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论文_安佰正,李铁刚,刘健,孙晗杰,徐兆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菲律宾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菲律宾,沉积物,玄武岩,海地,角加速度,海盆,四国。

菲律宾海论文文献综述

安佰正,李铁刚,刘健,孙晗杰,徐兆凯[1](2019)在《西菲律宾海26万年来古生产力变化的颗石藻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际海洋古全球变化研究项目(IMAGES)在西菲律宾海本哈姆海台获取的高质量柱状沉积物岩芯MD06-3047(17°00.44′N、124°47.93′E),利用颗石藻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的相对丰度以及初级生产力转换函数,恢复了260 ka以来西菲律宾海上部水体营养跃层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历史。发现该区域26万年以来初级生产力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较不明显,冰期生产力平均值略高于间冰期。通过与前人已发表的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弱的伊利石/蒙脱石记录和热带太平洋纬向表层海水温度梯度记录的对比,提出MIS 8期以来,热带西菲律宾海古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受控因素在MIS 5a左右发生明显转变。在MIS 8后期至MIS 5a之间,初级生产力受到长期类ENSO过程的影响较为显着,当热带东西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梯度较小的时期,认为热带太平洋处于类El Niňo状态,此时西菲律宾海营养跃层相对较浅,生产力较高,反之则相反。而在MIS 5末期至末次冰消期时段,生产力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相对于长期ENSO过程更强,可能掩盖了后者的古生产力信号。冰期东亚冬季风加强,一方面,可以引起上部水体混合加强,增加下部营养物质向上的输送,另一方面大量风尘物质的输入可以刺激颗石藻的生长;反之在冰消期,水体混合较弱,风尘输入显着减少,生产力也随之降低。(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朱潇,蒋富清,冯旭光,董江,刘喜停[2](2018)在《菲律宾海沉积物中石英的来源及其搬运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识别菲律宾海沉积物中风尘信号和源区,以及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取菲律宾海沉积物中的石英,系统研究了石英的粒度组成、形貌特征、氧同位素特征和结晶度指数。菲律宾海中远离岛弧和海脊的石英粒度较细,西菲律宾海中石英主要由EM1(众数粒径平均为2.9μm)、EM2(众数粒径平均8.17μm)和EM3(众数粒径平均为21.67μm)叁个端元组成,东菲律宾海中主要由EM1和EM2两个端元组成。靠近岛弧和海脊的石英粒度较粗,吕宋岛附近的石英具有众数粒径平均为103μm的EM4端元。EM1端元石英表面有明显的碰撞凹坑, EM2端元石英有溶蚀孔洞, EM3端元石英呈棱角状,表面相对光滑。包含EM1端元的石英的δ18O值和结晶度指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相同粒级石英的特征相近,不包含EM1端元的石英的δ18O值和结晶度指数与火山岛弧来源的石英特征相近。综合分析表明,EM1端元的石英为主要来自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尘石英,经由盛行西风搬运至太平洋,并由南向或西南向的风搬运,最终在菲律宾海沉积。EM2和EM3端元石英主要来源于太平洋火山岛弧,其中, EM2端元的石英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经河流或洋流输送到研究区; EM3端元的石英没有经历长距离运输,可能是附近岩石风化的产物。(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6期)

