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联盟中企业建模元模型

动态联盟中企业建模元模型

一、动态联盟中企业建模的Meta-Model(论文文献综述)

张以文[1](2013)在《云制造模式动态虚拟企业合作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用户对产品不断提出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为此,现代企业向组织结构简单化、扁平化方向发展,将知识、技术、资金、原材料、市场和管理等资源联合起来的虚拟企业组织形态应运而生。虚拟企业的核心理念是共享企业资源,提高制造系统的敏捷性、柔性和市场应变能力,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近年来,众多网络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虚拟企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应用背景和培植环境。云计算的出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美好的网络化应用新模式;云制造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实现动态智能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等的共享与分配;制造云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动态按需获取的制造资源或制造能力服务,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任务协同提供支持。虚拟企业的本质特征敏捷性也是云制造的目标,因此,云制造为实现虚拟企业敏捷性提供了新的手段,云制造服务平台是高度开放的,企业能够通过云端以云服务的形式实现制造资源或制造能力的自由接入,降低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可实现松耦合、紧耦合等不同形式的企业协作方式,为虚拟企业资源高度共享和协作提供了新的应用集成平台。本文以云制造模式为背景,对动态虚拟企业合作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云计算和各种先进制造模式概念、提出的背景及研究发展现状基础上,系统性地总结了敏捷制造、网络化制造和云制造等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并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接着本文详细分析了动态虚拟企业的特征和内涵,为全文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应用背景和理论基础。2)在分析动态虚拟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需求和典型的虚拟企业合作系统模型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云制造模式对动态虚拟企业合作模式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一种云制造架构下的动态虚拟企业合作系统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而提出了一种面向云服务的动态虚拟企业组建过程模型。同时,为实现云制造服务平台下云服务智能匹配问题,设计了基于本体技术的云服务选择算法,对云服务进行了功能和非功能属性本体建模,从语义角度提高云服务选择的准确性。3)针对云制造模式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基于分层的思想建立了虚拟企业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种支持混合指标的主客观指标权重确定算法,为合作伙伴的合理选择奠定了基础。为解决面向云制造服务平台大规模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遗传伙伴选择算法,返回若干组优化的合作伙伴组合。基于以上结果,进一步提出阶段式的伙伴再选择算法,利用盟主约束、理想点聚类算法以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交互式遗传算法不断降低问题求解复杂性,充分考虑云制造服务平台合作成员的整体相容性和敏捷性等,从而获得最优的伙伴组合。4)在总结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基础上,提出一种云制造服务平台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文中系统地分析了云制造服务平台虚拟企业知识资源及知识服务的典型特征,给出了云制造服务平台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解决方案。最后,在具体“863”项目中加以实施,结果表明了文中所提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和可实现性。

祁凯[2](2011)在《面向制造业ERP的企业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网络经济及知识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全球竞争压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当今激烈竞争中强有力的工具。许多制造业通过ERP的实施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ERP是制造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制造业中应用ERP系统,可以使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得以集成化管理,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传统的ERP对企业内外部动态多变的环境难以支持,因此制造业需要柔性的ERP来满足管理的敏捷性等需求。如何设计和实施柔性ERP系统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商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在研发ERP领域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ERP具有了柔性特征,但是这种柔性仍然存在局限性。主要原因是所开发的ERP系统没有真正的掌握企业的运行规律,导致系统在某些特定范围内可用,也就是说ERP系统没有实现真正的柔性。而企业建模理论的出现恰好可以解决对企业运行规律描述不准确的问题,同时它也是制造业改造及优化经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目前存在多种企业建模方法体系与框架,对于企业诊断及模型仿真方面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中也作了相应的研究,但是在制造业ERP系统的开发及实施方面研究甚少,且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对ERP全生命周期支持上存在不足,导致分析设计模型与系统实施模型脱节,无法实现模型与ERP系统之间的互动,从而不能真正的实现柔性ERP。因此,对面向制造业ERP的企业建模理论及方法的有效设计和应用,既能够支持重用制造业已有的知识,为决策者提供支持;同时又能够支持快速实施柔性ERP系统,为实现现实世界与软件世界的无缝连接及相互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面向制造业ERP的企业建模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对制造业的生产类型和先进制造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制造业ERP的特点以及对企业建模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及现有建模框架的对比分析,结合CIM-OSA及集成化企业建模的优势,从视图维、生命周期维及通用层次维视角构建三维的面向制造业ERP的企业建模框架。此框架的建立是指导整个建模过程的依据和基础。对制造业现有组织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超竞争环境、业务流程重组环境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组织结构变革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组织单元、基本组织单元、人员、角色、虚拟团队及层次结构六个元素,针对不同的组织结构需求,结合柔性的组织建模方法,设计了柔性组织结构参考模型。针对制造业ERP对资源共享、资源重用及资源的快速搜索等需求,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以生产产品为核心,对制造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设计了资源池、资源型、资源实体及资源组合的资源描述方法,并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对制造资源进行建模,设计了基于XML的资源表达模型。针对制造业过程多层次复杂性的特点,基于CIM-OSA的思想对制造业过程进行分解,并结合面向对象Petri网的方法,对过程进行建模。在过程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与功能模型的转换规则,抽取出层次化的功能模型,并基于IDEF0设计了功能参考模型,同时分析了功能模型与信息模型的关联关系。建立面向制造业ERP的企业建模系统,提供对企业建模框架及建模过程的支持。通过建模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了四层网络体系结构及功能体系结构,并对建模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应用ASP.NET、XML语言和SQL Server 2005完成了系统的开发。