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母亲敏感性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论文

刘凌:母亲敏感性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 要:母亲敏感性的概念由Ainsworth提出,它反映了母亲正确感知并迅速反应儿童信号的能力。目前,研究者主要通过任务观察并使用不同编码系统来评估母亲敏感性。母亲敏感性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安全依恋的形成及内部工作模式的形成、情绪调节、行为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母亲敏感性的概念、测量方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干预方法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来研究应确定母亲敏感性的内部机制,并探索母亲敏感性与儿童内部发展的关系、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及对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等。

关键词:母亲敏感性;安全依恋;儿童;心理发展

母亲敏感性是母亲教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最早由Ainsworth提出,强调母亲准确感知婴儿需要,并对这些需要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1]。她编制了养育者敏感性量表考察母亲对婴儿信号的意识、准确理解、得当反应和反应速度。之后的研究以此为基点探寻母亲敏感性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发现母亲敏感性不仅影响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而且对儿童行为、社会情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

一、母亲敏感性的概念

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母亲敏感性强调母亲对儿童的需求、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反应。Solomon等人指出,敏感性应该包括一个母亲根据婴儿情绪状态调整她的行为强度和方式的能力。因此,母亲敏感性被作为评估看护者对其子女所需护理类型理解反应能力的行为指标[3]。桑标认为,敏感性是母性意识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指母亲对儿童生理与心理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具有多维性、独特性和动力与双向性三个特征[4]。

后期研究者普遍认为,母亲敏感性不仅包括母子互动中母亲对儿童信号的觉察与反应,还应该包括母亲接纳与儿童年龄相关的特征以及母亲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性。如Kaplan等人指出,母亲敏感性包括母亲在婴儿线索上的接受能力、在婴儿遇险期间给予的温暖和舒缓、在游戏中互动水平,以及与婴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质量[5]。Patrick等人认为,随着儿童的成长,敏感性体现在母亲参与交互关系的能力、母亲理解与儿童年龄特点相符合的行为的能力,如尊重儿童自主权等[6]。Johnson认为,母亲敏感性应该包括母亲在互动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反应对儿童的影响[7]。

狗蛋困了,却不到屋里的床上去睡。看见墙上的有根草棍或挂条蛛网就赶紧用手把鸡鸡护起来,喊着叫着说有妖怪要咬他(这应了我们老家那句话:一次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孩子这是被蝎子咬怕了,心里留下了阴影。没办法,哥们儿朝洛蒙只好把卧室里的小床拆了,又在外屋的厨房给他搭了一个。这里虽然窄巴,但靠着门口有亮光透进来,孩子安心些。没一会狗蛋睡着了。媳妇在锅里洗碗。哥们儿朝洛蒙擦了把脸,换了身出差时穿的新衣服(他哪里知道,就这身新衣服害了他)。把手机和烟装在衣兜里。媳妇挓挲着湿漉漉的手看着他。

综合以上观点,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母亲敏感性所下定义不同,但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母亲敏感性产生于母子互动;2.母亲能对儿童生理或心理需要进行准确识别;3.母亲在判断当前情景后迅速做出回应;4.回应时反思自己行为的影响;5.母亲根据儿童的反馈进行行为调整。也就是说,母亲敏感性的形成包括互动、识别、反应、反思与调整五个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发展都会影响高质量母亲敏感性的形成,并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

明朝的许多书商在刻印书籍时对书名甚至书的内容一再篡改,无知妄作,欺世盗名,诬乱古人。这样的恶习贻误后学,其行径之恶劣,人品之卑下,由此可见一斑。

二、母亲敏感性的测量方法

母亲敏感性的测量方法包括观察法、Q分类法、间接测量法、问卷测量法、访谈法等,较多研究采用观察法进行,问卷测量法、间接测量法、访谈法等使用较少。

再次,还深化了对“评价”和“编辑”这两个阶段联系机制的认识。本研究认为,失地农民对“项目质量”“机构实力”“师资力量”的特征感知越积极,对“就业素质提升”这一选项结果的前景价值评价也会越高。鉴于“项目质量”“机构实力”“师资力量”隶属于“编辑”阶段,而对“就业素质提升”的前景价值评价隶属于“评价”阶段,因此,失地农民对“项目质量”“机构实力”和“师资力量”的特征感知,同对“就业素质提升”这一选项结果的前景价值评价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其实就是“评价”和“编辑”这两个阶段的联系机制。