黄财京,谢强,陈举,舒业强,陈玲舫[3](2018)在《菲律宾海底层水体在1990s—2010s之间的暖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跨菲律宾海的重复断面水文观测揭示:菲律宾海底层水体从1990s到2010s增暖了0.002~0.01℃。在西马里亚纳海盆和四国海盆,较冷的下层绕极深层水(Lower Circumpolar Deep Water,LCDW)减少,较暖的LCDW增加;而在菲律宾海盆,较冷的变性LCDW减少,较暖的变性LCDW增加。菲律宾海盆4000dbar的热通量是0.0413W·m~(–2),而西马里亚纳海盆和四国海盆的是0.0221W·m~(–2)。菲律宾海盆由于深层海洋热膨胀引起的局地海平面上升速度是0.0621mm·yr~(–1),而西马里亚纳海盆和四国海盆的是0.0333mm·yr~(–1)。(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景腾,李铁刚,熊志方,仇晓华,秦秉斌[4](2018)在《MIS 6期以来西菲律宾海表层营养物质水平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的Cd/Ca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西菲律宾海MD06-3052孔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的n(Cd)/n(Ca)[n(Cd)和n(Ca)分别指示Cd元素和Ca元素的物质的量]变化研究及其与陆源物质输入、海水结构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等重建结果对比,从营养物质来源和利用两方面,探究了MIS6期以来该区域表层营养物质水平演化及其控制因素,从而为热带西太平洋生物泵作用和营养物质循环提供新思路和新证据。MIS6期以及MIS 2—3期研究区吕宋岛来源的陆源物质输入增多,导致了研究区MIS 6晚期、MIS 3早期和MIS2期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的升高。而在MIS 3晚期,尽管陆源物质输入量大、次表层营养物质上涌,但初级生产力对于营养物质的利用量大于前两者营养物质输入量之和,最终形成研究区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在MIS 3晚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海平面的迅速升高导致营养物质来源短期不足引起MIS 6/5冰消期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呈现低值。而MIS 5e期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的增多,又促使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出现高值。此外, MIS 4—5d期,陆源物质输入较低、次表层营养物质仍受到阻碍,但研究区初级生产力在MIS4—5d期则逐渐升高,致使研究区浮游有孔虫G.rubern(Cd)/n(Ca)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反映不同时期浮游有孔虫G.rubern(Cd)/n(Ca)的受控因素不同,需要对其从营养物质来源和利用两方面因素加以考虑,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总之,本文对西菲律宾海浮游有孔虫n(Cd)/n(Ca)指标的探究,不仅为该指标在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的古海洋学研究打下了基础,还为该指标在其他海域更为准确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孙晗杰,常凤鸣,李铁刚,安佰正[5](2018)在《西菲律宾海柱状沉积物岩心记录的中布容时期颗石藻繁盛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石藻是现代大洋中最重要的钙质生物之一,它作为有机碳及无机碳泵将pCO——2带入深部大洋(Westbroek et al.,1993),是海洋碳循环的关键部分。对吕宋岛以东岸外本哈姆海台的两个柱状沉积物岩心MD06-3050(15°57.0943′N,124°46.7747′E,2967 m)和MD06-3047(17°00.44′N,124°47.93′E,2510 m),应用钙质超微化石自动鉴定系统(SYRACO),分析了西菲律宾海区70万年以来沉积物中颗石藻化石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20)

田韬,冯志生,祝涛,李鸿宇,王维[6](2018)在《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强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统计分析了1962~2016年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带俯冲带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时段菲律宾海板块西边缘带的25次强地震活动(MS≥7.5)有21次都发生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上升期,表明该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最后讨论了这种相关性可能的力学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8年02期)

于晶[7](2018)在《菲律宾海四国盆地IODP322航次C0012站位岩芯沉积物环境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国盆地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北部,垂直南海海槽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四国盆地的沉积物记录了中新世以来板块重组以及古环境变化的信息。作为南海海槽发震带实验项目的一部分,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2航次,在四国盆地设置了C0011和C0012两个站位,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即将进入俯冲区域的四国盆地内的沉积物和玄武岩洋壳的物质组成、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其中,C0012站位位于Kashinosaki海山月牙形海脊顶部,可分五个沉积单元,包括上四国盆地相(A段),中四国盆地相(B段),下四国盆地半远洋相(C段),下四国浊流相(D段)和富火山碎屑相(E段)。本文对在322航次C0012站位获得的391块岩芯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和岩石磁学分析,确定沉积物磁学性质,讨论中新世以来四国盆地的物源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上四国盆地相沉积物的磁性颗粒主要为磁铁矿,以准单畴(PSD)颗粒为主;中四国盆地相沉积物含有大量的粗粒钛磁铁矿以及少量的高矫顽力的赤铁矿;下四国盆地半远洋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磁畴状态均发生明显变化;下四国盆地浊流相沉积物含有较多的顺磁性矿物;富火山碎屑相沉积物含有少量高矫顽力的硬磁性矿物。四国盆地的物源在11 Ma发生巨大改变,在18.9-11 Ma期间半远洋沉积物的物源主要是中国东海和日本四万十带碎屑沉积物,火山物质来自日本西南地区;11-7.1 Ma期间物源为伊豆小笠原-本州碰撞带和日本列岛;7.1 Ma后,物源主要来自伊豆小笠原-本州碰撞带,南海海槽的形成限制了日本列岛的物源输入。(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20)

