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羟基喹啉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喹啉,羟基,晶体,光谱分析,亚胺,电化学,受体。
羟基喹啉铝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春,李悦,桑雅丽,王欣宇,王俊丽[1](2018)在《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Al3+为中心,以8-羟基喹啉(HQ)为配体,制备了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AlQ_3);并测定了AlQ_3和HQ的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了解其发光性质,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AlQ_3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20~530nm的绿光范围,证实了配合物中O、N与铝形成了配位键,AlQ_3中存在着喹啉环.(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8期)
李瑞东,刘雪凌,杨健[2](2018)在《8-羟基喹啉铝本征薄膜的制备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8-羟基喹啉铝属于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应用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8-羟基喹啉铝载流子输运动力学信息,在恒温条件下制备了8-羟基喹啉铝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薄膜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采用渡越时间方法对影响其载流子迁移率的实验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308K~338K温度范围内,8-羟基喹啉铝的载流子输运规律符合浅陷阱模型;取样电阻小于15kΩ及光脉冲能量低于3.5μJ时,载流子渡越时间保持恒定,测试结果可靠。这一结果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是有帮助的。(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孙喜爱,张治权,赵斌[3](2016)在《基于八羟基喹啉铝为核的叁维电子受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有机光伏,最有效的OPVs电子受体材料仍是富勒烯的衍生物(PCBM)。然而,PCBM具有弱吸收、产率低、纯化困难、成本高等不足~([1])。而新型的非富勒烯有机/聚合物受体材料具有成本低、结构可控、强的吸收、能级可调等优点,因而备受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2-3])。设计并开发有机小分子或聚合物替代富勒烯衍生物作为OPVs的电子受体材料引起了许多科研人员的兴趣。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是:调控其能级,使得其受体材料具有合适的LUMO、HOMO能级,并与给体材料形成良好的微相分离,且在微相分离状态下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文献中报道的具有较好性能的聚合物受体材料主要都是基于苝二酰亚胺(PDI)或萘二酰亚胺(NDI)结构单元。根据理论计算,在电荷分离过程中,维度越高的材料,其熵变越大,这有利于降低激子的束缚能,促进电荷的分离效率,这也是叁维的富勒烯衍生物仍然是目前最好的受体材料。在上述背景下,我们设计并合成基于异靛和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叁维枝状的电子受体小分子材料HQ-ID(Fig.1)。通过调控电子受体材料结构,使其具有合适的LUMO和HOMO能级,并制备高能量转换效率的非富勒烯基OPVs器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期刊2016-07-01)
崔春植[4](2016)在《利用DNA向导的棒形叁(8-羟基喹啉)铝(Alq3)的生物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有机半导体的一种,叁(8-羟基喹啉)铝(Alq3)来实现了特定DNA-DNA的识别。棒形Alq3晶体是在单链DNA的向导下制备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DNA分子具有‘反向’沙漏型的分布。当这些单链DNA识别完美对位的目标DNA序列的时候,晶体的发光强度提高了1.6倍。反之,识别单碱基对误差DNA序列的时候则无此现象。识别形成的DNA双螺旋只存在于棒形Alq3的外延。该研究开启了Alq3,一个最为广泛使用的OLED材料的新机遇,也就是实现了生物识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一分会:应用化学》期刊2016-07-01)
