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床突间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隙,动脉,解剖学,海绵,外科,动脉瘤,视神经。
床突间隙论文文献综述
涂斌锋[1](2012)在《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床突(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ACP)是额外侧入路进入鞍区、中颅窝底的门户和标志,其为蝶骨小翼向内后方延伸的骨性突起,是视神经、颈内动脉外侧的保护标志,通过视神经管上壁和视柱与蝶骨体相连。临床上处理某些床突旁、鞍旁、海绵窦区域等病变经海绵窦上壁入路时,常需磨除ACP和周围一些骨性结构后人为制造的一六面体手术操作腔隙称为床突间隙(clinoid space, CS)。此研究在显微镜下对头颅标本的解剖、观察、测量,并对高度特异性的骨性结构、血管、神经、硬膜等的解剖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明确ACP、床突间隙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关系。为如何磨除ACP,磨除后解剖暴露的变化,以及为临床ACP周围相关区域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干性成人颅底标本10例20侧(性别和年龄无法判定),观察颅底前床突周围相关区域的骨性结构的形态和解剖关系。8例血管被灌注彩色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性别和年龄无法判定),模拟额颞眶颧入路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对颅底前床突周围相关区域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摄,所得数据均经SPSS13.0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测量值范围)的形式表现。结果:1、ACP前外与蝶骨小翼连接,前外下方为眶上裂,与视神经管顶部后缘及视柱在前内方相连结,海绵窦在其外下侧,颈内动脉在其内侧通过。ACP外形呈锥形,其长、厚、宽分别为9.29±1.20(7.48-12.07) mm,5.21±1.15(3.16-7.78) mm,12.15±2.16(8.97-17.51) mm,可通过硬膜内、外磨除或联合法切除,注意避免损伤内侧的颈内动脉以及其外下缘的颅神经。2、床突间隙(CS)是磨除ACP后人为形成的一六面体腔隙,尖端指向后方,与前床突存在时毗邻组织大致相同。前床突及周围组织结构的构成、范围和边缘的大小对其空间大小有很大的影响,并使经该处的显微手术操作受到影响。内侧边:7.70±3.37(4.02-16.90) mm,外侧边:11.18±2.90(4.02-14.10) mm,上边:9.32±0.95(8.60-12.02)mm,下边:5.32±1.29(2.60-7.02)mm,高:10.05±1.47(8.02-12.90) mm。3、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左右两侧结合起来测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如下:视神经长度:8.81±2.47(4.31-12.83) mm和20.41±2.68(15.85-24.66) mm;颈内动脉长度:9.60±2.70(4.73-13.98) mm和13.79±1.76(9.11-15.32) mm;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宽度:4.26±1.31(2.64-7.53) mm和11.27±2.39(6.29-14.20) mm;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前):7.21±2.57(3.53-12.86) mm和9.68±2.56(4.49-13.81) mm。4、测量视神经管:上壁长度:8.20±1.20(6.5-10.29) mm,下壁长度:5.91±3.20(1.40-12.61) mm,颅口内缘间距:12.63±3.01(7.99-17.17) mm,颅口外缘间距:23.66±3.28(17.13-29.31) mm,颅口高度:4.33±0.55(3.39-5.81) mm,颅口宽度:6.77±0.89(4.85-8.49) mm,眶口高度:6.01±0.55(5.11-7.23) mm,眶口宽度:4.53±0.69(3.16-5.61) mm,颅口上壁厚度:0.49±0.17(0.21-0.81) mm,眶口上壁厚度:3.06±1.06(0.25-4.41) mm。5、腱环把眶上裂分为外、中、下叁个区,经其穿行的血管及颅神经毗邻位置及区域较恒定,所有穿行于海绵窦的眼静脉和神经均经眶上裂入眶,其中泪腺神经最细,动眼神经下支最粗。细眶上裂叁边的外边长19.98±3.39(12.87-24.09)mm,内边长8.85±1.57(6.09-12.41) mm,上边长17.12±2.54(11.51-22.13) mm。6、颈内动脉床突段(C3)外观呈楔形,位于远、近侧硬脑膜环之间,内侧与蝶骨颈动脉沟前部、前方与视柱、上外侧毗邻前床突。ICA床突段的远环和近环都不完整,ICA床突段存在床突静脉丛间隙于骨膜与内侧血管壁之间,颈内动脉床突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海绵窦内结构。结论:磨除前床突后增加了手术操作空间;提高了视神经、ICA以及眼动脉的显露,扩大了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以及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6-01)
刘军,刘树伟,衡雪源,费昶,韦有义[2](2011)在《床突间隙的显微和断层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床突间隙的解剖和毗邻关系,为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本研究在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上,观察了床突间隙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利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横断、冠状及矢状位0.05 mm层面,在断面上连续追踪、观察床突间隙的解剖结构。结果显示:床突间隙是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一个潜在的手术操作空间,床突间隙底的结构从前向后有视神经嵴、颈内动脉床突段和海绵窦前部的薄顶壁。外下壁是海绵窦外侧壁的延续,其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眼神经等向前进入眶上裂。冷冻铣切技术获得的0.05 mm断面显示了床突间隙的解剖特点。显微和断层解剖方法相结合可以阐明床突间隙的解剖特点,为颅底手术提供了详细的解剖学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1-08-08)
