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诱导剂论文_卢陈彬,刘祖文,张军,杨秀英,胡方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诱导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诱导剂,白粉病,化学,诱导,不饱和,番茄,油脂。

化学诱导剂论文文献综述

卢陈彬,刘祖文,张军,杨秀英,胡方洁[1](2018)在《化学诱导剂强化植物提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植物提取是一种绿色、经济的修复技术,但受制于植物生物量小、生长速率缓慢、对重金属的活化能力有限等缺点,其修复效率较低。为此,国内外学者将螯合剂、表面活性剂、酸碱度调节剂、叶面肥等化学诱导剂用于强化植物提取,有效地提高了修复效率,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对化学诱导剂强化植物提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薛璐璐[2](2017)在《营养元素、生长素及化学诱导剂对特氏杜氏藻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油微藻是一类能在胞内积累油脂超过其干重20%的微生物,由于其固碳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不占耕地面积等优点成为备受关注的生物柴油生产原料之一。本论文以Dunaliella tertiolecta(特氏杜氏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了BODIPY染料染色法测定油脂含量在特氏杜氏藻中的应用,通过普通培养法确定了最佳染色条件。探索了化学诱导剂法提高油脂含量在特氏杜氏藻中的应用:通过普通培养法实验探索了营养元素甘油、甘氨酸、果糖、乙酸钠,生长素赤霉素、肌醇,化学诱导剂壬二酸、烟酸、叁乙胺、迭氮化钠和双乙酸钠对特氏杜氏藻生物量、色素含量高低、细胞形态变化和油脂积累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油脂产量,采用两阶段培养法优化甘油-叁乙胺和迭氮化钠-盐度两组合对特氏杜氏藻油脂积累提高的效果。采用GC-MS分析了叁乙胺对特氏杜氏藻脂肪酸成分的影响。克隆了特氏杜氏藻油脂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叁乙胺对油脂代谢关键酶甘油-3-磷酸脱氢酶(GPDH)基因表达的影响;BODIPY染色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浓度为104-106个细胞/mL,染料浓度为0.496μg/mL,在35℃的温度下染色时间10 min时,染色效果最佳。通过与传统重力称量法对比可以得出,荧光染色法测得的荧光强度与重力称量法测得的油脂重量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115x+0.170,R2=0.978。普通培养法筛选有效化学刺激剂实验结果表明,甘油可显着提高特氏杜氏藻对数期的生物量积累,但最终油脂积累量因生物量的上升而有所下降;添加100ppm叁乙胺可显着提高特氏杜氏藻的油脂产量和单细胞油脂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0%和80%。然而,叁乙胺对藻细胞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迭氮化钠能够在不显着影响细胞生物量积累的情况下提高特氏杜氏藻的油脂积累量,当添加量为50μM时,油脂产量和单细胞油脂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0.4%和21.7%。其他化合物对特氏杜氏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没有产生显着影响。甘油-叁乙胺组合两阶段培养法实验结果表明,甘油在第一阶段培养期间可显着提高特氏杜氏藻的生物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第二阶段培养过程中叁乙胺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甘油添加量为1 g/L,叁乙胺浓度为100 ppm时,油脂总积累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26.7%;迭氮化钠-盐度组合两阶段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迭氮化钠对特氏杜氏藻的生物量有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二阶段培养期间,盐度和迭氮化钠对特氏杜氏藻油脂积累的提高产生了协同作用。当迭氮化钠添加量为50μM,盐度为2.5 M时,油脂产量和单细胞油脂含量均达到最高,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0%和70.5%。脂肪酸分析表明,叁乙胺处理显着提高了特氏杜氏藻油脂中C16脂肪酸的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18脂肪酸的含量。荧光PCR实验结果显示叁乙胺的加入对GPDH的两个同工酶线粒体GPDH(mGPDH)和细胞质GPDH(cGPDH)均有促进上调的作用,其中mGPDH在100 ppm处上调最为明显而cGPDH在150 ppm处上调最为显着。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BODIPY染色法测定油脂含量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特氏杜氏藻中;普通培养法实验筛选化学刺激剂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提高藻类油脂含量的方法;两阶段培养法有利于提高藻类油脂积累;叁乙胺对特氏杜氏藻的脂肪酸组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叁乙胺的加入促使特氏杜氏藻GPDH酶活性的提高,影响了藻细胞内中性油脂的积累。(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0)