孙志文,孙蕾,李官保,阚光明,郭常升[8](2018)在《菲律宾海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于2016年11月在实验室对水深3164~5 592 m的菲律宾海深海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的声学特性进行测量,获取了沉积物声速、声速比、声阻抗、声阻抗指数等声学特性参数。结合沉积物的孔隙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参数,分析了海底沉积物声速、声速比、声阻抗、声阻抗指数与孔隙度、密度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该海域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海数据与浅海回归方程符合度较差,与深海回归方程符合度较好;Hamilton校正方法有助于修正实验室测量引起的温度和压力误差,声速比与Hamilton方程符合度比声速好;声阻抗和声阻抗指数与物理性质参数的相关性优于声速和声速比。此外,研究认为由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较为复杂,其声学特性回归方程存在差异。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在使用基于不同海域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预测时,应加以区别对待。该研究丰富了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数据,对促进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睿睿,鄢全树,田丽艳,张海桃,施美娟[9](2018)在《西菲律宾海盆本哈姆隆起玄武岩岩浆作用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哈姆隆起(Benham Rise)(形成时代为37~36 Ma)位于菲律宾海板块西侧的西菲律宾海盆内。此海底隆起靠近菲律宾海沟,水深2 000~3 000m,体积接近1×10~5 km~3,为一典型的海底高原。玄武岩样品中的橄榄石斑晶颗粒粒径为0.2~0.4mm,自形-半自形,部分橄榄石斑晶发生明显的伊丁石化,不具橄榄石捕虏晶所特有的环状裂隙和扭折结构;基质中的橄榄石微晶粒径为0.01~0.05mm。早期结晶出来的橄榄石斑晶被寄主岩浆携带向上运移到地表期间,与寄主岩浆相互作用有限,少数橄榄石颗粒出现弱的成分分带现象。利用橄榄石斑晶与寄主岩浆对本区域地幔潜在温度(Tp)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本哈姆隆起之下的地幔潜在温度范围为1 660~1 683℃。与正常洋中脊之下的地幔潜在温度相比,本哈姆隆起高约185~230℃,表明本哈姆隆起之下的地幔可能存在热量异常。此外,本哈姆隆起玄武岩中斜长石斑晶的结晶温度平均为1 160℃,结合其具有较高的An值(100Ca/(Ca+Na),表明斜长石斑晶形成于快速上升的幔源岩浆中。本研究为本哈姆隆起为地幔柱成因的观点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李赫,唐勇,丁巍伟,方银霞,董崇志[10](2018)在《菲律宾海四国海盆地壳结构重力反演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国海盆是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内由岛弧张裂形成的弧后盆地,其深部地壳结构对认识伊豆小笠原岛弧的裂解和弧后盆地的扩张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在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和深部海底地震(OBS)探测剖面的约束下,结合磁异常条带数据,利用两条横穿四国海盆的重力测线数据对海盆的地壳物性结构反演,对比重力反演剖面与深部探测剖面地壳厚度和密度特征,得到更加精细的四国海盆地壳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四国海盆洋壳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厚,在残留扩张脊处莫霍面深度迅速增加.根据地壳密度和厚度将四国海盆分为:洋壳减薄区、洋壳增厚区、后扩张洋壳增生区,分别对应初始慢速张裂、单翼快速扩张、对称慢速扩张3期扩张活动.南北测线不同构造分区得到的扩张速率与由磁异常条带得到扩张速率相同;洋壳减薄区下地壳均有高密度体,与OBS剖面中下地壳高速体相对应,可能是由于洋壳慢速扩张过程中强烈拆离作用,地幔蛇纹石化导致.(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菲律宾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识别菲律宾海沉积物中风尘信号和源区,以及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取菲律宾海沉积物中的石英,系统研究了石英的粒度组成、形貌特征、氧同位素特征和结晶度指数。菲律宾海中远离岛弧和海脊的石英粒度较细,西菲律宾海中石英主要由EM1(众数粒径平均为2.9μm)、EM2(众数粒径平均8.17μm)和EM3(众数粒径平均为21.67μm)叁个端元组成,东菲律宾海中主要由EM1和EM2两个端元组成。靠近岛弧和海脊的石英粒度较粗,吕宋岛附近的石英具有众数粒径平均为103μm的EM4端元。EM1端元石英表面有明显的碰撞凹坑, EM2端元石英有溶蚀孔洞, EM3端元石英呈棱角状,表面相对光滑。包含EM1端元的石英的δ18O值和结晶度指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相同粒级石英的特征相近,不包含EM1端元的石英的δ18O值和结晶度指数与火山岛弧来源的石英特征相近。综合分析表明,EM1端元的石英为主要来自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尘石英,经由盛行西风搬运至太平洋,并由南向或西南向的风搬运,最终在菲律宾海沉积。EM2和EM3端元石英主要来源于太平洋火山岛弧,其中, EM2端元的石英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经河流或洋流输送到研究区; EM3端元的石英没有经历长距离运输,可能是附近岩石风化的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菲律宾海论文参考文献

