓度梯度和时间梯度处理细胞。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生长抑制则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研究结果:我们发现BTG3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量受到抑制,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相似。82.50%(33例/40例)BTG3在癌组织中低表达。其中66.7%(22例/33例)的病例出现强抑制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在淋巴转移组的BTG3基因表达量明显少于未有淋巴转移组,揭示BTG3基因表达产物的保护作用;胃癌细胞的检测结果相似,基因表达量受到抑制;DNA克隆测序显示,BTG3基因启动子区的CpG位点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普遍呈现高甲基化状态;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Gen和5-Aza处理后,都逆转了BTG3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量,克隆测序结果证实药物同时逆转了BTG3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CCK-8结果显示药物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呈现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其中Gen(50μM for72h)and5Aza(10μM for72h)最为明显;Gen50μM处理后的7901,803,k45细胞出现了G2-M期的周期阻滞。结论:1、BTG3基因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中呈现低表达状态,基因表达产物具有抑制肿瘤转移恶化的作用,为胃癌的抑癌基因;胃癌中BTG3基因的沉默是由于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增高引起的;2、金雀宜黄素可以像工具药物五氮杂胞苷一样通过去甲基化作用,逆转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治疗因甲基化异常导致的肿瘤。体现了金雀宜黄素在治疗因表观遗传学异常而导致的肿瘤中所具有的价值;3、金雀宜黄素与BTG3基因在周期阻滞方面有着相似的作用。金雀宜黄素可通过表观遗传学的方法改变BTG3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进而实现对胃癌细胞株的共同的调节作用。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支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2-01)
邓勇彬,王承党[9](2012)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不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CRC)是溃疡性结肠炎(UC)最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由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背景下的遗传学改变在Uc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就UcCRC中的常见基因组和表观遗传不稳定性,包括染色体不稳定性(CIN)、微卫星不稳定性(MSI)、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期刊2012年01期)
杨沫,吴媚,陈晨,刘蜀坤,张遵真[10](2011)在《DNA聚合酶β对苯并[a]芘致细胞遗传毒性及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DNA聚合酶β(Polβ)表达水平对苯并[a]芘(BaP)致细胞遗传毒性及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3种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polβ野生型(polβ+/+)、polβ缺陷型(polβ-/-)和polβ高表达型(polβoe)作为模型细胞,分别用克隆形、彗星实验、微核试验、HPRT基因突变实验检测不同浓度BaP(0、1.25、5、20μmol/L)对3种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DNA损伤、染色体损伤和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与polβ+/+细胞相比,在相同BaP浓度为1.25、5、20μmol/L时,polβ-/-细胞相对克隆形成率较低,BaP浓度为5和20μmol/L时,polβoe细胞相对克隆形成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彗星试验显示Bap作用后3种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在相同染毒剂量下polβ-/-细胞损伤较polβ+/+细胞严重,而polβoe细胞损伤较polβ+/+细胞轻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可诱导3种细胞微核率增加,在相同作用剂量下polβ-/-细胞的微核率最高,polβ+/+细胞次之,polβoe细胞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PRT基因突变试验中,5和20μmol/L BaP染毒时,无论是polβ-/-细胞还是polβoe细胞,其基因突变频率均明显高于polβ+/+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p可诱导细胞发生DNA和染色体水平的氧化损伤表现出遗传毒性效应,而polβ可以提高细胞应对氧化损伤的能力,正常表达有助于维持BaP对细胞产生遗传毒性过程中基因组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1-06)
遗传不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胃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专家和学者不断加深对胃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nm23H1基因是重要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胃癌、结肠癌进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0例石蜡包埋的胃癌标及正常组织与15例石蜡包埋的结肠癌标本及正常组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TNMⅠ+Ⅱ期,胃癌和结肠癌LOH检出率比TNMⅢ+Ⅳ期低,胃癌MSI转移随淋巴结的发生而增高,在这一时期,nm23H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很多,但淋巴结转移不明显。结论 MSI是胃癌与肠癌的早期分子标志,LOH一般出现在胃肠癌的晚期。nm23H1基因在抑制胃肠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胃肠癌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意义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不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涵瀛,高璞珍,谭思超.摇摆流动不稳定性的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预测[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
[2].刘翠红,李红军.胃肠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4
[3].王文香,田菊霞,关媛媛,于宁,徐锦屏.KLF6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J].浙江医学.2013
[4].陈红,李慧玲,董建一,王福金,李鹏.HCVNS5A转基因小鼠遗传不稳定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
[5].宋春丽,王惠兰.宫颈病变中FHIT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J].河北医药.2013
[6].李慧玲,董建一,陈军,王福金,王爱国.H-ras12V转基因肝癌小鼠的遗传不稳定性分析[J].肿瘤.2012
[7].谢永红,陆欣.中国人肺鳞癌D10S2491位点的遗传不稳定性与PTEN基因失活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C].2012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8].刘佳.胃癌PAI-1遗传不稳定性、5‘侧翼区甲基化及BTG3启动子区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
[9].邓勇彬,王承党.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不稳定性[J].胃肠病学.2012
[10].杨沫,吴媚,陈晨,刘蜀坤,张遵真.DNA聚合酶β对苯并[a]芘致细胞遗传毒性及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C].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