刘璐[3](2016)在《3种化学诱导剂对甜瓜枯萎病抗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甜瓜枯萎病由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引起[1],是一类非常典型的真菌病害。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对植株产生胁迫,病情严重时,会导致瓜秧发生萎蔫,最后枯死。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增,甜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包括露地种植和棚室种植,其发病趋势也逐年加重[2-5]。一般情况下,在植株发病后,会采用化学药剂对其进行处理,以减缓发病趋势。但持续使用,会诱导病原菌对化学药剂产生免疫,导致防治能力减弱,并对环境造成污染。本试验选用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Ca~(2+)作为外源诱导剂,处理抗、感枯萎病甜瓜材料,在诱导后接种甜瓜枯萎菌,调查发病情况和病情指数,筛选出最适外源诱导剂和诱导浓度;进一步分析最适诱导剂处理后抗、感甜瓜叶片中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及Fom-2、CHT两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试图从生理机制上揭示外源诱导甜瓜植株产生枯萎病抗性的机制。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经过外源诱导并接种枯萎菌后,各处理间植株病情指数呈现出差异,均显着低于对照。叁种外源物质对甜瓜苗期枯萎病抗性的诱导效果不同,其中,Me JA和SA诱导抗病效果最好:1 mmol/LSA诱导处理对甜瓜枯萎病的相对防效可达50.7%和45.7%;1.2 mmol/L MeJA诱导处理对甜瓜枯萎病的相对防效可达66.7%和40.3%,均显着地高于对照和Ca~(2+)处理。(2)经MeJA和SA处理后,甜瓜叶片相关防御酶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都产生变化,且表现出上升趋势,均高于对照。抗枯萎病甜瓜MR-1经SA、Me JA诱导后PPO、PAL酶活迅速上升且高于对照,PPO均在处理后5d出现第一次酶活高峰,PAL分别在处理后7d和3d出现第一次酶活高峰。感枯萎病甜瓜M1-15经Me JA、SA诱导后PPO、PAL酶活迅速上升且高于对照,PPO均在处理后5d出现第一次酶活高峰,PAL分别在5d和7d出现第一次酶活高峰。SA、MeJA处理能诱导甜瓜幼苗对枯萎病产生抗性,主要与激活甜瓜相关防御酶的活性有关;其诱导作用的强弱与甜瓜品种枯萎病抗感性有关,对抗性品种的诱导效果更好。(3)经外源诱导后的抗枯萎病甜瓜MR-1叶片中Fom-2基因出现差异表达:SA处理、Me JA处理甜瓜中Fom-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整体呈现上扬表达。其中,SA处理在发病后5d达到最大;MeJA处理在发病7d达到最大,Ca~(2+)处理植株中Fom-2基因表达量变化不大。外源诱导后感枯萎病甜瓜M1-15植株叶片中Fom-2基因表达量出现差异:SA处理、Me JA处理植株中Fom-2基因表达量在发病9d达到最大,且均显着高于对照,整体上扬表达;Ca~(2+)处理植株中Fom-2基因表达量相比于对照无较大变化。(4)在不同外源处理诱导下,抗病甜瓜MR-1叶片中CHT基因表达量大体呈上升表达;其中,SA处理植株中CHT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且在发病7d达到最大;Me JA处理植株中CHT基因的表达量在发病3d到达最大,且显着高于对照;Ca~(2+)处理植株中CHT基因表达量与对照差别不大。在不同外源处理诱导下,感病甜瓜M1-15叶片中CHT基因表达出现不同变化:SA处理植株中CHT基因表达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整体高于对照,并在发病7d达到最大;MeJA处理植株中CHT基因出现上扬表达,在发病9d达到最大,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和Ca~(2+)处理中CHT基因表达量与对照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马渊[4](2016)在《新型植物化学诱导剂绣线菊生物碱与Wnt抑制剂环戊烷苯并呋喃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采自云南省嵩明县的渐尖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var.acuminata Franch.)全株的乙醇提取液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包括:二萜生物碱11个、二萜3个、β-胡萝卜苷和β-谷甾醇,其中新生物碱两个(1和2)、新二萜两个(3和4)、新天然产物1个(5)。所有的二萜和二萜生物碱均采用半叶枯斑法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活性筛选,筛选浓度为100μg/m L时,6个化合物(2,3,6,7,11和12)表现出较好活性,抑制率为69.4–92.9%,高于作为阳性对照药的宁南霉素,并对它们的构效关系就行了初步探讨。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4个化合物(2,6,7,11)进行了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筛选,所筛化合物并未表现出活性。以粉花绣线菊属植物中含量最高的二萜生物碱spiramines A-D为原料,基于抗TMV活性进行了结构改造。通过氧化、还原、磺酰化、卤代、酯化、催化加氢等反应手段制备了50个左右的衍生物。随后我们将对这些衍生物进行抗TMV活性筛选,探讨构效关系,以补充该骨架生物碱的生态效应研究。我们使用仿生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具有rocaglamide骨架的衍生物,并利用化学反应得到了含有迈克尔受体的rocaglamide衍生物(my-9)、末端双键重排减少手性的衍生物(my-1)和与吗啡啉发生迈克尔加成的衍生物(my-11)。接下来的合成研究可以着重于C-1位的结构修饰;活性研究会着重于Wnt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活性筛选及机理研究。(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于馨恒[5](2015)在《化学诱导剂对雨生红球藻合成虾青素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微藻作为化妆品、食品、药品、工业材料、生物能源和生物柴油等原料的重要来源,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多存在于微藻、水生动物和酵母中,因其抗氧化特性受到广泛关注。雨生红球藻在压力条件下能够积累高达自身干重5-6%的虾青素,是工业生产天然虾青素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微藻的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限制其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前景。除了提高藻种品质和优化培养条件,使用化学诱导剂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微藻的生产效率。本研究测定了8类化学诱导剂中的23种化合物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 NIES 144)中虾青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剂类和信号转导因子类化学诱导剂能够显着地提高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积累量。