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代煤”的环境效益分析

“以电代煤”的环境效益分析

一、“以电代煤”环境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通[1](2021)在《城市物流电能替代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能替代指使用水电、风电、光伏等效率高污染小的电能,替代终端能源中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达到促进节能减排的目的。物流业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随着近十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中间环节,具有实施电能替代的巨大潜力。本文以城市物流领域实施电能替代为研究背景,以电能替代实施的载体新能源物流车研究对象。第二章分析了城市物流领域实施电能替代的途径。从技术,市场和车辆参数三个层面分析了新能源城市物流车和燃油城市物流车之间的替代关系,得到了新能源物流车对传统物流车的替代途径和适用的替代场景。第三章面向用户侧即物流企业对城市物流领域实施电能替代生命周期经济成本进行了核算分析。构建了电能替代生命周期经济成本核算模型,模型对物流车初始投入成本、使用成本和报废成本进行核算。通过实际算例,分析对比了购买使用新能源物流车和传统物流车的成本,为物流企业实施电能替代的科学、合理、有效决策提供了经济成本数据支撑。第四章依据生命周期理论,核算了纯电动物流车和传统物流车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益,认为能源结构中的火电占比是影响电能替代环境效益的重要因素,计算得到城市物流领域实施电能替代的临界火电占比。第五章建立了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系统动力学模型,用于研究政策因素,电价因素和电池技术因素对城市物流领域电能替代实施的影响。模型设置了不同场景进行仿真,结果显示:政策因素和电池技术因素对电能替代的实施影响较大;电价因素对电能替代的实施影响较小,但是会影响电能替代实施的进程。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政策逐步退坡的背景下,为推动城市物流领域电能替代的实施提出了若干合理建议,促进了物流行业实施电能替代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范雪敏[2](2020)在《面向农村地区的电代煤技术综合效益评价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不合理的传统能源开采方式及能源消耗结构性矛盾凸显,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雾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正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电能作为二次清洁能源,凭借着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成为了传统化石燃料的最佳替代品。为响应国家“节能减耗”的号召,国家电网首次提出“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的发展新思路,电代煤技术被大力推广,通过电能替代散烧煤的方式,极大提升能源利用率,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然而能源技术的革新会牵动各方利益,如何有效协调,达到利益均衡,成为电代煤技术推广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眼于我国农村地区电代煤技术推广问题,基于对国内外电代煤技术发展现状调研整理的基础上,对电代煤技术推广在能源与技术应用层面进行了剖析,指出电代煤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及电代煤技术推广面临的经济、环境及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评价问题。论文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APH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权重分析方法,介绍了组合权重评价流程及评价指标构建方法。基于上述组合权重分析方法,论文构建了农村地区电代煤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及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山西省文水县农村地区电代煤技术推广实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文水县农村地区电代煤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各项评价指标。按照成功度法,对文水县电代煤技术推广综合效益指标完成度打分,结果表明:该地区电代煤技术的社会效益指标基本成功,经济效益指标部分成功,环境效益指标基本成功。基于对农村地区电代煤技术推广阻碍因素的系统分析,论文构建了农村电代煤技术推广的策略性指标,并从生产要素、支撑企业、企业战略及政府工作四个方面对文水县农村地区及相似农村地区的电代煤技术推广策略进行了详尽分析。

秦超[3](2020)在《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的进步,包括电力、天然气、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形式的综合能源系统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综合能源系统的提出和发展,提升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了多种能源梯级利用、互补互济,解决了能源供求不均衡等问题。电转气技术、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以及特高压输电技术的进步,为从园区、城市到区域等各层级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综合能源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风险驱动因素的识别与度量等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以综合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中的电/气/热多种异质能源转换优化,与传统供能模式的经济环境效益对比分析,以及综合能源系统的风险分析及度量开展研究。优化了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电网的消纳问题,实现了能源跨区域的协调优化,也为Copula方法解决能源市场风险和各异质能源的耦合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论文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随后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角度开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最后给出了论文的技术路线、研究难点、关键问题以及论文创新点。论文第二章基于综合能源系统中所包括的电力、天然气与热力的能源消费、价格走势与市场状况,开展相关性分析、平稳性分析以及分位数回归分析,为下文的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研究奠定研究基础。(2)研究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能源转换优化。综合能源系统将电力、天然气、热力供能网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以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与平滑负荷需求曲线。