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附加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原位,麦草,甘蓝,大白菜,山羊,条锈病。
异附加系论文文献综述
宋利强,张帅,张智,赵慧,刘佳佳[1](2019)在《普通小麦-欧山羊草5M二体异附加系分子细胞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欧山羊草(Aegilops Biuncialis,UUMM)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利用中国春小麦与欧山羊草杂交,后代连续自交,本课题组获得一系列小麦-欧山羊草衍生系材料。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GISH),发现WA317为遗传稳定的小麦-欧山羊草二体异附加系。利用寡核苷酸探针Oligo-pAs1.0和Oligo-pSc119.2对WA317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鉴定。结果表明,附加的外源染色体短臂末端均含有二者杂交信号。利用软件Image J对20条附加外源染色体进行测量并计算长臂与短臂比值。比对欧山羊草染色体核型确定,附加的外源染色体为5M。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开发了242个欧山羊草特异分子标记,其中45个在WA317中具有特异扩增条带。与中国春小麦相比,小麦-欧山羊草5M异附加系颖壳较硬、呈褐色,旗叶表现卷曲状。小麦-欧山羊草5M异附加系的获得,为小麦训化基因研究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同时,本研究为欧山羊草在小麦背景下的遗传追踪提供标记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丁梦云[2](2019)在《小麦—卵穗山羊草异附加系CS-Ae.G-1Mg品质形成机制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影响小麦的麦谷蛋白大聚体积累,决定着面筋的强度和弹性,从而影响小麦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和小麦的加工品质。本研究有助于拓宽小麦的种质资源,有助于提升小麦品质。本实验对小麦-卵穗山羊草异附加系(Wheat-Ae.genicullataalien addition line-1Mg,CS-Ae.G-1Mg)的HMW-GS及籽粒发育过程中谷蛋白大聚体积累、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小麦加工品质等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HMW-GS区域,CS-Ae.G-1Mg出现一个新亚基,且Dx2亚基消失。2.在籽粒发育过程中,CS-Ae.G-1Mg的不溶性聚体麦谷蛋白含量(UPP%)均高于CS。在花后4-7d,CS-Ae.G-1Mg和CS的UPP%迅速增长;在花后7-10d,CS-Ae.G-1Mg的UPP%增速减缓,CS的UPP%降低;在花后10-16d,CS-Ae.G-1MgUPP%增速高于CS;花后26d开始CS-Ae.G-1Mg与CS的UPP%均进入迅速增长期,且籽粒成熟期小麦卵穗-山羊草异附加系的UPP%远高于CS,表明CS-Ae.G-1Mg在籽粒发育过程中积累较多的UPP。3.与CS相比,CS-Ae.G-1Mg蛋白质含量显着上升,湿面筋含量及弱化度上均极显着上升,表明小麦异附加系1Mg籽粒品质特性优于CS。4.与CS相比,CS-Ae.G-1Mg的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性、面筋强度均有所上升,说明CS-Ae.G-1Mg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均优于CS。5.CS-Ae.G-1Mg的面筋有着更加紧密的交联结构,表明新亚基的出现通过影响小麦籽粒中谷蛋白大聚体的形成进一步影响小麦面筋显微结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杜欣[3](2019)在《两份小麦-滨麦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滨.麦(Leymus mollis(Trin.)Hara,2n=4x=28,NsNsXmXm),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大.麦亚.族(Hordinae)赖.草.属(Leymus Hochst.)的.一.个多.年.生异.源.四.倍.体野..生植.物,具有.大.穗.多.花、茎.秆.粗.壮.抗.逆、以.及.对多种.真.菌.病.害表现免疫等优良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叁级基因源。通.过.染.色.体.工.程的.手.段,可.以.将.滨.麦.的.优异..基因.转.入.到.普.通.小.麦.背.景.中,从.而.丰.富.小.麦.种.质.资.源,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增.加.小.麦.育.种.亲.本.的多.样.性.。本.研.究.通过.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技术、农.艺.性.状.调.查.及..抗条.锈.病.鉴.定.对.普.通.小麦.-.滨.麦.衍生.后.代.M1.1005-1-2-7-10-1-1(M11005A)、M13058A(M13058-1-3-2-1和M13058-1-3-2-2)进行了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滨麦二体异附加系M11005A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M11005A有44条染色体且配对良好,可以稳定遗传。原位杂交及分子标记结果表明,M11005A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和1对来自滨麦Lm#3Ns的染色体,并且用Oligo-pTa535探针得到了Lm#3Ns的FISH核型;筛选出6个EST及8个PLUG特异分子标记可以用来鉴定Lm#3Ns染色体,其中只有1个EST和4个PLUG标记可以同时在M11005A中扩增出滨麦和华山新麦草的条带,说明滨麦的Lm#3Ns染色体与华山新麦草的3Ns基因组之间存在差异。