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哈尔滨轴承厂作为企业建模的实证研究背景,分别对轴承厂的组织结构、资源分类、业务过程进行详细建模,映射出相应的功能模型及信息模型,为制造业ERP的快速实施奠定了基础,验证了面向制造业ERP的企业建模框架及其建模方法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面向制造业ERP的企业建模研究为软件设计及开发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解决了目前企业建模框架对ERP系统开发及实施的整个生命周期支持不足的问题,对支持柔性ERP的快速开发及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网络环境下制造业的组织结构变革、资源重用及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企业快速实施及应用先进制造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企业模型与系统模型相互转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崔毓剑[3](2010)在《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紧密相关。在国家将林业发展作为战略重点的背景下,我国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来实现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可以为林业工程装备制造实现经济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思路和方案。供应链协同和网络化技术运用是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研究与实施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网络化协同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本论文对供应链协同和网络化供应链协同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进而针对供应链协同、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和网络化协同相关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在对国内外林业工程装备制造行业供应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和整理,以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为基础,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以工作流技术、Web Services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系统优化及监控技术等为支撑技术,构建出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最后,以国内某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实例应用情况来验证该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供应链价值分析首先从供应链的角度对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进行分析,并对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构成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供应链的成本和利润作了分析,提出了供应链剩余利润的概念,运用量化的手段来评价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供应链协作关系中的利益协作机制,为供应链协同研究提供经济学基础。2.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模式研究对协同理论、供应链协同等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针对传统供应链协同方式和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现状存在的问题,构建出了基于网络化平台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运用Shapley值从利润形成及收益分配角度对NSCCM模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网络化供应链协同可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客户满意程度,大大降低运营成本,验证了网络化运用到供应链协同中可以推动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实现。3.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网络化技术平台网络化技术平台是网络化协同系统模型构建的基础。分析和阐述了工作流技术、ASP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等网络化技术运用平台,提出了网络化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设计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基本假设和相应开发环境。4.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系统建模在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针对一个行业的协作,涉及众多企业,生产周期长,流转信息复杂,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很难管理和控制其它企业的运作。因此利用工作流建模技术,对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组织和过程建模,有利于核心企业和其它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管理。论文利用协同理论和工作流技术,对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和库存系统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及网络化协同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ASP平台的网络化供应链协同系统建模方法,分别对林业装备制造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和库存系统进行模型构建。5.原型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满足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应用平台系统。在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讨论了X集团公司在整个产业中实现供应链协同过程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集成的运行实例,为X集团公司实现网络化供应链协同的目标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该研究成果在企业管理实践的应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证明该研究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李博洋[4](2010)在《基于模型驱动体系结构的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能否组建成虚拟企业联盟,以此对瞬息万变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响应,成为现代企业在竞争中成功与否的关键。与此同时,协同项目管理系统正在成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热点,协同项目管理与传统的项目管理不同,它强调在一个虚拟环境中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能够通过及时的开发和共同生产提高企业的应变性、实时性。针对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的多阶段、多企业参与、多业务流程,可重构、可扩展等特点,应用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模型驱动体系结构)这一新型的软件开发方法,运用这一新方法对系统的研究,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模型转换过程更加简洁清晰便捷。本文结合协同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协同项目管理系统平台的特征,并对项目管理中的只是针对单个企业进行项目的计划和控制,缺乏协同性和层次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提出类图元模型和协同企业元模型,并以此运用MDA技术平台下的三层架构进行轻量级的模型转换,对相关的模型转换规则和流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说明,这种模型转换过程应用于协同项目管理系统当中,对解决企业联盟中企业之间的目标性、时效性、分布性和紧密协作提供了较好的改进方案。通过这些理论研究、数据模型的创建,基于面向对象开发过程,设计和实现了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 B/S)结构的基于MDA协同项目管理原型系统。