由于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需求负荷的波动等造成系统因素的不确定性,需充分考虑供给侧风电消纳与需求侧电负荷波动,将优化的多目标设计为系统燃料成本最小,系统弃风电量最小以及电能需求侧峰谷负荷方差最小,结合电力、天然气、热力网络系统约束,构建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3)研究综合能源系统天然气消费结构优化。在天然气供应能力紧缺情况下,重点考虑气-电转换与气-热转换情形下综合能源系统消费结构的整体优化。在天然气供应不确定性和燃气机组调峰能力约束情况下,综合考虑天然气成本、供给侧风电消纳与天然气供应不确定性三个目标函数,并结合效用理论对天然气消费的社会效用与用户效用计算,构建考虑供应不确定性和调峰能力约束的天然气消费结构多目标优化分配模型。(4)对计及地热能的综合供热系统展开经济环境效益分析。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推进寒冷地区清洁取暖,在综合能源系统框架下,以热能作为主要着力点,优化了计及地热能的综合供热系统。按照燃气调峰比例以及地热供暖所占基本热负荷比例进行情景分析,对比分析不同情景下的综合供热系统与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的环境经济效益。并分别根据能源价格因素、燃气调峰锅炉调峰比例、地源热泵供热的基本热负荷比例对热源展开敏感性分析,以及据此探讨燃气锅炉调峰比例对综合供热系统的经济成本影响。(5)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故障风险。首先识别资金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内的综合能源系统风险源,以物理实体构成、商业主体运营、虚拟价值分析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资金-能量-信息风险框架。其次,在风险框架内,开展市场层风险的时序性分析、物理层风险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信息层风险的稳定性分析。再次,分别研究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以及热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评估综合能源系统故障风险,并以故障树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电力系统故障原因。(6)对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市场与耦合风险进行度量。影响能源市场以及综合能源系统中能源生产、传输、转换的风险驱动因素复杂,例如,能源的价格波动与供需不确定往往会给综合能源系统中能源转换和能量耦合带来风险,本文以能源市场收益率和各类型机组出力作为度量综合能源系统市场风险与能量耦合风险的切入点。首先收集综合能源系统中各风险因子变动的时间序列与各能源机组出力曲线,其次,采用非参数核估计方法确定综合能源系统中各风险因子与机组出力的边缘分布,再次,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与最小欧氏距离选择最优Copula函数描述各风险因子之间,以及机组出力之间的非线性的相依结构。最后,通过Copula-CVaR模型测度综合能源系统的市场风险与能量耦合风险。

李其乐[4](2020)在《中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控制碳排放任务艰巨等现实困难和挑战,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自觉行动。今后十余年中国能源发展将进入从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的新阶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对助力能源转型作出全面部署,电能替代也成为这一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亟待在电能替代进程中实现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具体实践的指导。首先梳理并分析了 2008-2018年我国电能替代的相关政策,并结合案例分析我国电能替代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出技术水平、政策激励和经济性三类影响因素。进而利用 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软件建立LEAP-Electric情景模拟模型,通过构建1个基准情景和3个政策情景对中国电能替代政策进行模拟,研究发现各情景的总体电能替代效果排序为:指令性政策情景(DP)、激励型政策情景(IP)、市场调节政策情景(MRP)和基准情景(BAU),最后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徐玥[5](2020)在《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研究》文中指出电能替代旨在通过能源终端用户改用清洁高效的电能,从而缓解城市污染以及消纳富余电力问题,对提高云南省电气化水平和推动我国能源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势和云南地区终端能源消费特征,提出相应的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地区电能替代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电能替代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能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分析电能替代的内涵及电能替代主要技术措施,基于终端用户进行电能替代的角度,在考虑初始投资的情况下,构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指标,从“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三种替代途径出发,建立了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模型。(3)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和“以电代气”的具体实施措施中,选取典型的电烤烟房替代燃煤烤烟房、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以及电锅炉替代燃气锅炉的替代途径,利用TOPSIS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横向比较分析其综合效益,以云南省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较为适合开展“以电代油”项目。(4)基于在电能替代中成本分摊问题,根据用户群梯级替代的机制,建立政府、用户群和电力企业的博弈决策量,提出博弈合作的成本分摊模型,在参与电能替代项目的政府、用户群和电力企业三方间进行成本分摊博弈,采用综合了多种支配关系优势的ar-MOEA法,在Pareto面上进行Nash均衡分析,选取云南省三个地区用电能替代燃煤烤烟的数据进行仿真分析,经算例分析,该方法可有效解决各参与方成本分配问题。

刘可真,徐玥,刘鸫翔,刘通,阮俊枭[6](2020)在《面向用户侧的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电能替代旨在通过能源终端用户改用清洁高效的电能,从而缓解城市污染问题以及消纳富余电力,对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对近年云南省的能源结构进行分析,从终端用户的角度构建了电能替代效益指标,并从"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三个途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替代措施进行算例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横向对比了三个具体替代途径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出适合云南地区能源特征的电能替代实施途径的排名,为电能替代发展的政策及宣传提供理论支撑.