李曦[5](2016)在《8-羟基喹啉铝荧光粉的改性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工作环境下仍存在热稳定性差、易氧化、易聚集、色纯度差等问题,进而直接影响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发光效率的提升和使用寿命的延长,因此是OLED研究领域的关键性课题。有机/无机复合技术作为电致发光材料改性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鉴于其制备方法尚不完善,界面与性能的协同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旨在设计和制备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材料,初步研究了复合材料界面的物理与化学特征对其光电性能的影响,为发展光电材料的界面理论及OLED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在发光改性方面,使用低成本、易操作的合成工艺,采用氧化锌纳米晶(nano ZnO)、二氧化钛(TiO2)纳米晶和氧化锌量子点(ZnO Quantum Dots)改性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Alq3)来提高其稳定性和光学性能。首先使用溶胶-凝胶法和醇解法,制备出ZnO纳米晶和ZnO量子点,与Alq3复合后,制备出不同锌铝比的Alq3/ZnO纳米晶、Alq3/ZnO量子点。在复合过程中,探索了Zn和Al比例、不同极性的溶剂、以及表面修饰剂8-乙烯基POSS对复合材料发光性能的作用影响。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高分辨率扫描等确定了复合材料的成分和结构,使用荧光光谱分析了其发光性能,并结合发光峰位提出了其发光机理。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材料在保持Alq3结构基础上,对发光性能有了进一步提高,在使用表面修饰剂8-乙烯基POSS后,对发光性能有提高作用。使用原位复合方法,制备出不同钛铝比的Alq3/Ti02纳米晶复合荧光材料,通过红外、X射线衍射、高分辨率扫描等确定了复合材料的成分和结构,使用电子能谱扫描对化学键的键合作用做了系统的分析并对8-乙烯基POSS对Alq3和Ti02纳米颗粒的界面协同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在复合过程中,探索了Ti与Al比例、不同极性的溶剂、以及表面修饰剂8-乙烯基POSS对复合材料发光性能的作用影响。提出了由于Ti-O-Si和Al-O-Si新键的生成,促使TiO2纳米颗粒更好的分散在Alq3中,更显着的改善了Alq3的发光性能。提出了由于Alq3激发能量比ZnO和TiO2带隙能量小,不会引起ZnO和Ti02在价带和导带之间的电子跃迁。并且ZnO和Ti02的存在有利于电子转移中的电子-空穴对,从而可以提高发光特性。将工艺优化后的产物制作成器件,并对其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改性后的材料发光性能明显有了提高,这为改善Alq3在水氧条件下光猝灭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6-06-03)
王媛媛[6](2016)在《8-羟基喹啉铝单晶生长、结构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8-羟基喹啉)铝(Alq3)是一种具有优良发光性质的小分子半导体材料。自1987年邓青云等人利用Alq3成功制备出低压直流驱动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以来,人们对Alq3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促进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发展。研究发现,Alq3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其无定型薄膜载流子迁移率达到(4.63±0.34)×10-6cm20·V-1·s-1;在紫外光激发下,Alq3无定型薄膜发射出绿色荧光,荧光量子效率高达32%;Alq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约为175℃。以上优点让基于Alq3的OLED器件在平面显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使用Alq3制备的有机光伏电池、有机光泵浦激光器等器件产品也正在向产业化迈进。Alq3分子具有两种异构体结构,经式(mer-Alq3)和面式(fac-Alq3)。目前,在多层OLED器件中作为绿色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的Alq3无定型薄膜的主要成分为mer-Alq3(绿光),但研究显示通过不同条件制备的薄膜材料中还会含有不定量的fac-Alq3(蓝色荧光)结构,导致薄膜的荧光发射波长的位置产生偏移,器件的发光重复性差。而相对于Alq3的无定型形态,其单晶材料因为高纯度、高发色团密度和分子定向堆积而具有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和更优秀的发光性能。相对Alq3无定型薄膜,人们对晶态Alq3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91年,Mazhar-UI-Haque等获得Alq3(C6H10O2)1/4晶体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解析,之后陆续报道了几种溶剂相晶体结构。2000年,Brinkmann等人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T)的方法获得不含溶剂的α-Alq3、β-Alq3以及γ-Alq3o在之后人们对Alq3的结晶性、晶型之间相互转化以及单晶态Alq3的光电性质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α-Alq3, β-Alq3, γ-Alq3,δ-Alq3, ε-Alq3等五种无溶剂相结构以及8种溶剂相结构数据被报道,这些单晶数据提供了丰富的立体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信息,使人们对Alq3结构和发光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β-Alq3单晶的理论计算数据表明,该结构的载流子迁移率高达0.23± 0.03 cm2·V-1·s-1,比无定型形态高出5个数量级。