黄河[5](2010)在《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集成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敏捷供应链支持供应链企业的迅速结盟,集成企业间的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需求优化供应链组织、管理方式和生产计划,保证动态联盟的平稳解体。它能够在企业间竞争合作的现代制造环境中有效地组合配置松散的资源,迅速地构成响应市场变化的虚拟企业动态联盟,显着地提升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率。因此敏捷供应链成为上世纪末以来供应链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移动技术使得在任何时间和在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中实时地获取信息和监控供应过程成为可能。将移动技术应用于供应链能够突破传统供应链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增强供应链的敏捷性、分布性和可视性,改善供应链各主体间的协调效率,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因此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移动环境的复杂性和资源限制也导致移动环境下供应链运作的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现代企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和敏捷供应链的特点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环境对敏捷供应链带来的影响,提出一种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模式,进而对移动环境下敏捷供应链的运作提出了供应链集成的技术框架和具体实现方式,并在原型系统中实现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一对一的协商。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移动环境下敏捷供应链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型,并以3C产品的定制为背景利用移动Agent、分布式和遗留系统封装、柔性工作流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服务和工作流集成的技术架构。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①分析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供应链、移动环境下的供应链和基于移动Agent的供应链研究现状。②研究敏捷供应链的特征,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为敏捷供应链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移动环境下敏捷供应链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模式。③以3C产品的定制为背景,分析移动Agent、分布式和遗留系统封装、柔性工作流等技术手段如何解决移动环境下敏捷供应链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通过这些技术实现敏捷供应链的信息、服务和工作流集成的技术框架。④在信息、服务和工作流层面分别给出集成架构的技术细节和实现手段。⑤结合相关技术手段,实现基于Agent平台的原型系统。本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来自2008年国家863课题“移动环境下的企业集成新技术”(No.2008AA04Z127)

单子丹[6](2009)在《高技术虚拟企业(HTVE)协商机制及其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使得知识型战略合作成为衡量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高技术企业综合竞争优势与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高技术虚拟企业(High-tech Virtual Enterprise,HTVE)是虚拟企业组织形式在高技术领域中的升级,它是高技术企业整合核心优势,分散技术研发风险,应对市场个性需求的有效途径。由于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占有与知识学习的不完备,参与目标与信任程度的不相同,能力贡献与利益回报的动态变化导致联盟运营过程中积聚大量的冲突问题,因此,研究与建立HTVE多边动态协商机制对协调成员合作关系、发挥联盟协同效应以及优化联盟合作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对国内外虚拟企业相关理论、方法以及多边协商研究脉络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给出HTVE的内涵特征、形成路径与网络演化规律,揭示HTVE冲突产生的动因与层次类型,构建了合作冲突对联盟整体收益的SMART影响模型;通过对HTVE协商决策组织模式的深入研究,提出协商模式的选择依据及其管理规则,结合成员企业的任务角色探讨HTVE谈判力变迁的决定因素和过程特性,建立了HTVE协商成员谈判能力的测度模型;并从实际管理与应用角度设计出IITVE多边协商机制的总体框架、功能结构和协作方式。形式化描述HTVE中Multi-Agent协商决策过程,着重研究协商个体隐式效用曲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多重冲突议题的递阶层级结构,在对Multi-Agent协商联合状态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效用算子和概率算子作为协商个体形成动态提议区间方案的衡量依据和评价方法。据此建立了多边多议题交互协商的粗规划模型和细规划模型。从Multi-Agent协商策略的影响因素出发,以交互时间依赖策略、协商资源依赖策略、参与行为模仿策略和多议题互补策略作为策略联结的单项变量,提出HTVE组合协商策略的实施方案、运行原则和调整方法。通过分析各类协商策略选择机制间的互动关系,得出个体谈判对策对协商模型运行效果的作用与影响方式,形成HTVE中Multi-Agent协商策略的配置体系。建立了HTVE中Multi-Agent合作协议的管理机制,基于自适应改进粒子群算法生成Multi-Agent交互协商结果,分析比较各类自然启发式算法间的优化性能。提出HTVE协商内部信任的全过程管理结构,并通过协商直接信任度、间接信任度以及合作友好度构建了协商可信度计量模型,为成员企业信誉等级评定提供参考性依据;建立了HTVE合作成员的动态奖惩机制,确定协商奖惩的分析对象,提出奖励再评估和惩罚可申辩的管理体制,为HTVE技术标准的形成、发展与确立提供行为规范与制度保证。利用领域本体的思想,搭建了HTVE中Multi-Agent协商协议平台,为群体合作规则的共享与合成提供语义处理方法和通信手段。基于智能谈判支持系统(Intelligence Negotiation Support System,INSS)双驱动集成的问题处理机制,形成HTVE智能谈判支持系统(HTVE-INSS)的总体结构与模块功能,结合HTVE协商决策的组织方式,建立了HTVE-INSS的匹配模式。分别从协商决策问题的识别与理解、合作求解模型的调用架构、INSS综合推理的运行机制入手,给出冲突议题特征抽取、变换与规约的处理方法,提出概念-元模型、逻辑-结构模型和应用-业务模型多维模型的构成体系,利用在线合作学习与离线经验学习构建了INSS综合推理的执行结构,基于向量夹角余弦的证据合成理论,建立了HTVE-INSS知识推理与组织的运作机理,并针对INSS推理知识的存储器-动态知识库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设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大庆石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起的DSR-16BT项目作为实证研究的应用背景,采集HTVE成员企业关于互补冲突议题的谈判数据,结合参与成员协商策略的选择倾向,比较分析实施HTVE多边协商机制前后议题谈判的交互效果,并实现DSR-INSS部分模块的关键过程,验证HTVE动态协商机制及其支持系统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提出DSR-16BT项目运行的有关对策与建议。本文形成了HTVE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多边多议题多阶段的交互式协商机制和冲突消解理论、方法与策略体系,既可为HTVE项目任务的稳定发展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也可为高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强化与提升提供解决方案。HTVE-INSS的建立既可以提高HTVE协商机制的运行效率与效力,也可为网络合作联盟提供异地远程智能谈判的信息处理方法与辅助决策工具。

宁红云[7](2009)在《协作智能体环境下虚拟企业自由联盟构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虚拟企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跨地理空间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的临时企业组织形式,它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企业追求的重要运作模式之一。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分析网络化企业联盟所面临的困难着手,深入研究了面向实时协作的网络化虚拟企业运作的系统理论框架,给出了网络化虚拟企业运作模型,研究涉及企业交互协作建模,协同数据管理与事务处理,伙伴在线选择与定位协商等关键问题。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⑴基于协作智能体在分布计算环境中的可变结构特性,提出网络化虚拟企业运作的系统理论框架,引入动态域的管理模式、动态业务流协作模型以及多智能体角色控制机制,有效解决了动态联盟中多边业务的动态规划与协调问题,从而提高了虚拟企业面向任务进行重组的灵活性,增强了系统的适应能力。(2)针对虚拟企业协作数据访问特点,引入改进的协作对象及其虚拟表机制及智能体移动策略,提出基于三层结构、四级模式的分布式协作数据管理模型,引入视图自维护思想分别从保存有限实视图,为特定数据开辟缓存和实时监控同根数据等方面,有效改善了虚拟企业中动态业务流数据的协作访问性能。(3)针对传统方法在虚拟企业动态数据管理中事务错失率高和难以适应动态事务处理的缺陷,结合线程与协作智能体并行处理技术,提出基于动态域的事务3阶段处理法,以及动态多版本乐观并发控制和协作查询优化策略,有效降低了动态域事务的错失率和重启率,并提高了事务处理能力。⑷从分析网络化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在伙伴选择中所具有的优势着手,提出一种基于实时协作关联图的虚拟伙伴在线自动选择模型和基于蚁群优化的潜在伙伴挖掘模型,新模型与传统的离线挖掘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有效解决了企业合作中的间接关联和弱关联的挖掘问题。(5)针对传统虚拟企业沟通耗时和协商失败率高等问题,为满足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快速构建企业联盟的目标要求,基于同步约束的多边伙伴定位协商协议,提出伙伴定位在线协商模型及其协进化协商决策算法,它通过实时更新智能体信念明显地改进了协商行为的效用,有效提高了伙伴定位在线协商的成功率。