M11005A在穗长、穗型、小穗数和千粒重等性状方面与亲本7182无显着差异,但在分蘖数上M11005A较7182有了显着增加,株高显着降低。抗条锈病鉴定结果显示,苗期M11005A对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和CYR34表现高抗,对CYR32表现高感,成株期对CYR32和CYR32混合小种表现高抗,推测滨麦的Lm#3Ns染色体上既携带CYR29和CYR34小种的抗性基因又携带了成株期CYR32和CYR33的抗性基因。因此,M11005A是一个小麦-滨麦Lm#3Ns二体异附加系,可以作为抗源应用于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中。(2)小麦-滨麦双端体附加系M13058A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核型分析结果显示M13058A的染色体核型为2n=21.62Ⅱ+0.28Ⅰ+0.1Ⅳ。原位杂交及分子标记结果显示:M13058A附加了一对滨麦1Ns短臂染色体,暂命名为DT1NsS;M13058A中的1B染色体来源于亲本周麦24,5B染色体来源于亲本7182;在株高、株型、分蘖、穗长、穗型、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基本上与周麦24相近;但在抗条锈病方面,M13058A对CYR29、CYR32、CYR34小种及CYR32和CYR33的混合小种均表现为高抗,表明滨麦Lm#1Ns短臂染色体上携带这几个小种的抗性基因。M13058A对条锈小种的抗性范围广,很好的改善了周麦24对条锈病的抗性而且对其他的农艺性状影响较小。因此,M13058A是一个小麦-滨麦DT1NsS双端体附加系,在改良品种条锈病抗性上是一个很好的遗传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余智慧[4](2019)在《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的染色体结构重排鉴定与籽粒硬度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StStJ~sJ~sJJ,2n=42)是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之一,原产于欧洲和西亚。中间偃麦草生长环境复杂多样,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形态变异,蕴含着大量逆境适应性基因,为小麦栽培品种的改良提供了丰富的高产、抗病、抗逆性基因资源。这些优异的基因资源只有导入到小麦背景中才能发挥出潜在的应用价值。开展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远缘杂交,培育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进一步与栽培小麦品种回交,选育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对偃麦草优异基因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从中国春(CS)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2和中5杂交的BC_1F_6世代中,分别获得了中国春-中间偃麦草附加系Hy36和Hy37。我们利用新开发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连续的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和分子标记等技术,系统分析了中间偃麦草、小麦与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和两个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等材料。运用这些技术准确地鉴定了中间偃麦草、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和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Hy36和Hy37的染色体组成。其次,我们利用这些材料克隆了源于中间偃麦草的硬度基因,并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最后,我们还调查了两个衍生系的田间性状和籽粒品质表现。研究结果如下:(1)开发了新的特异性中间偃麦草寡核苷酸探针,运用连续ND-FISH技术,对六倍体中间偃麦草,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5、中2,附加系材料Hy36和Hy37的核型进行鉴定。我们发现中5(2n=56)含有14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6条St、2条J~s和6条St-J~s易位染色体。中2(2n=54)包含42条小麦染色体和1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分别为6条J~s染色体,2条St染色体,和4条St-J~s重组染色体。Hy36附加了1对偃麦草J~s-St易位染色体,Hy37附加了1对偃麦草J-St易位染色体。本研究利用多探针杂交中间偃麦草同一染色体,构建了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精细原位杂交核型,为后续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和育种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2)基于90K SNP芯片、PLUG(PCR-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分子标记、IT(Intron targeting)分子标记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Hy36和Hy37附加染色体的基因组组成和同源群归属。发现Hy36和Hy37附加的染色体分别为5J~sS.3StS和5JS.3StS。(3)硬度基因Pina的克隆和测序。我们同源克隆了源于中间偃麦草的特异硬度基因Pina的全长序列,将该基因定位于Hy36所附加的重排染色体5J~s短臂上其蛋白序列的保守区间段色氨酸富集区(WRWWKWWK)位于第2个和第3个半胱氨酸残基之间。首次从偃麦草Pina蛋白序列中发现第70位氨基酸残基上发生了替换(精氨酸替换了赖氨酸)。