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素过氧化物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物酶,胶束,放线菌,氢原子,氧化酶,正交,雌激素。
木素过氧化物酶论文文献综述
方振敏[1](2013)在《木素过氧化物酶在新型反胶束中的催化特性及稳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素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每年都会产生数以亿万吨的木素,主要以农作物秸秆和造纸制浆工业印染废水形式存在。产生量如此巨大的木素通常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木素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因此目前大多数研宄者通常是用木素模式化合物的降解进行替代研宄。对于木素的生物降解,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是应用最多且最为有效的有叁种酶,而其中的木素过氧化物酶在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由于大多数木素模式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疏水性,使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较低,这就限制了水溶液中酶催化反应的效率。虽然有机溶剂可以显着提高疏水性芳香族环境污染物的溶解度,但大量有机溶剂的存在又会导致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失活。因此,寻求一种既能使木素过氧化物酶保持较高活性又能提高疏水性底物溶解度的介质体系显得极为重要。反胶束正是这样一种介质体系,其形成的纳米级“水池”结构可以增溶水溶性物质如酶、蛋白质等,外部的有机溶剂则可以溶解酶催化反应的憎水性底物。尽管反胶束体系是水溶性酶催化疏水性底物的最佳介质体系,但以往研宄的重点却偏向于化学表面活性剂构建的反胶束体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这方面的应用却很少报道。众所周知,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具有毒性、难降解性、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特性,同化学表面活性剂相比,由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不具备上述污染特性等优势而得到研宄者越来越多的亲睐。本文中我们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单鼠李糖脂构建正反胶束体系,探讨其中木素过氧化物酶对非酚型底物藜芦醇的降解性能。主要考察了正反胶束体系中各主要因素对木素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藜芦醇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介质条件下LiP在反胶束中的活性和稳定性等。此外,对于LiP催化反应而言,H_2O_2扮演着双重角色,低浓度下是反应的启动剂和激活剂,高浓度则会变成反应的抑制剂,因此对于催化反应而言,应先确定H_2O_2的激活浓度范围。在确定H_2O_2的激活浓度范围后,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构建新型反胶束体系,探讨木素过氧化物酶在其中的催化动力学机制。由于反胶束体系是由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少量水组成的复杂的非均相体系,因此在讨论LiP催化动力学机制前确定疏水性底物在反胶束各相间的分配系数也就显得较为重要。实验结果表明:1)在mono-RL构建的正反胶束体系中,对影响LiP催化降解VA的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宄。结果表明:反胶束体系中LiP保持较高催化活力的最佳介质条件为:T=30°C,pH=3.8,[mono-RL]=10mM,W)=15.0,[H_2O_2]=74(jM;相应胶束体系为:T=30°C,pH=3.4,[mono-RL]=0.012mM,[H_2O_2]=2.45mM。在最佳催化条件下,LiP在mono-RL反胶束体系中表现出了超活性。2)对不同反应温度、不同pH、不同含水率w)、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同H_2O_2浓度下mono-RL反胶束体系中LiP稳定性情况的研宄表明:低温有利于LiP稳定性的保持,LiP稳定性随w的增大、随RL浓度的增加、随H_2O_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高值时这种失活作用越明显。然而LiP的稳定性却随pH的升高出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LiP具有较好稳定性的pH值对应着最佳酶活时的pH值。3)在鼠李糖脂构建的反胶束体系中,疏水性底物VA主要增溶于反胶束拟相中,根据两相模型计算其在反胶束拟相和有机溶剂相间的分区系数为70.4。分区系数的确定对于进一步讨论mono-RL反胶束体系中LiP催化氧化VA的动力学机制而g具有重要意义。4)在鼠李糖脂/异辛烷-正己醇/水反胶束体系中,LiP催化VA反应遵循乒乓机制。经过计算得出动力学参数:-F^nrax=30.43μmol·L~(-1)·min~(-1), K_(m,VA)=1.26μM,K_(maM,H_2O_2)=0.89(o mono-RL反胶束介质中LiP催化氧化VA的反应机制和水溶液中的相同,也就是说鼠李糖脂的存在不会改变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动力学参数的差异主要和介质的微观不均一性,LiP增溶过程中构象的变化以及底物反应性的改变等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5-15)
郑锐东[2](2012)在《P.chrysosporium分批发酵木素过氧化物酶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黄孢原毛平革菌(P.chrysosporium AS5.776)液态分批发酵产木素过氧化物酶(LiP)发酵动力学规律,实现其发酵过程的优化,达到进一步提高酶产量。方法:对P.chrysosporium AS5.776进行5L液态分批发酵,根据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及LiP形成规律,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P.chrysosporium AS5.776液态分批发酵的过程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拟合、方差分析及验证比较。结果: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R2分别为0.9891、0.995 6和0.992 5,模型显着性极高。验证实验显示所构建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9%、3.6%和12.5%。