锶同位素地层学论文_张智礼,李慧莉,熊平,宋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锶同位素地层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位素,地层,地层学,塔里木盆地,多维,扬子,盐边。

锶同位素地层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礼,李慧莉,熊平,宋丹丹[1](2019)在《塔里木板块玉北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碳同位素地层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70个样品的碳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依据以往建立的奥陶系碳同位素对比标准,对研究区4口井的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进行了识别与划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玉北地区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分布情况。研究表明,玉北地区中西部普遍发育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地层厚度30~80 m不等。玉北地区东部情况则稍有不同,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仅在断洼区有分布,但厚度普遍较小,大概只有20~30 m。而在断裂带上,受(晚奥陶世)加里东中期Ⅲ幕构造活动的影响,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已被剥蚀殆尽。(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永权,张艳秋,周鹏,阿里木·卡德尔[2](2019)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苗岭统碳同位素地层学与等时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钻孔取芯较少,且大量白云岩化造成生物化石难以识别与鉴定,导致寒武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多解性。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钻孔苗岭统-芙蓉统开展碳同位素地层学,拟解决寒武系苗岭统的等时对比问题。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钻孔相同层位同位素漂移表现出一致性特征,塔西台地区沙依里克组底部出现明显的碳同位素负漂移(N1),阿瓦塔格组顶部出现碳同位素负漂移(N2),下丘里塔格组下部见碳同位素负漂移(N3)、中部出现碳同位素正漂移(P1);塔东盆地区突尔沙克塔格组下部出现碳同位素正漂移(P1’),莫合尔山组底部(N1’)、中部(N2’)、上部(N3’)各见一个碳同位素微弱负漂移。在古生物地层框架下,通过与全球对比分析,提出:1)塔西台地区沙依里克组底部碳同位素负漂移N1与全球性Redlichiid-Olenellid Extinctio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ROECE)可对比, N1底对应寒武系苗岭统底;推测塔东盆地区莫合尔山组底微弱负漂移N1’底对应苗岭统底。2)下丘里塔格组中部、突尔沙克塔格群下部出现的碳同位素正漂移(P1; P1’)与全球性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SPICE)可对比, P1与P1’底对应芙蓉统排碧阶。3)塔西台地区苗岭统阿瓦塔格组底部碳同位素负漂移N2、塔东盆地区莫合尔山组中部负漂移N2’可能等时对应Drumi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DICE),代表鼓山阶/乌溜阶的接触界限;塔西台地区下丘里塔格组下部的碳同位素负漂移N3、塔东盆地区莫合尔山组上部的同位素负漂移N3’可能对应古丈阶/鼓山阶界线。(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超[3](2019)在《华南上扬子台地中奥陶统-兰多维列统碳同位素地层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奥陶世至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是一段重要的地史转折期,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古环境条件均在此期间发生了显着的波动。随着碳同位素地层学的兴起,这段时间的全球碳循环的波动及其与古环境的关系逐渐受到学界的注意。我国华南板块以多样化的沉积环境和连续完整的地层序列保存了大量中奥陶统至兰多维列统地层记录和化石记录。通过长期的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在华南建立了中奥陶统至兰多维列统较为完整生物地层框架,为这段时期的生物演化和古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上扬子区上奥陶统宝塔组和临湘组因化石单一、缺少可区域准确地层对比的关键化石,因此尚未建立精确的生物地层学框架,无法准确地与全球其他地区对比。同时,华南中奥陶统至兰多维列统碳同位素记录甚少,因而华南该岩层沉积时段的碳循环波动及其与全球碳循环的关系暂未有较深入的了解。通过对上扬子地区的两口科研浅钻(宜黄1井和宜界1井)的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至兰多维列统鲁丹阶的地层进行连续采样,获得了全岩粉末样品共1037个,并相应完成了无机碳同位素和有机碳同位素测试实验,共得到1219个数据。基于该实验结果,本文分别绘制得到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阶至鲁丹阶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并据此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同期的碳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除识别出MDICE、GICE和HICE等3个可在全球广泛对比的重要碳同位素事件外,还首次在华南板块识别出了 LDNICE、Upper Kukruse Low、Kope、Fairview和Waynesville等5个碳同位素事件,并可与波罗的板块和劳伦板块进行对比,为我国华南包括宝塔组和临湘组在内的中、上奥陶统高分辨率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还基于现有的HICE事件碳循环模型,对上扬子区凯迪阶上部至鲁丹阶的HICE事件记录的穿时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海平面的升降是该地区HICE事件出现穿时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本文结合全球中、晚奥陶世全球海水锶同位素波动、生物多样性波动和造山运动,首次应用上述碳循环模型解释了全球达瑞威尔阶上部至凯迪阶中部碳同位素波动现象。