为了探究化学诱导剂对虾青素合成过程影响的作用机理,我们利用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鉴定化学诱导剂处理条件下雨生红球藻的代谢组学特性,然后应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权重代谢网络分析(WGCNA)鉴定与虾青素积累相关的代谢调控模块和核心代谢物。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分析表明草酰乙酸和NADPH等中心碳代谢物和能量代谢物在虾青素合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WGCNA鉴定到了与氧化剂类和信号转导因子类化学诱导剂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积累调控作用相关的代谢模块和核心代谢物。而且,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类化学诱导剂对虾青素合成过程的调控机理可能不同。这项研究在雨生红球藻合成虾青素的分子机理和代谢调控网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探索能够提高虾青素产量的化学诱导剂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隋晓[6](2015)在《化学诱导剂对寇氏隐甲藻油脂积累提高的代谢调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ntured fatty acid,PUFAs)作为人体必需脂肪酸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ω-3 PUFAs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更是成为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高营养价值的脂肪酸。除了深海鱼油外,DHA也可以从微藻中提取。本文选取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ATCC 30772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的海洋微藻作为生产藻株。利用多种外源化合物(丁基羟基茴香醚、没食子酸丙脂、生物素、苹果酸钠、洛伐他汀)添加实验的方法诱导促进藻细胞的油脂积累。通过诱导实验,除了没食子酸丙脂使总脂肪酸的含量减少之外,其它的外源化合物均使隐甲藻的总脂含量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丁基羟基茴香醚(BHA)8.8%、生物素2.8%、苹果酸钠6.43%、洛伐他汀4.16%。为了探究总脂肪酸含量提高在细胞代谢水平上产生的变化,我们选取使总脂肪酸提高比例最高的丁基羟基茴香醚添加实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进行了代谢组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获得与油脂积累相关的某些重要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包括二磷酸腺苷(ADP)、NADPH、5-磷酸核糖(R5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等重要化合物;通过热图展示了24种中心代谢物的含量变化;通过加权关联网络分析(WGCNA)分析获得8个与BHA添加相关模块以及9个关键代谢物(异麦芽糖、腺苷、对苯二酚、3-hydroxypropanoic-acid、L-异亮氨酸、L-脯氨酸、十四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丙二酸),通过这些分析结果揭示了与脂肪酸积累可能相关的代谢调控机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李婧涵[7](2015)在《化学诱导剂对寇氏隐甲藻油脂积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作为产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优良藻株,其油脂中DHA含量约占总油脂含量的30-50%,这个优良的特性,使之成为微藻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隐甲藻含油量,从而提高细胞内DHA含量,成为了一个更具有新意的课题。因此,提高隐甲藻细胞内油脂含量对于提高DHA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基于实验室的化学胁迫,人为将隐甲藻置于化学诱导剂胁迫条件之下,胁迫条件包括5类共14种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最终得到5种对隐甲藻细胞内油脂积累提高率达10%以上的化学诱导剂,分别为生长素类萘氧乙酸(BNOA)、细胞分裂素2-氯苯甲酸、细胞信号转导因子类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以及胺类乙醇胺(ETA),其油脂提高率分别为10.72%、10.00%、13.50%、11.05%和18.78%,经过双尾t-检验分析,得到上述5种化合物对隐甲藻细胞油脂含量的影响均为显着性影响。为了验证不同类别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对隐甲藻细胞内油脂的含量的提高是否有累加作用,我们选取单独添加实验中每一类化合物中对油脂含量提高率最大的化合物,即4 mg/L的BNOA、4 mg/L的2-氯苯甲酸、1 mg/L的SA和2.5 mM的ETA,按一比一的比例进行添加,最终得到两组混合添加的对隐甲藻细胞内油脂含量提高有明显效果的化合物组合,分别为4 mg/L BNOA&2.5 mM ETA和1 mg/L SA&2.5 mM ETA,提高油脂的比例分别为20.54%和22.45%。为了了解上述两种组合提高藻细胞油脂含量的分子机理,我们运用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的方法,对上述两种处理条件下的藻细胞内代谢物进行了分析,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得到在36 h和60 h的PCA图。PCA图表明,各个处理条件偏离其相应对照的程度与提油的结果相一致,这也从代谢物的水平上证明了我们提油结果的真实性。另外,还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热图分析,结果表明,从中心代谢通路的角度来看,上述两种处理条件下,糖酵解途径均上调,磷酸戊糖途径(PPP)均下调,叁羧酸循环(TCA)均上调,从而为提高寇氏隐甲藻细胞内油脂含量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陈锦团,柯晓,骆云丰,张歆,高尤亮[8](2015)在《溃疡性结肠炎造模中化学诱导剂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最佳乙醇浓度及动物造模环境。方法 SPF级30只雌性Wistar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与模型4组,每组6只。将正常对照组、模型1组(50 m L/L TNBS与无水乙醇)、模型2组(50 m L/L TNBS与300 m L/L乙醇)、模型3组(50 m L/L TNBS与500 m L/L乙醇)放入普通环境内,模型4组(50 m L/L TNBS与500 m L/L乙醇)放入高温高湿气候箱内,观察5组的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病理组织学。结果溃疡性结肠炎造模过程中化学诱导剂—乙醇的不同浓度对溃疡性结膜炎造模效果不同,呈浓度正相关(P<0.05)。结论无水乙醇对于提高造模效率、增加模型的稳定性是较佳的。(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期刊2015年02期)

