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提出
在传统社会,家务劳动主要由家庭中的女性成员如妻子(或母亲)完成,丈夫(或父亲)则主要担当养家糊口的角色,形成了传统的“男人养家,女人持家”的劳动性别分工格局。这一劳动性别分工格局合法性的社会文化基础是人们对于“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说法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从性别社会学视角看,“男人养家,女人持家”是性别观念的核心内容。性别观念是一个社会中人们对有关男人和女人应当有怎样适当的规范、社会分工、行为模式和两性关系模式的信念和看法。性别观念折射出一个社会性别平等程度的状况,并与诸多社会经济实践关系密切,显著影响人们的家务劳动分工、工作意愿和职业成就动机、劳动参与决策和职业地位获得。
国内一些学者对性别观念的现状及形塑机制、两性性别角色观念在1990—2010年20年间的变迁及向传统回归现象有所探讨,但基本聚焦于女性,对性别观念变迁的分析,侧重描述,较少解释。少量关注性别观念变迁原因探究的文献,在解释因素的考量上,或偏重个体性因素,或偏重国家制度和市场转型因素,而欠缺就国家制度、市场转型对于两性劳动力市场地位的形塑以及因劳动力市场地位变化导致性别角色地位实践在家庭层面变化的可能后果的探究。
本文重点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男性对男人作为家庭供养者角色(即男人养家)的态度变化(以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作为养家观念的测量指标)。特别关注:(1)男人养家观念的代群之间变化和代群内的变化,代群之间变化表现为当下各代群的人相比于20年前在支持男性养家上的变异,代群内的变化表现为当下各代群人的性别观念随时间而发生的变迁;(2)考察性别角色地位实践对男人养家观念的影响及在历史脉络中的变迁。
本文主要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男性对于男人养家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该调查由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是每十年一次的专注于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重要议题的专题性社会综合调查。三期地位调查的抽样方案均采用了分域、分层多阶段PPS抽样,虽具体方案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很好的全国代表性。年龄在18~64周岁的在婚男性有效样本分别为8712人、6405人、10090人,女性有效样本分别为9762人、7600人、10940人。
研究视角:性别地位实践分析框架
笔者与同事曾以性别地位实践分析框架解释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型构,指出三类社会结构/关系对形塑人们性别观念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建立在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基础上的先赋地位。二是个体通过努力建立的更为外向广泛的社会关系及因此拥有的自致地位。三是具有不同先赋地位与自致地位的两性在互动实践中形塑的家庭夫妻关系及由此形成的夫妻地位差。本文认为,男性的自致地位体现了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经济地位,是性别角色分工的社会实践,可视为绝对地位。夫妻地位差体现了由先赋地位和劳动力市场地位境遇交互作用所形塑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实践,可视为相对地位。绝对地位和相对地位的交互影响,对性别角色责任期待进行形塑。
事实上,→取作Lukasiewicz蕴涵、乘积蕴涵、R0蕴涵、Gödel蕴涵时,均满足上述定理对蕴涵算子的要求,因此可以诱导出[0,1]上的4种度量。
两性关于“男人养家”的观念在1990到2010年的20年间出现了向传统回归的现象,男性支持“男人养家”者由1990年的45.6%上升到了2010年的61.7%,女性由44.6%上升到了56.5%。20年间两性对于“男人养家”的观念有了更多认可和支持,表现出性别角色分工观念向传统回潮的趋势,男性回潮的速度大于女性。
就绝对地位而言,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减少,国家经济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教育扩张,增加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年轻一代女性受教育水平与男性趋近。与1990年相比,男性受教育年数平均增加2.2年,女性增加2.8年。教育提升和产业转型使更多女性获得职业发展机会,从事专业和管理职业者有所增加,大量年轻女性加入服务行业,男性从事专业和管理职业者有所下降,但大量农村年轻男性加入制造行业,成为新一代工人。收入水平也有明显提升,按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男性2010年收入相比于1990年增加3.6倍,女性增加2.6倍。
土地执法困境成因分析(吴桐) .....................................................................................................................3-45
性别地位实践及其变迁
男性和女性各自绝对地位在20年间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其在职业和收入方面相对地位上的差距却并没有相应缩小。一是夫妻就业参与差距扩大。因为国家在劳动组织中的逐步退出,对女性的保护弱化,效率优先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使得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面临子女生育和家庭责任压力的情况下,因为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和购买市场服务的经济能力,而不得不退出劳动力市场。从男性样本看,2010年时丈夫工作、妻子不工作者较1990年增加7.3%;从女性样本看,2010年这一比例为27.7%,比1990年增加19.7%。二是夫妻家庭经济差距扩大,妻子对丈夫的经济依赖增加。以男性样本为例,全部或基本依靠丈夫收入的女性(指妻子收入在夫妻收入中的比例低于20%),由1990年的14%上升到了2010年的32.8%,而全部或基本依靠妻子收入的男性比例,只比1990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丈夫收入占夫妻收入百分比的均值,由1990年的60.7%上升到2010年的69.5%;而妻子收入占夫妻收入百分比的均值,则由1990年的39.3%下降到30.5%。按照Brines计算的经济依赖(本人收入-配偶收入)/(本人收入+配偶收入),由1990年的0.21上升到2010年的0.39。以女性样本为例,也有类似情状。