(4)农艺性状观察与籽粒品质检测,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Hy36、Hy37和CS的农艺性状。与Hy37相比,Hy36系列材料穗长较短但是每穗的小穗数更多,籽粒更长。与CS相比,Hy36和Hy37的株高和单株分蘖数都显着降低。使用近红外光谱仪DA7250测得有关品质的多项指标,发现Hy36在种子硬度参数上显示了较低的数值,说明中间偃麦草特异Pina基因在小麦背景中能明显降低小麦种子硬度。此外,Hy36和Hy37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CS,表明中间偃麦草的优异基因资源可用于小麦品质改良。通过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我们准确鉴定了两个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揭示了小麦-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中频繁存在的染色体重排事件,有助于理解中间偃麦草St、J和J~s基因组间的进化研究关系。这些新鉴定的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能够增加小麦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对小麦育种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31)
谭晨,朱开元,向依,李再云[5](2018)在《芸薹属B基因组异附加系材料高效鉴定体系的创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芸薹属B基因组包含许多在育种中有用的性状和基因,然而它的研究却非常有限。为了创建全套甘蓝-黑芥单体异附加系来解析B基因组,在本研究中我们针对芸薹属B基因组染色体创建了一套以SSR分子标记和FISH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快速、准确地鉴定和筛选体系。利用该体系,我们在以异源叁倍体杂种(2n=26,CC.B)作为母本,用亲本甘蓝(2n=18,CC)作轮回亲本的回交后代中进行异附加系的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采用该体系能够准确的鉴定和筛选出在C基因组上附加的每一条B基因组染色体的单体异附加系(2n=19,CC+1B1-8);并且效率很高,仅回交3代我们就获得了7个不同的单体异附加系。创建的甘蓝-黑芥单体异附加系对于黑芥基因组结构和进化的研究以及优良性状的应用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0期)
赵慧,宋利强,张玮,李俊明,纪军[6](2017)在《普通小麦-欧山羊草异附加系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异源染色体对小麦抗旱能力的影响,选取3个普通小麦-欧山羊草异附加系和3个普通小麦为试验材料,以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在苗期测定干旱胁迫下叶片丙二醛(MDA)积累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酶促防御系统(SOD、POD和CA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供试基因型所测定的五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MDA含量都不断升高,叁个普通小麦-欧山羊草异附加系(Ae9013、Ae9041和Ae9061)的MDA积累幅度较抗旱性最好的小麦对照晋麦47小,积累量也较少。叁个异附加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干旱胁迫影响较小,虽有小幅度的下降,但保持着较高的含量。干旱胁迫下,各基因型的SOD、POD和CAT活力增加,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干旱胁迫的持续,晋麦47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Ae9013、Ae9041和Ae9061的SOD和POD活力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呈现不断上升趋势;Ae9013、Ae9041的CAT活力在15%PEG6000胁迫下不断增加,在25%PEG6000胁迫下先增加后下降,而Ae9061的CAT活力在高浓度PEG6000胁迫下仍持续增加。由此可见,普通小麦-欧山羊草异附加系具备更有效的酶促防御系统和渗透调节能力,说明U组染色体附加提高了小麦的抗旱能力。(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张艾岑[7](2017)在《普通小麦—滨麦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滨麦(Leymusmollis(Trin.)Hara,2n = 4x = 28,NsNsXmXm),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大麦亚族(Hordinae)赖草属(Leymus Hochst.)的一个多年生异源四倍体野生植物,具有茎秆粗壮、抗逆、大穗多花以及对多种真菌病害表现免疫等优良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叁级基因源。通过染色体工程的手段,可以将滨麦的优异基因转入到普通小麦背景中,丰富小麦种质资源,增加小麦育种亲本的多样性,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以及分子标记技术对获得的普通小麦-滨麦衍生后代 M39、M11003-4-4-1-1、M11003-3-1-3-3 和 M11003-4-4-1-2 进行鉴定,结果如下:(1)两个普通小麦-滨麦多重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核型分析结果显示M11003-4-4-1-1的染色体构型为2n = 46 = 23Ⅱ,以滨麦基因组DNA、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39具有12条黄绿色外源信号,携带有12条滨麦Ns染色体组染色体,M11003-4-4-1-1具有4条黄绿色外源信号,携带有4条滨麦Ns染色体组染色体。