高东升[7](2020)在《典型居住区电能替代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环境问题。近些年来,雾霾天气频发,温室效应渐显,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扰。所以,如何让能源利用更为清洁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发电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清洁能源发电能力,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将电能这种二次能源替代终端的一次能源低效率使用可以起到较好的改善环境的作用。所以,实施能源终端的电能替代优化,是未来重要的能源战略规划。但在区域能源利用中,会出现很多影响因素,导致不同的区域对能源的配置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如何针对不同能源系统的电能替代指标要求,为该能源系统提供相应的电能替代设备安装优化方案是论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现有电能替代技术进行了评估,在传统电能替代技术分析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约束和经济约束,并结合了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对指标进行分析,使得方案更贴近相关地区的电能替代要求。然后,通过分析和调研大型居民聚居区的具体案例,根据案例设定不同情景,来验证整个优化模型流程的使用情况并输出结果。其中情景包括了侧重经济,侧重环境和经济环境均衡三个尺度,对实际应用有较好的代表性。最后结果表明:(1)不同情景的优化结果有着显着差别。电锅炉和空气源热泵数量增加趋势比较明显。(2)设备数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存在峰值,在超过峰值之后,增减设备数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将微乎其微,即使降低环境指标也很难再次提高经济效益,只能通过引入更多的设备类型来提高优化水平。(3)不同类型的设备已有的基数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是否选择更换设备也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

胡帅[8](2019)在《散煤消费现状与电能替代潜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愈发难以平衡,雾霾问题愈加严重,对雾霾的整治尤为迫切。电能替代作为国家落实能源战略、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在节能和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效益明显。本文以安徽省散煤消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的散煤消耗现状,并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计算出8个主要的散煤电能替代技术,构建了散煤的节能收益曲线。结果显示:2017年安徽省散煤消费量达到1478万吨,行业散煤消费方面主要集中在建材业和民用生活,分别为773.4万吨和178.2万吨。区域散煤消费方面,马鞍山、蚌埠、淮北、合肥4个地级市消费了全省79.1%的散煤。基于成本效益的散煤节能潜力为313.6万吨,基于总技术散煤技能潜力为1458.9万吨。8种电能替代技术分类中,有3项技术的单位散煤替代净成本为负值,5项为正值。如若将散煤全部替代完成需电量为157亿kwh,需要4年的时间。最后针对安徽省散煤消费和电能替代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建议。

梁毅[9](2019)在《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津冀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的又一经济增长极。随着能源消费进入增速换挡期,三地都面临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加强设施能力建设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等共同需求。对此,三地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发展问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并将电能作为替代清洁能源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电能替代发展较为迅速,在居民采暖等领域,电能替代技术得到逐步应用。随着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的持续推进,对电能替代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技术方案进行深入融合和优化对京津冀地区未来电能替代的推广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展开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1)对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关系展开了研究。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电力消费。同时,能源的大量消耗会加剧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煤炭的消耗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因此,京津冀地区有必要广泛应用能源替代技术,特别是电能替代技术,以缓解当前严峻的能源消费形势和环境污染状况。(2)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选取经济发展、环保约束、能源价格、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作为影响电能替代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量化处理,建立了基于改进BPNN-SVM-KELM的电能替代潜力预测模型。将电能替代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电能替代电量作为输出变量,分别运用MEC-BPNN模型、BA-SVM模型和KELM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将各自的预测结果运用VC权值动态分配法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利用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优势。基于趋势外推法设定了电能替代潜力预测输入变量值,对京津冀地区2018-2025年的电能替代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未来的电能替代发展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在居民采暖领域和交通领域存在较大的电能替代潜力挖掘和运行优化空间。(3)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运行优化模型进行了研究。在“以电代煤”中,对蓄热式电锅炉和地源热泵的综合采暖项目运行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热负荷预测模型,选取室外温度、历史负荷和太阳辐射照度作为输入变量,预测未来时段的热负荷需求,为综合采暖系统优化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构建了基于混沌-猫群算法的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选取综合采暖项目运行成本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运用猫群算法进行寻优,同时加入混沌搜索策略以达到提升寻优速度和准确度的目的。