经过分析,本文认为达瑞威尔晚期至凯迪早期洋中脊等岩浆活动的加强使幔源富12C碳酸盐物质向海供给加强,导致了全球桑比早期海水碳同位素组成负漂移:随后桑比晚期至凯迪期,洋中脊等火山活动趋于稳定,而逐渐加强的造山运动使得陆源富13C碳酸盐物质向海供给加强,导致海水碳同位素组成结束负漂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李超,樊隽轩,孙宗元[4](2018)在《奥陶系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学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四十年来,化学地层学,如碳同位素地层学,在古生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不同岩相、生物相的地区间对比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均已获得了较为详细的奥陶系无机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较为可靠的区域和全球对比关系,并据此初步绘制出全球奥陶系δ13Ccarb标准化曲线,共识别出16个同位素事件,其中3个为负漂事件。近年来,在中国华南和塔里木地区也先后识别出个别重要的无机碳同位素事件,但总体来看,还需基于连续露头或钻井、高精度采样建立完整的无机碳同位素曲线,从而建立准确的区域和全球对比。碳同位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地层对比手段,在奥陶系长时间尺度的区域和全球高精度地层对比中正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碳同位素记录在地质历史中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吴荣昌,刘建波,Mikael,Calner,龚方怡,栾晓聪[5](2018)在《华南扬子台地下、中奥陶统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Lower and Middle Ordovician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is characterized by a sequence dominated by carbonates.Three sections spanning Nantsinkuan/Lunshan,Fenhsiang,Hunghuayuan,Dawan/Zitai formations,corresponding to Tremadocian-Dapingian in age,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δ13 C chemostratigraphy in detail with 542 samples represented.Our new δ13 C data reveal five excursion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global correlation:1) a positive δ13 C excursion(TSICE) from the lower Nantsinkuan Formation(Tremadocian) within the conodont Acanthodus lineatus –Rossodus manitouensis Zone;2) a minor positive δ13 C excursion in the basal Fenhsiang Formation,correlative to the base of the conodont Paltodus deltifer Zone;3) a prominent decreasing limb in the upper Fenhsiang Formation,representing the late Tremadocian negative isotope carbon excursion;4) a positive δ13 C shift in the early Floian from the lower Hunghuayuan Formation within Serratognathus diversus Zone;5) a gradual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late Floian,ranging from the uppermost S.diversus Zone to the basal Oepikodus evae Zone.These excursions can be used for correlation with successions from the South China,North China,Argentine Precordillera,North America and Baltica.Moreover,the δ13 C data from the Gudongkou,Xianghsuidong,Daling sections exist a prominent lateral positive gradient from the inner shelf to outer shelf,which may be due to the remineralization of organ carbon matters within carbonates.(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闫冠州,吴荣昌[6](2018)在《四川盐边志留系特列奇阶牙形刺生物地层学和碳同位素地层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盐边稗子田剖面出露良好,沉积连续,发育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到拉德洛统上部的地层,自下而上分为龙马溪组、下稗子田组、上稗子田组和沟口组。其中,下稗子田组以灰色、浅紫红色厚层泥质瘤状灰岩和灰色、深灰色厚层灰岩为主;上稗子田组底部为黑色炭质灰岩夹泥质灰岩。该剖面下稗子田组的牙形刺生物地层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前人已建立了初步的牙形刺生物地层框架,其中Pterospathodus celloni超带还需进一步划分,且特列奇阶最顶部地层的层位仍需进一步确定。特列奇阶牙形刺生物带主要划分依据是Pterospathodus属的演化序列,因而揭示该剖面中Pterospathodus属的演化序列,可对P.celloni超带进一步划分,从而可提高牙形刺生物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精度。此外,特列奇-申伍德阶界线即为Pseudooneotodus bicornis超带上部和下部的分界。本研究系统采集了下稗子田组和上稗子田组的牙形刺样品,经室内分析,获得大量牙形刺化石。根据牙形刺化石的地层延限及其组合,下稗子田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P.eopennatus带、P.amorphognathoides angulatus带、P.a.lennarti带、P.a.lithuanicus带和P.a.amorphognathoides带,上稗子田组底部可识别出Pseudooneotodus bicornis超带,据Ps.bicornis超带的识别,本研究认为特列奇阶最顶部限于上稗子田组底部。此外,本研究对该剖面的稳定碳同位素地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下稗子田组下部,可识别出一次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结合牙形刺生物地层,认为此δ~(13)C值正漂事件应为特列奇早中期Valgu正漂移事件,记录于牙形刺带Pterospathodus eopennatus带中上部,可与国内、外已识别出的Valgu正漂移事件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20)

