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化合物论文_吴文能,姜阳明,张卜艳,王家忠,杜海堂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化合物,毒性,吩嗪,草科,木贼,紫珠。

抗菌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能,姜阳明,张卜艳,王家忠,杜海堂[1](2019)在《新型1,2,4-叁唑硫醚取代乙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4,5-叁甲氧苯甲酸为原料,将具有优良生物活性的1,2,4-叁唑与酰胺结构结合,通过酯化、肼解、环化、醚化、水解、缩合等反应合成1,2,4-叁唑硫基乙酰胺类化合物6a~6m,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在浓度50μg/m L时,化合物6a~6m对猕猴桃软腐病中的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灰霉菌(B. cinerea)表现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k和6l对葡萄座腔菌、拟茎点霉菌和灰霉菌的抑制活性在83. 4%~91. 3%;化合物6k对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的EC50值为46. 6和30. 8μg/m L,均优于对照药剂嘧霉胺(57. 6和32. 1μg/m L)。以上结果表明,1,2,4-叁唑硫醚乙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可为进一步开发高活性化合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苏长鸣,崔本行,侯桂革,王春华[2](2019)在《双季铵盐化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抗菌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N,N-二甲基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分别接枝到1,3-二溴丙烷的两端进行季铵化反应,得到N1,N3-二羟乙基-N1,N1,N3,N3-四甲基-1,3-丙二胺二溴盐(QAS-1)和N1,N1,N3,N3-四羟乙基-N1,N3-二甲基-1,3-丙二胺二溴盐(QAS-2)。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以抑菌圈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评价了两者对5种菌株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它们对所选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00 mg·L~(-1)和50 mg·L~(-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QAS-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机理可能为,带正电荷的季铵盐吸附在细菌表面,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质外流从而杀灭细菌。细胞毒性显示QAS-1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的IC_(50)值分别为110.34 mg·L~(-1)和92.68 mg·L~(-1),细胞毒性显着低于阳性药。该研究说明该类季铵盐在抗菌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智颖,袁欢,周莹,林朝展,彭光天[3](2019)在《广东紫珠中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及其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岭南常用药材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地上部分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0个苯丙素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和文献数据对照,将其分别鉴定为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1)、peiioside A(2)、syringalide A 3′-α-L-rhanmnopyranoside(3)、parvifloroside A(4)、 leucosceptoside B(5)、alyssonoside(6)、longissimoside B(7)、acteoside(8)、forsythoside B(9)和poliumoside(10)。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马鞭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广东紫珠中4个含量较为丰富的苯丙素类化合物6、8、9和1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为广东紫珠在抑菌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1期)

王鸿发,元超,庞玉新[4](2019)在《艾纳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艾纳香抗菌药效物质基础,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和反相色谱等技术从艾纳香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获得15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鉴定分别为:3,3',5-叁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4',5-二羟基-3,3',7-叁甲氧基黄酮(2)、艾纳香素(3)、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4)、香叶木素(5)、3',4',5-叁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6)、异鼠李素(7)、chrysosplenol C (8)、金丝桃苷(9)、异槲皮苷(10)、3',5,7-叁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11)、sakuranetin(12)、pilloin (13)、5,7,3',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14)、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15),其中化合物7、11、12和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抗菌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3、6、8和12对3株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活性最强,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32μg/mL。(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5](2019)在《生物农药研究最新发现:海洋真菌含抗菌、除草活性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团队,在海洋真菌来源生物农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海洋来源新颖结构3-decalinoyltetramic acid(3DTA)类活性化合物,为新颖高效海洋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了化合物模板。(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报》期刊2019-07-15)