以Oligo-pTa535,Oligo-pSc119.2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M39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以及额外的2条4B染色体,12条外源染色体,M11003-4-4-1-1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及2条外源染色体。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于小麦第一、二、叁、五、六、七部分同源群的19个EST标记在M39中具有滨麦的特异条带,位于普通小麦第五、六同源群的3个SSR标记、3个EST标记及2个PLUG标记在M1 1003-4-4-1-1中具有滨麦的特异条带。M1 1003-4-4-1-1株型紧凑,小穗数、芒性与亲本7182相似,株高、穗长以及每穗粒数与亲本7182差异显着,株高62 cm,表现为矮杆,千粒重45.8 g,优于亲本。成株期的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滨麦对条锈病表现为免疫,M39与M11003-4-4-1-1均表现为高抗。综上所述,M39 是携带了滨麦 Lm#1Ns、Lm#2Ns、Lm#3Ns、Lm#5Ns、Lm#6Ns、Lm#7Ns 染色体的小麦-滨麦多重附加系,M11003-4-4-1-1是携带滨麦Lm#5Ns、Lm#6Ns染色体的小麦-滨麦双重附加系,且二者具有优良的条锈病抗性。(2)两个普通小麦-滨麦二体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核型分析显示,M1 1003-3-1-3-3和M1 1003-4-4-1-2染色体构型都为2n = 44 = 22Ⅱ,以滨麦基因组DNA、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1 1003-3-1-3-3和M1 1003-4-4-1-2都具有2条黄绿色外源信号,分别携带有来自于滨麦Ns染色体组的两条外源染色体。以Oligo-pTa535,Oligo-pSc119.2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M1 1003-3-1-3-3和M1 1003-4-4-1-2都含有一整套普通小麦染色体及2条外源染色体。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小麦第七部分同源群的2个EST标记和5个PLUG标记在M11003-3-1-3-3中具有滨麦特异条带,第五部分同源群的1个EST标记和5个PLUG 标记在 M11003-4-4-1-2 中具有滨麦特异条带。M11003-3-1-3-3 和 M11003-4-4-1-2在株高、穗粒数、穗长等方面差异明显。成株期的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M1 1003-3-1-3-3高抗条锈病,M1 1003-4-4-1-2中感条锈病。以上结果表明,M11003-3-1-3-3为小麦-滨麦Lm#7Ns二体异附加系,高抗条锈病,M11003-4-4-1-2为小麦-滨麦Lm#5Ns二体异附加系。本研究共鉴定了 4份小麦-滨麦异附加系材料,包括1个多重附加系,1个双重附加系及2个二体异附加系,其中3个附加系表现高抗条锈病,1个附加系表现矮杆。这些附加系为小麦-滨麦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的创制提供了桥梁材料,为小麦条锈病抗性及株高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朱晨,王艳珍,陈春环,王长有,吉万全[8](2017)在《抗条锈病、耐盐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2n=10x=70)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重要的叁级基因源,具有小麦改良所需要的多种优异性状。异附加系是将外源种属优异性状导入小麦背景中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细胞学、染色体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普通小麦7182和87-1-9的后代衍生系CH1115-B15-1-5-1-1(CH1115-B15)进行了鉴定,以期为该种质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细胞学鉴定表明,CH1115-B15具有44条染色体,2n=44=22Ⅱ。GISH和FISH分析表明,44条染色体中有2条来源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J(E)组染色体,其余42条染色体的FISH核型与普通小麦的FISH核型相同。SSR、表达序列标签技术(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和PLUG(PCR 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标记的分析表明,外源染色体是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第5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田间抗病性调查表明,CH1115-B15在成株期对条锈菌生理小种(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混合菌种表现为高抗(IT(infection type)=1)。芽期耐盐性鉴定表明,CH1115-B15的发芽率、根长、芽长与亲本和对照相比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该种质具有较好的耐盐性。因此,CH1115-B15是一个抗条锈病、耐盐的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这为抗条锈病、耐盐的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材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董辉,顾爱侠,王彦华,申书兴,刘立平[9](2016)在《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AC_5及其亲本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AC5及其亲本大白菜85-1和结球甘蓝11-1中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AC5的粗纤维含量和VC含量分别为23.02%和425.08 mg/100 g,显着高于大白菜85-1(P<0.05)。