相对地位要素中最为核心的是夫妻职业地位差和夫妻家庭经济依赖。一些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男性的权力、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经济依赖、政治依赖、家庭与工作场所依赖)以及女性与男性的亲密互动形塑了其对于性别不平等的意识,但是上述假设却未曾得到过验证。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社会经济或政治地位低下,就不得不表现出依赖和被动的特征。男性如果挣钱比妻子少,为家庭所做的经济贡献小,就会弱化其传统的养家糊口角色,也可能会欣赏妻子为家庭所做的经济贡献,并因此持有更为平等的性别角色态度。阿勒·桑顿(Arl Thornton)等运用数十年跟踪调查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妻子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丈夫性别观念的现代化,丈夫收入的提高会加剧妻子性别认知的传统化,即女性绝对地位的提升,可以改变其在家庭中的相对地位和家庭内性别分工,促使更为平等的性别观念形成。相反,男性若因绝对地位低下而引发夫妻相对地位下降,则会促使男性更趋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夫妻相对地位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是:处于地位弱势的一方,会更趋于形成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处于强势的一方,则更趋于形成现代的性别角色观念。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很多的现象需要借助想象力、思维力去进行解释分析,因此就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发展顺序,明白彼此之间如何施加影响作用,进而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从而更好地分析多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高中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从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这几年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
中国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中期加快了步伐,改革对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重构了两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关系。
绝对地位要素中最受学者们关注的是教育、职业与收入。教育对两性的性别平等观念有着促进作用,并通过两方面对性别认知产生影响。一方面,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熟悉不同于自身的经历,了解更多促进平等和消除偏见的观念,能够促进角色定位的开明化,提高主体对性别平等的要求和对现实不平等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竞争性的教育科层体系,使得被教育者相信源于个人天赋和努力程度的不平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可能进入社会精英阶层和从现实的不平等安排中获益,并因此降低其消除不平等现象的行动意愿。教育程度高者往往有着更高的职业地位,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越高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越有为现代的性别角色态度。
两性养家观念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解读
3) 已知驱动铁钻工回转需要TH=11 894 Nm的转矩,根据传动比可以计算出T1=2 787 Nm,T2=4 703Nm。
(一)“男人养家”观念:不同代群比较
不同代群城乡男性和女性对于男人养家的看法有着显著不同。其一,农村男女更支持男人养家的看法,态度更为接近。2010年与1990年相比,四类群体对男人养家观念认可增加的百分比分别为:城镇男性18.1%,城镇女性14%,农村男性14.4%,农村女性11.4%。城镇男性在男人养家观念上向传统回归的速度最快。其二,无论城乡男女,男人养家观念的传统回归来源于群际变化和群内变化的共同作用。其三,城镇男性在男人养家观念的变化最大。从群际变化看,与两端人群态度的急剧变化有关。一端是24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另一端是54岁以上接近或者将退休者。从群内变化看,1990年时24岁及以下的年轻人经过20年后也变得更传统了。农村男性态度的变化,更多的是因为群内变化,即年轻男性对于男人养家的看法变得越来越与年长男性相似。城镇女性的男人养家观念变化,也与两端人群态度的急剧变化有关。一端是24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另一端是44岁以上人群。农村女性中,1990年时24岁及以下的年轻人态度变化最小。其四,对于四类群体男性养家观念上群际变化和群内变化的比较发现:城镇男性的群际变化大于群内变化,农村男性、城乡女性的群内变化大于群际变化,农村女性的群内变化最为显著。