选取天津市某园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运行方案能够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并能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为未来区域电采暖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在“以电代油”中,对电动汽车充电策略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模型,选取充电费用最小和电网负荷方差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运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寻优,同时加入小生境算法以提升寻优速度和准确性。分别对负荷特性不同的商务办公区和居民社区的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充电策略够较大幅度地降低充电费用,同时能够有效地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对未来区域电能替代技术的规划运行具体指导性意义。(4)对京津冀地区优化后的电能替代项目运行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构建了“以电代煤”采暖优化运行项目和“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建立了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综合采暖项目的运行效益在整体上优于独立采暖项目,而经过优化后的综合采暖项目,因其在各阶段的运行方式能够更好地耦合,所以运行效益最优,在能耗特征、资源与环境特征和用户体验特征等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电动汽车充电站采取优化充电策略运行的综合效益优于无序充电运行,且在电网负荷特征和经营能力特征方面表现突出,对电能替代技术未来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5)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的创新商业模式和给管理政策建议进行了研究。结合电能替代项目的特点,提出了电能替代领域的EPC模式、PPP模式、B2B模式和B2C模式。结合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与优化的研究结果,从电价、补贴、环保和规划4个方面提出了电能替代推广的管理政策建议,以期为京津冀地区未来电能替代商业化运营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刘鸫翔[10](2019)在《地区电能替代效益及综合潜力评价体系分析》文中认为云南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具备大量可利用的水力资源,成为了一个能源生产的大省。与此同时,云南省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虽然污染程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两年有上升趋势,2017年轻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累计相较2016年增加了6天。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以缓解能源安全问题,大力发展电力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研究云南省电源消费结构,提出针对云南省能源特点的电能替代方案及综合评估算法,对优化云南省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电气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研究国内外电能替代的运用现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云南省能源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然后根据电能替代的含义,具体对三种电能替代途径进行效益计算分析,包括电能替代燃煤烤烟、电动车替代燃油汽车和电厨具替代燃气厨具,并从地区各方面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算法横向对比了三种具体替代途径在云南地区的发展潜力;其次,建立了云南省能源特征的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潜力的层次化指标体系,再分析几个主要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将这些因素分为地区技术特征、地区用能特征、社会因素、环境效益和电网企业管理,具体细分为23个指标;再次,建立电能替代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以上多个指标,采用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改进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详细的原始数据及评价结果;最后研究了电能替代的相关机制和途径并针对云南省特点给出电能替代工作的一些建议。

二、“以电代煤”环境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电代煤”环境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物流电能替代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电能替代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1.2.2 新能源汽车经济、环境效益研究现状
        1.2.3 新能源汽车规模预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城市物流领域电能替代实施途径分析
    2.1 物流车及城市物流理论
    2.2 新能源物流车技术分析
    2.3 新能源物流车市场分析
    2.4 新能源物流车参数分析
    2.5 城市物流领域电能替代途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用户侧的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生命周期经济成本核算分析
    3.1 电能替代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理论
    3.2 电能替代经济成本核算模型
        3.2.1 模型框架及边界
        3.2.2 电能替代经济成本计算方法
    3.3 经济成本核算算例分析
        3.3.1 基础数据
        3.3.2 微面车型经济成本算例分析
        3.3.3 轻卡车型经济成本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环境效益评价
    4.1 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理论
    4.2 电能替代环境效益评价模型
        4.2.1 模型框架及边界
        4.2.2 电能替代环境效益计算方法
    4.3 环境效益评价算例分析
        4.3.1 基础数据
        4.3.2 微面车型电能替代环境效益算例分析
        4.3.3 轻卡车型电能替代环境效益算例分析
        4.3.4 电能替代环境效益临界火电占比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激励因素对实施电能替代的影响仿真分析
    5.1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5.2 激励因素选取及模型假设
    5.3 因果回路图
    5.4 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系统动力学模型
        5.4.1 存量流量图
