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化合物论文_车燕萍,盛露倩,张滨

导读:本文包含了挥发性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化合物,色谱,气相,挥发物,羰基。

挥发性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车燕萍,盛露倩,张滨[1](2019)在《床垫产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标识认证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床垫产品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我国关于床垫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标准和认证制度相对缺失。本文主要论述了床垫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危害以及开展床垫产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标识认证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5期)

朱兰,范国锋,耿彦红,董亮华[2](2019)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仪溯源方法研究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监测仪的溯源,最重要的是选择相对应、可获得、有效的气体标准物质。对于检测总量的VOCs监测仪,检测原理为光离子化检测器时,根据国家规范,可选用空气中异丁烯为气体标准物质,检测原理为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时,可选用空气中甲烷或丙烷作为溯源用气体标准物质。对于检测特征组分含量的VOCs监测仪,则需选用对应的单一或混合VOCs气体标准物质进行溯源校准。需要注意的是,校准用气体标物浓度应当覆盖并接近仪器实际监测的浓度范围,已确保校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工业计量》期刊2019年06期)

王美婷,董亮,柴多,姜雨萌,陈炎[3](2019)在《半连续加热过程中共轭亚油酸挥发性化合物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类含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异构体混合物,是一种人体无法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它天然存在于红花油和葵花油等植物油中。本文以共轭亚油酸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半连续加热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形成机制。为了消除不同温度下残留的风味物质,采用了一种优化后的新型的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萃取方法,以30、60、90、120、150、180、210℃为7个取样点检测共轭亚油酸在半连续加热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构成,共检测分析出60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3种、醇类8种、酮类7种、呋喃类3种、芳香族化合物8种、酸酯类5种和烷烃类6种。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热度图分析不同温度下共轭亚油酸挥发性成分组成情况,确定了不同挥发性物质出现的温度点和温度范围,特别是绝大多数醛类物质的生成温度都在12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陈红军,张蕾,胡艳君,石鹏途[4](2019)在《模拟室内环境下不同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室内环境,采用吸附管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不同基材制备家具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测试,并分析主要挥发物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基材制备家具VOCs释放的浓度下降,种类减少;同一容积环境内,家具承载量越大,TVOC释放浓度越高。(本文来源于《木材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王茜,王成,张中霞,段敏捷,戴子云[5](2019)在《夏季毛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日变化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夏季植物挥发物的动态变化,以福州旗山森林公园毛竹林为例,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采集发和热脱附、质谱连用技术等,分别对7∶00—17∶00时间段的毛竹林挥发物进行了采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共检测出来153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烷烃、烯烃、醇、酮、醛、酯、芳香烃和其他类化合物,全天各时间段13∶00时挥发物释放的种类最多,共103种,浓度为35%。夏季,总挥发物种类数量的日变化波动范围在76~103种,13∶00、17∶00出现全天的2个高峰,7∶00、15∶00、19∶00出现全天的3个低谷。(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9期)

燕丰[6](2019)在《中国石化开发出脱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后的聚丙烯的新型冷却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开发出一种新型气体冷却塔,用于聚丙烯脱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后的物料冷却,它包括鼓风机、壳体、分别设置于壳体一侧的进风箱和出风箱,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且上下交替均布的进风分布管和出风分布管。壳体的顶部设有物料进口,壳体的底部设有物料出口,鼓风机通过所述(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9年05期)

刘洪林,曾艺涛,赵欣[7](2019)在《HS-SPME-GC-MS对传统红碎茶和CTC红碎茶挥发性化合物分析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中国和斯里兰卡7个地区的14个不同商业品牌的红碎茶,包括传统加工(orthodox,OTD)红碎茶和压碎撕裂卷曲(crush, tear and curl,CTC)红碎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比较分析。结果鉴定出59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占10.38%~60.34%,酮类物质占1.1%~22.09%,酯类物质占3.18%~41.83%,为最丰富的3类挥发性化合物。结果表明,CTC红碎茶中挥发性成分数量较低,其中醛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含量较低,但酯类化合物含量高于OTD红碎茶。萜烯指数可被用作区分茶叶产地的一种手段,但还缺乏精准性,需结合其他参数鉴定茶叶产品产地。(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盛超,贺丽丽,许双英[8](2019)在《汽车顶棚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汽车顶棚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超标问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汽车顶棚总成的各原材料进行10 L袋式法VOC测试,结果表明,面料和聚氨酯(PU)发泡造成顶棚总成二甲苯、甲醛和丙烯醛超标,从原料及产品存储两方面进行了优化,顶棚总成VOC挥发性能得到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汽车工艺与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黄天辉,刘鸿,韦康,周钢[9](2019)在《亚铜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吸附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卷烟烟气中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的释放量,以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叁嵌段共聚物、盐酸、正硅酸乙酯和氯化亚铜为反应物,制备了亚铜基介孔二氧化硅(Cu-SBA-15)。通过SAXS图谱、TEM图谱和氮气吸附-脱附的表征,以正丁醛为羰基化合物的吸附模型,将Cu-SBA-15作为烟用滤嘴添加剂应用到卷烟滤嘴中对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5期)

[10](2019)在《研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智能监测解决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1项目背景研华的挥发性有机气体连续在线监测系统,可在线同时测定总烃含量和不同特征污染物的含量,同时可以通过数据采集通讯装置将数据传送至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使用单位可以进行远程的监测或接入DCS系统。本系统适用于各种大气污染物排放连续监测,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印刷涂装、皮革加工、(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博览》期刊2019年08期)

挥发性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监测仪的溯源,最重要的是选择相对应、可获得、有效的气体标准物质。对于检测总量的VOCs监测仪,检测原理为光离子化检测器时,根据国家规范,可选用空气中异丁烯为气体标准物质,检测原理为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时,可选用空气中甲烷或丙烷作为溯源用气体标准物质。对于检测特征组分含量的VOCs监测仪,则需选用对应的单一或混合VOCs气体标准物质进行溯源校准。需要注意的是,校准用气体标物浓度应当覆盖并接近仪器实际监测的浓度范围,已确保校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挥发性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车燕萍,盛露倩,张滨.床垫产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标识认证现状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

[2].朱兰,范国锋,耿彦红,董亮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仪溯源方法研究与探讨[J].工业计量.2019

[3].王美婷,董亮,柴多,姜雨萌,陈炎.半连续加热过程中共轭亚油酸挥发性化合物形成机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4].陈红军,张蕾,胡艳君,石鹏途.模拟室内环境下不同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J].木材工业.2019

[5].王茜,王成,张中霞,段敏捷,戴子云.夏季毛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日变化动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

[6].燕丰.中国石化开发出脱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后的聚丙烯的新型冷却塔[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9

[7].刘洪林,曾艺涛,赵欣.HS-SPME-GC-MS对传统红碎茶和CTC红碎茶挥发性化合物分析和比较[J].食品科学.2019

[8].盛超,贺丽丽,许双英.汽车顶棚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性能优化[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9

[9].黄天辉,刘鸿,韦康,周钢.亚铜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吸附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的性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10]..研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智能监测解决方案[J].自动化博览.2019

论文知识图

混合菌株发酵过程中总挥发性组分相对...热吸附管温度对SMPS结果的影响热吸附管对Nano-SMPS结果的影响城市中CO含量与交通量的关系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挥发性化合物对花生冠腐病菌分生...

标签:;  ;  ;  ;  ;  ;  ;  

挥发性化合物论文_车燕萍,盛露倩,张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