总体而言,男人养家观念的群际变化和群内变化都很大,对于男性而言,群际变化要大于群内变化,即以男人养家为核心表征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传统回归,一方面是因为当下各代群的人相比于20年前更多男性家庭供养者角色;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年轻男性的性别观念变得越来越与年长男性相似,但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传统回归推手主要是年轻男性性别观念的传统化。对于女性而言,虽然也是群际的变化大于群内的变化,但是相比于男性而言,其群内变化的幅度更大一点。
(二)城乡男性的“男人养家”观念
不同代群的人对于男性供养者角色的态度变化有两个特点。(1)所有年龄组群的男性,约六成支持“男人养家”,在态度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40岁以上年龄组群的女性,态度与男性非常接近,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支持“男人养家”的比例稍低。(2)男人养家观念的变化,既发生在群际之间,也发生在群内之中。对男性而言,群际变化的速度随年龄而提升,55岁以上者尤甚。在群内的变化上,1990年40岁以下各组,经过20年之后,其组内变化也随年龄而提升。对于女性而言,40岁以上者的态度群际变化程度大,40岁以下者小,30~34岁组甚至是负值,24岁及以下女性的男人养家观念向传统回潮的速度较慢。
概言之,男人养家观念的传统回潮,城镇男性的群际变化大于群内变化,即各代群的男性相比于20年前在男人养家问题上更为保守,也更与年长男性有相似的态度。农村男性、城乡女性的群内变化大于群际变化,农村女性的群内变化最为显著,同一批人20年间在性别角色观念上的倒退,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现象。
(三)绝对地位、相对地位与男人养家观念
首先,从就业状况、教育程度与收入状况三个方面考察绝对地位与男人养家观念间的关系。(1)男性的在业状况与其养家观念显著相关,在业男性更支持男人养家观念,其支持男人养家的比重在20年间增加了16.5个百分点,非在业者相应增加的比例为25.6%,女性在业状况对其养家观念没有显著影响。(2)本人文化程度对养家观念有显著影响。无论男女,文化程度越高,对于男人养家观念支持的程度越低,其20年间向传统回归的速度也较慢。(3)收入与男人养家观念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将收入作四分位区分后分析发现,1990年收入最低的25%对男人养家观念更为支持,2010年时第二分位和第三分位人群的观念更为接近,更偏支持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4)教育、职业、收入作为性别角色社会实践的核心表征,其在家庭场域的交互作用重构了以夫妻就业参与和家庭依赖为主要特征的家庭性别角色实践样貌,并影响了男性对于男人养家观念的认知与支持,表现为:丈夫工作、妻子不工作的男女,对于男人养家观念的支持更高;而丈夫不工作、妻子工作时,则会弱化对于男人养家的认知与支持。
其次,考察相对地位的两个主要维度与男人养家观念之间的关系。(1)夫妻就业关系状况对两性的养家观念有显著影响。就2010年的情况而言,本人工作、妻子不工作的男性,对男人养家观念的支持度最高;本人工作、丈夫不工作的女性,对男人养家观念的支持度最低。相比于1990年,无论夫妻工作状况如何,对于男人养家观念的支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夫妻对于家庭的经济贡献极大地影响着各自对于男人养家的看法。那些为家庭提供了全部或者至少80%收入的男性,在2010年时,有67.6%的人认可、支持男人养家观念,而只为家庭提供不超过20%甚至一点也不能提供收入者,其认可、支持男人养家观念的只为51%,两者在态度上的差别为16.6%。可以看到,从1990年到2010年,这种因家庭经济收入贡献差异而在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上的差异扩大了,女性样本也有类似情形。(3)随着家庭经济依赖程度的提升,对于男人养家观念的支持也在增加,夫妻就业参与和经济依赖交互项的效应看,丈夫工作、妻子不工作者最明显,无论男女,因为妻子不工作,助长男性对于男人养家的认可,妻子则因无工作及经济上依赖丈夫而更期待男人养家。而丈夫不工作、妻子工作时,则会弱化对于男人养家的认知与支持。
最后,考察绝对地位、相对地位与男人养家观念关系。研究认为,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极大地形塑了两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重构了性别角色社会实践与家庭性别角色实践样态。20年间男性的就业参与虽有下降,但相对稳定;女性的就业参与则大幅度下降,导致家庭中妻子不在业的比例较大幅度地上升。夫妻在劳动力市场就业参与和职业地位的分殊导致了家庭经济中妻子收入贡献的减少,经济依赖的增加,导致了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回潮,即更多人支持男人养家。
本文的分析昭示:性别平等观念受到性别地位实践的形塑,20年间由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地位境遇的下降,导致了其在家庭中相比于男性职业与经济地位的弱化,并导致了一种更偏向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固化,这种固化显然不利于性别平等的社会实践,我们应该对此高度警惕,并在劳动力市场政策、消除性别歧视以及支持女性就业政策方面进一步努力。
由表1可知,按照我国现行规范评价方法,各评价路段路面PCI值均大于90,也即路面损坏状况评价等级为优,同时仅靠PCI指标难以区别各路段的性能优劣。而各路段的横向裂缝状况指数TCCI值差异明显,相比于PCI指标,TCCI指标不仅能真实反映路面横向裂缝状况,还能有效区分不同路段横向裂缝严重程度。由此可见,横向裂缝状况指数能很好地应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评价,符合路面实际状况,可行性高。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摘自《妇女研究论丛》2019年第3期)
标签:观念论文; 男性论文; 性别论文; 地位论文; 男人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7期论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论文;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