        5.4.2 物流车需求子系统
        5.4.3 电能替代经济效益子系统
        5.4.4 电能替代环境效益子系统
    5.5 案例仿真
        5.5.1 模型参数取值和场景设定
        5.5.2 单项激励因素下的仿真结果和敏感性分析
        5.5.3 三项激励因素综合对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面向农村地区的电代煤技术综合效益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地区煤炭使用现状
        1.2.2 电代煤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2.3 电代煤技术的效益分析研究现状
        1.2.4 电代煤技术应用激励对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电代煤技术概述
    2.2 电代煤的综合效益评价
        2.2.1 综合效益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概述
        2.2.2 评价指标结构性权重赋权-熵权法
        2.2.3 评价指标内涵性权重赋权-层次分析法
        2.2.4 评价指标组合权重分析
        2.2.5 综合效益指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村电代煤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3.1 农村电代煤技术推广分析
    3.2 农村电代煤技术综合效益评价内容及评价原则
        3.2.1 电代煤技术综合评价内容
        3.2.2 电代煤技术综合评价原则
    3.3 农村电代煤技术综合效益指标构建
        3.3.1 经济效益指标构建
        3.3.2 环境效益指标构建
        3.3.3 社会效益指标构建
    3.4 农村电代煤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赋权
        3.4.1 一级指标权重赋值
        3.4.2 二级指标权重赋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西文水地区电代煤技术现状及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4.1 文水地区电代煤技术推广与成效
        4.1.1 文水县电代煤技术推广思路及原则
        4.1.2 电代煤技术推广类型及补贴政策
        4.1.3 文水地区电代煤技术推广成效
    4.2 文水地区电代煤技术综合效益分析
        4.2.1 电代煤推广地区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4.2.2 电代煤推广地区环境与社会效益指标分析
        4.2.3 电代煤推广地区综合效益分析
        4.2.4 电代煤推广地区综合效益指标达成度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电代煤技术推广策略研究
    5.1 农村地区电代煤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5.1.1 农村地区电代煤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5.1.2 电代煤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
    5.2 农村电代煤技术推广策略性指标构建
        5.2.1 生产要素指标
        5.2.2 需求条件指标
        5.2.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指标
        5.2.4 企业战略及竞争力指标
        5.2.5 政府要素指标
        5.2.6 机会要素指标
    5.3 基于策略性指标的农村电代煤技术推广建议
        5.3.1 生产要素指标层推广策略
        5.3.2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指标层推广策略
        5.3.3 企业战略指标层推广策略
        5.3.4 政府要素指标层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研究
        1.2.2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耦合研究
        1.2.3 综合能源系统风险研究
        1.2.4 Copula方法应用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难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消费与市场分析
    2.1 引言
    2.2 电-气-热能源消费与能源价格现状
        2.2.1 电-气-热能源消费现状
        2.2.2 电-气-热能源价格现状
        2.2.3 电-气-热能源市场现状
    2.3 分析模型构建
        2.3.1 相关性检验模型
        2.3.2 平稳性检验模型
        2.3.3 分位数回归模型
        2.3.4 连续收益率模型
    2.4 数据处理
        2.4.1 原始数据及数据来源
        2.4.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2.4.3 数据基本统计描述
    2.5 算例分析
        2.5.1 相关性分析
        2.5.2 平稳性分析
        2.5.3 分位数回归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转换优化分析
    3.1 引言
    3.2 理论方法
        3.2.1 优化算法
        3.2.2 鲁棒优化
    3.3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
        3.3.1 综合能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3.3.2 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分析
    3.4 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
        3.4.1 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介绍
        3.5.2 算例求解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能源系统天然气消费结构优化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方法
        4.2.1 优化算法
        4.2.2 效用理论
    4.3 天然气供需与应用分析
        4.3.1 天然气供需情况分析
        4.3.2 燃气机组调峰能力分析
    4.4 天然气多目标优化分配模型
        4.4.1 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介绍
        4.5.2 算例求解
        4.5.3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供热系统经济环境效益分析与多能源优化
    5.1 引言
    5.2 系统构建
        5.2.1 综合能源系统
        5.2.2 计及地热能的综合供热系统
    5.3 经济环境效益评估模型
        5.3.1 供暖期热负荷
        5.3.2 经济效益评估模型
        5.3.3 环境效益评估模型
    5.4 算例分析
        5.4.1 需热量和供热负荷计算
        5.4.2 经济效益分析
        5.4.3 环境效益分析
    5.5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多能源优化
        5.5.1 价格因素对热源的敏感性分析