于皓丞[7](2018)在《塔里木西北缘石炭—二迭系碳氧同位素地层学与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炭-二迭纪是晚古生代的重要阶段,地质与生物事件频繁发生,全球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古生态均发生了显着变化。本文聚焦塔里木西北缘石炭-二迭纪古气候演化这一科学问题,选择塔里木西北缘柯坪断隆中北部色帕巴衣地区典型剖面进行系统研究。在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研究基础之上,对石炭-二迭纪剖面中的碳酸盐岩开展碳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工作,并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相结合,进行全球对比,探讨古气候变化。根据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组合等绘制出色帕巴衣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确立四次大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事件。其中,莫斯科期-卡西莫夫期的海退-海进事件和中二迭世的海退事件源于天山运动,为区域构造活动触发。泥盆纪晚期-谢尔普霍夫期的海退-海进事件和萨克马尔期的长期海进事件可在我国华南、俄罗斯乌拉尔、美国Arrow Canyon、挪威巴伦支海、加拿大北极等地区横向对比,为全球性海平面变化事件。同位素信号在这两次事件中也有响应,色帕巴衣剖面在谢尔普霍夫阶中上部碳同位素负偏移量约为5‰,达到-2.8‰~-1.6‰,在谢尔普霍夫阶与巴什基尔阶界线处,δ~(13)C急剧正偏,达到+2.4‰~+2.9‰。我国华南、俄罗斯地台、美国Arrow Canyon等地区同时代剖面也有相似变化,表明本次海退-海进事件可能与冈瓦纳第二次冰期事件有关。这次冰期事件结束使全球降雨量增大,导致塔里木西北缘地区谢尔普霍夫阶大规模冲积扇的形成、随后的海进、海洋生命的恢复和δ~(13)C、δ~(18)O的漂移。同时,谢尔普霍夫阶的同位素和地层旋回暗示冈瓦纳第二次冰期可能存在多脉冲消融现象。研究剖面在阿瑟尔阶和萨克马尔阶边界附近表现出约2‰的δ~(13)C值减小现象,乌拉尔南部地区的碳同位素曲线具有相似的变化。与δ~(13)C曲线相比,δ~(18)O数据显示出更多类似的趋势。在本区、俄罗斯、美国等地δ~(18)O都表现出格舍尔-阿瑟尔阶增大、阿瑟尔阶-萨克马尔阶减小的现象,可能与冈瓦纳冰川第叁次冰期有关。这次冰期的形成导致本区阿瑟尔阶-萨克马尔阶界线附近海退出现砂岩透镜体,其消融形成了昆克拉契组数十公里长、数百米厚的巨大马蹄形礁灰岩。(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陈奋宁,计文化,张海军,陈守建,辜平阳[8](2016)在《唐古拉地区拉卜查日组牙形石的发现、锶同位素组成及地层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在唐古拉地区晚二迭世—早叁迭世拉卜查日组中获得牙形石化石,其分子为Hindeodus typicalis、H.eurypyge和H.praeparvus。根据其地层意义并结合层序地层学及海平面变化研究,最终将研究区二迭系与叁迭系界线的可能位置定在实测剖面的29层顶、30层底。基于此,作者系统测试了拉卜查日组中的碳酸盐岩87Sr/86Sr比值,结果表明,二迭系/叁迭系界线附近87Sr/86Sr比值为0.707017~0.707032,显着小于国内外其他地区二迭系/叁迭系界线附近87Sr/86Sr比值。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唐古拉地区二迭系/叁迭系界线附近存在广泛的火山活动以及上扬子地区二迭纪广泛的玄武岩喷发等地方性事件。此外,剖面上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显示,87Sr/86Sr比值的最小值与初始海泛面基本一致,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6年04期)