鲁军体,汤祥军,付锐,黄宽明,涂汉军[3](2010)在《床突间隙的显微解剖及其在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临床上磨除前床突形成床突间隙提供显微解剖学数据,研究磨除前床突在眼动脉瘤夹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的前床突及床突间隙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并在临床上采用磨除前床突法,夹闭眼动脉段动脉瘤12例。结果:床突间隙为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椎形空间,可以提供0.8-1.0cm3的显露空间,12例眼动脉段动脉瘤均利用该间隙成功夹闭。结论:床突间隙增加了手术空间,通过该间隙可处理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及床突段动脉瘤。(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杨军,于春江,王忠诚,贾旺,高秀来[4](2003)在《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前床突及床突间隙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 床突间隙是磨除前床突后人为形成的锥形腔隙,其容积与前床突及周围组织结构的构成、范围和边缘的大小有关,并影响经该处的显微手术操作。通过它可显露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前升部、前曲部和眼动脉的起点。术中磨除前床突及视柱,应注意其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构成。颈内动脉出海绵窦处的远、近环均存在颈内动脉穴。远环硬膜囊内是蛛网膜,而近环内是海绵窦静脉丛。结论 通过床突间隙拓展海绵窦-眶尖区手术入路,为利用颅底间隙进行入路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3年05期)
朱国臣,韩卉[5](2003)在《床突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干燥颅骨标本和头颅湿标本CS及其周围结构。结果:前床突(ACP)基部宽度约9.27 mm,厚度约4.89 mm;Dolenc叁角的叁边长度分别约为6.02 mm,10.27 mm和10.00 mm;23.3%的ACP气化,与后组鼻窦相通;颈内动脉(ICA)床突段长度约2.87 mm;ICA近环外侧距动眼神经约2.55 mm。结论:(1)磨除ACP须局限在Dolenc叁角内;(2)ACP气化增加了相关手术的危险性;(3)在ICA近环与动眼神经之间切开海绵窦上壁较安全;(4)通过CS可显露ICA床突段。(本文来源于《解剖学通报》期刊2003年03期)
尹嘉,曹瑞华,丁学华,廖建春,张光霁[6](2002)在《床突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床突间隙 (CS)及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分型 ,为经该区的直接显微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用 3 0例成人头颅标本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床突间隙及周围结构直接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床突间隙根据其对手术操作的影响和与颈内动脉 (ICA)的相互关系来看 ,侧位相可分为全ICA型 (68.3 3 % )、半ICA型 (2 6.67% )和无ICA型 (5 % )叁型 ,冠状位相可分为ICA内侧型 (95 % )和ICA外侧型 (5 % ) ,其中大多数情况是全ICA型和ICA内侧型 ,而ICA外侧型的CS空间较小 ,影响手术操作。结论 :CS分型具体量化了CS的空间大小 ,为途经CS的手术入路提供了显微解剖学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尹嘉,丁学华,楼美清,骆纯,卢亦成[7](2002)在《床突间隙显微外科解剖及概念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进行海绵窦、鞍内、颈内动脉及眼动脉等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解剖依据,进一步澄清CS的概念。方法:用22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从翼点和额下入路对前床突及周围结构进行直接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是磨除前床突后留下的一楔形空间,其顶边宽(2.39±0.18)mm(0.64~4.10mm),底边宽(5.34±0.16)mm(2.66~7.00mm),上内侧边长(7.67±0.33)mm(4.02~14.32mm),下内侧边长(11.21±0.49)mm(4.24~17.06mm),下侧边长(10.00±0.32)mm(5.6~14.26mm),底高(7.87±0.35)mm(5.12~16.38mm),尖端空间完全被颈内动脉(ICA)床突段所占据。ICA的远硬膜环和近硬膜环都不完整,动脉壁外常有海绵窦静脉丛,术中剥离ICA床突段可引起静脉丛出血。结论:ICA床突段血管壁外有海绵窦静脉丛,它是海绵窦内结构,所以手术松解ICA床突段最好只剥离其内侧缘的ICA穴,并为术中暴露CS后的空间大小提供了客观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02年03期)
