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派论文_张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战国策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战国策,民族主义,哲学,形态学,从文,存在主义,文化。

战国策派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19)在《“战国策派”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策派”,是20世纪40年代以章汉夫、郭沫若等为代表的“左翼文人”,对同一时期由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所创办的《战国策》、《战国》副刊并由此集结的以“战国时代重演”等作为基本主张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称呼。两派就当时时局、西方理论学说等往返辩驳,展开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论战。论战中所体现出的林同济、雷海宗等学人深刻、理性的思想主张,充分地表现了他们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全民族抗战前途的关切,以及对西方进步学术、思想潮流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期盼。他们的思想主张不仅于当时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还对现今仍不乏一定的启示。拙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文本解读分析法,就上述论战中的“战国策派”学人的基本思想面貌进行初步勾勒。本文总体分为绪章结语与论文主体两大部分。论文主体共计4章。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首先,对“战国策派”与“左翼文人”论战发端及其过程进行历史复原。这场论战大致可以分前奏、正式爆发与深入展开、高潮、结束4个阶段。论战以胡绳对“战国策派”点名批评为前奏。章汉夫1942年1月25日发表《“战国”派的法西斯主义实质》一文,使得“战国策派”被迫回应,论战由此正式爆发。继而双方分别着书立说,发表文章,交相辩驳,论战持续深入。论战之高潮当属陈铨创作的谍战题材剧本《野玫瑰》引发的争议。该剧在抗战大后方的演出,原本好评如潮,甚至获得教育部学术评议委员会颁奖,却不期被“左翼文人”指斥为替汉奸辩护,美化国民政府特工的“反动”作品;郭沫若则创作出《屈原》,以与《野玫瑰》形成戏剧对垒。1942年6月,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令其出面叫停,中共中央南方局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大局出发,相机行事,论战因此戛然而止。其次,就“战国策派”与“左翼文人”论战之焦点进行述论。主要包括:“战国策派”是否鼓吹法西斯主义、是否反对民主自由、是否反共等问题。“左翼文人”因“战国策派”提倡英雄史观、尼采学说、尚力思潮判定其鼓吹法西斯主义,事实却并非如此;“战国策派”是否反对民主和自由?“战国策派”从未反对民主和自由,甚至还在呼吁民主和自由;“战国策派”是否散布抗战必亡论?“战国策派”自始至终都在鼓舞国人继续抗战;最后,“战国策派”是不是“反共顽固派”?“战国策派”虽然对共产主义有些歧见,但也肯定了共产主义的价值和理想,尚不至于被定位为“反共顽固派”。围绕这些问题所展开的论争,一方面初步反映了林同济等“战国策派”学人的基本思想尤其是政治立场,同时也在另一方面表明了“左翼文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某种片面、僵化与教条。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的这场论战,究其本质而言,不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初步中国化这一历史进程,在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一种反映。最后,以上述论战为视域,较为全面、系统地对“战国策派”学人的思想主张进行梳理、讨论。尽管该派学人思想主张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要而言之,他们在“战国时代重演论”、“文化形态史观”和“大政治观”等问题上,却有着大体一致的认知,并且这些观点涉及历史、政治、外交、军事等各学科领域。这些思想主张固然存在不少局限,也多遭致“左翼文人”的攻讦,但是,其中不乏冷静、理性、辩证、客观的思想智慧和认识光辉,印证了他们的抗战救国、向往文明进步、期望中外文化会通的理想。而这样的认知与理想既对其时具有积极作用,又是其后中国乃至当今具有某种价值的思想文化遗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20)