法鲁克(Mohammad,Omar,Faruque)[6](2019)在《孟加拉土着民族药物的调查及其用于筛选抗菌和抗癌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记录了孟加拉国四个土着社区的传统医师使用其重要民族药用植物进行治病的信息,这是首次对来自该领域的记录进行的定量分析。本研究记录来自传统医师、社区老年人的民族医学信息并加以汇编和记录有关药用植物使用的可用信息,并为后代保留。本研究一个主要目的是比较已知物种在本地和其他地方的使用方式,记录新的民族药用植物以及它们的治疗用途。本研究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都通过下述方法分析:主要通过开放式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将民族医学使用的益处、重要性和范围通过几个定量指标表达,包括信息共识因子(ICF),使用价值(UV),引用频率(FC),相对引用频率(RFC)和相对重要性指数(RI),并使用Jaccard指数(JI)评估本研究和前人研究之间以及各种土着社区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调研所有记录的植物物种以及相应的民族药物使用信息都以表格形式呈现。本项研究调查了来自292个被调查者曾使用的276种民族药用植物物种,分布于116个科的236个属。在大多数被记录的物种中,全草和叶子是用于制备民族药物的最常用的植物部分,而膏剂和煎剂是最流行的制剂。在记录的物种中,最多的是菊科和豆科植物。ICF值最高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尤其重要的是其中有28种植物有新的治疗用途,据我们所知,本文所述的13种物种从未进行过民族植物学和药理学研究。该研究表明,土着社区仍然主要依靠民族药用植物来治疗各种小疾和疾病,以新颖的方式使用其中的一些植物或许代表着它们用于医学应用的第一个被记录的实例。本研究记录具有治疗用途的新药用植物物种会进一步促进植物化学和可能的药理学研究,并可能推动新药的开发。为了研究孟加拉国药用植物的潜在抗菌活性并鉴定其生物活性代谢物,我们研究了孟加拉国土着社区用于治疗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药用植物。在被记录的物种中,有22种用于治疗微生物疾病。其中,5种物种很少或根本没有被正式研究其抗菌性能或植物化学成分,包括绒苞藤(Congea tomentosa,CT)。我们使用了琼脂孔扩散和微量稀释方法测试了CT的叶、茎和花的提取物的抗微生物活性,与叶和花提取物相比,粗茎提取物抗微生物最有效。因此,将粗茎提取物进一步进行连续分馏,其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所有测试的微生物具有最高的活性。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并从石油醚提取物中鉴定出10种化合物,所有这些化合物都是文献已知的,其中一些或全部可能导致了绒苞藤的抗菌性能。另一方面,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光谱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和鉴定两种化合物(β-氨基和豆甾醇)。化合物-2(豆甾醇)显示出对被测试微生物的有效抗菌活性。尽管CT在民族植物学上有很高重要性,迄今为止尚未发表任何支持其在孟加拉国传统和可持续应用的化学或生物学研究,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民族药用植物的茎提取物和化合物-2(豆甾醇)可能是抗菌药物的潜在来源。孟加拉国土着社区的传统医师使用几种植物或植物部分,通常是从未进行筛选的未知成分,用于治疗癌症/肿瘤,产生了未证实的良好效果。为了研究这种传统疗法,我们选择了叁种民族药用植物用于体外研究。我们对一组癌细胞系进行四唑盐比色法测定,以评估六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溶液叶、茎、花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初步筛选结果显示其抑制程度根据细胞系类型和所用提取物而变化。在测试的叁个物种的五个植物部分中,只有CT的茎提取物对不同的癌细胞系显示出大于50%的细胞毒性。测试植物粗羟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后续级分,即在正丁醇,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不同浓度水性级分下的细胞毒性。在所有级分中,水溶液级分对U-251细胞系的活性显着(IC50-26.81μg/m L),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IC50值为39.13μg/m L。据我们所知,该物种的抗肿瘤/抗癌活性于此首次报道。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一步纯化含水部分,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鉴定出了叁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呈现浓度梯度效应,抑制U-251细胞增殖并且不对正常细胞系产生毒性。体外实验表明,化合物2对U-251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首先监测细胞形态和膜联蛋白-V FITC/PI染色,证实了化合物-2诱导细胞凋亡的效率。研究结果还显示化合物-2显着降低了Bcl-2/Bax的比例,并呈现浓度梯度效应,提高了裂解的caspase-9和-3蛋白的表达水平。总之,这些结果证明化合物-2具有通过激活内在/线粒体途径诱导U-251细胞凋亡的潜力。此外,化合物-2还抑制了Stat3和Akt的活性,推测化合物-2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由Stat3和Akt的表达抑制引发。该研究结果支持这种民族药用植物可能用于治疗肿瘤/癌症,并证明及传统应用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倩玉[7](2019)在《四种吩噻嗪及吩嗪类化合物介导的声动力抗菌作用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动力抗菌化学疗法(Son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SACT)是利用超声激活声敏剂产生的活性氧,以及系列声化学反应及物理作用,对微生物进行杀伤的新型抗感染手段。SACT目前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有高效、低毒性的理想声敏剂的缺乏、机制尚未确定、超声装置仍需开发以及相关参数的确定仍需要大量实验确证等。本文在前期研究发现亚甲蓝等吩噻嗪类染料具有较好的声动力抗菌活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其他吩噻嗪类染料以及与其母核相似的吩嗪类染料的进一步研究,以期能够筛选到具有更好声动力抗菌活性的声敏剂以及为声敏剂的筛选和改造提供参考。首先,分别考察了天青A(Azure A,AA)和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TB)两种化合物介导的SACT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大肠杆菌对上述抗菌方法的敏感性明显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且AA介导的抗菌效果要优于TB;并进一步考察了化合物浓度、超声照射时间、超声温度和化合物加入顺序对于上述方法抗菌效果的影响,其中化合物浓度、超声照射时间和超声温度与抗菌效果成正相关;化合物加入顺序对于抗菌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两种化合物均具有声敏性。然后,分别考察了碱性藏花红(Safranin T,ST)和酚番红花红(Phenosafranine,PS)介导的SACT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联合超声抗大肠杆菌的效果要强于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进一步考察了四种不同因素的影响,确定了化合物浓度、超声照射时间和超声温度与抗菌效果成正相关;化合物的加入顺序实验则证明了化合物与超声是协同作用,且两种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声敏性。