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关断层成像论文_朱磊,唐碧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学相关断层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光学,脊髓炎,视神经,冠状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

光学相关断层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朱磊,唐碧[1](2019)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术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冠状动脉疾病是主要的潜在疾病病因。随着对医疗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冠心病在介入治疗方面出现了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等腔内成像技术,用于优化冠心病介入诊治,尤其近年新兴起的OCT,其在心血管病的临床应用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时代。(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李惠[2](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近视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研究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及影响近视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将年龄20~40岁之间共45例90只眼睛纳入研究。其中低度近视组(-0.50~-3.00D)15例30只眼,中度近视眼组(-3.25~-6.00D)15例30只眼,高度近视(>-6.00D)15例30只眼。利用OCTA检查设备收集黄斑区及视盘区的微血管密度,并通过自动分层获得黄斑区浅层(superficial)和深层(deep)以及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网(RPC)层血管图。使用机器自带软件进行密度计算,并用方差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效球镜、眼轴对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在20~40岁近视人群中,视网膜血管层中黄斑区浅层和深层全部血管密度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1)。其中,黄斑旁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管密度与其他两组相比,高度近视患者血管密度明显减少(P<0.001,P=0.022),而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管密度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5,P=0.489)。在视盘区,与其他两组相比,高度近视患者RPC全层和环乳头区血管密度明显降低(P=0.029,P=0.032),但在视盘内血管密度反而增加(P=0.006)。其中,低、中度近视患者环乳头区鼻侧(上方及下方)血管密度明显较高(P<0.001,P=0.006)。黄斑区浅层及深层全部血管密度与眼轴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53,P<0.05;r=-0.229,P<0.05),与等效球镜无明显相关性(P=0.209,P=0.656)。RPC层视盘内及环乳头区血管密度与等效球镜、眼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63,P=0.794;P=0.380,P=0.298)。结论:在中青年近视人群中,随着眼轴的增加,黄斑区血管密度逐渐降低;单纯性高度近视患者眼底在未发生病理性改变之前,其视网膜全层血管密度无论在黄斑区还是视盘区均已减少。(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9-05-01)