        5.5.2 负荷比例对热源的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故障风险分析
    6.1 引言
    6.2 理论基础
        6.2.1 综合能源系统风险框架
        6.2.2 故障树分析法
    6.3 综合能源系统风险分析
        6.3.1 市场层风险的时序性分析
        6.3.2 物理层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6.3.3 信息层风险的稳定性分析
    6.4 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风险分析
        6.4.1 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分析
        6.4.2 天然气系统供气可靠性分析
        6.4.3 热力系统供热可靠性分析
        6.4.4 电-气-热供能系统可靠性分析
    6.5 算例分析
        6.5.1 供电风险故障树分析
        6.5.2 电力系统可靠性灰色关联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市场与耦合风险度量
    7.1 引言
    7.2 基础理论
        7.2.1 Copula方法
        7.2.2 VaR与CVaR
        7.2.3 非参数估计
        7.2.4 方法步骤
    7.3 综合能源系统Copula-CVaR模型
        7.3.1 各类机组出力特征
        7.3.2 机组出力概率分布
        7.3.3 Copula-CVaR风险测度模型
    7.4 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源市场风险测度
        7.4.1 市场风险因子边缘分布假设
        7.4.2 Copula估计
        7.4.3 Copula-CVaR风险测度
    7.5 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耦合风险测度
        7.5.1 耦合风险因子边缘分布假设
        7.5.2 Copula估计
        7.5.3 Copula-CVaR风险测度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防范建议
    8.1 问题分析
    8.2 建议方案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4)中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国外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相关研究
        1.2.2 国内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理论概述
        1.4.1 电能替代的界定和内涵
        1.4.2 电能替代的外部性
第2章 我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政策发展
    2.1 我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主要政策分类
        2.1.1 居民采暖领域政策
        2.1.2 生产制造领域政策
        2.1.3 交通运输领域政策
        2.1.4 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政策
    2.2 我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政策趋势
        2.2.1 各类型政策数量呈跳跃式加速发展
        2.2.2 各领域政策数量呈递进式匀速发展
        2.2.3 政策着力点集中于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的现存问题及影响因素
    3.1 我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的现存问题
        3.1.1 电能替代技术存在滞后性
        3.1.2 电能替代政策效用不明显
        3.1.3 电能替代面临“性价比”困境
    3.2 我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的影响因素
        3.2.1 技术水平要素
        3.2.2 政策激励要素
        3.2.3 经济性要素
    3.3 江苏鸿泰钢铁公司电窑炉替代案例分析
        3.3.1 电能替代前用能设备状况
        3.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3.3 政策激励分析
        3.3.4 经济可行性分析
        3.3.5 环境效益及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电能替代政策模拟情景构建及评价
    4.1 LEAP-Electric模型建模机理
        4.1.1 LEAP模型简介
        4.1.2 中国电能替代LEAP-Electric模型设计
    4.2 LEAP-Electric模型政策情景描述与设置
        4.2.1 政策情景描述
        4.2.2 各政策情景下参数的参考来源和设定
    4.3 中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政策情景模拟结果
        4.3.1 政策情景模拟的宏观结果
        4.3.2 政策情景按领域分类模拟结果
    4.4 中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政策分析与评价
        4.4.1 宏观电能替代不同类型政策分析与评价
        4.4.2 按领域分类电能替代不同类型政策分析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政策建议
    5.1 强化落实指令型政策执行实现政策目标
        5.1.1 推动政策方案中各部门全过程落实
        5.1.2 加快公共建筑行业强制性指标建立
    5.2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政策作用加快技术升级
        5.2.1 提升居民采暖领域技术的先进性
        5.2.2 提高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创新能力
    5.3 补充完善激励政策体系增强用电意愿
        5.3.1 健全高耗能工业改造激励机制
        5.3.2 推进电价机制市场化改革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终端能源电能替代形式研究现状
        1.2.2 电能替代综合效益研究现状
        1.2.3 电力领域成本分摊研究现状
        1.2.4 能源管理研究现状
    1.3 我国能源现状及趋势
        1.3.1 能源生产结构特点
        1.3.2 能源消费结构特点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能替代相关理论及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模型
    2.1 电能替代内涵
    2.2 用户侧电能替代主要技术措施分析
        2.2.1 以电代煤技术措施
        2.2.2 以电代油技术措施
        2.2.3 以电代气技术措施
    2.3 电能替代一次能源综合效益指标
        2.3.1 经济效益
        2.3.2 环境效益
    2.4 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模型
        2.4.1 以电代煤
        2.4.2 以电代油
        2.4.3 以电代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
    3.1 TOPSIS法
    3.2 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实例分析