(一)观察法

母亲敏感性通常有不同的观察范式,常用的范式有以下几种。

好奇心盒范式(Curiosity Box Paradigm,CBP)需准备一个玩具盒,玩具盒有15个透明抽屉,每个抽屉里放有新玩具,要求儿童自主探索玩具盒,观察母亲在儿童探索玩具时的支持性、敏感性水平,全程录像记录。通过交互行为编码系统(Coding Interactive Behavior,CIB)对母亲敏感性、儿童探索行为和情绪反应进行编码,编码包括6个因素:积极影响、认知清晰度、时间意识、灵活性、接受程度以及冲突局势中互动和谈判的数量,采用9点计分方式,从1(非常不敏感)到9(高度敏感),描述母亲对儿童信号的意识和反应,以及与孩子的情感联系程度。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传统产业发展的深厚基础,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传统产业的经验,对传统产业进行合理扬弃,进一步增强这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

自由活动范式(Free plays)是一种半结构化的观察范式,观察包括三种情境:母亲靠近子女、单独有子女、母亲从事照料行为。连续观察45分钟。当观察期间缺少某种情境时则对母亲进行提醒[8]。采用情感可得性量表(Emotional Availability Scales,EAS)进行编码,编码为9分制,得分越高反映母亲敏感性水平越高[9]。高敏感性表示母子间的情感沟通是积极的、适当的。

例题分析 由图1可知,若f(a-1)≤0,则f(x)最多有一个零点,从而得出满足条件的实数a的一个必要条件是f(a-1)>0,即0

静止脸范式(Static face paradigm,SFP)适用于观察10到12周的婴儿与母亲的互动。观察者在被试家中进行录像观察。该范式需要用到以下设施:一张坚固的折叠桌、婴儿座椅、腰带和头枕、母亲的椅子、三脚架。把摄像机放置在三脚架上以完成母亲和婴儿的脸部定位。游戏时间为10分钟,包括2分钟自由游戏(不要求面对面)、8分钟结构化互动。结构化互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自由互动阶段,指导母亲与婴儿以“保持自由娱乐”的方式面对面互动5分钟,互动中不提供玩具,之后母亲离开;2.团聚阶段,指示母亲坐下并避免做任何面部或声音表情(静止脸)1分钟,然后重新接触婴儿并进行1分钟的无玩具互动;3.母亲与婴儿一起玩耍一种青蛙状的圆形玩具1分钟。该范式使用Mahoney母婴行为评定量表(MBRS/CBRS)进行编码,编码旨在评估母婴互动过程。敏感性编码为5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对婴儿的暗示(包括微妙的暗示)做出反应越适当,与婴儿接触越轻松。

观察法还有其他范式,如刺激儿童范式[10]、任务完成范式。每种范式包含不同的活动任务,需要根据儿童年龄来选择具体的活动任务。在追踪研究中,需要对不同年龄儿童提供相应的玩具。任务范式也要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

(二)Q分类法

Q分类法是测量母亲敏感性的常用方法,包括两个编码系统:MBQS和Mini-MBQS。MBQS是Pederson等人于1990年开发的[11],之后Moran在MBQS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形成了Mini-MBQS。

母亲行为Q分类(MBQS)是一个用于观察母亲与儿童互动的编码工具,它参照原始Ainsworth敏感性量表开发,使用Q分类能衡量母亲在照顾行为中的心理意义[12]。MBQS提供了高度标准化的敏感性指标,是使用最广泛的敏感性评估方法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至少90篇已发表的实证研究使用了MBQS”[13],同时证明了MBQS在敏感性方面具有跨文化有效性。MBQS包括90个项目,分成9组,每组10项目,用来描述母亲行为的符合程度(从最不相符到最相符进行评分)。在此基础上生成母亲的行为描述分数,并与表示原型敏感的标准分数相关联,两个分数之间的相关性就是母亲敏感性分数,从-1(最不敏感)到+1(原型敏感)。由MBQS编码的母亲敏感性主要行为指标包括:准确理解和反应儿童信号、围绕儿童的节奏和情绪状态做出同步的相互作用、为儿童提供探索的脚手架、在需求冲突情况下照顾儿童、帮助儿童情绪实现调节,以及即使不符合父母意愿也能接受儿童行为的能力[14]。通过MBQS测量的母亲敏感性是依恋安全性形成的有力预测因子[15],能解释超过40%的安全与不安全分类水平的差异[16]。

