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西方社区精神康复理论——复原理论:背景、概念、过程与原则论文

刘芳:西方社区精神康复理论——复原理论:背景、概念、过程与原则论文

摘 要:西方精神疾病康复模式经历了院舍照顾到社区照顾的转变,社区康复成为当前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模式。复原理论为社区精神康复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文章对社区精神康复理论的理论背景、概念和过程原则进行介绍,旨在促进理论深化与本土实践。

关键词:精神康复;复原理论;社区康复

自20世纪末复原概念发展以来,三十多年过去了,该模式已经成为西方社会占主导的精神健康服务模式,“近10年来,复原的概念是美国和国际间最重要的概念,有关文章、研究和辩论多得不可胜数,除了美国本土的文献外,还有不少来自英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欧洲各国,甚至日本、韩国等。”[1]但在国内精神康复界的发展却明显滞后。

由图1~图5可知:本文设计的航向控制器使无人艇能够很好地沿着给定的航向航行,跟踪误差几乎为零。但是,仅采用动态面技术所设计的控制器,对环境扰动引起的不确定项处理效果不理想(如图5所示)。因此,引入RBF神经网络逼近器,对系统不确定项进行全局逼近处理。采用单一的在线神经网络逼近不确定项,不仅解决不确定项的逼近问题,在航向控制过程中有良好的效果,也简化了动态面控制器结构,减小计算负担。

以“百分数”为例,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利用生活化中的“百分数”实例,设置生活化“百分数”问题,将“百分数”知识具体化。在讲解课题内容中,教师要联系学生数学水平以及熟悉的生活化元素,巧设基于“百分数”的生活化问题,比如,超市中一副乒乓球拍要50元,但小明只有35元,请问超市乒乓球拍打几折,小明才能获得喜欢的乒乓球拍,用“百分数”该如何表示?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自主思考的同时进行合作学习,在利用“百分数”知识中进行解答,在思考、探究过程中提升数学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生活化数学教学中发展数学综合素质,实时上好小学数学课。

一、理论背景

复原的概念在20世纪末开始在美国精神康复界盛行,意思是以案主的复原能力作为出发点,作为精神康复的重要目标。2002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任命精神健康新自由委员会革新美国的精神健康服务体系,指出精神健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复原(promote recovery),这是联邦政府首次坚定这一信念:对每一个遭受精神疾病的人来说复原是可能的。这标志着精神康复从传统医学模式(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关注精神疾病症状减轻)到现代医学模式的重大转变。

复原作为一个精神健康理念,其出现基于两大来源:一是社会精神康复运动(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movement),目前主要指的是精神康复;二是精神健康倡导运动(mental health advocacy movement)。精神康复运动始于20世纪40年代,一帮出院病人他们成立的一个叫做“我们不在孤单”的自助组织,其随后发展为第一个会所服务项目“泉屋”(Fountain House)。精神康复将重点集中在这样一个事实,精神疾病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紧紧依赖于对症状的诊断和识别来评估服务使用者的需要与治疗是远远不够的。精神康复强调社区的重要作用,消费者的声音以及个别化的服务计划。[2]精神康复发展了这样一个理念,从注重精神疾病患者躯体康复到社会功能恢复的转变。复原则被视作服务使用者主导和掌握自身生活(包括工作、住房、社会关系以及再创造)的一种能力,精神康复服务强调居住在社区中的精神病人的价值,这一理解改变了以往注重治疗目标的精神疾病服务方式。

复原理念形成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精神健康倡导运动,特别是对精神健康领域一度产生深远影响的消费者运动(Consumer movement)。1970年许多曾一度被视为被动接受治疗的服务使用者开始表达他们的精神疾病经历。在1960s的公民人权运动的刺激下,服务使用者谴责医学的建立使精神疾病的康复变得缓慢和无望。他们指责精神卫生系统的不足和混乱,并主张他们在自身精神复原中的主导地位。正如Deegan所宣称的那样“复原的概念源于’精神病人是人’这样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认识。精神疾病的复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康复,不再是简单关注精神症状的控制、减少和治愈,而是病人重构其生活以适应疾病。