赵桂玲,庞燕华,周舟,黎宗汉,聂利娇[3](2018)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原田氏病的早期光学相关断层成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原田氏病(VKH)早期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的变化。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0例(39只眼)VKH患者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早期黄斑区的OCT检查,并分析其图像特点。结果患者治疗后平均log MAR视力明显高于治疗前[(1.06±0.57)vs(0.34±0.21)],黄斑厚度则低于治疗前[(332±152)μm vs(667±31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38只眼出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ERD),38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水肿,26只眼出现脱离区域内的膜样结构,27只眼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皱褶(RPE)。治疗后10只眼的ERD完全消失,12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水肿消退,但新增了1只眼发生神经上皮水肿。22只眼的脱离区内膜样结构消失,18只眼RPE消失,但2只眼出现了RPE。结论 OCT有助于及时了解糖皮质激素治疗VKH过程中患者病情的变化,以便进行药物调整。(本文来源于《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世刚,郑博,陈明[4](2018)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探究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的新生动脉粥样硬化(neoatherosclerosis,NA)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OCT的40例患者。根据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水平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19例,LDL-C<1.8 mmol/L)和非达标组(21例,LDL-C≥1.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病史、生化指标及服药情况,通过OCT进行NA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非达标组LDL-C水平[(2.42±0.79)mmol/L比(1.30±0.35)mmol/L,P<0.001]及胆固醇水平[(4.38±1.01)mmol/L比(3.07±0.87)mmol/L,P<0.001]均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达标组他汀类药物口服剂量[(15.26±2.30)mg/d比(22.38±2.10)mg/d,P=0.032]低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CT图像特征定量分析比较,非达标组管腔面积[(6.14±0.16)mm~2比(5.68±0.14)mm~2,P=0.038]及新生内膜再狭窄率[(25.12±1.10)%比(19.70±1.10)%,P=0.001]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定量分析比较,非达标组参照血管直径[(2.62±0.18)mm比(3.08±0.15)mm,P=0.049]及最小管腔内径(MLD)[(1.88±0.15)mm比(2.55±0.15)mm,P=0.002]低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达标组血管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27.22±3.95)%比(17.42±2.52)%,P=0.040]高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CT图像定性分析比较,非达标组NA(78.9%比38.1%,P=0.009),异质性新生内膜(78.9%比38.1%,P=0.009),脂质斑块(73.7%比38.1%,P=0.024),钙化斑块(26.3%比4.8%,P=0.049)发生率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09),他汀类药物剂量(P=0.040)、男性(P=0.042)及血清肌酸酐水平(P=0.012)为NA影响因素,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他汀药物剂量,为其独立影响因素。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支架内新生动脉硬化呈正相关性,口服他汀类药物剂量与之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 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NA密切相关,LDL-C达标可以显着减少NA发生风险,相对强化的他汀类药物治疗策略可以预防NA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靖,侯静波[5](2016)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以更好分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形成的斑块形态,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ACS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助于ACS患者危险分层,判断患者的预后,指导ACS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现就OCT在ACS中应用研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邓婵翠[6](2016)在《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及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和背景:药物洗脱支架(DES)已显着地降低了金属裸支架(BMS)时代的再狭窄率,但再狭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仍存在10%左右的再狭窄率。随着DES的广泛运用,临床实践中DES相关的再狭窄越来越多见,至今尚无有关DES相关再狭窄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预防及治疗药物支架时代的再狭窄,是当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焦点和难题。目前关于影响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各家报道不一。因此,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价可能与再狭窄发生有关的各种临床、冠脉病变、支架相关因素,希望能早期识别出支架内再狭窄的高危患者并实施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选取2007年01月-2016年01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并于术后6-8个月成功完成CAG随访的患者1342例(1848处病变)。据复查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和非ISR组。其中ISR组89例,非ISR组125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史资料、血液生化指标、心脏超声指标、冠脉病变、支架情况、服药情况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冠脉支架术后ISR的关系。结果:1、入选患者ISR发生率为6.6%。2、糖尿病、吸烟、足量他汀、停用阿司匹林、1年内停用氯吡格雷、参考血管直径、复杂病变、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串联支架、术后最小管腔内径(MLD)、术后直径狭窄率、早期获得是PCI术后ISR的相关危险因素,ISR组与非IS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ISR组糖尿病患病率、术后吸烟率、停用阿司匹林、1年内停用氯吡格雷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ISR组。2)ISR组服用足量他汀类药物患者比例低于非ISR组。