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波分裂论文_杨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横波分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横波,各向异性,地壳,块体,应力,阿拉善,鄂尔多斯。

横波分裂论文文献综述

杨溢[1](2019)在《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各向异性反映的壳幔变形特征对理解强震孕育和发生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横波分裂是各向异性在地震波形记录中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并且成为研究地震各向异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是横波分裂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分别反映了介质变形的方向和强度。利用近震直达S波分裂可以获得上地壳各向异性参数,分析上地壳各向异性变形特征,进而了解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和构造特征对上地壳各向异性的影响。通常,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和断裂构造走向密切相关;慢波延迟时间则反映了各向异性的强弱,可以很好地体现区域应力场的特征。特别是利用强震发生前后的小震序列开展横波分裂研究,分析强震前后的各向异性参数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以及探讨强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的动力学含义。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区处于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挤压碰撞的东北缘,区域内断裂交错,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研究区内主要的叁条断裂分别为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和塔藏断裂,其共同承担了东昆仑断裂向东左旋走滑的分量。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正是由于虎牙断裂积累的左旋走滑分量在NW向的延伸和释放而导致的。GPS变形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九寨沟地震后,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上存在明显的近E-W向的地壳缩短变形。通过对九寨沟地震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分析震源区上地壳变形特征和横波分裂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加深理解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布设在震源区6个流动台(L6202,L6201,L5113,L5112,L5111,和L5110)和固定台(JZG)记录的近震数据中,共挑选出2800余条高质量的地震事件,通过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提取了上地壳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结果显示,震源区的上地壳各向异性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延迟时间也呈现出趋势性变化的特征。空间上,位于震源区北部余震区内的3个台站中,发震断层东侧的台站L5112和L5111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NE向,而发震断层西侧的L6202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主要表现为NNE向和近E-W向,可能体现了余震区剧烈调整的地壳应力和构造复杂断裂的综合作用;余震区外的3个台站中,震源区东部靠近塔藏断裂(东)附近的JZG台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向,与塔藏断裂(东)的走向一致,南部的台站L5110和L5113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余震区内各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平均值与余震区外的台站相比增大,反映了九寨沟地震孕育过程中余震区的应力积累可能强于其周边区域。时间上,快波偏振方向在主震刚发生时离散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散度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慢波延迟时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这种变化特征反映了九寨沟地震在孕震中积累的应力,随着主震和余震的发生而导致的应力释放和调整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陈聪,雷军[2](2019)在《利用横波分裂到时差确定北美夏洛特皇后群岛岩石圈各向异性分层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到北美夏洛特皇后群岛VIB和DIB台站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2700余条近震叁分量横波观测记录.经严格筛选提取到55条35°横波窗内的快慢波到时差值.通过建立到时差与多界面横波分裂路径关系,实现了对横波不同深度分裂界面的可靠识别和深度确定.依据对横波到时差及归一化到时差的分析结果,确认地处俯冲带的夏洛特皇后群岛的地震各向异性分别存在于该地区的上层陆壳、中层洋壳俯冲带及俯冲带底部或下层岩石圈顶部附近.发现除地幔岩石圈外,上两个分层的各向异性强度由北向南减弱,同时向西运动的洋壳俯冲带向南加深.不仅如此,归一化到时差结果显示该地区2012年M7.8强震前后各向异性强度减弱,但在3个各向异性层存在较大差异.无论在分层界面较浅的北部格雷厄姆岛附近还是在分层界面较深的南部莫尔兹比岛附近,强震后最上层的陆壳和最下层地幔岩石圈的各向异性强度均没有变化.M7.8后各向异性减弱全部发生在中层洋壳俯冲带内.并且,距离强震震中越近各向异性强度减弱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强震前后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该地区洋壳俯冲是引起M7.8强震和现今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力源.(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姚陈,郝重涛[3](2018)在《地方震的横波分裂和横波多次分裂》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震横波分裂广泛用于探测地壳裂隙各向异性,其理论框架是,地震位错源激发横波,穿透裂隙各向异性介质分裂成具有正交偏振的快波和慢波,以不同速度传播到达接收点,直立裂隙时,横波窗内不同路径方向(方位和入射角)的快波偏振平行裂隙面,快、慢波之间的到时差(归一化到时差/路径长度)取决裂隙各向异性强度,提出较大地震前后裂隙随应力变化可以通过横波分裂随时间的变化监测到。(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期刊2018-10-21)