王慧瑾,孙明贵[8](2008)在《电子商务下动态联盟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技术日趋成熟。建立在电子商务技术上的企业动态联盟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动态联盟是种新的组织模式,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大量文献基础之上,将现今动态联盟在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联盟中利益分配的研究、动态联盟体系设计的研究、动态联盟的技术支持等几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做一个综述。

徐欣[9](2008)在《基于元建模方法的企业模型互操作研究》文中提出企业间协作、企业集成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实现企业模型互操作是达成企业集成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针对目前企业建模方法刚性太强、兼容性不足、适应性差的普遍问题的一条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元建模方法是系统化的建模方法,是对系统高层次上的抽象,是解决异构系统集成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回顾,提出以元建模方法解决企业模型互操作问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企业参考体系,创建了面向互操作的企业建模框架,并设计出了企业核心元模型及其基本类。第一章、第二章描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归纳总结了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着重从基本概念、模型架构、核心技术三个方面对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从实现原理、实现方法及信息系统的开发架构等方面对基于MDA的基础平台开发工具——Justep X3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元模型及元建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三章在对传统企业参考体系结构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企业协作环境下企业建模的新需求,并创建了面向互操作的企业建模框架(IO-EMA),将传统3维体系结构扩展为6维体系结构,并分别对各个维度的作用进行了描述。第四章在第三章基础上设计了企业核心元模型及其基本类,对各个类的功能作用进行了描述,并创建了基于版本管理技术的元模型管理机制,最后对多视图模型视图一致性维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一致性保证措施。第五章对IO-EMA模型与UML模型的映射进行了研究。在第三章构建的面向互操作的企业建模框架中视图维的基础上,划分出了IO-EMA模型的视图类核心要素,并结合三层模型映射框架,重点探讨了其中模型层次的映射,随后建立了基于模型形式化描述的映射规则,最后给出了映射规则的形式化定义及树形结构表示。第六章给出了一个制造业企业的系统集成实例,该集成通过元模型完成,初步设计了该元模型以及它所对应的E-R模型,随后对功能集成模型体系结构进行了概要设计,并结合企业的计划采购流程作了集成分析,最后初步设计了集成系统中概念模型的基本结构。

田世海[10](2008)在《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由于虚拟企业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给代表着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术企业带来新的变革和重大影响。而且,高技术企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组建高技术虚拟企业将是我国高技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保证能够顺利地完成确定的目标,高技术虚拟企业(High-tech virtual enterprise,HTVE)的运行过程将涉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和控制流。因此,能集成多方面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将是高技术虚拟企业得以实现的关键。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HTVE的竞争能力,加快高技术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而且有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此外,对于完善HTVE的理论与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业务的角度,研究了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的流程,以及异构环境下成员企业间不同应用系统的差异。随后设计了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同时,为了提高跨平台的集成能力,运用Web Services技术,构建了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集成模型和网络体系结构,从而为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的成功建立奠定基础。根据HTVE的业务流程分析,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如何构建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的面向对象赋时Petri网模型,包括平台功能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功能模块的形式化描述、状态空间可达性和时间性能等问题。为了提高平台的可重用性和柔性,第五章构建了HTVE信息系统平台三维立体运行模型体系结构,提出了运行元模型。论文将ECA规则引入到运行过程模型的设计中,提供了形式化描述和映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程柔性建模的问题。针对运行过程中,各成员企业资源紧缺的情况,第六章主要研究基于赋时Petri网HTVE信息系统平台的资源调度模式,涉及调度目标的制定,相应动态资源调度模型的建立。随后,论文从优化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调度策略和自然启发式算法。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HTVE的资源调度问题。最后,论文以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虚拟合作项目为背景,对绿色、高技术产品QD10B-2型车载式移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移动电站)的生产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信息系统平台理论和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动态联盟中企业建模的Meta-Mode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联盟中企业建模的Meta-Model(论文提纲范文)

(1)云制造模式动态虚拟企业合作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
    2.1 云计算
        2.1.1 云计算的定义
        2.1.2 云计算主要应用
    2.2 先进制造模式概述
        2.2.1 敏捷制造
        2.2.2 网络化制造
        2.2.3 云制造
    2.3 动态虚拟企业
        2.3.1 动态虚拟企业定义
        2.3.2 动态虚拟企业合作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制造模式动态虚拟企业合作模型
    3.1 相关工作
    3.2 云制造模式对动态虚拟企业合作的影响与博弈分析
        3.2.1 虚拟企业合作信息化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3.2.2 云制造模式对动态虚拟企业合作的影响
        3.2.3 云制造服务平台虚拟企业合作博弈
    3.3 云制造模式下动态虚拟企业合作系统模型
        3.3.1 合作系统模型架构
        3.3.2 合作系统模型重要性能分析
    3.4 云制造模式下动态虚拟企业组建过程模型
        3.4.1 虚拟企业组建过程模型描述
        3.4.2 云制造动态虚拟企业伙伴合作流程
    3.5 虚拟企业云服务选择扩展模型
        3.5.1 云服务选择扩展模型描述
        3.5.2 云服务匹配本体构建及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制造服务平台大规模合作伙伴选择