        3.2.1 电烤烟房以电代煤综合效益分析算例分析
        3.2.2 电动汽车以电代油综合效益分析算例分析
        3.2.3 电锅炉以电代气综合效益分析算例分析
        3.2.4 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博弈合作的电能替代成本分摊
    4.1 博弈论
    4.2 构建电能替代成本博弈模型
        4.2.1 电能替代机制
        4.2.2 建立博弈决策量
        4.2.3 建立电能替代成本博弈模型
    4.3 基于ar-MOEA的成本分摊方法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数据
        4.4.2 烤烟房分布密度分析
        4.4.3 电能替代前五年的三方博弈结果
        4.4.4 三方演化博弈Nash收敛条件
        4.4.5 三个地区政府的Pareto解集
        4.4.6 用户群在演化博弈中的模拟决策
        4.4.7 三个地区电网企业的Pareto解集
    4.5 基于地区新常态下电能替代推行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面向用户侧的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云南省能源结构
2 用户侧电能替代效益分析
    2.1 电能替代效益指标
        2.1.1 经济效益指标
        1)以电代煤——电烤烟房替代燃煤烤烟房
        2)以电代油——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
        3)以电代气——电锅炉替代燃气锅炉
        2.1.2 环境效益指标
        1)燃煤环保指标
        2)燃油环保指标
        3)燃气环保指标
        4)电能替代环保指标
    2.2 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
        2.2.1 确定序列矩阵
        2.2.2 数据无量纲化
        2.2.3 差值运算
        2.2.4 计算关联系数
        2.2.5 计算关联度
3 算例分析
    3.1 以电代煤
        3.1.1 经济效益
        3.1.2 环境效益
    3.2 以电代油
        3.2.1 经济效益
        3.2.2 环境效益
    3.3 以电代气
        3.3.1 经济效益
        3.3.2 环境效益
    3.4 用户侧电能替代效果分析
4 结 论

(7)典型居住区电能替代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2.1.1 电能替代技术评价研究现状
        2.1.2 电能替代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2 典型电能替代技术综述
        2.2.1 电能替代技术分类
        2.2.2 不同技术适用性评估
        2.2.3 典型电能替代技术优势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指标筛选方法和原则
        3.1.1 电能替代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电能替代技术评价指标选择和体系构建
    3.2 典型电能替代技术评价方法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模型
    3.3 优化约束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结果分析与优化
    4.1 案例综述
        4.1.1 案例简介
        4.1.2 数据处理
        4.1.3 情景设置
    4.2 指标计算及权重分析
        4.2.1 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4.2.2 原始数据及指标赋值
        4.2.3 计算分析
    4.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能替代实践经验
        1.2.2 能源消费与环境减排关系研究
        1.2.3 电能替代潜力预测研究
        1.2.4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研究
        1.2.5 电能替代项目效益评价研究
        1.2.6 电能替代推广模式研究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电能替代理论
    2.2 潜力预测理论
    2.3 系统优化理论
    2.4 效益评价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及关联分析
    3.1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1.1 能源总体消费
        3.1.2 煤炭消费
        3.1.3 石油消费
        3.1.4 天然气消费
        3.1.5 电力消费
    3.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模型
    3.3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分析
        3.3.1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3.2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4.1 电能替代潜力影响因素分析与量化
        4.1.1 经济发展因素
        4.1.2 环保约束因素
        4.1.3 能源价格因素
        4.1.4 政策扶持因素
        4.1.5 技术进步因素
    4.2 电能替代潜力的量化
    4.3 基于改进BPNN-SVM-KELM的电能替代潜力预测模型
        4.3.1 MEC-BPNN模型
        4.3.2 BA-SVM模型
        4.3.3 KELM模型
        4.3.4 VC权值动态分配法
        4.3.5 预测模型框架
    4.4 预测模型验证
        4.4.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4.4.2 模型参数设定
        4.4.3 评价指标选取
        4.4.4 模型训练与测试
    4.5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4.5.1 影响因素预测值的设定
        4.5.2 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4.5.3 居民采暖及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潜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运行优化模型
    5.1 “以电代煤”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
        5.1.1 蓄热式电锅炉和地源热泵采暖原理
        5.1.2 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热负荷预测模型
        5.1.3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建立
        5.1.4 基于CCSO算法的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
        5.1.5 实例分析
    5.2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
        5.2.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建立