结论:该模型能较好揭示木素过氧化物酶发酵代谢过程的特征,可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郭灵芝[3](2012)在《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逆胶束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降解已成为地球上碳素循环的限速步骤。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是木质素降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一直以来,木素过氧化物酶的提纯方法主要是盐析沉淀,但是效果不明显。逆胶束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萃取效率高、萃取条件温和和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已逐步被应用于酶的分离及纯化。本研究分叁个部分对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生产及纯化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考察了方案一和方案二中初始pH值及装液量对产酶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4.5时,产酶量最高。随着装液量的增多,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活不断增大。在方案一和方案二中,分别在装液量为100mL、60mL时产酶量达到最大值。在最优培养条件下,两种方案中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分别为0.120U/mL及0.110U/mL,前者较后者占优势。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逆胶束体系萃取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前萃过程中离子种类及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水相pH值及振荡时间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研究显示,在鼠李糖脂(RL)构建的逆胶束中,阳离子K~+对萃取率的影响大于Na~+。通过实验得出最佳前萃条件为:RL及KCl的浓度为2.75mmol/L、0.04mol/L,pH值为3.0,振荡时间为30min。在该条件下,LiP酶活回收率为93%,纯化倍数为2.9。第叁部分主要研究逆胶束体系萃取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后萃过程中离子浓度、水相pH值及乙醇加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后萃过程中加入乙醇可提高酶活回收率及纯化倍数,使萃取之后更加容易分相。通过实验得出最佳后萃条件为:KCl的浓度为0.5mol/L,pH值为6.0,乙醇加量为8%,在该条件下,纯化倍数为3.2。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纯化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2-11-10)
郭灵芝,袁兴中,曾光明,崔凯龙,黄华军[4](2012)在《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逆胶束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新型的逆胶束体系对木素过氧化物酶(LiP)进行了纯化.在此逆胶束体系中,以鼠李糖脂(RL,一种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活性剂,异辛烷和正己醇分别作为非极性有机溶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体积比为1:1),分别考察了RL浓度、振荡时间及水相的离子强度和pH值等因素对LiP的前萃取和后萃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前萃过程中,水相的最佳pH值为3.0,RL和KCl的最适浓度分别为2.75mmol/L和0.04mol/L,振荡时间以30min为最佳(200r/min);在后萃过程中,水相的最佳pH值为6.0,KCl的最适浓度为0.5mol/L.在上述最佳条件下,LiP的酶活回收率(AR)和纯化倍数(PF)分别高达93%,2.9倍.电泳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LiP的纯化效果较佳.(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张书衍,张朝晖,陈小龙[5](2011)在《木素过氧化物酶及乙二醛氧化酶在壳聚糖上的共固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壳聚糖-戊二醛共价法对黄孢原毛平革菌所产的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乙二醛氧化酶(GLOX)同时进行了共固定化研究,LiP和GLOX的酶活回收率分别达到了81.4%和45.2%。实验表明:采用先活化载体后共价结合酶的固定方法比活化载体-酶固定化同时进行效果好;在选择活化剂种类上,戊二醛优于乙二醛和不加活化剂;最佳加酶量为30ml/0.4g载体;最佳戊二醛浓度为0.2%;戊二醛最佳固定化时间均为10h。(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1年24期)
王敏,王颉[6](2011)在《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木素过氧化物酶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产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木素过氧化物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13 d、接种0.5 mL,料液比1∶2.5(W/V,g∶mL)、培养温度25℃,酶活为771 U/mL。(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1期)
毛亮,高士祥[7](2011)在《木素过氧化物酶催化去除雌激素反应定量结构-活性相关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自然和人工合成的雌激素作为能够影响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导致雄性动物雌性化、生殖能力降低的一类有害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类污染物的特性,如生物富集性、持久性及极低浓度便能引发生理学上的响应(ng/L),使得其在水、废水中很难借助传统工业技术将其去除。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木素过氧化物酶(LiP)催化反应能够高效的将水中痕量雌激素催化去除,且藜芦醇(vA)的存在能够增强LiP催化去除水中雌激素的效果。本文我们实验测定了有无VA条件下LiP催化去除6种雌激素的初始反应速率常数,数据表(本文来源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5-17)