    4.1 相关工作
    4.2 云制造模式动态虚拟企业合作评价指标体系
        4.2.1 合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指标预处理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数值仿真
    4.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大规模合作伙伴选择
        4.3.1 大规模合作伙伴选择算法
        4.3.2 实验和结果分析
    4.4 云制造服务平台合作伙伴再选择模型及算法
        4.4.1 再选择必要性分析
        4.4.2 伙伴再选择模型描述
        4.4.3 阶段式伙伴选择算法
        4.4.4 仿真算例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制造模式虚拟企业合作知识管理
    5.1 相关工作
    5.2 云制造服务平台虚拟企业合作知识管理
        5.2.1 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
        5.2.2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知识管理体系
        5.2.3 云制造知识资源及知识服务特征
        5.2.4 云制造服务平台虚拟企业知识共享
    5.3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知识管理关键问题分析
        5.3.1 知识获取与存储
        5.3.2 知识检索
        5.3.3 知识创新与发布
    5.4 基于案例库和本体的虚拟企业合作知识服务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和发表论文情况

(2)面向制造业ERP的企业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评述
        1.3.2 制造业ERP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3 企业建模研究现状及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面向制造业ERP 的企业建模体系设计
    2.1 制造业ERP 分析
        2.1.1 制造业生产类型分析
        2.1.2 制造业生产模式分析
        2.1.3 制造业ERP 特点分析
    2.2 企业建模的必要性
    2.3 面向制造业ERP 建模体系的构建
        2.3.1 视图维设计
        2.3.2 生命周期维设计
        2.3.3 通用层次维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制造业ERP 的组织建模
    3.1 制造业组织结构对比分析
    3.2 动态环境下的组织结构变革
        3.2.1 超竞争环境下的组织结构分析
        3.2.2 业务流程重组环境下组织结构分析
        3.2.3 信息时代环境下的组织结构分析
    3.3 柔性组织建模
        3.3.1 建立组织参考模型
        3.3.2 面向对象的组织元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制造业ERP 的资源建模
    4.1 制造资源分类
    4.2 制造资源建模需求分析
    4.3 面向对象的制造资源建模
        4.3.1 面向对象的制造资源分类
        4.3.2 基于XML 的制造资源表达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制造业ERP 的过程建模
    5.1 制造业过程分析
    5.2 Petri 网优势分析
    5.3 基于面向对象Pertri 网的过程建模
        5.3.1 基于CIMOSA 的业务过程分解
        5.3.2 业务过程建模
        5.3.3 过程模型与其他视图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制造业ERP 的功能建模
    6.1 功能需求分析
    6.2 基于IDEF0 的功能建模
        6.2.1 过程模型与功能模型的映射
        6.2.2 功能参考模型
    6.3 基于IDEF1x 的信息建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制造业ERP 的企业建模系统实现
    7.1 需求分析
    7.2 体系结构设计
        7.2.1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设计
        7.2.2 系统功能体系结构设计
    7.3 功能设计
    7.4 系统实现
        7.4.1 运行环境设计
        7.4.2 功能实现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实证研究
    8.1 项目背景
    8.2 组织及资源建模
        8.2.1 组织建模
        8.2.2 资源建模
    8.3 过程建模
    8.4 功能及信息建模
        8.4.1 基于xUML 的生产计划PIM
        8.4.2 PIM 到PSM 的映射
    8.5 效果分析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林业工程与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1.1.2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协同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供应链协同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供应链协同国外研究现状
        1.3.2 供应链协同国内研究现状
        1.3.3 网络化供应链协同研究方向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价值分析
    2.1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相关概念
        2.1.1 装备制造业和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
        2.1.2 产业链及其特点
        2.1.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
    2.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构成及特点
        2.2.1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及其产品特点
        2.2.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构成
        2.2.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
    2.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分析
        2.3.1 供应链的价值链分析
        2.3.2 供应链的利润链分析
        2.3.3 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评价
    2.4 供应链中企业协作关系分析
        2.4.1 供应链中企业协作关系演化
        2.4.2 供应链协作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模式研究
    3.1 供应链协同及其动因
        3.1.1 供应链协同概念
        3.1.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动因
    3.2 供应链风险管理
        3.2.1 供应链风险概念
        3.2.2 供应链风险来源
        3.2.3 供应链风险防范与控制
    3.3 供应链协同方式分析
        3.3.1 传统供应链协同方式
        3.3.2 传统供应链协同存在的问题
        3.3.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现状
    3.4 网络化供应链协同模型
        3.4.1 网络化供应链协同模型概念
        3.4.2 网络化供应链协同模型特点
    3.5 基于Shapley值的模型可行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网络化技术平台
    4.1 供应链协同网络化相关技术
        4.1.1 工作流技术
        4.1.2 ASP平台
        4.1.3 其它相关技术
    4.2 系统模型开发平台设计基本要求和原则
        4.2.1 开发平台基本要求
        4.2.2 平台设计基本原则
        4.2.3 基本假设
        4.2.4 系统运行平台和开发环境
    4.3 本章小结
5 网络化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系统建模
    5.1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采购网络化协同建模
        5.1.1 采购业务流程分析
        5.1.2 采购网络化协同需求分析
        5.1.3 采购网络化协同建模
    5.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生产物流网络化协同建模
        5.2.1 生产物流流程分析
        5.2.2 生产物流网络化协同需求分析
        5.2.3 生产物流网络化协同建模
    5.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网络化协同建模
        5.3.1 销售模式分析
        5.3.2 销售网络化协同需求分析