有机酸含量为0.30%,显着高于结球甘蓝11-1(P<0.05);从AC5中共检测到8种硫苷,硫苷组分与85-1相同,主要硫苷组分为PRO和GBC,含量分别为1.41μmol/g和1.23μmol/g;AC5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合理,优于85-1,符合FAO/WHO规定的蛋白模式。AC5的限制性氨基酸与其亲本相比,包括11-1的亮氨酸和赖氨酸以及85-1的甲硫氨酸+胱氨酸,结合了双亲的特点;AC5与85-1相比,含有较高的K元素和Mg元素,含量分别为2 065.87 mg/100g和201.59 mg/100 g,其它矿质元素含量二者相当。可见AC5较好地综合了双亲的营养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赵玉靖,滑帆,赵建军,王彦华,顾爱侠[10](2016)在《耐抽薹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后代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60Co-γ辐射结合自交及游离小孢子培养,培育耐抽薹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的后代群体。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自交结角率变化无显着规律,而结籽率则呈下降趋势;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胚状体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显着下降,辐射剂量高于60 Gy时,胚状体诱导率为0。(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异附加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影响小麦的麦谷蛋白大聚体积累,决定着面筋的强度和弹性,从而影响小麦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和小麦的加工品质。本研究有助于拓宽小麦的种质资源,有助于提升小麦品质。本实验对小麦-卵穗山羊草异附加系(Wheat-Ae.genicullataalien addition line-1Mg,CS-Ae.G-1Mg)的HMW-GS及籽粒发育过程中谷蛋白大聚体积累、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小麦加工品质等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HMW-GS区域,CS-Ae.G-1Mg出现一个新亚基,且Dx2亚基消失。2.在籽粒发育过程中,CS-Ae.G-1Mg的不溶性聚体麦谷蛋白含量(UPP%)均高于CS。在花后4-7d,CS-Ae.G-1Mg和CS的UPP%迅速增长;在花后7-10d,CS-Ae.G-1Mg的UPP%增速减缓,CS的UPP%降低;在花后10-16d,CS-Ae.G-1MgUPP%增速高于CS;花后26d开始CS-Ae.G-1Mg与CS的UPP%均进入迅速增长期,且籽粒成熟期小麦卵穗-山羊草异附加系的UPP%远高于CS,表明CS-Ae.G-1Mg在籽粒发育过程中积累较多的UPP。3.与CS相比,CS-Ae.G-1Mg蛋白质含量显着上升,湿面筋含量及弱化度上均极显着上升,表明小麦异附加系1Mg籽粒品质特性优于CS。4.与CS相比,CS-Ae.G-1Mg的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性、面筋强度均有所上升,说明CS-Ae.G-1Mg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均优于CS。5.CS-Ae.G-1Mg的面筋有着更加紧密的交联结构,表明新亚基的出现通过影响小麦籽粒中谷蛋白大聚体的形成进一步影响小麦面筋显微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附加系论文参考文献
[1].宋利强,张帅,张智,赵慧,刘佳佳.普通小麦-欧山羊草5M二体异附加系分子细胞学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丁梦云.小麦—卵穗山羊草异附加系CS-Ae.G-1Mg品质形成机制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杜欣.两份小麦-滨麦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余智慧.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的染色体结构重排鉴定与籽粒硬度基因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9
[5].谭晨,朱开元,向依,李再云.芸薹属B基因组异附加系材料高效鉴定体系的创建[J].分子植物育种.2018
[6].赵慧,宋利强,张玮,李俊明,纪军.普通小麦-欧山羊草异附加系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7
[7].张艾岑.普通小麦—滨麦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8].朱晨,王艳珍,陈春环,王长有,吉万全.抗条锈病、耐盐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7
[9].董辉,顾爱侠,王彦华,申书兴,刘立平.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AC_5及其亲本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J].中国食品学报.2016
[10].赵玉靖,滑帆,赵建军,王彦华,顾爱侠.耐抽薹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后代的获得[J].江苏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