[1].安佰正,李铁刚,刘健,孙晗杰,徐兆凯.西菲律宾海26万年来古生产力变化的颗石藻证据[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2].朱潇,蒋富清,冯旭光,董江,刘喜停.菲律宾海沉积物中石英的来源及其搬运方式[J].海洋与湖沼.2018

[3].黄财京,谢强,陈举,舒业强,陈玲舫.菲律宾海底层水体在1990s—2010s之间的暖化[J].热带海洋学报.2018

[4].郭景腾,李铁刚,熊志方,仇晓华,秦秉斌.MIS6期以来西菲律宾海表层营养物质水平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Cd/Ca证据[J].海洋科学.2018

[5].孙晗杰,常凤鸣,李铁刚,安佰正.西菲律宾海柱状沉积物岩心记录的中布容时期颗石藻繁盛事件[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田韬,冯志生,祝涛,李鸿宇,王维.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强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关系研究[J].中国地震.2018

[7].于晶.菲律宾海四国盆地IODP322航次C0012站位岩芯沉积物环境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8].孙志文,孙蕾,李官保,阚光明,郭常升.菲律宾海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J].海洋科学.2018

[9].王睿睿,鄢全树,田丽艳,张海桃,施美娟.西菲律宾海盆本哈姆隆起玄武岩岩浆作用条件[J].海洋科学进展.2018

[10].李赫,唐勇,丁巍伟,方银霞,董崇志.菲律宾海四国海盆地壳结构重力反演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J].地球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台湾东北地形、验潮站及PCM-1锚定观...孔中的主、微量元素垂向变化...柱状样中典型样品的退磁曲线...射线追踪方法示意图吕宋岛弧主要火山年龄其中叁角为第四...5-7 剖面 Q1、Q2 的成像结果(瞿辰等,...

标签:;  ;  ;  ;  ;  ;  ;  

菲律宾海论文_安佰正,李铁刚,刘健,孙晗杰,徐兆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