        5.3.3 销售网络化协同建模
    5.4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库存管理网络化协同建模
        5.4.1 库存管理业务分析
        5.4.2 库存管理网络化协同需求分析
        5.4.3 库存管理网络化协同建模
    5.5 本章小结
6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系统实例应用
    6.1 实例应用背景
        6.1.1 企业简介
        6.1.2 供应链管理原有简况
    6.2 系统物理结构
    6.3 系统实现及应用举例
        6.3.1 协同采购管理
        6.3.2 协同生产管理
        6.3.3 协同销售管理
        6.3.4 协同库存管理
    6.4 应用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之处
    7.3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模型驱动体系结构的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1.2.2 协同技术研究现状
        1.2.3 模型驱动架构对协同项目管理的帮助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 MDA 的协同项目管理系统分析
    2.1 相关定义
        2.1.1 项目
        2.1.2 项目管理
        2.1.3 协同
        2.1.4 协同项目
    2.2 协同项目管理系统
        2.2.1 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2.2.2 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的特点
        2.2.3 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
        2.2.4 协同项目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2.3 MDA 技术及其在协同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2.3.1 MDA 的基本概念
        2.3.2 MDA 中的几种模型
        2.3.3 MDA 开发过程
        2.3.4 MDA 技术在协同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DA 的协同项目管理系统建模
    3.1 引言
    3.2 抽象计算平台的建立
        3.2.1 协同企业间的联系
        3.2.2 企业项目元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3.2.3 企业项目元模型是模型转换的基础
        3.2.4 企业项目元模型的便捷性
    3.3 协同企业元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的定义
        3.3.2 模型类图建立
        3.3.3 协同企业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的模型转换
    4.1 关于模型转换
        4.1.1 模型转换的定义
        4.1.2 形式化模型转换规则
        4.1.3 基于形式化模型转换规则的重组算法
        4.1.4 算法实例
    4.2 系统模型转换流程
    4.3 业务分析后的协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IM 类模型
    4.4 从PIM 到EJB 组件PSM 的变换
    4.5 从PSM 到WEB 组件代码的变换
    4.6 协同项目管理系统开发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 章基于MDA 方法的系统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所应用的技术
    5.2 系统实现
        5.2.1 系统开发环境的介绍
        5.2.2 系统框架
        5.2.3 系统实现部分功能界面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集成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文献检索
        1.2.2 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结构与运行模式
    2.1 供应链与敏捷供应链
        2.1.1 供应链的组成与发展趋势
        2.1.2 敏捷供应链的概念与特征
    2.2 移动环境下的供应链发展趋势
        2.2.1 移动环境的定义及其网络特征
        2.2.2 移动环境下的供应链发展趋势
    2.3 移动环境下敏捷供应链结构和运行模式
        2.3.1 敏捷供应链应用场景
        2.3.2 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结构
        2.3.3 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运行模式
第三章 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集成技术架构
    3.1 移动环境下敏捷供应链的问题、要求和技术手段分析
        3.1.1 多Agent系统和移动Agent技术
        3.1.2 分布式架构和遗留系统封装技术
        3.1.3 柔性工作流技术
        3.1.4 其它相关技术
    3.2 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集成技术架构
        3.2.1 总体集成技术架构
        3.2.2 信息集成技术架构
        3.2.3 服务集成技术架构
        3.2.4 工作流集成技术架构
第四章 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集成技术研究
    4.1 多AGENT系统与移动AGENT技术研究
        4.1.1 移动Agent标准和平台
        4.1.2 移动Agent的生命周期
        4.1.3 移动Agent的行为活动
        4.1.4 移动Agent的通讯交互
        4.1.5 移动Agent的迁移策略
        4.1.6 移动Agent的发现机制
    4.2 分布式和遗留系统封装技术研究
        4.2.1 遗留系统集成
        4.2.2 移动Web Service技术
        4.2.3 Agent平台与Web Service的结合
    4.3 柔性工作流技术研究
        4.3.1 工作流技术标准
        4.3.2 工作流建模
        4.3.3 工作流模式
        4.3.4 Agent与工作流的结合
第五章 移动环境下敏捷供应链集成技术实现与应用
    5.1 原型系统需求分析
        5.1.1 原型系统业务和模式
        5.1.2 原型系统参与者
        5.1.3 系统流程与协商需求
    5.2 原型系统设计
        5.2.1 原型系统功能设计
        5.2.2 Agent对象设计
        5.2.3 一对一协商的工作流设计
        5.2.4 系统运行环境
    5.3 原型系统实现和应用
        5.3.1 基于多Agent系统的信息集成技术实现
        5.3.2 服务集成技术实现和应用
        5.3.3 工作流集成技术实现和应用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技术虚拟企业(HTVE)协商机制及其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HTVE的研究现状
        1.3.2 协商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INSS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现有研究评述
    1.4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2章 HTVE内部协商的体系分析
    2.1 HTVE的界定与特征
        2.1.1 HTVE的内涵分析
        2.1.2 HTVE的典型特征
        2.1.3 HTVE的形成路径与演化规律
    2.2 HTVE的冲突分析
        2.2.1 HTVE冲突形成的动因
        2.2.2 HTVE冲突类型与层次
        2.2.3 HTVE冲突对联盟收益的影响模型
    2.3 HTVE协商决策的组织模式
        2.3.1 HTVE协商模式的选择依据
        2.3.2 HTVE协商成员的谈判力测度
        2.3.3 HTVE协商决策的管理制度
    2.4 HTVE协商机制的体系架构
        2.4.1 HTVE协商机制的总体框架
        2.4.2 多主体多目标多阶段的协商结构
        2.4.3 Multi-Agent之间的协作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HTVE中Multi-Agent协商过程建模
    3.1 HTVE中Multi-Agent协商过程形式化描述
    3.2 HTVE个体提议的隐式效用函数分析
        3.2.1 效用曲线的空间分布
        3.2.2 个体风险偏好对效用结构的影响
    3.3 HTVE个体提议区间的调整方法
        3.3.1 Multi-Agent联合状态的逻辑基础
        3.3.2 效用算子和概率算子的引入
        3.3.3 交互式动态提议区间的估计
    3.4 HTVE多重冲突议题的递阶结构
        3.4.1 多色集合理论
        3.4.2 多重议题递阶结构树的建立
        3.4.3 形式化结构模型的表达
        3.4.4 议题单元的求取与筛选
    3.5 HTVE中Multi-Agent协商决策模型的建立
        3.5.1 模型建立的条件假设