3)ISR组复杂病变、串联支架数高于非ISR组;ISR组植入支架长度较非ISR组长;ISR组参考血管直径、植入支架直径、术后MLD较非ISR组偏小;ISR组术后直径狭窄率高于非ISR组;ISR组早期获得低于非ISR组。4)男性、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病变部位、多支病变、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后吸烟、停用阿司匹林、支架长度、支架直径、串联支架、术后MLD、术后直径狭窄率为冠脉支架术后ISR的危险因素。4、在心脏不良事件方面,随访至8个月发现,ISR组复发心绞痛、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复合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SR组(P<0.001),而在心肌梗死(MI)、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方面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随访至1年发现,ISR组复发心绞痛、TLR、MI、复合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SR组(P<0.05)。而在TVR、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方面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ISR组支架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SR组(P<0.001)。结论:1、糖尿病、吸烟、停用阿司匹林、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串联支架、术后MLD、术后直径狭窄率是PCI术后ISR的危险因素。1)ISR与糖尿病、吸烟、停用阿司匹林呈正相关;2)ISR与植入支架长度、串联支架、术后直径狭窄率呈正相关;ISR与术后MLD、植入支架直径呈负相关;3)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AMI)及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不会增加再狭窄发生率。2、PCI术后再狭窄可能增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背景:药物支架(DES)时代的支架内再狭窄(ISR)仍然是当前介入领域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既往病理研究发现早期再狭窄(E-ISR)与晚期再狭窄(L-ISR)的发生机制不尽相同,迄今为止,关于再狭窄形态特点的研究甚少,E-ISR与极晚期再狭窄(VL-ISR)的形态特征尚不清楚。虽然血管内超声(IVUS)可以评估支架植入段的新生内膜分布,但不能准确判断支架内新生内膜组织特征,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目前最先进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其轴向分辨率达10-20μm,是IVUS的10倍。OCT不仅能够提供再狭窄组织的详细信息(组织结构、后向散射、微血管等),还能识别易损斑块,这对评估患者预后及制定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应用OCT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早期与极晚期再狭窄病变的形态特征。方法:入选DES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25例,介入治疗前于靶病变处行OCT检查。比较E-ISR(<18月,14例)与VL-ISR(>3年,11例)的形态特点。分别对完整支架以及最小管腔位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再狭窄的OCT定量分析内容:平均管腔面积、平均支架面积、平均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负荷;再狭窄的OCT定性分析内容:均质性内膜、异质性内膜(富脂质新生内膜、TCFA-样新生内膜)、微通道(微血管)、管腔内物质(红色血栓、白色血栓)、带腔内膜破裂、组织脱垂。结果:1、完整支架分析显示:异质性内膜常见于VL-ISR组(60.57%比32.93%,P=0.005)。同样地,无论是支架周围微血管,还是内膜内微血管均更常见于VL-ISR组(P<0.05)。此外,VL-ISR组的富脂质新生内膜(72.7%比21.4%,P=0.017)、TCFA-样内膜(54.5%比7.1%,P=0.021)、带腔内膜破裂(63.6%比7.1%,P=0.007)及管腔内红色血栓发生率(63.6%比7.1%,P=0.007)均高于E-ISR组。2、最小管腔位置分析也揭示异质性内膜主要见于VL-ISR组(90.9%比35.7%,P=0.012);新生内膜内微血管、带腔内膜破裂、管腔内物质只见于VL-ISR组;虽然支架周围微血管(45.5%比7.1%,P=0.056)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但VL-ISR组比E-ISR组有增高的趋势。3、与均质性内膜组相比,异质性内膜组植入支架时间较长(55.73±34.38月比11.60±4.62月,P<0.001),随访时临床表现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主(60.0%),常可观察到内膜内微血管(11.26%比0.0%,P=0.018)、带腔内膜破裂(53.3%比0.0%,P=0.008)、管腔内血栓(53.3%比0.0%,P=0.008)。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1、DES植入术后E-ISR与VL-ISR的形态特征不同。2、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富脂质新生内膜、TCFA-样内膜、微血管、带腔内膜破裂)更常见于VL-ISR。3、DES植入后,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与VL-ISR有关。背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SNA)形成及破裂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而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显着降低再狭窄(ISR)发生率的同时,亦加速了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及增加了晚期支架血栓(LST)、极晚期支架血栓(VLST)发生风险,过去认为再狭窄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新生内膜过度增殖,但新近研究发现,ISNA可能扮演了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病变中ISNA的发生率、影像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25例,介入治疗前于靶病变处行OCT检查。根据OCT结果分为:ISNA组和非ISNA组。其中ISNA组12例(12处病变),非ISNA组13例(13处病变)。ISNA定义为OCT图像上可见支架内新生内膜形成且存在富脂质或钙化。结果:1、入选病例中ISNA发生率为48.0%。2、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血LDL-C水平,植入支架时间与ISNA形成有关,ISNA患者随访时临床表现以ACS为主(66.7%),非ISNA患者以稳定型心绞痛(SAP)为主(76.9%)(P<0.05)。3、OCT定量分析:平均管腔面积、平均新生内膜面积、平均新生内膜负荷、平均新生内膜厚度在两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ISNA组平均管腔面积小于非ISNA组(3.45±1.82mm2比4.17±1.68mm2,P<0.001),平均新生内膜面积(4.01±1.92mm2比3.45±1.95mm2,P=0.003)、平均新生内膜负荷(53.73±18.10%比45.38±17.47%,P<0.001)、平均新生内膜厚度(1.03±0.46μm比0.80±0.39μm,P<0.001)高于非ISNA组。4、OCT定性分析:均质性内膜常见于非ISNA组(72.06%比41.42%,P=0.001),相反地,异质性内膜常见于ISNA组(58.57%比27.94%,P=0.001)。虽然支架周围微血管在ISNA组与非ISNA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内膜内微血管主要见于ISNA组(58.3%比15.4%,P=0.041)。此外,薄帽纤维粥样斑块、带腔内膜破裂只见于ISNA组,且ISNA组管腔内红色血栓发生率高于非ISNA组(58.3%比7.7%,P=0.011)。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1、ISNA在DES再狭窄病变中较常见。2、植入支架时间、CKD、LDL-C水平可能参与ISNA形成。3、ISNA形成可能与再狭窄、晚期、极晚期支架血栓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6-05-01)