朱路路[9](2014)在《几种化学诱导剂对番茄白粉病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白粉病是蔬菜生产上主要的真菌性病害,常年在高温季节流行,病株率和产量损失在90%和30%。随着番茄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行有效的防治番茄白粉病病害,提高番茄产量,减少经济损失日趋重要。而生产上针对白粉病的防治还是以使用农药为主,而农药的使用使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烈而不利的变化,而且病菌和害虫种群内自然存在的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经药剂的多次选择,在其种内逐渐累积,使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杀虫剂、杀菌剂的防治效果降低或者失败,造成作物的减产或绝收;同时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对有益生物的危害,甚至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毒菜问题。而化学防治具有作用快、使用方便等优点,成为蔬菜病虫害防治中最有效的方法。本试验采用了四种化学诱导试剂β-氨基丁酸(DL-β-amino-n-butyric acid, BABA)、苯并噻二唑(Benzothiadiazole, BTH)、壳聚糖(Chitosan,CTS)、硅酸钾(K2S103)诱导番茄对白粉病的抗性,并且初步研究了产生诱导抗性的机理。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对东北农业大学日光温室中的番茄白粉菌,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及分析,确定其为新番茄粉孢菌(Oidium neolycopersici L. Kiss)。依据真菌rDNA-ITS序列检测分析后发现该病原菌与新番茄粉孢菌O.neolycopersici的同源性为100%,并对与其同源性较高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本试验研究的白粉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白粉菌同源性不高,这可能是由于哈尔滨地区白粉菌自身小种进化的原因。2.四种诱导剂BABA、BTH、CTS和K2S103均具有诱导番茄抗白粉病的作用,降低了病情指数,最高诱抗效果达到了72.77%,四种诱抗剂在抗、感材料中的诱导效果差异不大。并且,BABA、口BTH是诱导效果最佳的试剂,诱导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00mg/L和50mg/L。3.从诱导植物到产生抗病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时间, BABA处理的最佳间隔时间为2天,诱导番茄白粉病的持续时间可达10天左右。BTH处理最佳间隔时间为3天,诱导持续时间可达15天。说明不同的诱导因子在诱导抗性的表现中滞后性不同。诱导剂对不同苗龄的番茄幼苗抗白粉病的效果有显着影响,对番茄的叁个不同苗龄期进行诱导处理后诱导强弱为:2叶期>6叶期>8叶期。诱导抗病效果与植株的生育期阶段的不同有关,这对深入研究诱导剂的使用时间、提高诱抗效果、充分发挥诱导效果以及对寄主的整个生育期的抗病保护都有重大的意义。4.分别用500mg/L的BABA和50mg/L的BTH诱导并接种处理感病番茄后,防御相关酶POD、PPO和CAT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都高于清水对照处理,叁种酶活性的提高,说明番茄经过诱导剂处理后后已经发生了生理上的变化,通过酶活性的变化可以推断植物的抗病能力的变化。5.首次揭示了BABA和BTH诱导感病番茄叶片产生信使分子H202和NO,诱导组H202和NO的含量明显高于清水对照组未接种处理。H202和NO信使分子参与植物抗病的信号转导作用,与植物的抗病反应密切相关。6.β-氨基丁酸(BABA)和苯并噻二唑(BTH)能激发植物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不同抗、感番茄叶片中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CHI3、GLUCA、GLBCB和PR1A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在感病品种中的表达量幅度高于抗病品种的表达量。施用外源化学物质BABA和BTH诱导番茄对白粉病产生抗性的可能机理是:在番茄-白粉病菌的互作过程中,BABA和BTH参与了番茄的生理代谢活动,激发了抗病相关蛋白基因,诱导产生系统获得性抗性(SAR),从而抑制白粉菌对番茄的危害。(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朱路路,李帅,李景富,许向阳,姜景彬[10](2013)在《几种化学诱导剂对番茄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感白粉病番茄品种09888为试材,分别用不同浓度的β?氨基丁酸(BABA)、苯并噻二唑(BTH)、壳质糖(CTS)及硅酸钾(K2SiO3)喷雾处理番茄幼苗,随后全株接种白粉菌,研究其对番茄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BABA和BTH的诱导效应最为明显,诱导番茄对白粉病产生抗性,显着降低了病情指数,其最高相对防效分别达67.50%和64.00%,并提高了与抗病有关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其中BABA的最佳诱导浓度为500mg/L,BTH为50mg/L。(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3年20期)