王丹,凌洪飞,ULRICH,Struck,姚素平,李达[9](2016)在《湖南会同寒武纪早期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寒武纪早期是地球海洋环境与生命演化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扬子东南缘深水相区的早寒武纪地层尚缺乏系统、精确的地层对比工作。该文选取湖南省怀化地区会同钻孔剖面(深水相区)的留茶坡组硅质岩、小烟溪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高分辨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地层对比,结果在会同剖面自下而上识别出四个正漂移(P1、P2、P3和P4)与两个负漂移(N1和N2),结合其他剖面的生物化石记录和锆石U-Pb年龄资料,将会同剖面有机碳同位素与湖南其他剖面,以及和云南和叁峡等地浅水相区剖面的有机碳、无机碳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认为扬子东南缘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在湖南深水相区可放置于留茶坡组上部较大的有机碳同位素负漂移(Basal Cambri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BACE)出现的位置,但由于钻孔深度不够,所以该负漂移未在会同剖面获得,而P1、P2和P3分别对应于寒武系的ZHUCE(ZHUjiaqing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二阶)、CARE(Cambrian Arthropod Radiation isotope Excursion,第叁阶)和MICE(MIngxinsi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四阶)正漂移,N1和N2分别对应于寒武系的SHICE(SHIyantou Carbon isotopeExcursion,第二阶)和AECE(Archaeocyathid Extinctio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四阶)负漂移,因此会同剖面留茶坡组顶部至小烟溪组底部属于寒武系第二阶,小烟溪组下部属于寒武系第叁阶,而小烟溪组中-上部属于寒武系第四阶,而顶部是否达到第四阶顶部尚无法确认。碳同位素的负漂移可能是海侵时期上升流水体将底层富含12C还原水体带至浅水地区所致,并分别与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化石动物群和古杯动物的灭绝密切相关;而在生物繁盛时期,海洋初级生产力升高,有机质埋藏增加,导致碳同位素的正漂移。(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张智礼,李慧莉,熊平,宋丹丹[10](2016)在《塔中北坡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塔中北坡古隆1井与顺南1井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所取161个样品的碳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依据中央隆起区奥陶系碳同位素对比标准,根据2口井的碳同位素变化特征,结合岩电与牙形石化石特征,对2口井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准确识别与划分,进而总结了一间房组岩电特征。研究表明,一间房组组岩性为黑灰、灰色泥晶灰岩、砂屑泥晶灰岩与亮晶颗粒灰岩不等厚互层,电阻率曲线呈尖峰状高阻,自然电位曲线平直,自然伽马为小齿状低值且自下而上呈现增大趋势。继而,通过与古隆3井与顺南2井相应层位的岩电特征对比,对古隆3井与顺南2井进行了划分。进而通过连井对比探讨了塔中北坡古城墟隆起西部到顺托果勒低隆东部一间房组厚度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顺托果勒低隆东部一间房组厚度明显大于古城墟隆起西部一间房组厚度,这种厚度差异应该是由一间房组沉积时期两个地区所处沉积环境不同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古隆1井一间房组恰尔巴克组界面上下牙形石动物群演变特征、过顺南1井地震剖面上T74界面上下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研究,表明至少在塔中北坡古城墟隆起西部到顺托果勒低隆东部地区,靠近或接近塔中隆起的区域,T74界面应该为不整合界面,一间房组顶部地层明显遭受剥蚀。该地区除此之外的其余区域,T74界面应该为整合界面,也即一间房组与上覆恰尔巴克组之间为没有沉积间断的连续沉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6年02期)