        3.5.2 可协议空间和协商点的确定
        3.5.3 协商目标规划模型的构建
        3.5.4 协商模型的扩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HTVE组合协商策略的制定
    4.1 HTVE个体协商策略的选择机制
        4.1.1 响应机制与让步分析
        4.1.2 折衷机制与信念修正
        4.1.3 回避机制与延迟防守
        4.1.4 选择机制间的互动关系
    4.2 HTVE中Multi-Agent协商策略的影响因素
        4.2.1 参与成员的个性特征
        4.2.2 外部环境信息的影响
        4.2.3 其他参与成员的影响
        4.2.4 议题空间的特性影响
    4.3 HTVE协商策略对决策模型的作用分析
        4.3.1 交互时间依赖策略
        4.3.2 协商资源依赖策略
        4.3.3 参与行为模仿策略
        4.3.4 多议题互补策略
    4.4 HTVE组合协商策略的运行方案
        4.4.1 策略组合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4.2 组合协商策略的实施步骤
        4.4.3 组合协商策略的动态调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TVE中Multi-Agent合作协议管理
    5.1 HTVE中Multi-Agent协商解处理方法
        5.1.1 粒子群自然启发式算法的应用
        5.1.2 协商均衡解的形成
        5.1.3 各类算法间的优化性能分析
    5.2 HTVE协商的内部信任机制
        5.2.1 内部信任的全过程管理
        5.2.2 协商可信度的测算
    5.3 HTVE合作成员的动态奖惩机制
        5.3.1 奖惩对象的选择
        5.3.2 奖惩规则的管理
    5.4 HTVE技术标准的配置过程
        5.4.1 标准形成的动力分析
        5.4.2 标准配置的主体管理
    5.5 HTVE中Multi-Agent协商协议的共享与合成
        5.5.1 原语处理方法
        5.5.2 语义表达方式
        5.5.3 Multi-Agent通信
        5.5.4 合作协议的生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HTVE-INSS的体系结构与综合推理
    6.1 双驱动集成的HTVE-INSS总体结构
        6.1.1 总体设计思想
        6.1.2 HTVE-INSS双驱动的处理机制
        6.1.3 HTVE-INSS模块设计与匹配模式
    6.2 HTVE协商决策问题的识别与理解
        6.2.1 问题处理系统的结构
        6.2.2 问题形式化表示方法
        6.2.3 问题领域知识的组织
        6.2.4 协商问题的变换与规约
    6.3 HTVE-INSS合作求解模型的层次结构
        6.3.1 概念—元模型的构建
        6.3.2 逻辑—结构模型的提取
        6.3.3 应用—业务模型的调用
        6.3.4 过程模型的实例化管理
    6.4 HTVE-INSS综合推理的运行机制
        6.4.1 在线合作学习与离线经验学习
        6.4.2 基于向量夹角余弦的证据合成与决策分析
        6.4.3 推理机实现的关键技术
    6.5 HTVE—INSS的动态知识库设计
        6.5.1 基础知识库
        6.5.2 衍生知识库
        6.5.3 合成知识库
        6.5.4 扩展知识库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HTVE多边协商机制的实证研究
    7.1 DSR-16BT项目应用背景
    7.2 HTVE多边交互式协商的实验分析
        7.2.1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类
        7.2.2 参与成员协商策略的选择倾向
        7.2.3 决策模型的运行与反馈
        7.2.4 谈判结果的讨论与补充
    7.3 DSR-INSS关键模块的模拟与仿真
        7.3.1 DSR-INSS的功能结构
        7.3.2 DSR-INSS模型库管理系统
        7.3.3 DSR-INSS的学习与推理
    7.4 DSR-16BT项目运行对策与建议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协作智能体环境下虚拟企业自由联盟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虚拟企业联盟研究现状
        1.2.2 多智能体理论文献综述
        1.2.3 协同工作理论研究进展
    1.3 问题分析及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VEFA虚拟企业自由联盟运作模式分析与设计
    2.1 虚拟企业运作模式概述
    2.2 VEFA 系统的运作机制设计及其特征分析
        2.2.1 基于动态域的 VEFA 运作机制设计
        2.2.2 一体化特征分析
        2.2.3 协同运作特征分析
        2.2.4 个性化特征分析
    2.3 VEFA 协作支撑平台及其动态业务流协作模型设计
        2.3.1 协作智能体(CBA)的定义与性质分析
        2.3.2 VEFA 协作支撑平台(CBAMAS)
        2.3.3 CBAMAS 的角色控制机制
        2.3.4 CBAMAS 的协作框架与协作流程描述
        2.3.5 CBAMAS 的可变结构特性分析
        2.3.6 可变结构的动态业务流协作模型
    2.4 网络化虚拟企业运作模型(CBAMAS-VEFA)设计
        2.4.1 VEFA 自治域与协作联盟生命周期
        2.4.2 VEFA 的形式化定义
        2.4.3 CBAMAS-VEFA 运作示意图
        2.4.4 预置系统数据库描述
        2.4.5 运作模式设计与实现
        2.4.5.1 VEFA 准备与伙伴选择
        2.4.5.2 建立自治域管理模型
        2.4.5.3 VEFA 成员加盟模式
        2.4.5.4 VEFA 初始化完成及协作开启
        2.4.5.5 动态业务流协协同运作
        2.4.5.6 VEFA 自动解散机制
    2.5 CBAMAS-VEFA 构建的关键技术
        2.5.1 VEFA 数据协作访问研究
        2.5.2 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研究
        2.5.3 VEFA 协商模型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EFA分布式协作数据管理模型(DFDM)
    3.1 分布式协作数据管理概述
    3.2 改进的协作对象及虚拟表机制
        3.2.1 协作对象及其性质分析
        3.2.2 协作对象元数据一致性判定
        3.2.3 协作对象的虚拟表机制
    3.3 VEFA 分布式协作数据管理体系
        3.3.1 协作数据管理体系设计
        3.3.2 DFDM 的形式化定义
        3.3.3 DFDM 的视图自维护思想
    3.4 协作数据访问的移动控制策略
        3.4.1 协作数据访问 CBA 群的工作原理
        3.4.2 面向 VEFA 域数据访问的协作流程控制
        3.4.3 “转换 CBA”的移动控制策略
    3.5 基于动态域的事务3 阶段处理策略
        3.5.1 VEFA 域事务处理周期
        3.5.2 域事务印章与数据项印章
        3.5.3 域事务3 阶段处理法
        3.5.4 基于动态域的多版本乐观并发控制机制
        3.5.5 动态并发一致性控制机制
        3.5.6 基于动态域的事务控制策略的实现
    3.6 基于动态域的协作查询优化策略
        3.6.1 分布式域协作查询处理原理
        3.6.2 域协作查询的析取范式分解法
        3.6.3 基于代价的域协作查询计划生成算法
        3.6.4 基于动态域的协作查询计划实现
    3.7 实验分析与比较
        3.7.1 VEFA 系统的测试环境
        3.7.2 基于动态域的事务控制策略分析
        3.7.3 基于动态域的协作查询优化策略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VEFA日志的虚拟伙伴在线选择模型
    4.1 虚拟伙伴选择研究概述
    4.2 可在线维护的企业协作关联图
        4.2.1 VEFA 日志数据集描述
        4.2.2 协作位图和企业参与度计算
        4.2.3 企业协作关联图构建及性质分析
    4.3 企业协作关联图的定理及证明
        4.3.1 频繁路径定理及证明
        4.3.2 非频繁路径剪枝定理及证明
        4.3.3 增量频繁路径定理及证明
        4.3.4 增量非频繁路径剪枝定理及证明
    4.4 虚拟伙伴的在线动态挖掘(VPMINING)
        4.4.1 伙伴在线动态挖掘的工作原理
        4.4.2 虚拟伙伴在线动态挖掘算法描述
        4.4.3 算法分析与比较
    4.5 基于蚁群优化的潜在伙伴挖掘(APMINING)
        4.5.1 基于蚁群优化的潜在伙伴挖掘概述
        4.5.2 潜在协作关联图及其企业协作链
        4.5.3 基于蚁群优化的协作链在线挖掘
        4.5.3.1 潜在合作伙伴的挖掘原理
        4.5.3.2 协作链参与强度及启发公式
        4.5.3.3 路径链强度及信息素更新公式
        4.5.3.4 潜在协作关联图的动态更新算法
        4.5.3.5 潜在合作伙伴的在线实时挖掘算法
        4.5.4 算法分析与比较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 CBAMAS的伙伴定位在线协商模型
    5.1 基于CBAMAS 的伙伴定位协商概述
    5.2 CBAMAS 伙伴定位在线协商模型设计