MBQS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但是操作复杂。Moran简化了MBQS,形成更为精炼的Mini-MBQS。Mini-MBQS在母子非结构化互动中评量母亲敏感性,互动时间为15分钟(其中,5分钟没有玩具互动,10分钟有玩具互动),进行9点评分,包括25个项目,如“监控儿童活动”和“建立儿童注意力的焦点”等[17]。

(三)量表法

常用的母亲敏感性量表包括反思功能量表和母亲抚养方式量表。

在治疗结束的3个月随访期内,对母亲的精神症状、药物使用和社区服务进行每月两次的调查,除子女依恋状态外,对所有治疗后评估都重复进行。一年后,对母亲和儿童进行一次互动评估、一次面谈,了解养育方式、教育、就业、住房和法律参与状况。

母亲抚养方式量表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包括“母亲对儿童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母亲对儿童生理需要的反应性”两方面;心理因素包括“母亲对儿童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母亲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反应性”两方面。要求母亲依据题中陈述与自己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做出唯一选择。量表为6点计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其对儿童的饮食、睡眠、健康等生理以及对儿童寻求注意、情感抚慰等心理需要越敏感或反应越及时[19]。李燕芳等人使用该量表调查了教养行为中母亲风险因素对儿童早期发展的中介作用,证明了母亲敏感性能积极预测儿童各方面的发展[20]。

(四)其他测量方法

间接测量法是最新提出来的一种理论测量方法。柯竞怡等人认为,“共心力能够准确反映照顾者的敏感性”[21],可通过对共心力的测量间接测量母亲敏感性。共心力测量有互动法和访谈法。互动法是一种直接观察法,观察者对母亲和儿童20分钟的互动行为进行编码,测量母亲共心力,而共心力与敏感性呈正相关;访谈法一般用于1周岁以上的儿童母亲,研究者对其进行开放式访谈,对访谈内容按照心理特质、行为特质、外表特质和泛化特质进行编码,心理特质评论的数目占评论总数的比例即为共心力的得分[21]。Colonnesi等人和Kelly等人都将共心力作为测量母亲敏感性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收养关系中养父母对儿童的了解程度[22][23]。不过,以共心力测量母亲敏感性只是一个理论思考。

父母发展访谈(Parent Development Interview,PDI)被用来衡量母亲的反应功能。PDI包括33个项目,要求父母分别描述与儿童的特殊互动。访谈时间为60分钟,根据父母对儿童心理状态理解的质量进行9级编码。分数越高表示父母对儿童心理状态的理解越细致。访谈法多作为辅助测量工具,Suchman等人在对成瘾母亲进行敏感性干预时也以此作为辅助测量工具[24]。

三、母亲敏感性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往研究表明,母亲敏感性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一)母亲敏感性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

母亲的敏感性能够预测儿童的外化行为。外化行为包括蔑视和对立性、过度活跃和冲动,以及身体和言语攻击[39]。缺乏敏感性和支持性的养育可能与儿童更多的破坏行为相关[40]。如果从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母亲敏感性一直较高,那么即使性格困难儿童,当他进入学校时外化行为也会较少出现[41]。母亲敏感性对外化行为的影响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上一个时间节点上的高水平母亲敏感性与下个时间点儿童更少的外化行为相关,这种变化存在个体间差异,特别是对男孩来说,低水平母亲敏感性能预测儿童在9岁时高水平的外化行为[42]。

对于正常出生的儿童来说,母亲敏感性也能显著预测儿童的读写能力、数学能力。母亲敏感性在低学历母亲对预测儿童读写能力、数学能力中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20]。

母亲敏感性对儿童顺从行为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董书阳等人对84个家庭母亲追踪研究,追踪时间从儿童6个月到3岁,结果发现,母亲敏感性对儿童顺从发展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儿童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1岁前的母亲敏感性对儿童2岁时的合作性顺从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儿童2岁和2到3岁的情境性顺从有负向预测作用。早期母亲敏感性有助于学步儿发展出合作性顺从,而低敏感性养育者的孩子则可能在学步儿期有较多情境性顺从[38]。