总之,消费者运动对复原模式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主张增强社区支持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消费者运动促使人们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在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的健康发展的要求;让人们看到从整体的视角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可能性;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观经验和感受,使之成为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不可缺少的部分;消费者运动所强调的自助的理念与复原模式的宗旨是一致的,它为平衡内部主观经验和外部客观结果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3]

二、复原的概念

精神康复中“复原”这一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药物滥用与精神健康服务部曾将精神健康复原定义为“个人提升自身健康、获得幸福、过有意义的生活以及全面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4]

6.能耐取向(Strengths Based Orientation),即复原注重各种能力、抗逆力、

童敏认为,复原模式将精神病患者视作完整的人,强调需求本位,各项获活动设计安排围绕精神病人需求展开。[5]复原概念区别于传统康复概念,后者是指在非正常化的环境处遇中(指医院)由医生负责提供的、以治疗为核心的有限的精神健康服务,而复原则是在正常化的环境处遇(指日常生活场景)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的基于需求本位的各类精神健康服务,强调患者的主体性与主导性,他们自身确定改变的目标与方向以及路径,服务提供者扮演的是协助者的角色,协助精神疾病患者满足健康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复原是精神疾病患者在多个层面上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积极的、支持性的和增权的外部环境重建健康、能动的自我的过程。[6]

三、复原的过程及原则

Strauss、Hafez、Lieberman和Harding曾经用两年的实践,对28个精神病人士复原的过程中,总结了复原过程的几个原则[7]:

原则一:复原并非是一个直接和直线的过程;

原则二:复原的过程有不同的阶段(反应、改变和极限)

4.全人视角(Holistic),即复原过程设计精神疾病患者的整个生活,包括精神精神、身体、灵性和社区等不同方面;

闭路电视系统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管道修复、详查与验收等方面,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配备灯光系统、摄像头与爬行器等设备。在闭路电视系统检测技术应用方面,技术人员主要利用摄像机检测排水工程管道内部情况,结合检测数据使用相关技术软件,通过管道缺陷检测确定缺陷类型与涌水点位置等。在排水管道内部问题检测结束之后,施工企业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管道验收及维护管理。

原则四:病情时间拖得越久,复原的脆弱性就越强

原则五:环境会对复原有所回应,如包容或者后退

在“116号文”中,施工临时设施有不同的计算方式:一是列入直接费。如风水电支管支线、简易砂石料加工系统、小型混凝土拌和浇筑系统、木材加工厂、钢筋加工厂、机械修理厂、混凝土预制构件厂、场内施工排水等。二是在施工临时工程中单独列项。如施工交通工程、施工场外供电工程、施工仓库、办公及生活用房等。三是列入其他施工临时工程。如施工供水系统、砂石料系统、混凝土拌和浇筑系统、施工排水、施工通信、施工临时支护设施等。

2.个别化及以个体为本(Individualized & Person centered),即依据精神疾病患者自身不同的能力、抗逆力、需要和经验等选择不同的多元的发展路径;

提供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的职能,政府有责任为每一个社区提供基础消防设施建设。 而社区中的每一个居民都要自觉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委员会应定期检查、维护消防基础设施。

选择使用SPSS 18.0软件对所有患者的数据资料给予分析,对计数资料选择使用χ2检验给予对比分析,对计量资料选择使用t检验给予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4年美国将复原模式确定为全国精神健康服务改革的目标,并明确了有关复原概念的10大原则,以此作为精神健康服务应坚持的守则,这10条守则主要是:

原则六:有关环境对复原的回应只有其惯性和程序的过程

1.自我指导(self direction),即由精神疾病患者自己引导、选择、决定和实践复原的具体方式和途径;