        5.2.1 传统协商理论及性质分析
        5.2.2 基于目标分解的伙伴定位协商模型
        5.2.3 基于策略的子目标协商过程
    5.3 协商协议及其协作流程设计
        5.3.1 同步约束的多边伙伴定位协商协议
        5.3.2 基于伙伴定位协商协议的协作流程
        5.3.3 同步多边伙伴定位协商的优势分析
    5.4 协进化协商决策算法
        5.4.1 协进化协商决策原理综述
        5.4.2 投标者协进化协商决策
        5.4.3 招标者协进化协商决策
        5.4.4 伙伴定位协商决策算法描述
        5.4.5 实验与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元建模方法的企业模型互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企业模型与企业建模概述
        1.2.1 企业模型概述
        1.2.2 企业建模概述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研究项目
        1.3.2 学术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MDA及元建模理论研究
    2.1 MDA出现的背景
    2.2 MDA的基本概念
    2.3 MDA的模型架构
    2.4 MDA的核心技术
        2.4.1 元对象设施(MOF)
        2.4.2 统一建模语言(UML)
        2.4.3 公共仓库元模型(CWM)
        2.4.4 XML元数据交换(XMI)
    2.5 基于MDA的基础平台开发工具—Justep X3
    2.6 元建模理论研究
        2.6.1 元建模导引
        2.6.2 元建模方法
    2.7 本章小结
3 面向互操作的企业建模研究
    3.1 引言
    3.2 传统企业参考体系比较
        3.2.1 几个有影响的企业参考体系结构
        3.2.2 对现有企业参考体系结构的评价
        3.2.3 企业间协作对企业建模的要求
    3.3 面向互操作的企业建模框架研究
        3.3.1 面向互操作的企业建模框架
        3.3.2 分维度描述
    3.4 本章小结
4 核心元模型设计及多视图模型视图一致性维护研究
    4.1 企业核心元模型
        4.1.1 核心元模型设计
        4.1.2 基于版本管理技术的元模型管理
    4.2 多视图模型视图一致性维护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模型变换研究
    5.1 引言
    5.2 UML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5.2.1 类图
        5.2.2 用况图
        5.2.3 状态图
        5.2.4 活动图
    5.3 IO-EMA模型与UML模型的映射
        5.3.1 IO-EMA模型的视图类核心要素划分
        5.3.2 模型映射框架
        5.3.3 模型层次的映射
        5.3.4 模型映射规则
    5.4 本章小结
6 实例研究
    6.1 引言
    6.2 实例背景
    6.3 元模型设计
    6.4 集成分析
        6.4.1 功能集成模型体系结构
        6.4.2 集成系统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7.2 留下的研究空间
致谢
参考文献

(10)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内涵与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3 目前平台存在问题
    1.4 论文总体结构与创新点
        1.4.1 论文总体结构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虚拟企业理论
    2.2 PETRI 网理论
        2.2.1 基本Petri 网与高级Petri 网系统
        2.2.2 Petri 网分析方法
    2.3 工作流理论体系
        2.3.1 工作流与工作流管理系统
        2.3.2 工作流参考模型与软件结构
        2.3.3 工作流建模方法
    2.4 主流分布式组件技术
        2.4.1 CORBA 技术
        2.4.2 EJB 技术
        2.4.3 COM/DCOM/COM+技术
        2.4.4 Web Services 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总体结构
    3.1 平台总体构想
        3.1.1 平台总体分析设计思想
        3.1.2 平台组成结构和构建过程分析
        3.1.3 平台总体流程
    3.2 平台功能组成和系统流程
        3.2.1 平台功能
        3.2.2 平台系统流程
    3.3 平台数据库结构
        3.3.1 平台数据库特点
        3.3.2 平台数据库分类设计
    3.4 平台安全体系
        3.4.1 平台安全方案选择
        3.4.2 平台安全系统设计
    3.5 平台网络结构
        3.5.1 平台信息支撑技术
        3.5.2 基于Web Services 的平台信息集成模型
        3.5.3 基于Web Services 的平台网络体系结构
    3.6 平台实现工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建模
    4.1 设计思想
    4.2 平台OOTPN 模型
        4.2.1 OOTPN 模型结构组成
        4.2.2 OOTPN 模型形式化描述
    4.3 平台模型整型运行特性分析
    4.4 平台模型状态空间可达性分析
    4.5 平台模型时间特性分析
        4.5.1 平台模型时间特性
        4.5.2 时间特性分析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运行模型
    5.1 运行模型设计思想
    5.2 运行模型设计原则
    5.3 运行模型体系结构
        5.3.1 应用性质维
        5.3.2 视图模型维
        5.3.3 通用层次维
    5.4 平台运行元模型
        5.4.1 元模型建立
        5.4.2 元模型形式化表示
        5.4.3 元模型中ECA 规则表示
    5.5 运行模型实现框架
        5.5.1 实现框架构建
        5.5.2 实现框架运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资源调度模式
    6.1 资源调度问题提出原因
    6.2 资源调度设计思想
    6.3 资源调度模式设计
        6.3.1 资源调度模式选择
        6.3.2 资源调度过程
        6.3.3 资源调度关键问题
    6.4 资源调度分类
    6.5 资源调度建模
        6.5.1 起始调度模型建立
        6.5.2 再调度模型建立
    6.6 资源调度策略
        6.6.1 基于规则的调度策略
        6.6.2 基于优先规则启发式算法
        6.6.3 基于MMAS 自然启发式算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安集团QD10B-2 型移动电站项目实证研究
    7.1 应用背景
    7.2 市场机遇识别与目标确定
    7.3 产品定位与成员组成
        7.3.1 产品定位
        7.3.2 成员组成
    7.4 注册授权与运行监督
        7.4.1 统一注册授权
        7.4.2 成员企业间资源调度
        7.4.3 运行与反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动态联盟中企业建模的Meta-Model(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制造模式动态虚拟企业合作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张以文.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5)
  • [2]面向制造业ERP的企业建模研究[D]. 祁凯.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4)
  • [3]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研究[D]. 崔毓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8)
  • [4]基于模型驱动体系结构的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李博洋.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6)
  • [5]移动环境下的敏捷供应链集成技术研究与实现[D]. 黄河. 复旦大学, 2010(03)
  • [6]高技术虚拟企业(HTVE)协商机制及其支持系统研究[D]. 单子丹.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03)
  • [7]协作智能体环境下虚拟企业自由联盟构建技术研究[D]. 宁红云. 天津大学, 2009(12)
  • [8]电子商务下动态联盟研究述评[A]. 王慧瑾,孙明贵. 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分会场论文集, 2008
  • [9]基于元建模方法的企业模型互操作研究[D]. 徐欣.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10]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研究[D]. 田世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动态联盟中企业建模元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