        5.2.2 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的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
        5.2.3 商务办公区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仿真分析
        5.2.4 居民社区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6.1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以电代煤”综合采暖项目优化运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3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基于层次分析和熵权的评价指标组合赋权
        6.2.1 层次分析法
        6.2.2 熵权法
        6.2.3 组合权重的确定
    6.3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模型
        6.3.1 指标因素集的确定
        6.3.2 评语集的确定
        6.3.3 隶属度函数与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6.3.4 模糊变换
        6.3.5 模糊评价结果的处理
        6.3.6 评价模型框架
    6.4 “以电代煤”采暖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6.4.1 数据收集
        6.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3 采暖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
        6.4.4 评价结果分析
    6.5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6.5.1 数据收集
        6.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5.3 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模糊评价
        6.5.4 评价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与管理政策建议
    7.1 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
        7.1.1 EPC模式
        7.1.2 PPP模式
        7.1.3 B2B模式
        7.1.4 B2C模式
    7.2 电能替代推广的管理政策建议
        7.2.1 电价政策
        7.2.2 补贴政策
        7.2.3 环保政策
        7.2.4 规划政策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地区电能替代效益及综合潜力评价体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电力市场研究现状
        1.2.2 电能替代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1.2.3 电能替代潜力分析研究现状
        1.2.4 能源管理研究现状
    1.3 国内政策支持
    1.4 云南省能源结构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用户侧电能替代效益分析
    2.1 电能替代主要途径及分析
        2.1.1 以电代煤
        2.1.2 以电代油
        2.1.3 以电代气
    2.2 用电侧电能替代效益指标
        2.2.1 经济性指标
        2.2.2 环保效益
    2.3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
    2.4 算例分析
        2.4.1 以电代煤算例
        2.4.2 以电代油算例
        2.4.3 以电代气算例
        2.4.4 用户侧电能替代效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潜力评估体系
    3.1 电能替代综合潜力评估要素
        3.1.1 电能替代技术现状
        3.1.2 用能特征
        3.1.3 社会影响
        3.1.4 环境效益
        3.1.5 电力企业管理、运作特点
    3.2 评价模型建立原则
    3.3 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潜力评估体系
        3.3.1 技术指标
        3.3.2 用能特征
        3.3.3 社会影响
        3.3.4 环境效益
        3.3.5 企业管理、运作
    3.4 小结
第四章 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潜力评价方法
    4.1 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潜力评价方法
    4.2 数据标准化
    4.3 云模型和熵权法的指标组合权重计算
        4.3.1 云模型
        4.3.2 相似云
        4.3.3 初始主观权重计算
        4.3.4 初始客观权重计算
        4.3.5 评价指标组合权重
    4.4 基于TOPSIS的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潜力评价算法
    4.5 算例分析
    4.6 云南省能源结构下的电能替代建议
        4.6.1 政策需求及建议
        4.6.2 宣传鼓励
        4.6.3 价格补贴
        4.6.4 环保限制
        4.6.5 技术规范
        4.6.6 政策建议
        4.6.7 保障措施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以电代煤”环境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物流电能替代评价研究[D]. 刘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面向农村地区的电代煤技术综合效益评价分析[D]. 范雪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综合能源系统电-气-热多能源优化及风险研究[D]. 秦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中国能源转型中电能替代政策研究[D]. 李其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研究[D]. 徐玥.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6]面向用户侧的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模型[J]. 刘可真,徐玥,刘鸫翔,刘通,阮俊枭.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7]典型居住区电能替代技术应用研究[D]. 高东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散煤消费现状与电能替代潜力[A]. 胡帅. 第十四届(2019)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2019
  • [9]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D]. 梁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地区电能替代效益及综合潜力评价体系分析[D]. 刘鸫翔.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以电代煤”的环境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