原则七:案主在复原中的角色和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3.赋权(empowerment),即精神疾病患者有权参与各种决定并且做出选择;

原则八:环境回应和个人行为的交互影响-意义的重拾。

原则三:复原的过程就像爬山一样,充满不同的起伏

5.非直线的过程(Non-Linear),即复原的过程不是一步一步的直线发展的过程,而是伴随着挫折的不断学习过程;

Anthony界定:复原是一个深层化个人独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关案主的人生目标、态度、感受、角色和技能都有所概念,这是一个让案主自己能够去过一个满足、有希望的生命历程,纵使有诸般的限制,复原是案主生命和人生意义方向的重整,这个重整的意义和层次,远比精神病的标签和过程来得深远。从Anthony的界定来说,复原具备三大特质,一是个人深层独特的经历,二是生命历练的重整,三是人生意义方向的深远影响。

当发动机停止运转时,ATF泵也被停止,且ATF压力消失。作用在活塞上的压力也消失。活塞由钢珠保持在锁定位置(图9)。发动机启动过程中液压填充所需能量存储在涨紧的活塞弹簧上。电磁阀仍处于通电状态,以固定活塞上的锁止器且使球头离开锁销(凹槽),以锁定活塞。

7.朋辈支持(Peer Support),即相互支持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经验型的知识和技能的分享以及社会性的学习;

8.尊重(Respect),即对精神疾病患者采取接纳和欣赏的态度,包括维护他们的权利、消除社会歧视与污名。这些是实现复原的关键;

9.责任(Resbonsibility),即精神疾病患者具有照顾自己喝寻求复原的责任;

10.希望(Hope),即复原提供了寻求未来美好生活的基本信息和发展要求。

无论对错,我们总会为自己做出的决定来寻找理由。有些理由听上去合情合理,但有时候,有些理由会因为过于牵强而变成借口。就像绝大部分男性都愿意选择一辆SUV成为自己的座驾一样,他们会为这个选择提供数不清的理由—空间大、视野好、乘坐舒适、道路适应性强……但这些数不清的理由归纳到最终,最具说服力的,也许就是一个简单的车名—路虎发现。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4).National consensus on mental health recovey(Rockvile,MD: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四、结语

显然,复原为本概念的逻辑是把精神病患者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在对待,重视他们的价值和有尊严的生活,从而去尊重他们的权利、明白他们的需要,接纳他们的限制和痛苦,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鼓励和关爱,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尽量让其在社区过正常化的生活。这种新的精神健康服务模式以复原患者的生活、回归社会为目标,将患者视为康复过程中的主体,以人为本,将精神病人的改变和康复看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重视人的权利与倡导,对现有的精神健康服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Amering,M.,& Schmolke,M.(2009).Recovery in mental health:Reshaping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responsibilities.London,UK:Wiley-Blackwell.

[2]Anthony.W.(2007).Giving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its due.Psychiati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31,95.

[3]童敏.当今西方精神健康服务发展的新趋向——复原模式的演变和争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6.

[4]Vecchio,P.(2012,march 23).SAMHSA’s working definition of recovery updated.SAMHSA blog.Retrieved from http: blog. SAMHSA. gov/ 2012/03/23/ definition-of-recovery-updated/.

[5]童敏.当今西方精神健康服务发展的新趋向——复原模式的演变和争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6.

[6]童敏.社会工作的自助和同伴支持理念的产生和演变——西方精神健康服务模式的发展轨迹[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5-11.

[7]叶锦成.精神医疗社会工作[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1:151.

*1.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2.曲靖师范学院校级优质课程《社区工作》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ZKC2016005)3.曲靖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化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项目编号:JGXM2016001)。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5-0041-02

作者简介:刘芳(1986-),女,湖南衡阳人,博士研究生,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区发展,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标签:;  ;  ;  ;  ;  ;  ;  ;  ;  ;  ;  

刘芳:西方社区精神康复理论——复原理论:背景、概念、过程与原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