吴朋,秦敏,赵翠萍,苏金蓉,华卫[4](2018)在《2014年5月云南盈江M_S6.1地震序列横波分裂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5月24日、30日云南盈江地区先后发生了M_S5.6和M_S6.1地震。采用质点运动判别与偏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此次地震序列横波分裂参数,即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最后获得了4个台站的横波分裂参数。震源区附近的两个台站KAC、MNO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S向,与区域主压应力轴方向一致。在M_S6.1地震发生后MNO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出现了紊乱现象,KAC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发生了偏转。这4个台站的平均慢波延迟时间分布在1.50~4.47ms/km。靠近主震附近的KAC和MNO台的平均延迟时间均大于4.0ms/km,表明距主震越近各向异性的程度越大。MNO台站在M_S6.1地震前慢波延迟时间的突然减小意味着临近主震前震源区地壳应力释放。(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8年04期)

曾成,王有学,熊彬,蒋婵君,王心宇[5](2018)在《天然地震的横波分裂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横波分裂方法是地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介质各向异性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在对横波分裂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波形相关法对横波分裂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选择合理的时间窗口可以计算出地下介质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时间延迟,从而得到断裂带走向和断裂发育程度。最后,利用波形相关法对广西地区QXY01台站宽频带地震记录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该结果与当地的地质构造情况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溢,常利军[6](2018)在《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九寨沟地震震源区各个地震台站的近震横波记录中提取了横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观测结果显示,震源区各台站的上地壳各向异性在空间上存在分区特征,时间上有随时间的趋势性变化特征.空间上,位于震源区北部余震区内的3个台站中,发震断层东面的台站L5112和L5111只有一个突出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NNE向),而西面的L6202台有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除了NNE向,还有一个近EW向),体现了余震区剧烈调整的地壳应力和构造复杂断裂的综合作用;余震区外的3个台站中,震源区东部靠近塔藏断裂(东)附近的JZG台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向,与塔藏断裂(东)的走向一致,南部的台站L5110和L5113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余震区内各台站的平均慢波延迟时间大于余震区外各台站,反映了九寨沟地震孕育过程中余震区的应力积累强于其周边区域.时间上,快波偏振方向在主震后前期离散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散度在后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慢波延迟时间在主震后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表现出逐渐减小,趋于稳定.横波分裂随时间逐渐减小和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反映了九寨沟地震在孕震中积累的应力,随着主震和余震的发生而导致的应力释放和调整,应力大小和调整幅度逐渐减小,后期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夏宏泉,郭倩男[7](2018)在《基于DSI测井横波分裂的水平井压裂缝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偶极横波测井检测水平井压裂缝不同于直井压裂缝检测,目前还存在较多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针对直井、斜井和水平井等不同情况,给出了叁维TTI介质中SH波和SV波的相速度和各向异性系数计算公式,从理论方面研究其横波各向异性系数与裂缝倾角、裂缝方位角、井斜方位角、井斜角之间的关系,开展水平井横向压裂缝的DSI实验模拟研究,并在实际水平井QP52井中进行压裂缝检测应用。研究发现,DSI可以检测水平井的纵向缝和斜交缝,但无法检测水平井的横向正交压裂缝。横波各向异性系数随裂缝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随裂缝方位角与井斜方位角之差的增大而减小;而井斜角的改变不会影响横波分裂速度和各向异性系数的检测与计算。研究结果可为工区水平井实施压裂缝检测的DSI项目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和依据,即通过压前、压后近井地带的横波各向异性对比来检测压裂缝与识别压开层段。(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曹占宁,李向阳,孙绍寒,秦喜林[8](2018)在《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转换横波分裂在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组分与孔隙结构复杂,流体分布不均,反演难度大,常规储层预测方法难以有效判断有利区域。为此,本文基于修正后的岩石物理模型和横波分裂属性分析,建立了一种碳酸盐岩裂缝储层检测的技术方法。首先,根据塔里木盆地S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性特征,修正Chapman模型,建立考虑多种岩石基质组分的多尺度岩石物理模型。其次,利用反射率法正演模拟储层在不同裂缝密度以及饱含不同流体时的反射横波地震记录,并对地震记录进行了横波分裂属性分析。分析表明,饱含水时快慢横波之间的能量差异较小,而饱含气时两者之间能量差异较大,同时验证了快慢横波之间的延迟时间随着裂缝的发育密度增大而增大。因此利用快慢横波之间的延迟时间与振幅差异可以较好的检测裂缝型油气藏。最后,将快慢横波延迟时间与能量差异属性应用于研究区多波地震资料中,检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南部裂缝密度较大且以含气为主,与钻井及试生产结果吻合,表明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及预测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石油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常利军,丁志锋,王椿镛[9](2017)在《基于横波分裂和GPS数据分析南北构造带岩石圈/软流圈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大陆中部有一条重要的近N-S经向地质、地貌分界线,它同时又是中国东西部大地构造的过渡带,地球科学家称其为南北构造带或南北地震带。该带北起贺兰山,向南延伸至滇西南,跨越和联合了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块体、松潘-甘孜块体、扬子克拉通和川滇菱形块体等多个性质不同的构造单元,强震活动频繁、地形变化剧烈、构造变形复杂,不但是一条活跃的强震带,也是显着的重力(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1: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期刊2017-10-15)