目前,Alq3晶体的质量以及晶体尺寸限制了Alq3晶态材料的发展,而获得高质量、大尺寸晶体对更深入研究Alq3的光电性质、扩展单晶材料的应用尤为重要。目前,还没有关与大尺寸Alq3单晶生长的报道。这主要是因为Alq3在414℃左右发生分解,常温下不存在熔点,而在高温真空条件下又极易升华,所以不适合常见的熔体法等体块单晶生长方法。而利用PVT的方法获得的Alq3单晶尺寸在毫米量级,晶体存在明显缺陷。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利用溶液法生长Alq3晶体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探索利用有机溶剂生长Alq3是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本论文选取叁氯甲烷、DMF、甲醇、乙醇、乙腈、DMSO、乙二醇等对Alq3溶解性不同的有机溶液进行Alq3单晶培养,研究不同溶剂对Alq3晶体生长、晶体形貌的影响。我们通过降温法和有机溶剂挥发得到了叁种新的溶剂相单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分析了新晶体的晶体结构并分析溶剂相材料的发光性质。本论文创新点如下:1通过降温法和有机溶剂挥发法,我们从DMF、叁氯甲烷、乙二醇溶液中分别获得新的Alq3溶剂相单晶:Alq3(HCON(CH3)2), Alq3((CHCl3)2.5)和Alq3((CH2OH)2)。2对所得单晶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我们得到的Alq3(HCON(CH3)2)和Alq3((CH2OH)2)结构属于叁斜晶系P-1空间群,晶体结构相似。而Alq3((CHCl3)2.5)则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对比已经报道的Alq3晶体数据确定Alq3(HCON(CH3)2)和Alq3((CH2OH)2)这两种晶体结构是Alq3的一种新的晶型。3通过系统的性质测试确定Alq3溶剂相单晶材料同样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质,这个结果也为以后的晶态材料应用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13)
宝阿敏[7](2015)在《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在电化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修饰碳糊电极在电化学和电分析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本文以8-羟基喹啉-铝修饰石墨粉和甲基硅油制备了修饰碳糊电极,以亚铁氰化钾和邻苯叁酚为探针,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在该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电化学催化、电容性质。亚铁氰化钾在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上表现出电催化行为。当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配位比为1:1时,3mmol/L 8-羟基喹啉与1mmol/L Al Cl3溶液体积分别为0.25m L,0.75m L时形成了完美的修饰层,电催化效果最佳;电催化氧化反应主要受扩散控制,而未修饰电极为表面和扩散共同控制。邻苯叁酚在该修饰碳糊电极上也表现出了电催化活性。当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配位比为1:1型为最佳,邻苯叁酚在电极表面具有吸附现象,整个催化氧化过程主要受到表面和扩散共同控制,邻苯叁酚的电化学催化与其在电极上的固相微萃取和液相微萃取有关,遵从二级吸附动力学和Freundlich吸附热力学模型。将该方法用于邻苯叁酚在西红柿中的含量测定,在加标回收率测定中发现西红柿中过氧化物酶的影响。此外还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修饰碳糊电极的电化学电容器的性质。发现该电极与未修饰电极相比,其表观电容增加9倍。当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的配位比为1:3型为最佳,可作为新型的超级电容器。此外该修饰电极的电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修饰剂的量,扫描速度,扫面圈数等,并且该电极电容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利用Pc mod 6.1软件建立了邻苯叁酚在水溶液中的分子模型,Winmopac7.1软件计算出分子结构参数,通过定量构效关系(QSAR)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扩散系数与分子的总偶极矩(μT),分子的体积(Vm),电子的能量(Ee)呈多元线性关系,并预测得到邻苯叁酚的扩散系数约为(2.04±0.14)×10-6cm2/s。为研究及预测其它酚类化合物及其它类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5-03-20)