化学诱导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产油微藻是一类能在胞内积累油脂超过其干重20%的微生物,由于其固碳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不占耕地面积等优点成为备受关注的生物柴油生产原料之一。本论文以Dunaliella tertiolecta(特氏杜氏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了BODIPY染料染色法测定油脂含量在特氏杜氏藻中的应用,通过普通培养法确定了最佳染色条件。探索了化学诱导剂法提高油脂含量在特氏杜氏藻中的应用:通过普通培养法实验探索了营养元素甘油、甘氨酸、果糖、乙酸钠,生长素赤霉素、肌醇,化学诱导剂壬二酸、烟酸、叁乙胺、迭氮化钠和双乙酸钠对特氏杜氏藻生物量、色素含量高低、细胞形态变化和油脂积累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油脂产量,采用两阶段培养法优化甘油-叁乙胺和迭氮化钠-盐度两组合对特氏杜氏藻油脂积累提高的效果。采用GC-MS分析了叁乙胺对特氏杜氏藻脂肪酸成分的影响。克隆了特氏杜氏藻油脂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叁乙胺对油脂代谢关键酶甘油-3-磷酸脱氢酶(GPDH)基因表达的影响;BODIPY染色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浓度为104-106个细胞/mL,染料浓度为0.496μg/mL,在35℃的温度下染色时间10 min时,染色效果最佳。通过与传统重力称量法对比可以得出,荧光染色法测得的荧光强度与重力称量法测得的油脂重量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115x+0.170,R2=0.978。普通培养法筛选有效化学刺激剂实验结果表明,甘油可显着提高特氏杜氏藻对数期的生物量积累,但最终油脂积累量因生物量的上升而有所下降;添加100ppm叁乙胺可显着提高特氏杜氏藻的油脂产量和单细胞油脂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0%和80%。然而,叁乙胺对藻细胞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迭氮化钠能够在不显着影响细胞生物量积累的情况下提高特氏杜氏藻的油脂积累量,当添加量为50μM时,油脂产量和单细胞油脂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0.4%和21.7%。其他化合物对特氏杜氏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没有产生显着影响。甘油-叁乙胺组合两阶段培养法实验结果表明,甘油在第一阶段培养期间可显着提高特氏杜氏藻的生物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第二阶段培养过程中叁乙胺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甘油添加量为1 g/L,叁乙胺浓度为100 ppm时,油脂总积累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26.7%;迭氮化钠-盐度组合两阶段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迭氮化钠对特氏杜氏藻的生物量有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二阶段培养期间,盐度和迭氮化钠对特氏杜氏藻油脂积累的提高产生了协同作用。当迭氮化钠添加量为50μM,盐度为2.5 M时,油脂产量和单细胞油脂含量均达到最高,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0%和70.5%。脂肪酸分析表明,叁乙胺处理显着提高了特氏杜氏藻油脂中C16脂肪酸的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18脂肪酸的含量。荧光PCR实验结果显示叁乙胺的加入对GPDH的两个同工酶线粒体GPDH(mGPDH)和细胞质GPDH(cGPDH)均有促进上调的作用,其中mGPDH在100 ppm处上调最为明显而cGPDH在150 ppm处上调最为显着。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BODIPY染色法测定油脂含量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特氏杜氏藻中;普通培养法实验筛选化学刺激剂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提高藻类油脂含量的方法;两阶段培养法有利于提高藻类油脂积累;叁乙胺对特氏杜氏藻的脂肪酸组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叁乙胺的加入促使特氏杜氏藻GPDH酶活性的提高,影响了藻细胞内中性油脂的积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诱导剂论文参考文献