洪启宇,田鑫[10](2017)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横波分裂的频带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各向异性对于了解地球内部岩石组成,结构以及动力学过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横波分裂是各向异性最直观的表现,快横波的偏振方向以及快慢横波的到时差是描述这一现象的两个重要参数,反映了横波传播路径上的介质的性质(Crampin,1981)。横波分裂具有相对简单、横向分辨率高,对裂隙密度及纵横比较敏感等优点,是研究介质各向异性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研究大(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51:高压实验与计算地球科学、专题52: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专题53: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期刊2017-10-15)

横波分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收集到北美夏洛特皇后群岛VIB和DIB台站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2700余条近震叁分量横波观测记录.经严格筛选提取到55条35°横波窗内的快慢波到时差值.通过建立到时差与多界面横波分裂路径关系,实现了对横波不同深度分裂界面的可靠识别和深度确定.依据对横波到时差及归一化到时差的分析结果,确认地处俯冲带的夏洛特皇后群岛的地震各向异性分别存在于该地区的上层陆壳、中层洋壳俯冲带及俯冲带底部或下层岩石圈顶部附近.发现除地幔岩石圈外,上两个分层的各向异性强度由北向南减弱,同时向西运动的洋壳俯冲带向南加深.不仅如此,归一化到时差结果显示该地区2012年M7.8强震前后各向异性强度减弱,但在3个各向异性层存在较大差异.无论在分层界面较浅的北部格雷厄姆岛附近还是在分层界面较深的南部莫尔兹比岛附近,强震后最上层的陆壳和最下层地幔岩石圈的各向异性强度均没有变化.M7.8后各向异性减弱全部发生在中层洋壳俯冲带内.并且,距离强震震中越近各向异性强度减弱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强震前后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该地区洋壳俯冲是引起M7.8强震和现今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力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横波分裂论文参考文献

[1].杨溢.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2].陈聪,雷军.利用横波分裂到时差确定北美夏洛特皇后群岛岩石圈各向异性分层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姚陈,郝重涛.地方震的横波分裂和横波多次分裂[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2018

[4].吴朋,秦敏,赵翠萍,苏金蓉,华卫.2014年5月云南盈江M_S6.1地震序列横波分裂讨论[J].地震.2018

[5].曾成,王有学,熊彬,蒋婵君,王心宇.天然地震的横波分裂及其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8

[6].杨溢,常利军.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8

[7].夏宏泉,郭倩男.基于DSI测井横波分裂的水平井压裂缝检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曹占宁,李向阳,孙绍寒,秦喜林.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转换横波分裂在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科学通报.2018

[9].常利军,丁志锋,王椿镛.基于横波分裂和GPS数据分析南北构造带岩石圈/软流圈动力学特征[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1: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17

[10].洪启宇,田鑫.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横波分裂的频带相关性[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51:高压实验与计算地球科学、专题52: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专题53: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2017

论文知识图

八方位叁分量VSP获得的裂缝发育方位...实际叁分量地震数据的极化滤波(Steph...华北及相邻地块现代构造模式(据邓启...华北及相邻地块现代地壳变动模型(据...四种稀土镁金属间化合物MgRE(RE=Y,D...开发地震应用研究流程图

标签:;  ;  ;  ;  ;  ;  ;  

横波分裂论文_杨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