(二)母亲敏感性影响儿童依恋的形成

母亲敏感性对儿童依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二是影响儿童内部工作模式的形成。

1.母亲敏感性影响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

依恋包括安全依恋与不安全依恋两种类型。安全依恋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表明,母亲敏感性对婴儿的安全依恋形成有重要影响。

Ainsworth认为,母亲敏感性是婴儿安全依恋形成的一个可调整的决定因素,也是婴儿最佳发育的先导[1]。Wolff等人对以往62项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证实母亲敏感性和婴儿安全依恋之间关系的效应值为0.25,并且敏感性母亲的婴儿有62.5%的概率发展出安全型依恋,而不敏感母亲的婴儿发展出安全依恋的概率只有37.5%[29]。Laranjo等人研究发现,母亲敏感性与婴儿依恋安全之间存在中度相关(r=0.41)[30]。Mountain等人对母亲敏感性的干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再次证明对母亲敏感性进行干预能够提高婴儿安全依恋的水平[31]。

2.母亲敏感性影响儿童内部工作模式的形成

诗教之衰,未必不自编诗者遗之也。夫编诗者之责,能去郑存雅,而误用之者,传使人去雅而群趋乎郑,则分别去取之间,顾不重乎?尚安用意见自私,求新好异于一时,以自误而误人也?[5]1

依恋是一种情感联结,依恋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工作模式是其内部作用机制[32]。内部工作模式是婴儿依恋经验形成的独特心理表征[33],包括婴儿对依恋对象的行为预期、对自身以及各种关系的解释、如何与他人交往的决策规则等。婴儿的内部工作模式在整个婴儿期不断发展,对其生命历程产生重要影响。Thompson指出,母婴间直接的交往经验会对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形成产生作用[34]。Goodman等人考察了93对低收入非裔美国母子,采用依恋故事补足任务评估了3-5岁学前儿童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在控制了儿童年龄和可接受的语言能力因素后,发现母亲敏感性与儿童内部表征存在正相关[35]。

(三)母亲敏感性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最后,在生物学水平上,由于母亲的敏感性和婴儿的交感神经反应性之间存在相当强的关联,这可能是导致母亲的敏感行为(如对孩子信号的及时准确读取、及时性的情绪支持反应)对儿童早期应激反应系统起积极作用的原因。

1.母亲敏感性影响儿童情绪调节

母亲和儿童共同完成互动质量、儿童发育状况和儿童依恋状态评估,评估以互动游戏和量表方式进行。

记者散后,叶晓晓一屁股跌在凳子上,她欲言又止,她想说:为什么突然加了这么个活动?为什么事先都不跟我商量?甚至连通知一声都没有?!

首先,敏感的照顾包括能够感知并恰当地应对婴儿的痛苦,敏感的母亲通常会帮助婴儿转移注意力,从痛苦事件中引导出来,并且能够正确检测到婴儿微妙行为的提示。经历敏感护理的婴儿能对看护者的反应能力形成信心[37]。

其次,敏感照顾者的婴儿能更“自由”地探索他们的认知环境,对内部情绪调节的需求相对较少,这是敏感母亲与婴儿相互促进的过程。

母亲敏感性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敏感性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二是母亲敏感性影响儿童行为的发展,包括顺从行为、外化行为等。

2.母亲敏感性对儿童行为有预测作用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危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中,血小板作为评分项目中的一个,是脓毒症患者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研究显示,ICU收治的患者中血小板下降越快,其病死率越高。目前临床中,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处理,多结合患者自身病情,视血小板下降程度给予输注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对较少,但与其相关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母亲敏感性对婴儿的言语发展起重要作用。对早产婴儿来说,如果出生体重极低,母亲的养育压力及敏感性会对婴儿的听觉和语言发展产生影响[25]。已有研究证明,母亲敏感性和母子行为互动中的语言刺激有关[26]。对1个月和3个月婴儿母亲言语的研究发现,与婴儿1个月时相比,婴儿3个月时母亲有更多的话语和更丰富的词汇,这些言语的增加通常与更多的婴儿笑容和积极的婴儿发声相结合[27]。随着婴儿长大,母亲增加了自己的话语和交替发声,也增加了指导性言语、问题言语、报告言语以及信息频率言语的使用[28]。