最后,我们采用氧化-萃取分光光度法探究了四种化合物的声动力抗菌活性机制。结果表明,超声可激活上述化合物产生不同种类的活性氧,其中包含有单线态氧和羟基自由基。并且,发现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大及超声照射时间的延长,超声溶液体系中活性氧的产量逐步增多,与化合物浓度及超声照射时间因素对其介导的SACT作用结果相符。综上,四种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声动力抗菌活性,在超声激活下可作为声敏剂使用,且苯环上供电子基的引入可能会导致声动力抗菌活性的减弱;此外,相对于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对本实验考察的四种化合物介导的SACT更敏感。(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楚文超[8](2019)在《低毒高选择性抗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导致多重耐药菌在临床时有发生,病人易感染率和治疗成本提高。然而抗菌药物研发速度慢于耐药菌发展速度,因此研发高效低毒,无耐药性的抗菌化合物成为目前抗菌药物研究的主要内容。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抗菌活性好,特别对多重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无耐药性。而AMPs合成成本高、毒性大和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着其应用。抗菌肽模拟物是抗菌肽的小分子模拟物,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希望解决的问题:利用AMPs结构特征合成抗菌肽模拟物,得到能有效裂解生物膜,且活性高、毒性低和无耐药性的抗菌化合物。一、课题一以查尔酮为骨架,改变查尔酮芳香环、侧链链长及对芳香环进行不同取代的修饰,合成29个查尔酮抗菌化合物。大部分化合物对耐药菌和标准菌的抗菌活性较好。化合物2-5a和2-5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1和0.5μg/mL,溶血毒性(HC_(50)值)较低,选择性(HC_(50)/MIC)较好。构效关系表明:侧链链长、氟原子在苯环上的位置和数量均能够影响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溶血毒性。化合物2-5a和2-5g进一步的生物活性实验表明其能有效裂解细菌生物膜、无耐药性、细胞毒性低、杀菌能力强、速度快和在体液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机制实验证明化合物通过使质膜发生去极化和提高细菌内膜渗透性杀死细菌。二、课题二以苯醚为Linker,增加化合物整体刚性,合成58个对称型苯醚抗菌化合物。为研究酰胺键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合成两个小系列:酰胺化合物3-4a~3-4w和非酰胺化合物3-5a~3-5p;为研究对称性和中间芳香环对生物活性的影响,设计合成化合物3-6a~3-6h和3-6i~3-6s。大部分化合物抗菌活性高,溶血毒性低,选择性好(化合物3-4g、3-5b、3-5n、3-6i和3-6n选择性分别为2438、>2560、4844、>2560和2036)。化合物3-4a、3-4b、3-4g、3-4m、3-4r、3-4s、3-5b、3-5f、3-5j、3-5n、3-6i、3-6j、3-6n和3-6r对临床MRSA(10株,MIC值0.25-4μg/mL)、含KPC基因和含NDM基因耐药菌都表现出很强的抗菌能力。构效关系表明:侧链和中间链长,对称性,结构刚性均能够影响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溶血毒性。化合物3-4g和3-5n进一步的生物活性评估表明其能有效裂解生物膜、无耐药性、杀菌速度快、血浆、体液中稳定性较好、细胞毒性低。小鼠体内杀菌实验表明化合物3-4g和3-5n具有很好的体内杀菌效能,且化合物3-5n杀菌效果优于阳性药万古霉素。综上,本论文共设计合成87个抗菌肽小分子模拟物,体外抗菌和溶血毒性筛选得到低毒高抗菌活性化合物2-5a、2-5g、3-4g和3-5n。一系列生物实验表明该抗菌化合物不仅具有AMPs的高效抗菌能力和无耐药性的优点,另外也表现出毒性低、一定的稳定性、合成方便,成本低和有效裂解生物膜等优点。(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温玉琴[9](2019)在《研究人员从海藻中发现了数十种抗菌和抗癌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产生的防御性化合物是抗生素和其他重要药物的主要来源。放线菌为一类在土壤和海底栖息的原核生物,在已知的2万余种微生物衍生候选药物中约有一半来自放线菌,目前陆地上的资源已经开始衰竭。近日,葡萄牙海洋与环境研究跨学科中心(CIIMAR)的研究人员对海洋放线菌进行研究,首次发现常见楔基海带的海藻(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邵端阳,王明华,张国宁,王菊仙,游学甫[10](2019)在《氟喹诺酮异羟肟酸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新型氟喹诺酮C-3位异羟肟酸类衍生物并初筛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利用电子等排体及金属螯合作用,用异羟肟酸或含L-苏氨酸的异羟肟酸片段替代氟喹C-3位羧酸,制备了一系列氟喹诺酮类衍生物。结果:共设计合成14个氟喹诺酮异羟肟酸类衍生物,结构经1H NMR和HR-MS确证,并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论:体外抗菌活性显示部分化合物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表现出中等的抗菌活性(MIC:0. 5~8μg·mL~(-1)),弱于阳性对照左氧氟沙星。其中针对所选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部分革兰阴性菌,化合物19和34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MIC:0. 12~4μg·mL~(-1))。(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抗菌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N,N-二甲基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分别接枝到1,3-二溴丙烷的两端进行季铵化反应,得到N1,N3-二羟乙基-N1,N1,N3,N3-四甲基-1,3-丙二胺二溴盐(QAS-1)和N1,N1,N3,N3-四羟乙基-N1,N3-二甲基-1,3-丙二胺二溴盐(QAS-2)。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以抑菌圈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评价了两者对5种菌株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它们对所选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00 mg·L~(-1)和50 mg·L~(-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QAS-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机理可能为,带正电荷的季铵盐吸附在细菌表面,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质外流从而杀灭细菌。细胞毒性显示QAS-1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的IC_(50)值分别为110.34 mg·L~(-1)和92.68 mg·L~(-1),细胞毒性显着低于阳性药。该研究说明该类季铵盐在抗菌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能,姜阳明,张卜艳,王家忠,杜海堂.新型1,2,4-叁唑硫醚取代乙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J].化学通报.2019