田戚任,陈欢,王利华,王晟,卢丹[8](2015)在《纳米银-8-羟基喹啉铝猝灭体系在指纹显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尝试利用多种方法制备纳米银与发光材料的淬灭体系,择优与8-羟基喹啉铝配合得到了纳米银-8-羟基喹啉铝淬灭体系。即使没有硝酸、双氧水等强氧化性物质的存在,汗潜指纹中含有的氯离子仍然可以破坏淬灭体系,在有指纹的地方再现较强荧光,从而显现出指纹。该体系试用于指纹显现,已在镀锌板、陶瓷等材质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04期)
李菀丽,武聪伶,苗艳勤,李源浩,王华[9](2015)在《二氧化钛改性8-羟基喹啉铝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抗老化性能的提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氧化钛改性8-羟基喹啉铝复合材料(TiO2-Alq3)为发光层制备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在器件未封装条件下,复合材料TiO2-Alq3制备的器件较纯Alq3制备的器件抗老化性能有所提高。通过化学计量比调控,当钛酸四丁酯与硫酸铝的投料比为1∶10时制备的复合材料TiO2-Alq3可获得抗老化性能最优的OLED器件。在空气中老化48 h后,该器件亮度仍保持在起始亮度的89.7%,电流效率保持在起始值的76.6%,而纯Alq3制备的OLED器件在同样测试条件下已失活。(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叶松,余建立,王向贤,许明坤,侯宜栋[10](2014)在《叁角形银纳米颗粒淬灭八羟基喹啉铝发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光学天线原理,通过实验和数值计算研究了叁角形银纳米颗粒膜对八羟基喹啉铝(Alq3)发光的猝灭。Alq3发光猝灭是由于光子能量与叁角形银纳米颗粒的面内电四极子发生能量共振耦合。实验中,猝灭因子为0.25~0.5。叁角形银纳米颗粒密度增加形成较多二聚体和叁聚体等,使近场电场场强增加,激发效率增加,导致猝灭因子减小。数值模拟得到叁角形银纳米颗粒对Alq3的平均猝灭因子为0.44,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基于叁角形银纳米颗粒的分子传感、表面等离子体光学成像等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羟基喹啉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8-羟基喹啉铝属于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应用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8-羟基喹啉铝载流子输运动力学信息,在恒温条件下制备了8-羟基喹啉铝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薄膜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采用渡越时间方法对影响其载流子迁移率的实验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308K~338K温度范围内,8-羟基喹啉铝的载流子输运规律符合浅陷阱模型;取样电阻小于15kΩ及光脉冲能量低于3.5μJ时,载流子渡越时间保持恒定,测试结果可靠。这一结果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是有帮助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羟基喹啉铝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春,李悦,桑雅丽,王欣宇,王俊丽.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李瑞东,刘雪凌,杨健.8-羟基喹啉铝本征薄膜的制备与性质研究[J].激光技术.2018
[3].孙喜爱,张治权,赵斌.基于八羟基喹啉铝为核的叁维电子受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2016
[4].崔春植.利用DNA向导的棒形叁(8-羟基喹啉)铝(Alq3)的生物识别[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一分会:应用化学.2016
[5].李曦.8-羟基喹啉铝荧光粉的改性及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6
[6].王媛媛.8-羟基喹啉铝单晶生长、结构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
[7].宝阿敏.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在电化学中的应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5
[8].田戚任,陈欢,王利华,王晟,卢丹.纳米银-8-羟基喹啉铝猝灭体系在指纹显现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5
[9].李菀丽,武聪伶,苗艳勤,李源浩,王华.二氧化钛改性8-羟基喹啉铝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抗老化性能的提高[J].发光学报.2015
[10].叶松,余建立,王向贤,许明坤,侯宜栋.叁角形银纳米颗粒淬灭八羟基喹啉铝发光研究[J].光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