何翘楚[2](2018)在《战国策派文化形态学本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策派,又名“战国派”,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他们吸收改造斯宾格勒、尼采的理论学说,提出了“力”哲学、“英雄崇拜”、“中国文化独具二周”等一系列激进的思想观点。其观点在鼓舞了中国民众抗战士气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由于战国策派的观点比较零散,过去对战国策派的研究中,大都是定性类或事实陈述类研究,没有深入探讨阐释战国策派诸多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未能展现战国策派理论学说的全貌。本文以战国策派对斯宾格勒、尼采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情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战国策派看似分散的观念背后的内在理论逻辑。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战国策派理论源头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学说、尼采哲学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战国策派对文化形态学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情况的分析,第叁部分则是对战国策派充实补充本土化的文化形态学的情况的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战国策派看似零散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学说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成果。同时,这些观点,亦是作为生命哲学的文化形态学说在世界本原、历史发展规律、人生价值叁个不同维度上的解析,是一个统一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最终本文得出,战国策派看似割裂的概念、观点,实则是一个以文化形态学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雏形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李北东[3](2017)在《战国策派抗战哲学的叁重面相》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哲学史的视野着眼,战国策派的抗战哲学,是在传统家国观念和文化自信业已幻灭的情形下,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全盘反省和重塑的一种特殊哲学形态。它的哲学基点也同样具有这种时间性:即针对历史而重构一种文化形态史观,针对现实而旨在建立新的伦理精神,针对未来而提出"力"的行动哲学。它将历史哲学、伦理新精神和政治哲学融合于民族自救这一基点上,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它代表了以民族生存为要义的类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7年12期)

蒲卫东[4](2017)在《1942-1945年间《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地区唯一公开出版的理论刊物,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刊。本文立足于《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的文本,在简要介绍"战国策派"的出现及其主张的基础上,尝试就《群众》周刊批判"战国策派"的原因、主要观点、历史作用与局限等做一番粗浅的讨论。文章的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交代了选题的缘起及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概述了"战国策派"的出现及其主张。在"战国策派"的出现上,主要讲述了"战国策派"的概念和"战国策派"主要代表人物;在"战国策派"的主张上,主要介绍了文化形态史观、"战国时代重演"论、尚"力"、推崇尼采及其意志哲学、"狂飙运动"的借鉴及"五四新文化"反思和"民族文学运动"。文章的第叁部分主要归纳分析了《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文章及其主要作者群体。在简述《群众》周刊的创刊、宗旨和与《新华日报》关系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群众》周刊批判"战国策派"的13篇相关文章和5位主要作者。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的原因。本文认为《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的原因主要有五点:第一,"战国策派"的英雄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对立;第二,"战国策派"污蔑了社会主义运动和苏联;第叁,中国共产党应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现实需要;第四,"战国策派"是"法西斯主义的";第五,《群众》周刊办刊方向向思想理论斗争的转变。文章的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群众》周刊批判"战国策派"的主要观点。本文从"法西斯的哲学"、"歌颂暴力"的宇宙观、"历史循环论"、"法西斯主义"的政治观、"法西斯思想的文艺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文章的第六个部分总结了《群众》周刊批判"战国策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本文认为《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的批判具有较大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驳斥了"战国策派"不利于抗战的言论,宣传了唯物史观。同时,《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主要表现在批判带有简单化的倾向和部分论证存在问题。(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李雪莲[5](2016)在《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有多深?——沈氏佚简《提倡做人的新态度》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战国策》第15、16合期上有一封署名"沈粥煮"的"读者来信"《提倡做人的新态度》,其笔调很像是沈从文的,内容也给人"沈从文式"的熟悉感——如沈从文抗战以来的思想变迁、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严肃思考、他对"阉寺性"的持续批判、他对"人的重造""民族重造"的殷切期望,都与这封"读者来信"的观点息息相关、相互印证,可以说明这封佚简当出自沈从文之手。由此,沈从文与《战国策》派关系之深密应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李金凤[6](2016)在《“战国策派”研究的历史还原与价值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关于"战国策派"的内涵、成员、聚合、刊物、外围等问题依然模糊不清或者莫衷一是。至于它与《民族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法西斯主义、国民党的关系等等,更显得神秘混沌。因此,"战国策派"亟需得到辨析和考证。学界意识到"战国策派"具有综合性、多学科的特质,却忽视了它的流变性、阶段性的特征。同时,"战国策派"的研究仍未能摆脱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左翼思维模式。要把握"战国策派"真实的状况,必须在立场上超越、价值上突围,跳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预设框架和思维模式,回到历史现场和历史语境中,从原始刊物入手还原"战国策派"的基本史实,并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考查论述。(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李金凤[7](2016)在《战国策派核心成员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总体的倾向是将林同济、陈铨、雷海宗作为战国策派的核心成员,多数单篇论文或有关专着乃至1980年以来的博、硕学位论文都倾向于将这叁人作为核心成员。毫无疑问,林、陈、雷这叁人起着聚合他人、倡导言论的骨干作用,当属战国策派的核心成员,这一点学界是没有分歧的。关键是,备受争议的贺麟、沈从文、何永估和洪思齐是不是战国策派的核心成员?或者说他们与战国策派的关系到底如何?在这方面学界形成(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金凤[8](2016)在《“战国策派”研究的历史现场与基本史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关于"战国策派"的内涵、成员、聚合、刊物、外围等问题依然模糊不清或者莫衷一是。至于它与《民族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法西斯主义、国民党的关系等等,更显得神秘混沌。因此,"战国策派"亟需得到辨析和考证。学界意识到"战国策派"具有综合性、多学科的特质,却忽视了它的流变性、阶段性的特征。要把握"战国策派"真实的状况,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和历史语境中,从原始刊物入手还原"战国策派"的基本史实,并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考查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6年01期)