郭志良,姜永军,俞书红,陈昕,肖露露[7](2015)在《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快速诊断颈动脉支架内血栓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技术。由于其分辨率显着高于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能更细致地描绘血管壁结构特点,以及其图像与组织切片几乎完全吻合而受到广发关注。1 991年David Huang(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5-09-18)

彭安娇,郑丹丹,杨荣河,陈静姣,李静[8](2015)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术在视神经脊髓炎中应用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术(OCT)在视神经脊髓炎(NMO)中的应用情况,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NMO与正常人以及多发性硬化(MS)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的差异。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中国知网(CNKI)所有相关文献,并补充检索纳入研(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5-09-18)

黄晓波[9](2015)在《高度近视黄斑变性在光学断层9成像与眼底造影的相关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光学断层成像与眼底造影对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的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4年9月100例高度近视的患者进行光学断层成像和眼底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光学断层成像(OCT)和眼底造影(FFA)对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的诊断是相互补充的,但是OCT对各型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的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测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同类型的OCT中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的屈光度、中心凹厚度也不同,显然后两型的屈光度要高于1型,但是中心凹厚度却低于1型(P<0.05),而1型的最佳矫正视力相对于2型、3型要恢复的好(P<0.05)。FFA在各型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的表现也不同,Ⅲ型的屈光度及中心凹厚度显然比Ⅰ型和Ⅱ型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Ⅲ型的最佳矫正视力比Ⅰ型和Ⅱ型的要好的多(P<0.05)。结论对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的患者进行光学断层成像以及眼底造影,两者各具特征互相补充,合理选择有利于对患者病变性质的明确,更好的对患者的疾病发病机制以及疾病预后的认识,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临床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5年09期)

彭安娇[10](2015)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术在视神经脊髓炎中应用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术(OCT)在视神经脊髓炎(NMO)中的应用情况,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NMO与正常人以及多发性硬化(MS)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的差异。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中国知网(CNKI)所有相关文献,并补充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7-11)

光学相关断层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研究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及影响近视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将年龄20~40岁之间共45例90只眼睛纳入研究。其中低度近视组(-0.50~-3.00D)15例30只眼,中度近视眼组(-3.25~-6.00D)15例30只眼,高度近视(>-6.00D)15例30只眼。利用OCTA检查设备收集黄斑区及视盘区的微血管密度,并通过自动分层获得黄斑区浅层(superficial)和深层(deep)以及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网(RPC)层血管图。使用机器自带软件进行密度计算,并用方差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效球镜、眼轴对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在20~40岁近视人群中,视网膜血管层中黄斑区浅层和深层全部血管密度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1)。其中,黄斑旁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管密度与其他两组相比,高度近视患者血管密度明显减少(P<0.001,P=0.022),而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管密度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5,P=0.489)。在视盘区,与其他两组相比,高度近视患者RPC全层和环乳头区血管密度明显降低(P=0.029,P=0.032),但在视盘内血管密度反而增加(P=0.006)。其中,低、中度近视患者环乳头区鼻侧(上方及下方)血管密度明显较高(P<0.001,P=0.006)。黄斑区浅层及深层全部血管密度与眼轴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53,P<0.05;r=-0.229,P<0.05),与等效球镜无明显相关性(P=0.209,P=0.656)。RPC层视盘内及环乳头区血管密度与等效球镜、眼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63,P=0.794;P=0.380,P=0.298)。结论:在中青年近视人群中,随着眼轴的增加,黄斑区血管密度逐渐降低;单纯性高度近视患者眼底在未发生病理性改变之前,其视网膜全层血管密度无论在黄斑区还是视盘区均已减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学相关断层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朱磊,唐碧.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术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2].李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近视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9

[3].赵桂玲,庞燕华,周舟,黎宗汉,聂利娇.糖皮质激素治疗原田氏病的早期光学相关断层成像变化[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18

[4].李世刚,郑博,陈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8

[5].张靖,侯静波.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相关研究[J].现代医学.2016

[6].邓婵翠.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及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

[7].郭志良,姜永军,俞书红,陈昕,肖露露.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快速诊断颈动脉支架内血栓一例[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5

[8].彭安娇,郑丹丹,杨荣河,陈静姣,李静.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术在视神经脊髓炎中应用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5

[9].黄晓波.高度近视黄斑变性在光学断层9成像与眼底造影的相关结果分析[J].安徽医药.2015

[10].彭安娇.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术在视神经脊髓炎中应用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C].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论文知识图

治疗前后OAA:治疗前视力

标签:;  ;  ;  ;  ;  ;  ;  

光学相关断层成像论文_朱磊,唐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