[2].苏长鸣,崔本行,侯桂革,王春华.双季铵盐化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抗菌性能测试[J].分析测试学报.2019

[3].杨智颖,袁欢,周莹,林朝展,彭光天.广东紫珠中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及其抗菌活性[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4].王鸿发,元超,庞玉新.艾纳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菌活性[J].热带作物学报.2019

[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生物农药研究最新发现:海洋真菌含抗菌、除草活性化合物[N].山东科技报.2019

[6].法鲁克(Mohammad,Omar,Faruque).孟加拉土着民族药物的调查及其用于筛选抗菌和抗癌化合物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7].李倩玉.四种吩噻嗪及吩嗪类化合物介导的声动力抗菌作用与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9

[8].楚文超.低毒高选择性抗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郑州大学.2019

[9].温玉琴.研究人员从海藻中发现了数十种抗菌和抗癌化合物[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

[10].邵端阳,王明华,张国宁,王菊仙,游学甫.氟喹诺酮异羟肟酸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具新的化学骨架的抗生素Fig.1-2Thest...和pCB分别对(a)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叁种化合物的1HNMR谱图抗菌化合物C23H24BrN2SO5的HMBC...抗菌化合物C23H24BrN2SO5的1H-1...抗菌化合物C23H24BrN2SO5的HSQC...

标签:;  ;  ;  ;  ;  ;  ;  

抗菌化合物论文_吴文能,姜阳明,张卜艳,王家忠,杜海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