尹嘉[8](2001)在《床突间隙与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在显微镜下对尸体头颅的解剖、测量,明确CS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并对高度个体化的骨性结构,神经、血管、硬膜等的解剖关系进行分析统计,取得国人此方面的资料,为显微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窥镜对鞍区的手术提供重要的解剖参数。同时,进一步澄清CS的概念,为该部位手术入路的改进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用22例(44侧)成人头颅标本,以不同手术入路和不同角度,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床突间隙及周围结构进行直接解剖、观察和测量,细微部份用石腊固定后切片观察、测量。 结果: 1、本组鞍区骨性结构中,形成ICA—床突孔和床突间桥分别只有2侧(占4.55%),ICA沟浅,中床突不明显,翼点入路到该区的距离要比额下入路缩短约10—15mm。 2、SMCV末端大多为1—3支,入硬膜处位于ACP尖前方9.47±1.67(-5.02-28.54)mm,蝶骨嵴顶下方3.83±0 52(0-11.26)mm,直径2 47±0.17(0 98-5.98)mm,其末端注入类型以海绵窦型,海绵窦侧壁窦型,颅中窝异常窦型为主,其最终入静脉窦口为Parkinson叁角和Mullan叁角时对手术影响较大。 3、ACP状如锥形,其长、宽、厚分别为9.39±0 23(7.42-12.08)mm,12 19±0.32(8.98-17 50)mm,5.31±0 18(3.20-7.62)mm。可通过硬膜内外联合法磨除,注意其下缘紧贴着海绵窦外侧壁内的颅神经,床突尖动脉的出现率为22 73%(10侧),直径为0.78±0 24(0 18-1.32)mm。 4、床突间隙状如楔形,顶边宽2 39±0.18(0.63-4 10)mm,底边宽5 34±0.16(2.62-7 00)mm,内侧边长7 67±0.33(4.00-17 00)mm,外侧边长11.21±0.49(4.00-14.00)mm,高7.87±0.35(5.00-16 00)mm,下侧边长10.00±0.32(5.62-14 00)mm。床突间隙的大小与ICA和ACP的空间关系有关,其中全ICA型最大,有利于手术操作。ICA床突段的远环和近环都不完整,CS为海绵窦内结构。 5、通过CS的海绵窦前内侧入路对鞍内结构视野极佳,结合硬膜外海绵窦外侧壁入路可一次全切大型或侵袭性垂体腺瘤。眼动脉从颈内动脉C2段分出是牵开ICA床突段最大障碍,适当磨开视神经管可达到松解作用。 结论:上述结果提供了CS详尽的解剖资料,为所有途经CS,进行鞍内、海绵窦内及其周围病变的手术提供了详细的显微解剖学资料。其测量数据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参数,为神经内窥镜—锁孔,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对鞍区直接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依据。进一步澄清CS的概念,指导了手术入路,并提出一次全切大型或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构想。(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1-04-01)
尹嘉,张光霁,丁学华[9](2001)在《床突间隙和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床突间隙 (CS)是术中磨除前床突 (ACP)后人为制造的一六面体手术操作空间 ,位于蝶骨小翼后侧 ,海绵窦前方 ,蝶骨体和视神经外侧 ,下缘是经中颅窝到眶上裂的III、IV、V1、VI等颅神经 ,并毗邻颈内动脉、眼动脉、下丘脑、垂体等重要结构。随着颅底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工具的发展 ,途经和涉及该区域的手术日益增多。基于该部位结构具有高度个体化的特点 ,进一步了解CS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关系对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期刊2001年01期)
床突间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床突间隙的解剖和毗邻关系,为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本研究在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上,观察了床突间隙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利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横断、冠状及矢状位0.05 mm层面,在断面上连续追踪、观察床突间隙的解剖结构。结果显示:床突间隙是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一个潜在的手术操作空间,床突间隙底的结构从前向后有视神经嵴、颈内动脉床突段和海绵窦前部的薄顶壁。外下壁是海绵窦外侧壁的延续,其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眼神经等向前进入眶上裂。冷冻铣切技术获得的0.05 mm断面显示了床突间隙的解剖特点。显微和断层解剖方法相结合可以阐明床突间隙的解剖特点,为颅底手术提供了详细的解剖学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床突间隙论文参考文献
[1].涂斌锋.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2
[2].刘军,刘树伟,衡雪源,费昶,韦有义.床突间隙的显微和断层解剖研究[C].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1
[3].鲁军体,汤祥军,付锐,黄宽明,涂汉军.床突间隙的显微解剖及其在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4].杨军,于春江,王忠诚,贾旺,高秀来.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
[5].朱国臣,韩卉.床突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J].解剖学通报.2003
[6].尹嘉,曹瑞华,丁学华,廖建春,张光霁.床突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
[7].尹嘉,丁学华,楼美清,骆纯,卢亦成.床突间隙显微外科解剖及概念的探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
[8].尹嘉.床突间隙与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1
[9].尹嘉,张光霁,丁学华.床突间隙和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