母亲敏感性能够预测儿童外化行为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儿童的行为和情绪调节依赖于照顾者对其监护的敏感性[43]。二是高敏感性母亲养育的儿童自我监管能力发展好,表现出较少的外化行为[44]。三是基因在母亲敏感性对外化行为的影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携带DRD4-7倍重复等位基因的儿童,如果在其14个月时母亲敏感性较低,在18岁时会表现出更多的外化问题行为。并且暴露在低敏感性母亲教养下且携带该基因的儿童,外化行为的发生率是其他儿童的6倍[45]。

四、母亲敏感性的干预方式

(一)基于MIO的干预(Mothering from the Inside out)

MIO强调母亲的思维能力(即理解她和她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体验)以及对照顾关系的心理表征在照顾行为中的作用[46]。MIO治疗模式以依恋为基础前提,即随着母亲自我关注的反思功能、以儿童为中心的反思功能及心理护理表现的质量提高,母亲的照顾敏感度和子女依恋安全性将得到改善,这种模式适合于药物成瘾的母亲。干预包括四个阶段。

1.基线评估

婴儿依恋的发展是其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从而也奠定了整个生命历程中社会情感能力的基础。当敏感性不足时,婴儿期和学龄前期易出现高风险社会情绪调节问题[36]。母亲敏感护理是儿童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原因。

2.治疗阶段

共12周,每周60分钟,每个MIO治疗师负责一位母亲的治疗干预。母亲每隔4周完成一次简短的成瘾问卷。

3.治疗结束阶段

重复所有基线测量,以作为干预效果的依据。

4.跟进

自我中心或儿童中心的反思功能量表(self-focused and child focused reflective functioning)包括自我中心反思与儿童中心反思两个部分。自我中心反思功能量表涉及母亲对自己的强烈情绪及对儿童影响的心理能力的反思,要求母亲考虑她感到痛苦、困难或愤怒的时间,作为父母的需要,以及儿童如何改变了她;儿童中心反思功能量表包括母亲有能力理解儿童的强烈情绪以及儿童对母亲的影响两个因素,量表由5个项目组成,母子配合默契和配合不默契的时间与项目,以及什么时间儿童可能已经感受到情绪不安或被拒绝,需要母亲的注意[18]。

干预结果发现,母亲反思功能的改善和治疗后护理水平的改善导致3个月后成瘾复发的减少。治疗后儿童依恋安全性的改善与母亲敏感性的提高有关,这可能是因为母亲敏感性是负责安全依恋代际传递的机制。改善母亲的反思功能和改善依恋安全无关,这表明母亲敏感性在安全依恋方面发挥间接作用。在治疗结束时,改善母亲的反思功能和改善母亲护理敏感性相关,表明了母亲的反思功能和心理健康是干预依恋的基础前提。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合并椎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资料,总结其盗血类型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合并椎动脉狭窄性病变的盗血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性证据。

(二)专家介入家庭指导

专家介入家庭指导是针对青少年母亲的一种干预方式。专家用摄像机记录下母亲与婴儿互动行为,之后回放录像带,指导母亲如何理解婴儿的行为、线索和状态、依恋关系,以及个性化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每次指导时,专家都会与青少年母亲一起模仿敏感,积极的和非判断性的互动行为,让青少年母亲对儿童提供相同的态度和行为。干预方法包括设定共同目标、视频反馈、角色扮演和积极反馈,并向母亲提供指导,以便对各种概念进行视觉强化。

干预期间,青少年母亲要与自己的母亲或同伴保持经常性互动。如果母亲能够正确识别婴儿的需求并得到婴儿的良好反馈,能够减少产后抑郁,增强自我概念[47]。专家介入家庭指导不仅针对青少年母亲及其婴儿,也包括对青少年母亲的父母进行指导与干预。专家介入干预的重点在于帮助青少年母亲学习如何保持与婴儿的相互作用,及如何根据婴儿的线索进行适当识别和反应,以促进婴儿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增长。

干预结束后,观察、访谈资料及自我报告都表明,青少年母亲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更愿意向自己的母亲寻求帮助,敏感性和自我概念有所改善,养育压力减轻。

(三)社区指导

社区指导是由Copper等人在南非经济落后地区实施的母亲敏感性干预计划,研究者在干预中只是起监督作用[48]。所有干预由社区的4位母亲进行,这4位干预者没有任何育儿经验,干预前一周进入学校系统学习育儿知识、咨询技巧及母婴干预方法。实验组母亲在产前两周、产后8周接受干预者每两周一次的指导,共5次;8周后进行每周一次的指导,共16次。干预者在参与者家中进行60分钟的谈话指导。控制组母亲接受当地婴儿诊所提供的正常服务。结果表明,参与干预的母亲在与婴儿互动时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更少的侵入性,婴儿在18个月后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并且母亲抑郁症的发病率更低。