[1].卢陈彬,刘祖文,张军,杨秀英,胡方洁.化学诱导剂强化植物提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8

[2].薛璐璐.营养元素、生长素及化学诱导剂对特氏杜氏藻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刘璐.3种化学诱导剂对甜瓜枯萎病抗性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6

[4].马渊.新型植物化学诱导剂绣线菊生物碱与Wnt抑制剂环戊烷苯并呋喃构效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16

[5].于馨恒.化学诱导剂对雨生红球藻合成虾青素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

[6].隋晓.化学诱导剂对寇氏隐甲藻油脂积累提高的代谢调控机理[D].天津大学.2015

[7].李婧涵.化学诱导剂对寇氏隐甲藻油脂积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

[8].陈锦团,柯晓,骆云丰,张歆,高尤亮.溃疡性结肠炎造模中化学诱导剂的优化[J].福建中医药.2015

[9].朱路路.几种化学诱导剂对番茄白粉病抗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10].朱路路,李帅,李景富,许向阳,姜景彬.几种化学诱导剂对番茄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J].北方园艺.2013

论文知识图

一2ES细胞通过形成类胚体的途径定向分化...一17化学诱导剂诱导大鼠BMSCssh...添加BNOA和JA的差异表达基因维恩图2-2根瘤菌-豆科植物的起始分子对话(...孔板培养裂殖壶菌初筛结果版I小麦3种类型花粉粒的形态和微丝结构观...

标签:;  ;  ;  ;  ;  ;  ;  

化学诱导剂论文_卢陈彬,刘祖文,张军,杨秀英,胡方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