锶同位素地层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钻孔取芯较少,且大量白云岩化造成生物化石难以识别与鉴定,导致寒武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多解性。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钻孔苗岭统-芙蓉统开展碳同位素地层学,拟解决寒武系苗岭统的等时对比问题。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钻孔相同层位同位素漂移表现出一致性特征,塔西台地区沙依里克组底部出现明显的碳同位素负漂移(N1),阿瓦塔格组顶部出现碳同位素负漂移(N2),下丘里塔格组下部见碳同位素负漂移(N3)、中部出现碳同位素正漂移(P1);塔东盆地区突尔沙克塔格组下部出现碳同位素正漂移(P1’),莫合尔山组底部(N1’)、中部(N2’)、上部(N3’)各见一个碳同位素微弱负漂移。在古生物地层框架下,通过与全球对比分析,提出:1)塔西台地区沙依里克组底部碳同位素负漂移N1与全球性Redlichiid-Olenellid Extinctio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ROECE)可对比, N1底对应寒武系苗岭统底;推测塔东盆地区莫合尔山组底微弱负漂移N1’底对应苗岭统底。2)下丘里塔格组中部、突尔沙克塔格群下部出现的碳同位素正漂移(P1; P1’)与全球性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SPICE)可对比, P1与P1’底对应芙蓉统排碧阶。3)塔西台地区苗岭统阿瓦塔格组底部碳同位素负漂移N2、塔东盆地区莫合尔山组中部负漂移N2’可能等时对应Drumi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DICE),代表鼓山阶/乌溜阶的接触界限;塔西台地区下丘里塔格组下部的碳同位素负漂移N3、塔东盆地区莫合尔山组上部的同位素负漂移N3’可能对应古丈阶/鼓山阶界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锶同位素地层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智礼,李慧莉,熊平,宋丹丹.塔里木板块玉北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碳同位素地层学[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

[2].陈永权,张艳秋,周鹏,阿里木·卡德尔.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苗岭统碳同位素地层学与等时对比[J].地层学杂志.2019

[3].李超.华南上扬子台地中奥陶统-兰多维列统碳同位素地层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李超,樊隽轩,孙宗元.奥陶系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学综述[J].地层学杂志.2018

[5].吴荣昌,刘建波,Mikael,Calner,龚方怡,栾晓聪.华南扬子台地下、中奥陶统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闫冠州,吴荣昌.四川盐边志留系特列奇阶牙形刺生物地层学和碳同位素地层学[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于皓丞.塔里木西北缘石炭—二迭系碳氧同位素地层学与古气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8].陈奋宁,计文化,张海军,陈守建,辜平阳.唐古拉地区拉卜查日组牙形石的发现、锶同位素组成及地层学意义[J].中国地质.2016

[9].王丹,凌洪飞,ULRICH,Struck,姚素平,李达.湖南会同寒武纪早期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16

[10].张智礼,李慧莉,熊平,宋丹丹.塔中北坡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J].中国地质.2016

论文知识图

206 M a以来1 849个87Sr/86Sr数据的演...样品87Sr/86Sr比值与Mn含量投点图(a)...晚白垩世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显生宙以来4055个87Sr/86Sr数据的演化曲...塔里木盆地塔中12井奥陶系海相碳酸盐...晚白垩世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

标签:;  ;  ;  ;  ;  ;  ;  

锶同位素地层学论文_张智礼,李慧莉,熊平,宋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