由表2可知,矿石中的硫化铜含量较高,氧化铜含量为0.25%,铜氧化率达20.16%,因此在分选试验中应加强对氧化铜的回收,以提高铜的总回收率。

五、结论及展望

母亲敏感性研究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母亲敏感性的概念、测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干预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不足。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催乳素(PRL)水平情况,患者空腹,在早产9-11点,静坐1h后,抽取患者静脉血3-5ml,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进行检测[3]。其中血清中PRL水平≥3.412nmol/L,诊断为高催乳素血症[4]。并发症发生率=(乏力+恶心呕吐+头痛+体位性低血症)/例数×100%。

1.从概念上看,对母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定义没有进行区分。敏感性应该是指准确识别婴儿需求的能力,而对婴儿做出的恰当反应应称为反应性。但是在大部分研究中,敏感性与反应性并未进行区分,多用反应性来代指敏感性。

1.1 一般资料 参加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北京市肺癌早期筛查项目者3 403例,在北京石景山医院、首钢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朝阳医院西院、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或南苑医院接受检查。其中,男性2 036例、女性1 367例,年龄42~72岁,平均(59.7±5.0)岁。本研究经北京积水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对母亲敏感性的测量多依据外部行为指标。观察法的编码系统、Q分类以及量表法的测量都是基于母亲与儿童的互动行为,但是外在行为并不能完全反应出母亲的心理活动。Neri等人用FMRI研究母亲敏感性,结果发现,互动中敏感的母亲左海马区表现出更大的激活[49]。不过,目前的研究对于母亲敏感性的脑神经活动机制仍不清楚。

(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由于专业定位不太明确,因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安排欠合理.多数高校只是把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简单嫁接进行教学,没有形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完整的、有机的整体课程体系.

3.母亲敏感性对于儿童内部心理形成与发展作用的研究比较少,如母亲敏感性对儿童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关于母亲敏感性对儿童内部状态的影响还需要继续探究。

4.国内相关研究缺乏。目前,母亲敏感性的研究以西方为主,我国的研究仍是少数,从知网检索结果来看,除会议论文集征稿外,硕士、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总共检索出43篇中文文献,多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理论性框架。

5.特殊儿童的母婴互动研究不受重视。国内外研究多是集中于正常儿童与母亲的互动探讨,而特殊儿童的母婴互动被忽略掉了。特殊儿童母亲敏感性与正常儿童母亲的敏感性方面或许存在差异,需进行深入研究。

6.母亲敏感性的干预方式不具有普适性。母亲敏感性的干预大多是专家一对一的辅导,没有一个系统的提升母亲敏感性的方法。Copper等人的干预方式虽然适用于普通社区,但普适性较差,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

综合上述不足,未来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母亲敏感性的测量方法方面,可纳入眼动、脑电等生理指标;在母亲敏感性的功能方面,可更多地探讨母亲敏感性对于儿童自我发展的影响;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亲敏感性进行研究,应关注特殊儿童母亲的敏感性;在干预方面,可以开发出可操作的系统课程对母亲进行敏感性辅导。

参考文献:

[1]Ainsworth M.Attachment,exploration,and separation:illustrated bythe behavior of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J].Child Development,1970,41(1):49-67.

[2]Bailey H N,Redden E,Pederson D R,et al.Parental disavowal of relationship difficulties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insecure attachment[J].Canadian Journal ofBehavioural Science,2016,48(1):49-59.

[3]Solomon J,George C.Definingthe caregivingsystem:Toward a theoryofcaregiving[J].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1996,17(3):183-197.

[4]桑标.母亲的敏感性与子女的发展[J].父母必读,1998(10):14-15.

[5]Kaplan P S,Danko C M,Cejka A M,et al.Maternal depression and the learning promoting effects of infant-directed speech:Roles ofmaternal sensitivity,depression diagnosis,and speech acoustic cues[J].Infant Behavior&Development,2015,41:52-63.

[6]Patrick Ip ,TsoW,RaoN,et al.Rasch validation ofthe Chines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scale (CPCIS)[J].World Journal ofPediatrics,2018 ,14(3):1-9.