孔令营,郭道森,赵博光,李荣贵[8](2010)在《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cM5-1A菌株的胞外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部分纯化和鉴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假单胞菌GcM5-1A是松材线虫携带的一种致病菌。在GcM5-1A的培养液中发现有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同时显示很强的毒性。通过对其胞外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发现:其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4.0。在15~35℃、pH为6.0~9.0范围内,酶活保持相对稳定。NH2OH·HCl和KCN对酶活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88%和57%,而NaN3对酶活的抑制作用只有15 %左右。Ca2+、Mn2+和Fe3+对其活性有增强作用,但是Hg2+和Zn2+却有中等的抑制作用。KCN和NH2OH·HCl抑制其酶活性分别达57%、88%,而NaN3的抑制率仅为15%。吸收光谱显示该酶在406nm处有一个Soret峰,加入1mmol/L Na2S2O4后,吸光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Soret峰没有显着移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姜杰,杨暖,丁梦旋,汪文静,王子元[9](2009)在《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木素过氧化物酶是一种能降解木素,由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广泛应用于生物制浆、纸浆的酶法漂白、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环境的生物修复等方面。介绍了木素过氧化物酶的来源、结构与性质、催化机理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可能带来的工业应用前景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9年11期)
杨暖,丁梦璇,汪文静,谢响明,何晓青[10](2009)在《绿色糖单孢菌-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一株中度耐热耐碱放线菌——绿色糖单孢菌(Saccharomonospora viridis)为研究对象,用16 L发酵罐对该菌进行了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s,LiP)的诱导发酵,确定了最适的产酶工艺条件:接种量为10%,C/N为1∶3,搅拌速度为250 r/min,通气量为5 L/min,通过控制通气量和调整搅拌转速,使溶氧维持在35%以上,此条件下绿色糖单孢菌较摇瓶实验提前将近24 h达到产酶高峰,酶活最高可达0.41 U/ml;同时在发酵罐中测定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和代谢曲线以确定其发酵代谢规律。(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9年09期)
木素过氧化物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研究黄孢原毛平革菌(P.chrysosporium AS5.776)液态分批发酵产木素过氧化物酶(LiP)发酵动力学规律,实现其发酵过程的优化,达到进一步提高酶产量。方法:对P.chrysosporium AS5.776进行5L液态分批发酵,根据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及LiP形成规律,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P.chrysosporium AS5.776液态分批发酵的过程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拟合、方差分析及验证比较。结果: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R2分别为0.9891、0.995 6和0.992 5,模型显着性极高。验证实验显示所构建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9%、3.6%和12.5%。结论:该模型能较好揭示木素过氧化物酶发酵代谢过程的特征,可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素过氧化物酶论文参考文献
[1].方振敏.木素过氧化物酶在新型反胶束中的催化特性及稳态动力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郑锐东.P.chrysosporium分批发酵木素过氧化物酶动力学模型[J].生物技术.2012
[3].郭灵芝.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逆胶束纯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郭灵芝,袁兴中,曾光明,崔凯龙,黄华军.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逆胶束纯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
[5].张书衍,张朝晖,陈小龙.木素过氧化物酶及乙二醛氧化酶在壳聚糖上的共固定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1
[6].王敏,王颉.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木素过氧化物酶发酵条件的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1
[7].毛亮,高士祥.木素过氧化物酶催化去除雌激素反应定量结构-活性相关关系分析[C].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8].孔令营,郭道森,赵博光,李荣贵.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GcM5-1A菌株的胞外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部分纯化和鉴定(英文)[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姜杰,杨暖,丁梦旋,汪文静,王子元.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
[10].杨暖,丁梦璇,汪文静,谢响明,何晓青.绿色糖单孢菌-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发酵工艺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