李超[9](2015)在《民族主义在“战国策派”构建民族国家中的伦理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策派"是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复兴民族文化为宗旨,以救亡图存、建立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为伦理目标。忠于国家,孝于民族,是他们呼吁国民树立适应"战国时代"的国民伦理与民族伦理。在抗日御侮的现实情境下,他们以"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为主旨,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挽救民族危亡,重建民族文化,进而建立民族国家,表达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是"战国策派"构建民族国家的伦理核心主张,由此彰显的民族主义则是他们构建民族国家的伦理原则,但其民族主义却游离在政治与文化之间。(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5年04期)

马鸥亚[10](2015)在《简析战国策派的人格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哲学是最为重要与引人注目的,它以人性的善恶为出发点,以仁、义、礼、智、信为具体标准,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规范。人格哲学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近现代,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大量输入,人们却忽略了人格哲学对品德重要的塑造作用,所以在面对西方之时,我们总是处于弱势的地位,把自身的文化沦为了“附属品”。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中最为着名的学派—战国策派的人格哲学的简要介绍,用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来阐释其人格哲学的主要内容与其思想所走过的路径:即西化的人格哲学、中西并置的人格哲学、回归中华的人格哲学,以“缘起”、“探索”与“完善”为关键词,把一直沦为战国策派思潮“附属品”的人格哲学提到“主人”的位置上,借此来论证战国策派虽是与西方思想“联姻”之产物,但它的思潮却具有中国人格哲学思想的内核,是一株清幽的“蕙兰”。最后,通过对战国策派思想的思考与重铸,来提请学界注意现今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并不是如何学习其精神或更为开放,而是要学会如何把西方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保护、延续、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培养更为健康的人格,而是要心平气和地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民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实实在在的动力源泉。(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期刊2015-06-01)

战国策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战国策派,又名“战国派”,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他们吸收改造斯宾格勒、尼采的理论学说,提出了“力”哲学、“英雄崇拜”、“中国文化独具二周”等一系列激进的思想观点。其观点在鼓舞了中国民众抗战士气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由于战国策派的观点比较零散,过去对战国策派的研究中,大都是定性类或事实陈述类研究,没有深入探讨阐释战国策派诸多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未能展现战国策派理论学说的全貌。本文以战国策派对斯宾格勒、尼采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情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战国策派看似分散的观念背后的内在理论逻辑。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战国策派理论源头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学说、尼采哲学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战国策派对文化形态学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情况的分析,第叁部分则是对战国策派充实补充本土化的文化形态学的情况的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战国策派看似零散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学说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成果。同时,这些观点,亦是作为生命哲学的文化形态学说在世界本原、历史发展规律、人生价值叁个不同维度上的解析,是一个统一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最终本文得出,战国策派看似割裂的概念、观点,实则是一个以文化形态学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雏形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战国策派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洁.“战国策派”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何翘楚.战国策派文化形态学本土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3].李北东.战国策派抗战哲学的叁重面相[J].中华文化论坛.2017

[4].蒲卫东.1942-1945年间《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的批判[D].武汉大学.2017

[5].李雪莲.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有多深?——沈氏佚简《提倡做人的新态度》考释[J].现代中文学刊.2016

[6].李金凤.“战国策派”研究的历史还原与价值突围[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7].李金凤.战国策派核心成员考论[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6

[8].李金凤.“战国策派”研究的历史现场与基本史实[J].中华文化论坛.2016

[9].李超.民族主义在“战国策派”构建民族国家中的伦理地位[J].原道.2015

[10].马鸥亚.简析战国策派的人格哲学[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5

论文知识图

布置图5“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

标签:;  ;  ;  ;  ;  ;  ;  

战国策派论文_张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