[7]Johnson K.Maternal-infant bonding:A reviewof the litera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hildbirth Education,2013,28(3):17-22.

[8]Firk C,Konrad K,Herpertz D B,et al.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of adolescent mothers: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risk and maternal sensitivity[J].Infant Behavior&Development,2018,50:238-246.

[9]Biringen Z,RobinsonJ L,Emde R N.Appendixb:the emotional availabilityscales[J].Attachment&Human Development,1993,2(2):256-270.

[10]Rutherford H J V,Goldberg B,Luyten P,et al.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is associated with tolerance of infant distress but not general distress:Evidence for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using a simulated baby paradigm[J].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2013,36(4):635-641.

[11]Pederson DR,Moran G,StikoC,et al.Maternal sensitivityand the securityofinfant-mother attachment:AQ-sort study[J].Child Development,1990,61(1):1974-1983.

[12]Posada.Piecingtogether the sensitivityconstruct:Ethology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J].Attachment&Human Development,2013,15(5-6):637-656.

[13]Booth A T,Macdonald J A,YoussefG J.Contextual stress and maternal sensitivity:a meta-analytic reviewofstress associations with the maternal behavior q-sort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J].Developmental Review,2018,48(1):145-177.

[14]Pederson D R,Gleason K E,Moran G,et al.Maternal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maternal sensitivity,and the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5):915-933.

[15]Behrens K Y,Hart S L,Parker A C.Maternal sensitivity:Evidence of stability across time,contexts,and measurement instruments[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12,21(4):348-355.

[16]Bailey H N,Redden E,Pederson D R,et al.Parental disavowal of relationship difficulties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insecure attachment[J].Canadian Journal ofBehavioural Science,2016,48(1):49-59.

[17]Bailey H N,Moran G,Pederson D R,et al.Understanding the transmission of attachment using variable-and relationship-centered approaches[J].DevPsychopathol,2007,19(2):313-343.

[18]Suchman N E,Decoste C,Borelli J L,et al.Does improvement in maternal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predict greater maternal sensitivity,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and lower rates ofrelapse tosubstance use?A second test ofMotheringfrom the Inside Out treatment mechanisms[J].Joarnal of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2018,85(3):21-30.

[19]陶沙,董奇,邬佩霞.母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影响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的作用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3):47-53.

[20]李燕芳,刘丽莎,刘丽君,等.母亲风险因素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5):66-75.

[21]柯竞怡,胡平.共心力:概念,测量,影响因素与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294-298.

[22]Colonnesi C,Wissink I B,Noom MJ,et al.Basic trust:an attachment-oriented intervention based on mind-mindedness in adoptive families[J].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13,23(2):179-188.

[23]Kelly W,Salmon K.Helping foster parents understand the foster child’s perspective:a relational learning frame work for foster care[J].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and Psychiatry,2014,19(4):535-4.

[24]Suchman N E,Decoste C,Borelli J L,et al.Does improvement in maternal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predict greater maternal sensitivity,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and lower rates ofrelapse tosubstance use?A second test ofMotheringfrom the Inside Out treatment mechanisms[J].J Subst Abuse Treat,2018,85(3):21-30.

[25]Neri E,Agostini F,Baldoni F,et al.Preterm infant development,maternal distress and sensitivity:the influence of severity ofbirth weight[J].EarlyHuman Development,2017,106:19-24.

[26]Feldman R,Eidelman A I.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nitial conditions shape the trajectories of cognitive and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across the first years oflife[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9,12(1):194-200.

[27]HenningA,StrianoT,Lieven E V M.Maternal speech to infants at 1 and 3 months ofage[J].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2005,28(4):519-536.

[28]ClearfieldMW,Nelson NM.Sexdifferencesin mothers’speech and playbehaviorwith 6-,9-,and 14-month old infants[J].SexRoles,2006,54(1/2):127-137.

[29]Wolff MS D,Ijzendoorn MH V,Veer R V D.Maternal interactive behavior and infant attachment:A meta-analysis[J].Infant Behavior&Development,1996,19(96):423-423.

[30]Laranjo J,Bernier A,Meins E.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mind-mindedness and infant attachment security:investigatingthe mediatingrole ofmaternal sensitivity[J].Infant Behavior&Development,2008,31(4):688-695.

