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强
广东省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现以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为文章立足点,深入探讨中职文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详实的发展策略,以期助推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促进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的提升,职业素养提高以及个人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素养;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思想与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全国各类学校应当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全面发展,从而有能力、有担当、有信念的成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接班人。要想实现此目标,必须打牢文化课程的根基。针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详实的发展策略,以期助推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促进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的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人全面发展。
1.基于职业素养培养中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意义
1.1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新的发展环境与新型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中职文化课程作为培养中职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来源,加强中职文化课程的改革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基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显得至关重要。传统的中职文化课程结构松散,要素不健全,往往只是千篇一律的沿袭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未充分考虑到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重大能动性作用,不能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与任务目标。所以说,加快职业文化课程改革的新旧动能转换,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1.2是提升学生文化基础能力,助推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
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充足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锻造成熟与精炼的专业知识技能,但目前我国职业高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中职学校众多,且存在着竞争现象。为了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主要通过开设的专业课和实践课来承担培养任务,因此学校的文化课的地位日趋边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说,基于职业素养培养加快中职文化课程改革有利于学校重拾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掌握完备的基础文化知识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2.中职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2.1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现象普遍,文化课地位趋于边缘
目前,我国大部分家长对中职学校的认知定位在能够学习到一技之长且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与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让孩子就业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中职学校将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培养当做学校课程设计的第一要务,倾尽全力几乎把所有的课程安排都向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课倾斜。中职学校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促进专业课的不断发展,把专业课当做学校生存的生命之线,并且认为只要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牢固,就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学校的就业率以及就业优质率就会大幅提升,从而提高在学校的影响力与美誉度。据统计,我国某些中职学校的专业比例达到90%,而基础文化课占比低于10%,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文化课的处境十分尴尬,文化课的地位日益趋于边缘化,文化课"无用论"这一错误的思想也逐渐深入家长与学生心中[1]。
2.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积极主动性不强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授方式基本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椅子上听",一本书、一份PPT基本就能把所有的文化课程说完。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沿袭传统的较为死板的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客观需要出发。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老师毕业于普通高校,其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及自身的理论知识架构都有学科化的印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形式非常熟悉,会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并且,目前根据实际经验,大多数老师上课时,学生基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迟到与早退现象严重,玩手机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方法缺少趣味性,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学生的期中与期末成绩普遍较低,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目标,很难适应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需要,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2.3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人本位论价值取向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教育学中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以个人知识的价值为核心,培养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个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兼顾,不断挖掘与激发个人的潜能,使其修养不断提升,个人全面发展;而社会本位论的观点坚持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与于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去进行人才培养活动。根据教育法以及其他政策文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主要以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为充分尊重与考虑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导致忽视其能力的培养,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偏向于订单式的培养模式,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往往注重学生技术的掌握,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以及其他必备能力的提高[2]。
2.4生源质量不佳,对文化课吸收较差,缺少差异性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录取学生大多是由于中考失利,分数较低不能被高中接纳。随着我国每年初中毕业人数的增长率呈现递减的趋势,中职学校为了有一定的生源,不断减低自己的录取标准,甚至毫无分数线可言。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能力薄弱与极度欠缺,对进入新环境下新的知识框架与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理解与充分吸收。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立尝思维方式,掌握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老师们在注重群体共性的同时,未能充分关注到每个差异个体所具备的个性[3]。对于部分学习节奏缓慢、吸收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及时紧随老师上课的脚步,不仅不利于其牢固掌握文化课知识,而且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可能会导致其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基于职业素养培养中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
3.1加强文化课的重视程度,统筹专业与文化课程协调发展
首先,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深刻认识到文化课是所有其他课程的基础,学生掌握牢固的文化课知识对其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提升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要从宏观思想上重视起来,增加文化课的学习课时,尽量让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安排处于平等地位,而不是仅仅成为专业课的附属品。其次,学校老师要充分重视文化课的备课工作以及上课形式,想法设法让学生了解到学好文化课的重要性,并且多措并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增加课堂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探索构建合理的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结构,努力做到做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有机统一,进而相互促进、科学合理结合与交融。
3.2明确与清晰界定文化课程的内涵与课程任务
清晰界定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基本内涵与基本任务至关重要,因为此举可以更好地针对任务目标从而制定微观策略与措施。根据实际经验与文献研究发现,中职学校文化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丰富与充实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助推学生综合能力中认知能力、反应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突发应变能力等的提升,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开拓视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并且具有良好的文化课程基础知识能力能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更轻松的完成专业课程的任务,更容易达到专业课程的目标。此外,良好的文化课程基础可以为为学生的继续教育教学、终身学习理念以及职业更换提供有力条件。
3.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持续推进文化课程体系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与需求,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优化课程安排与设计,制定合适的任务目标,教学改革要突出重点和具有针对性。具体方案如下:校领导、老师、学生代表要相互之间充分交流与沟通。首先搭建文化课程教学体系,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基本能力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促使课堂教学灵活性与趣味性的增加,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学生PPT展示、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更大的发挥教学的作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是每一位中职学生均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中职文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应选择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专注职业素养培养,打造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基于中职生能力培养的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4.
[2]冯芳伟."教学做合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8,(77):96.
[3]杨蕤,董彦玲.以个性文化推动学校课程发展[J].教育科学论坛,2018,(3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