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曼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拜伦,小说,诗学,现代性,诗选,悲痛,风度。
苏曼殊论文文献综述
张纪州[1](2019)在《论苏曼殊身世的“难言之恫”》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社诗人苏曼殊在作品中经常诉说"身世有难言之恫",由于"恫"字有多重含义,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对其日本血统的恐惧或对其母亲再嫁事实的惧怕,这些观点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如果对其作品中的用语习惯进行分析,其作品中用到"恫"字粗略统计有十四处,其基本意义和"痛"或"恸"相似。如果考察其生平经历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可以认为其"身世之恫",是对从小失去母爱,失去家庭温暖,一生飘零坎坷经历的悲叹和对国事凋零、国运不昌的痛惜,并没有隐藏什么难言的恐惧。苏曼殊的"难言之恫"确切地说应该是"难言之痛",即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自身的痛。(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张伟[2](2019)在《苏曼殊小说中的现代曙光》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曼殊的小说,自觉融合了西方现代观念,在民国初年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开辟了当时文坛的新格局。(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论衡》期刊2019年01期)
黄元军[3](2019)在《诗学的钳制:苏曼殊文学翻译变脸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高僧苏曼殊以翻译英国浪漫派诗歌和印度文学作品、首译雨果小说《悲惨世界》垂名于中国文学翻译史,但其译作较之于原作的"变脸"致使不少学者以非历史化的视角将其翻译视为反面教材。本文从"诗学钳制、操控翻译"的文化角度出发,以苏译英国浪漫派诗歌和《悲惨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客观描写了译者如何通过语体和视角改变、"豪杰译"模式对原作风貌进行重塑,论证了译者积极、能动地为顺应译入语主流诗学而采取上述文化翻译之举。古今中外,为译入语主流诗学改写原文的现象有极大共似性,诗学的相异决定了改写的不可避免性,从而也决定了翻译研究中诗学因素的不可忽视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9年04期)
刘维东[4](2019)在《苏曼殊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9年06期)
慕江伟[5](2019)在《走进复杂的灵魂——论苏曼殊传记的创作及其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曼殊是清末民初文化人物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多情神秘的一生吸引了无数研究者为其作传,到目前为止,已有叁十多部传记问世。本文着重梳理百年来苏曼殊传记的写作状况,并结合文本对传记作者的"实录"精神和艺术表现进行细致分析,在肯定苏曼殊传记写作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苏曼殊传记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现代传记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吴秉勋[6](2019)在《叙事学角度下中国小说从古典过渡至近代体现的独特性——以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的两个叙事技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叙事学理论来考察苏曼殊自传性小说《断鸿零雁记》是近几年较为新颖的研究方法,关于《断鸿零雁记》的主题意蕴、风格情调、内容指涉以及作家研究等方面,学界早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利用这种方式来探寻《断鸿零雁记》仍有深拓的空间。故笔者拟从这种研究方法切入,分别论述这部小说里的两大类叙述行为:"叙述者隐身于文本"和"故事主人公不断试图与读者对话"。这两类小说叙事手法和技巧,确实能和当代学界所论的一些叙事学观点紧密相契,更希望借由这种方式的探讨,重新展现《断鸿零雁记》这类古典过渡到近代阶段的小说的文学意义与艺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厦大中文学报》期刊2019年00期)
肖伊绯[7](2019)在《如果民国有“双十一”——看看张爱玲、苏曼殊、陈寅恪的“购物车”》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年的11月11日,是中国的购物狂欢节——电商竞相推出优惠打折活动,消费者捡便宜淘货囤货,都忙活得不亦乐乎。淘来囤去,商品无非两类,一是平日里想买又舍不得买的,感觉平日里价格不菲,如今突然便宜了一大截,得买来圆一下梦、刷一下存在感;一是平日里经常用的、消耗量大的日常用品,如今便宜了一些,还满百送五十再八折之类(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9年03期)
张松才[8](2019)在《论苏曼殊小说的男性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曼殊六部小说的人物形象,表现出诸多明显的共同特征,可以用"弱水型"人物概括之。其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堪称"苏曼殊式"人物,有着明显的"弱水"性特征,呈现出严重的性别弱化和异化倾向,这和他的病态创作心理密不可分。(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梦婷[9](2019)在《苏曼殊译介《拜伦诗选》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曼殊是中国近代着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在诗歌创作,文学创作及翻译领域均取得很高的成就。本文以苏曼殊选译《拜伦诗选》为个案,试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译者的人文品格方面分析译者选择《拜伦诗选》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黄轶[10](2019)在《百年已逝,我们何以要谈苏曼殊?》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曼殊逝世后的一百年间,二叁十年代以胡适发表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为导火索,以柳亚子编纂的《曼殊全集》的出版为高潮,出现过一次"曼殊热"。在八九十年代以后文学研究的"价值重建与文学史重构"中,苏曼殊再次引起学界关注,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面世。有关苏曼殊的话题之所以持续不衰,一是因为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大转型、大分裂的时代,苏曼殊行云流水般的行为风度成为后世文人之心灵标本;二是因为他在文学翻译与创作、绘画、梵学研究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全面而独具风采;叁是他在政治启蒙和革命文学的夹缝中,探索或者说找回了一种文艺之"质":文学是作家对生存本体的个性言说。苏曼殊最终不是以政治的或宗教的,而是以艺术的、审美的力量参与了晚清到民国初建阶段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最终成为这一时期思想自觉与文化更新的同路人。(本文来源于《关东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苏曼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曼殊的小说,自觉融合了西方现代观念,在民国初年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开辟了当时文坛的新格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曼殊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纪州.论苏曼殊身世的“难言之恫”[J].社会科学论坛.2019
[2].张伟.苏曼殊小说中的现代曙光[J].中国文化论衡.2019
[3].黄元军.诗学的钳制:苏曼殊文学翻译变脸考辨[J].中国翻译.2019
[4].刘维东.苏曼殊诗[J].美与时代(中).2019
[5].慕江伟.走进复杂的灵魂——论苏曼殊传记的创作及其特点[J].现代传记研究.2019
[6].吴秉勋.叙事学角度下中国小说从古典过渡至近代体现的独特性——以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的两个叙事技巧为例[J].厦大中文学报.2019
[7].肖伊绯.如果民国有“双十一”——看看张爱玲、苏曼殊、陈寅恪的“购物车”[J].书屋.2019
[8].张松才.论苏曼殊小说的男性人物形象[J].嘉应学院学报.2019
[9].张梦婷.苏曼殊译介《拜伦诗选》原因探析[J].北方文学.2019
[10].黄轶.百年已逝,我们何以要谈苏曼殊?[J].关东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