[31]Mountain G,Cahill J,Thorpe H.Sensitivity and attachment interventions in early childhood: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fant Behavior&Development,2017,46:14-32.

[32]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1):29-34.

[33]林青,王争艳,卢珊,等.从母亲的敏感性到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内部工作模式的桥梁作用[J].心理学报,2014(3):353-366.

[34]Thompson R A.Early attachment and later development.In J.Cassidy&P.Shaver(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M].NewYork:Guilford,1999:89-111.

[35]Goodman G,Aber J L,Berlin L,et al.The 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behaviors and urban preschool children[J].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1998,19(4):378-393.

[36]Posada G,Trumbell J,Noblega M,et al.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Child Secure Base Use in Early Childhood:Studi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J].Child Development,2015,87(1):297-311.

[37]BelskyJ,Fearon R M.Earlyattachment security,subsequent maternal sensitivity,and later child development:does continuity in development depend upon continuity of caregiving?[J].Attachment&Human Development,2002,4(3):361-387.

[38]董书阳,梁熙,张莹,等.母亲积极养育行为对儿童顺从行为的早期预测与双向作用:从婴儿到学步儿[J].心理学报,2017(4):460-471.

[39]Crick NR,Crotpeter J K.Relational aggression,gender,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J].Child Dev,2010,66(3):710-722.

[40]Cox MJ,Roger MK,Cathi P,et al.Systems theory and cascade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10,22(3):497-506.

[41]Bradley R H,Corwyn R F.Infant temperament,parenting,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in first grade:a test ofthe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hypothesis[J].Journal ofChild Psychologyand Psychiatry,2008,49(2):124-131.

[42]Miner J L,K Alison C S.Trajectories of externalizing behavior from age 2 to age 9:relations with gender,temperament,ethnicity,parenting,and rater[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8,44(3):771-786.

[43]Calkins,Susan D.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in early personality development: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hildhood social withdrawal and aggression[J].DevPsychopathol,2002,14(3):477-498.

[44]Propper C,Moore G A,Millskoonce W R,et al.Gene-environm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 vagal reactivity:the interaction ofdopamine and maternal sensitivity[J].Child Development,2010,79(5):1377-1394.

[45]赵德懋,冯姝慧,邢淑芬.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自差别易感性模型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7(8):1310-1320.

[46]Suchman N E,Decoste C,Borelli J L,et al.Does improvement in maternal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predict greater maternal sensitivity,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lower rates of relapse to substance use?A second test of Mothering from the Inside Out treatment mechanisms[J].J Subst Abuse Treat,2018,85(2):21-30.

[47]StilesAS.CaseStudyofan Intervention toEnhanceMaternal Sensitivityin Adolescent Mothers[J].Journal ofObstetric,Gynecologic,&Neonatal Nursing,2010,39(6):723-733.

[48]Cooper P J,Tomlinson M,Swartz L,et al.Pico:Improving Quality of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and Infant Attachment in Socioeconomically Deprived Communityin South Africa: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9,338(7701):997-997.

[49]Neri E,Agostini F,Baldoni F,et al.Preterm infant development,maternal distress and sensitivity:The influence ofseverity ofbirth weight[J].EarlyHuman Development,2017,106:19-24.

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Liu Ling1,Li Maofen1,Wang Jian2
(1.College of Preschool&PrimaryEducation,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2.College ofFine Art and Design,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maternal sensitivity was developed by Ainsworth.It reflects the ability of a mother to correctly perceive and quickly respond to children's signals.At present,researchers mainly use maternal and child observations in tasks and use different coding systems to evaluate maternal sensitive mothers.Sensi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the formation of safe attach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l working models,emotional regulation,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related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cept of maternal sensitivity,measurement methods,the effect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and intervention methods.Future studies should identifynewmeasures ofmaternal sensitivity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self-development in children,the application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special children in psychology development,and develop a curriculum that meets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 maternal sensitivity;safe attachment;children;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19)03-0132-08

收稿日期:2018-11-1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G16B352);沈阳师范大学重大孵化项目(ZD201417)

作者简介:刘凌,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李茂粉,女,贵州贵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王剑,男,河北衡水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艺术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赵 颖 责任校对:赵 践】

标签:;  ;  ;  ;  ;  ;  ;  ;  ;  ;  ;  ;  ;  ;  ;  

刘凌:母亲敏感性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